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点归纳(全册6个单元).zip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 1 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 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 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百家争鸣”局 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 奠基时期。 思考:青铜时代的到来有何意义? (1)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 的变迁。 (3)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 治和权力” 。 3秦汉魏晋 秦 朝 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西 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 晋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 象,魏晋玄学盛行 4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是 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提倡“格物致知” 。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汉字的发明和使用。 (2)史书典籍的编纂。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5)在传承中不断创 新。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 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 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 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 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 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 孔子提倡“仁” ,主张“仁者爱人” 。 (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 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 本思想的光辉。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 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 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家之本在身。 ”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 “敬德” 。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 (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5)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 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 ,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 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两汉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 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 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 (3)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 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 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 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化) (1)传播渠道的增加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 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2)救亡图存的呼声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 世纪早期(民主科学) (1)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 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 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 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 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 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3四大发明的外传 (1)8 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 13 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 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 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 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 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 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拓展: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 1发展 (1)中国远古文化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 舜、禹等时代。 (2)春秋战国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汉唐至宋时期,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唐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大量日 本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 学、阳明学。 (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这就是东学西渐 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2精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 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3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表现在:独具特色的语言 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 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4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 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 5作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 传,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又有超越时空、跨 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 6 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种族起源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 (2)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2早期迁徙 (1)概况 公元前 2 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 区,这一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 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 17 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 14 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 时期,公元前 13 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公元前 6 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 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 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 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公元前 600 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 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迁徙概况 (1)公元前 2 世纪公元 2 世纪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36 世纪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 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7 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迁徙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 7 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 (1)概况: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 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结果: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 100 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 90%95%。 2族群变化 (1)背景 大约从 16 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三四百年间, 非洲失去了大约 1 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概况 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 现了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3)影响 北美:美国、加拿大的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 生活。 西印度群岛: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 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 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殖民活动 (1)18 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 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 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 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 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人口结构变动 (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 世纪中叶,白人 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开发美洲 (1)背景 19 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 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19 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过程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 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19 世纪 70 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 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3)影响: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 劳动力。 2开发大洋洲 (1)19 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1858 年,华工人数已超过 4 万。 (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第 8 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 (1)形成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 加强。 (2)流动表现 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 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20 世纪 90 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1)20 世纪 5070 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 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 英” ,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概况 (1)定义: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 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独特群体。 (2)来源: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 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2难民的救助 (1)背景: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2)目的: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 (3)措施 1950 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1951 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1966 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扩大 1951 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联合国大会决定,从 2001 年起,每年的 6 月 20 日为“世界难民日” ,以期引起国际社会 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4)现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汇、 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代表类型 类别背景特征影响 美国 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 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 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 合众国 以欧洲文化为主 流,吸收了非洲、 亚洲、拉丁美洲 等地的文化 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 的显著特征 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 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 坡文 化 19 世纪以来苏伊士运 河的通航,缩短了东南 亚与欧洲的航程;新 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 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 国家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马来语、 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 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 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 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 彩 拓展: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文化互化与文化融合的影响 1)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口集团之间就必然会发生接 触,这就会出现文化的涵化、互化与融合甚至冲突的过程。 2)人口迁移,导致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接触,形成吸纳、整合、兼容、创新的文化变迁过 程,这一过程会导致不同文化彼此都发生改变,在互化的基础上混合形成一个新文化系统。 如美国,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充分的交流和融合,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 坚民族,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也因此产生。 (2)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使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系统发生接触,文化冲突就成为必然。一个人口集团 迁移到另一个人口集团所在的地区,必须面对两个拥有不同文化系统人口的文化考验,或 是拒绝,或是接受,或是在双方的冲突中消除隔阂,取长补短,达到新的融合。 2)人口迁移对文化整合的影响 人口迁移使拥有不同文化的人口群体相互接触和交流,各种文化之间,包括各种新文化之 间,各种新文化与原有文化之间会出现一个相互适应、相互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这 就产生了文化的整合。 第四单元 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 3 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古代西亚文化 1楔形文字 (1)创造者: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 (2)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3)作用:流行了数千年。 2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1)地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2)内容: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 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筑、艺术 (1)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2)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3)波斯王宫的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编纂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 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 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 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2)地位: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 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古代埃及文化 1存续时间: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文明绵延约 3 000 年。 2文化成就 (1)象形文字 它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约形成于公元前 4 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 4 世纪。在此期间,经历了多种变化。 (2)文学作品 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 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 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3)建筑艺术 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 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 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 (4)科学技术 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制定 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三、阿拉伯文化 1产生 (1)7 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 8 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 区。 (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 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成就 (1)文学 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 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 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 曲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 (2)科学 数 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 800 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天 文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 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医 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 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第 4 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希腊文化 (1)形成: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称作“古典时代” 。 (2)成就 哲学 背景 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 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表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致力于 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 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 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 影响 柏拉图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 基础;亚里士多德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 荷马史诗 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戏剧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雕塑和建筑: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 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2古罗马文化 (1)概况: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 有建树。 (2)表现 法律十二铜表法 地位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内容 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 产利益为核心 评价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 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影响 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等是罗马建筑风格的代表。 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二、中古西欧文化 1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 国家。 (2)496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 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 ,并使 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4)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2表现 基督教会控制 着西欧社会的 精神生活 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用 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他们的思维方 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圣经对西 欧文学艺术的 影响 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 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 的社会生活 3.影响 (1)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 (1)形成背景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 又称“拜占庭帝国” 。 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 1054 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 正教” 。 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 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2)主要成就 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 ,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 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 并有所发展。 2俄罗斯文化 (1)10 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伊戈 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2)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 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 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第 5 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1产生背景: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主要成就 宗教 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公元前 6 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 产生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4 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 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 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3.文化交流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 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 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 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 公元前 5 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7 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12 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文化交流 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 响。 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 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主要成就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 渐发展起来。 7 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12 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文化交流 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背景: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主要成就 (1)宗教信仰 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 阿兹特克人和印 加人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 模宏大的金字塔 (2)科学艺术 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 ;创造出 20 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人 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 阳历和太阴历 阿兹特克 人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 和金银首饰非常精美 3.毁灭:16 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 毁灭殆尽。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 11 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历史背景 (1)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 10 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 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 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 (3)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 300 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 2国家政策 (1)目的: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措施 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 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3主要表现 (1)希腊化世界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 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 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2)希腊化时代 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文学、科学的发展 文学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 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学 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 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 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3)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 宗教和风俗。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的西征 (1)背景:13 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2)概况 第一 次 1218 年,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 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 次 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 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 次 13 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3)影响 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2东西方交流 (1)条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2)表现 推动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人员活动影响 传教士 两位欧洲传教士先后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 与蒙古进行交涉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 1275 年由陆路来华,留 居 17 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 ,展示 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旅行家 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 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对以后欧洲航海、探险 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方向概况影响 由东向西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 世纪后,他们 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由西向东 主要是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 称为“色目人” 移民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回族人 的祖先,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 蒙古族 民族分布的变化: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
收藏
编号:176520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20.72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9-29
6
文币
- 资源描述: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 1 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 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 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百家争鸣”局 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 奠基时期。 思考:青铜时代的到来有何意义? (1)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这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及文化内涵 的变迁。 (3)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 治和权力” 。 3秦汉魏晋 秦 朝 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西 汉 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 晋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 象,魏晋玄学盛行 4隋唐时期 (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 (1)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朱熹是 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提倡“格物致知” 。 (2)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3)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汉字的发明和使用。 (2)史书典籍的编纂。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4)顺应时代的变化,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5)在传承中不断创 新。 6明清时期 (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 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 化的发展。 7近代社会 (1)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 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 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 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 孔子提倡“仁” ,主张“仁者爱人” 。 (2)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 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 本思想的光辉。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 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 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 家,家之本在身。 ”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 “敬德” 。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 ,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 (3)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4)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 (5)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 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2)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 ,才能产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同而不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 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 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两汉至宋明(佛教传播) (1)过程 两汉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佛教出现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 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 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 的瑰宝。 (3)局限: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时期(近代科学)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 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 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 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19 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化) (1)传播渠道的增加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1862 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清政府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 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2)救亡图存的呼声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 世纪早期(民主科学) (1)1915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 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字与思想的外传 (1)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35 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 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大约在 4 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2社会制度外传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 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 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3四大发明的外传 (1)8 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2)火药在 13 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 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 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4中国文化传入周边地区 (1)14 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 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 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5中国文化传入欧洲 (1)1618 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 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拓展: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识 1发展 (1)中国远古文化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 舜、禹等时代。 (2)春秋战国出现诸子百家,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汉唐至宋时期,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唐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大量日 本遣唐使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 学、阳明学。 (4)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西方耶稣会士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这就是东学西渐 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 2精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 “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 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3特征: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表现在:独具特色的语言 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 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4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 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内容。 5作用: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 传,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又有超越时空、跨 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 6 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种族起源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 (2)印欧人制造了马拉战车。 2早期迁徙 (1)概况 公元前 2 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 区,这一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他们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 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公元前 17 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 14 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 时期,公元前 13 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公元前 6 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 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 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 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 公元前 600 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 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迁徙概况 (1)公元前 2 世纪公元 2 世纪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36 世纪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 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7 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8 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2迁徙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第 7 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殖民扩张 (1)概况: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 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结果:屠杀、奴役以及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的 100 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 90%95%。 2族群变化 (1)背景 大约从 16 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三四百年间, 非洲失去了大约 1 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概况 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的激增,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 现了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3)影响 北美:美国、加拿大的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在美国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 生活。 西印度群岛: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没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 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但也很少超过人口的半数。 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 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英国殖民活动 (1)18 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 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 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 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 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人口结构变动 (1)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 世纪中叶,白人 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开发美洲 (1)背景 19 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 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19 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过程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的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 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19 世纪 70 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 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3)影响: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 劳动力。 2开发大洋洲 (1)19 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1858 年,华工人数已超过 4 万。 (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第 8 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全球劳动力市场 (1)形成背景: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 加强。 (2)流动表现 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 大量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同时,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20 世纪 90 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2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1)20 世纪 5070 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 会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 英” ,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难民的概况 (1)定义: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 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独特群体。 (2)来源: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 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2难民的救助 (1)背景: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2)目的: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 (3)措施 1950 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1951 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1966 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扩大 1951 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联合国大会决定,从 2001 年起,每年的 6 月 20 日为“世界难民日” ,以期引起国际社会 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4)现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在不同文化的交汇、 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代表类型 类别背景特征影响 美国 文化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 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 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 合众国 以欧洲文化为主 流,吸收了非洲、 亚洲、拉丁美洲 等地的文化 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 的显著特征 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 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 坡文 化 19 世纪以来苏伊士运 河的通航,缩短了东南 亚与欧洲的航程;新 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 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 国家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 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马来语、 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 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 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 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 彩 拓展:人口迁移对文化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文化互化与文化融合的影响 1)一个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拥有不同文化的两个人口集团之间就必然会发生接 触,这就会出现文化的涵化、互化与融合甚至冲突的过程。 2)人口迁移,导致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接触,形成吸纳、整合、兼容、创新的文化变迁过 程,这一过程会导致不同文化彼此都发生改变,在互化的基础上混合形成一个新文化系统。 如美国,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充分的交流和融合,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 坚民族,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也因此产生。 (2)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文化冲突的影响 人口迁移流动使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系统发生接触,文化冲突就成为必然。一个人口集团 迁移到另一个人口集团所在的地区,必须面对两个拥有不同文化系统人口的文化考验,或 是拒绝,或是接受,或是在双方的冲突中消除隔阂,取长补短,达到新的融合。 2)人口迁移对文化整合的影响 人口迁移使拥有不同文化的人口群体相互接触和交流,各种文化之间,包括各种新文化之 间,各种新文化与原有文化之间会出现一个相互适应、相互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这 就产生了文化的整合。 第四单元 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 3 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一、古代西亚文化 1楔形文字 (1)创造者: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 (2)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3)作用:流行了数千年。 2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 (1)地位: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2)内容: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 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3建筑、艺术 (1)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2)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3)波斯王宫的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4编纂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 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 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 结语: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2)地位: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 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古代埃及文化 1存续时间:公元前 3100 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文明绵延约 3 000 年。 2文化成就 (1)象形文字 它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 约形成于公元前 4 千纪末,一直使用到公元 4 世纪。在此期间,经历了多种变化。 (2)文学作品 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 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 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 (3)建筑艺术 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 法老们还修建了众多神庙,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 祭司们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法老则赐予神庙大量财富。 (4)科学技术 埃及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古代世界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古罗马的凯撒制定 儒略历时,吸收了埃及历法的成就。 在数学、医学等方面,埃及人也颇有建树。 三、阿拉伯文化 1产生 (1)7 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始兴起,到 8 世纪已征服从伊比利亚半岛到印度北部的广大地 区。 (2)阿拉伯人继承和融合了上述地区的文化遗产,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 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 2成就 (1)文学 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 会用金水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 。 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 曲 、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 (2)科学 数 学 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附有 800 多个实例,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天 文 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 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 医 学 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 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第 4 课欧洲文化的形成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希腊文化 (1)形成: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 4 世纪上半叶,称作“古典时代” 。 (2)成就 哲学 背景 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 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表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称为“三大哲人” 。苏格拉底致力于 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柏拉图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 通;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 文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 影响 柏拉图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奠定了 基础;亚里士多德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 荷马史诗 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戏剧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悲剧和喜剧是这一时期戏剧的杰出代表 雕塑和建筑: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是人物雕塑的典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则 是建筑艺术的代表。 史学: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也是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 2古罗马文化 (1)概况: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法律、文学、史学、建筑和历法等领域多 有建树。 (2)表现 法律十二铜表法 地位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内容 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以维护贵族和富人的财 产利益为核心 评价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 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影响 罗马法体系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后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 影响 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 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等是罗马建筑风格的代表。 历法: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二、中古西欧文化 1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 国家。 (2)496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 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 ,并使 教会介入世俗权力。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4)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2表现 基督教会控制 着西欧社会的 精神生活 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用 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他们的思维方 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圣经对西 欧文学艺术的 影响 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其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骑士文学和市民文 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 的社会生活 3.影响 (1)中古西欧文化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 (2)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 1拜占庭文化 (1)形成背景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 又称“拜占庭帝国” 。 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会分成东、西两派,双方在教义、教规等方面的分歧逐步加深。 1054 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派教会自称信仰正统的教义,故称“东正教”或“希腊 正教” 。 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 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2)主要成就 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 ,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 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 并有所发展。 2俄罗斯文化 (1)10 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伊戈 尔远征记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2)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并对俄罗斯的宗教信 仰、文学艺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与西欧中古时期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 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第 5 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古代印度文化 1产生背景:公元前 1500 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主要成就 宗教 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公元前 6 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佛教 产生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 4 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后来,印度教逐渐发 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文学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古代印度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部史诗都源自民间口头创作,后经人加工而成,集中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 的生活和文化成就 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古代印度人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3.文化交流 (1)公元前后,古代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 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 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2)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巴利文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 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1古代朝鲜文化 (1)成就 公元前 5 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7 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12 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2)文化交流 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 响。 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 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 岛的乐舞。 2古代日本文化 (1)主要成就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 渐发展起来。 7 世纪,天皇制度形成。 12 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2)文化交流 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日本本土文化得到发展。 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形成背景: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 2主要成就 (1)宗教信仰 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 阿兹特克人和印 加人 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建造了规 模宏大的金字塔 (2)科学艺术 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 ;创造出 20 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印加人 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 阳历和太阴历 阿兹特克 人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制作的陶器、石雕、木刻 和金银首饰非常精美 3.毁灭:16 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 毁灭殆尽。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 11 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1历史背景 (1)公元前 334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 10 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 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2)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 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 。 (3)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 300 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 2国家政策 (1)目的: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 (2)措施 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 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任用波斯 人为官员,推广波斯礼仪。 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 3主要表现 (1)希腊化世界 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基本垄断了高级官职,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税收优惠, 成为希腊化各国的统治阶级。 作为殖民者,他们生活于希腊风格的城市中,保持着希腊人的生活方式。 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的上层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 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成为国王的顾问和官员。 (2)希腊化时代 希腊文化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城、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托勒密埃及鼓励文化发展,城内的缪斯宫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学者前往研究。 文学、科学的发展 文学 学者们系统整理和研究了荷马史诗和古典希腊的悲剧、史学、地理学作品,基 本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学 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流传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定理;埃拉 托斯提尼对地球周长作出了精确的计算;医生通过解剖尸体,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及 消化系统进行了基础研究 (3)西亚、北非文化: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农民仍说着他们祖先的语言,保持他们原有的 宗教和风俗。 二、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 1蒙古的西征 (1)背景:13 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蒙古汗国。 (2)概况 第一 次 1218 年,花剌子模国扣留蒙古商队,杀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复仇为由, 灭掉花剌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 次 灭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国、 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第三 次 13 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 (3)影响 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2东西方交流 (1)条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2)表现 推动东西方的互相了解 人员活动影响 传教士 两位欧洲传教士先后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达漠北 与蒙古进行交涉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 1275 年由陆路来华,留 居 17 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 ,展示 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 旅行家 住在大都的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 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 对以后欧洲航海、探险 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方向概况影响 由东向西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 世纪后,他们 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由西向东 主要是大批移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 称为“色目人” 移民中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回族人 的祖先,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 蒙古族 民族分布的变化:蒙古西征使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点归纳(全册6个单元).zip》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人教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文化交流与传播
知识点归纳(全册6个单元)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文化交流
传播
传布
知识点
归纳
单元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