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小古文冲刺卷.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小古文冲刺卷.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期末 古文 冲刺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小古文冲刺卷 折竹折竹 父欲令诸子合群。乃拣取小竹多枝,如其子指数,坚束而令折之。诸子悉力 莫折。父乃去束,人授其一,试之皆折。父曰:“尔能同心合群,如竹之就束, 又焉能折?若各自离心,则人人孤立,人之折尔易耳。” 1. 解释下划线字的意思。 乃拣取小竹多枝_ 诸子悉力莫折_ 试之皆折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能同心合群,如竹之就束,又焉能折? 3. 写出你在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 【考点】 1. 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 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
2、. 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 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 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3.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 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答案】 1 于是;全;都 2.你们如果能齐心合力,就像这捆束起来的竹枝,怎么能够折断呢? 3.团结力量大。 陶侃惜谷晋书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 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 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何损人稻?”捉而鞭之。自此,百姓 勤于农作,衣粮皆足。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
3、览, 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 陶侃问:“拿 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 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 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 裕,人人丰衣足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词的含义。 (1)陶侃(尝)出游 尝:_曾经_ (2)(聊)取之耳 聊:_随便_ (3)执而(鞭)之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4)汝既不(田) 田:名词活用为动词,种田 2下列各句中加括号的字与“执而鞭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蔽林间窥(之) B心(之)所向,则
4、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答案 A(A 和例句皆为代词;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实在意 义;C 同 B;D 在句中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用此何为? 译文: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 特点。 (一)一)穿井得人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家 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 此,不若无闻也。 【翻译】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 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 有人听到这话, 传播说: “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 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 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1.解释加点的词语(3 分) 及 其家穿井(等到)国人道 之(谈论)都城 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
6、“国” 。 不若 无闻也(如) 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 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 gai,浇灌。汲:音 ji,从井里打水。 及等到。 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 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 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使使用,指劳动力。 2. 翻译句子(2 分)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 分) 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7、,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 以致以讹传讹. 草书大王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 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wng)然而 止。执所书问曰: “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gu)其侄 曰: “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 【注释【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 佳句。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诟:责骂。胡为什么。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 分) 张丞相好好 草书而不工。(C) A常常B 很C 喜爱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使侄录之”意思相同的是(B) (1
8、分) A 皆讥笑之B 致余忘之C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此处之是助词) 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是(C ) (1 分) A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B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C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4.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句子。 (2 分) 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的是什么了。 5.你认为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至少写出两个原因。 (3 分) 1.丞相,不听劝告,不改正错误;2.自己字迹潦草,还埋怨别人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 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9、 “愿 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 不逮:烛光照不到2. 逮:到、及 3. 乃:就4. 引:引来,出现 5. 邑人:同县的人6. 文不识:指不识字。一说,人名。 7. 偿:报酬。8. 资给:借,资助 9. 大学:大学问家。 论语(节选)论语(节选)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过儿不改,是谓过矣。 ” 1. 罔:通“惘” ,蒙蔽,欺骗 2. 殆:通“怠”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 过:过失 陋室铭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