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市一等奖优质课全册完整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市一等奖优质课全册完整教案.docx》由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 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上册 一等奖 优质课 完整 教案 下载 _九年级上册(2024)_鲁教版(2024新)_化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市一等奖优质课全册完整教案市一等奖优质课全册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化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研究的内容、 方法、 意义);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方法与过程: 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课堂讨论来领悟化学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化学在改造 世界中重要价值;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充分体验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并在课堂分析和讨论 中学会判断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验化学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为社会而努力学好 化学的信心和责任感。 2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化学
2、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 内容、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时也心存疑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可能有一定的 困难。由于学生已在生物和物理实验课上接触过试管、滴管等实验仪器,但缺乏足够的动手 实践的机会,所以化学课中的实验操作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1、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变化的现象。 2、正确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 1【讲授】新课导入 【投影】幻灯片展示本节课标题; 【讲解】教师引入:欢迎走进化学课堂;化学,顾名思义,是一门有关物质变化的 学科。这些变化中,充满着神奇。
3、活动 2【导入】化学趣味实验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 2 个趣味化学实验:“变色水”、 “大象牙膏”。 活动 3【讲授】认识化学对于世界的意义 【投影】投影展示化学对人类“衣、食、住、行”带来的巨大改变,教师利用展 示的图片,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化学的神奇,然后 再从高科技产品方面向学生们介绍化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向学生渗 透化学学科的重要价值。 活动 4【活动】体验化学的奇妙 【讲解】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变化前(颜色、状态、气味),变化中(发 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产生沉淀 等),变化后 (颜色、状态、气味);而记录时,记录主要的变化。 教师以镁条燃烧为 例,引导学生
4、观察变化的现象。 【阅读】学生阅读实验安全提示 【学生实验】学生按学案的步骤提醒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一”后 3 个实验, 并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 5【活动】认识和区别物理变化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第 4 页最后一段至第 6 页第一段的内容, 完成“合作探究二”; 【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二”中有疑问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解决。 【学生展示】 “问题组一”由全体同学一起阅读进行回答;“问题组二”的问题小组 派代表举手展示。若有不同的观点,由学生进行质疑。 活动 6【测试】反馈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提高”的题目,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活动 7【讲授】小结
5、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 【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活动 8【作业】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完成教材的课后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进行活动反思。 知道科学探究的步骤,会写探究活动报告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主动研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设计实 验的能力,学习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好化学的 情感。 2学情分析 本课题选自鲁教 2011 课标版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内
6、容主要解决了“怎样学习 化学”的问题,强调了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内容以学生 最熟悉的蜡烛燃烧为探究素材,引导学生从平淡中探究出新奇,由新奇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学 生是在已经明确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知道了物质发生的变化和构成物质成分的基础上来认 识怎样学习化学的。因此怎样学好化学是学生热切关注的,此时的求知欲也是非常强烈的。 但对于怎样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又怎样明确地提出问题,准确地表述出问题并不明确,往 往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学生急于想知道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引导 学生尝试科学探究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是非常高涨的。 3重点难点 步
7、入化学殿堂后,第一节我们解决了: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化学研究什么?本节课主要解 决怎样学习化学?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 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化学学习定位为一种问题解决活动而不 是接受知识的活动是本教材所确立的新的化学学习观,这种学习观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本 节教学应首先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所以一定是以问题为起点的。 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完整的认识“化学学习过程”,即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蜡烛燃烧的现象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以及从学科整 合的角度构建化学学科科学探究的要素; 难
8、点: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是真的吗? 播放是真的吗?视频。 教师提出问题:利用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能将蜡烛点燃是真的吗? 学生进行猜想。 (设计意图:利用电视节目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 2【活动】分组实验 点燃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 (设计用途:让学生体验用动手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 3【活动】思维引导 引导: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经历了哪些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是真的吗?中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初步明确由问题到答案的 一般过程。) 归纳得出科学探究的五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获得 结论反思评价
9、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活动 4【活动】一、从问题开始 播放科学家是如何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的动画。 活动 1.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熄灭时、熄灭 1 分钟 后的现象。 请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学生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并通过苹果落地牛顿提出的问题和烧水时壶盖被 顶起瓦特提出的问题的启发提出有化学研究价值的问题。 感悟必须经过敏锐观察、深入思考、敢于质疑,才能提出有化学研究价值的问 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蜡烛燃烧现象的观察,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对问题 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活动 5【活动】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之一 1.探究蜡烛
10、火焰那一层温度最高 提出问题:蜡烛火焰,哪层的温度最高? 猜想假设:蜡烛火焰,最外层的温度最高。 设计实验:学生每四人一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小木条、牙签、白纸板、 蜡烛、火柴。共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确定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安全、易操作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按 照讨论后可行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经老师同意后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加深对科学 探究各环节要素的理解。同时学生设计不同方案,培养发散思维) 获得结论:引导学生描叙实验现象,及获得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
11、科学探究 的价值) 指导学生依据实验报告样本,写出本次实验探究的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如何写实验报告。) 反思评价: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反思的重要性。) 活动 6【活动】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之二 2.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 提出问题:蜡烛燃烧生成什么物质 ? 猜想假设: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学生每四人一组,共同探究,设计探究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确定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科学、安全、易操作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按 照讨论后可行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经老师同意后自主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是化学探究的
12、重要途径;加深对科学 探究各环节要素的理解。) 获得结论:引导学生描叙实验现象,及获得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学习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 的价值) 指导学生依据实验报告样本,写出本次实验探究的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如何写实验报告。) 反思评价: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反思的重要性。) 活动 7【活动】收获感悟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化学实验是进 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活动 8【练习】及时巩固
13、1(山东中考)壹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 成的。在讨论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 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B) A.假设B.实验C.观察D.做出结论 2. 下列关于煤气燃烧时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你认为无意义的是 ( B) A.为什么煤气能燃烧且燃烧时发出的是蓝色的火焰 B.点燃煤气时可以用电子打火机、火柴或打火机 C.煤气有很难闻的特殊气味是原来就有的气味吗 D.煤气的成分是什么 3.亭亭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 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C)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
14、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成分 活动 9【测试】牛刀小试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 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 了验证假设A(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刚熄 灭时蜡烛周围还有燃烧残留的二氧化碳。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
15、上没有出 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B。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 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C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 设A B,因为:二氧化碳和水不能燃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基本操作训练 加深理解化学实验药品使用原则,提高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自觉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药品的取用、量筒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动脑思考、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详实记录”的实验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物、物理等学科实验中,曾学过本节课中的一些仪器,但由于教学要求不同,使学生
16、养 成了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本节应该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和对操作的规范性的要求,在技能训 练中,将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紧密结合起来。 3重点难点 重 点: 药品的取用 难 点: 药品的取用 量筒的使用 4关键点 教师的语言指导与正确操作示范和纠正错误操作相结合 5教学媒体 演示实验 、多媒体课件 6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7教学过程 7.1第二学时 7.1.1教学活动 活动 1【讲授】导课 提问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常见的化学仪器,这些仪器是怎样操作的呢?这节课我 们开始学习几种基本操作,先来学习“药品的取用” 活动 2【讲授】讲授新课 (一)药品取用的原则(讲授总结为主
17、) (1)“三不”原则:取用时不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2mL,固 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 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总结: 手不触, 嘴不尝, 鼻不闻, 取少量,剩不回, 不丢弃,不出室,放定器 活动 3【活动】讲授新课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储存:广口瓶 取用工具:药匙、镊子 取用方法:(边讲解边做演示实验) 1、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先使试管稍微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 纸条折叠成的纸
18、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 来。 总结:一倾、 二送、三直立。 2、把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或块状固体放入玻璃容器时, 应先把容器横放,把药 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 再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 缓滑到容 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底。 总结:一横、二放、三慢竖。 练习:学生活动 使用实验教师准备的器材和药品完成下列实验: 取用固体药品:往试管内加入粉末状固体(细沙)往试管中加入块 状固体(石灰石)。 活动 4【活动】液体药品的取用 (三)液体药品的取用 储存:细口瓶 取用:1、胶头滴管(量少) 教师边强调边演示 滴管悬空正上方,不可深入不可触, 取液不平不倒置,用后 清
19、洗方再用。 2、液体的倾倒(量多) 教师强调演示 瓶塞:倒放 标签:向着手心 瓶口:紧挨着试管口 拿塞 倒放口挨口,缓慢注入签向手,取完上塞放原处。 3、量筒量取(定量) 强调:读数 量取液体的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量筒; (2)、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刻度 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滴加液体,直至视线和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学生练习: 指出存在问题,学生练习描述实验现象 取用液体药品,观察实验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剂 石灰石+稀盐酸(2 毫升) 活动 5【活动】小结 三、强调小结易错问题 1.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为什么不能平
20、放或倒置? 2.滴加液体时,为什么滴管要垂直悬空,不能伸入容器内? 3 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4.倾倒液体时,细口瓶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5.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6.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活动 6【讲授】板书设计 四、板书设计 1、药品取用原则 手不触, 嘴不尝, 鼻不闻,取少量,剩不回, 不丢弃,不出室,放定 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或颗粒: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一倾、二送、三 直立。 3、液体药品的取用 量少: 滴管悬空正上方,不可深入不可触, 取液不平不倒置, 用后清洗方再用
21、。 量多:拿塞倒放口挨口,缓慢注入签向手, 取完上塞放原处。 4、注意问题 活动 7【活动】课堂检测 1、某同学在实验时进行如下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为了节约药品将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B、 在无用量说明时,液体取用 12 毫升,固体只是盖满试 管的底部. C、用手指沾取实验室中所用的食盐,品尝其味道. D、用过的药匙或镊子立即用 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2、正确量取 8.5 毫升的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 ) 5 毫升量筒10 毫升量筒15 毫升量筒胶头滴管 A、 B、 C、 D、 3、某学生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 的最低点保持水平,读数为
22、18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面的最低处,读数为 12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肯定大于 6mlB.肯定小于 6mlC.肯定等于 6mlD.可能大于也可 能小于 6ml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 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2学情分析 水是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的物质,所以学生对于水并不陌生,对于宏观水的特征,学生可 以叙述出来。但是,学生对于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宏观现象,不会从微观方面去解释,缺乏微观 方面的微粒解释。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
23、1.1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运动的水分子 教学过程 一、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展示幻灯片,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间 隔变小。) 3.分子的基本性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 1021 个水分子。 固液气 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 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 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 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
24、 液态。 分子很小,分子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阅读教材 P22P23 了解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性质 属于物理变化 固: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 液: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自由运动; 气:水分子自由运动,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下列宏观现象中,吸收能量的有( );放出能量的有()。 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你能用分子知识解释上述变化吗? P23 活动天地 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 二、水的天然循环 1.意义 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
25、资源的重新分配。 天然的污水处理厂 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 的污染。 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 认识水的天然循环观察 P24 活动天地 2-2 怎样防止水污染? 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肥、 农药;生活污水处理后达 标排放。 板书设计 一、水的三态变化 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 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 3.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很小,分子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 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 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