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优秀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优秀课件.pptx》由用户(李小二工作室)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五 单元 全套 优秀 课件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人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 人教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优质课件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优质课件 第五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使用说明:点击对应课时,就会跳转到相应章节内容,方便使用。使用说明:点击对应课时,就会跳转到相应章节内容,方便使用。 第第2课时课时 画垂线画垂线 第第1课时课时 平行与垂直平行与垂直 第第3课时课时 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第4 4课时课时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第6课时课时 梯形梯形 第第5课时课时 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练习课(第练习课(第1-4课时)课时) 练习课(第练习课(第5-65-6课时)课时) R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 平行与垂直平行与垂直 平行
2、四边形和梯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 几种情况?几种情况? 一、情景导入一、情景导入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1)(2) (3) (4) 你们画出的两条直线是怎样的呢?你们画出的两条直线是怎样的呢?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1)(2) (3) (4) 我的我的没有相交没有相交我的也我的也没有相交没有相交 我的我的相交相交了了我的也我的也相交相交了了 第第1 1、2 2幅图,如果再延长,会怎样呢?幅图,如果再延长,会怎样呢?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1)(2) 我的还是我的还是不相交不相交 我的我的相交相交了了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
3、知 (1)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平行 线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平行。 在一个正方体中,这两条在一个正方体中,这两条 红色的线是平行线吗?红色的线是平行线吗? 思考:思考: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a b a b a b 上图中上图中a与与b互相平行,记作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读作a平行于平行于b。 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平行的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平行的 例子吗?例子吗? 从下图中找平行线。从下图中找平行线。 (3) (4) (1)(2)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
4、直线互相垂互相垂 直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垂线,这两条,这两条 直线的交点叫做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垂足。 “互相垂直互相垂直”的表示方法的表示方法 O a b O a b O a b ab 读作读作a垂直于垂直于b 你能举一些生活中你能举一些生活中 有关垂直的例子吗?有关垂直的例子吗? ba 读作读作b垂直于垂直于a ab 读作读作a垂直于垂直于b ab 读作读作a垂直于垂直于b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1.1.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互相平行?哪一组互相下面各组直线,哪一组互相平行?哪一组互相 垂直?垂直? 不互相平行不互相平行互相平行互相平行互相垂直
5、互相垂直不互相垂直不互相垂直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2.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 线段,互相垂直。线段,互相垂直。 A B C D A B C D E A B CD E F ADBCABDC ADDCABBC DE( ) DE( ) CD( ) CD( ) CD( ) CD ( ) AC CB EFAB CBDE 3.3.摆一摆。摆一摆。 (1 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平行。)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平行。 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是(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是( )。)。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三
6、三 一一 二二 三三 一一 二二 三三 一一 二二 互相平行互相平行 三三 一一 二二 3.3.摆一摆。摆一摆。 (2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垂直。)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垂直。 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是(看一看,这两根小棒的位置关系是( )。)。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三三 一一 二二 三三 一一 二二 互相平行互相平行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4.4.折一折。折一折。 (1 1)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 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两)把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两 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次,使
7、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R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 画垂线画垂线 一、情景导入一、情景导入 例例2 2 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试试吧。你能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吗?试试吧。 1.1.过直线过直线上上一点画垂线。一点画垂线。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边重合边重合 点重合点重合 画垂线画垂线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标垂直符号标垂直符号 边重合边重合 点重合点重合 画垂线画垂线 1.1.过直线过直线上上一点画垂线。一点画垂线。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1.1.过直线过直线上上一点画垂线。一点画垂线。
8、标垂直符号标垂直符号边重合边重合点重合点重合画垂线画垂线 2.2.过直线过直线外外一点画垂线。一点画垂线。 边重合边重合 点重合点重合 画垂线画垂线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2.2.过直线过直线外外一点画垂线。一点画垂线。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标垂直符号标垂直符号 边重合边重合 点重合点重合 画垂线画垂线 A A 2.2.过直线过直线外外一点画垂线。一点画垂线。 二、探索新知二、探索新知 你能分别过下面的点,画出相应直线的垂线吗?你能分别过下面的点,画出相应直线的垂线吗?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1.1.画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画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画两条互相垂直
9、的直线。 在白纸上画图和在白纸上画图和 在点子图上画图在点子图上画图 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点子图中本来就点子图中本来就 存在互相平行和存在互相平行和 互相垂直的线。互相垂直的线。 你能找出来给我你能找出来给我 看看吗?看看吗? 你能像他们这样画一画吗?你能像他们这样画一画吗?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2.2.下面两个小朋友画出的是平行线吗?下面两个小朋友画出的是平行线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R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 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情景导入一、情景导入 画一画,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画一画,过
10、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1)从直线外一点)从直线外一点A,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到这条直线画几条线 段。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段。量一量所画线段的长度,哪一条最短? A _的线段最短。的线段最短。 垂直垂直 A 小结:小结: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 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距离。 距离距离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a b (2)下图中,)下图中,ab。在。在a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b 画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自己所画这些线段的长度,画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自
11、己所画这些线段的长度, 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 且与平行线垂直的所有线段且与平行线垂直的所有线段 的长度都的长度都_。 a b 相等相等 1.1.右图中,小明如果从右图中,小明如果从A A点点 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过马路,怎样走路线最短? 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为什么?把最短的路线画 出来。出来。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沿着沿着A点到对面马路点到对面马路 垂直线段走。垂直线段走。 点点 直线直线 距距 离离 2.请用在例请用在例3中发现的规律,检验下面各组直线中发现的规律,检验下面各组直线a、 b是否平行
12、。是否平行。 a和和b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所以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所以a、b互相平行。互相平行。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3.3.测定跳远成绩时,应该怎样测量?测定跳远成绩时,应该怎样测量?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点点 直线直线 距离距离 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4.怎样挂画又正又快?怎样挂画又正又快?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平行且相等平行且相等 这样挂画又快又正这样挂画又快又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R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上册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
13、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吗?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吗? 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位置关系?相邻的两条边有什么位置关系? 正方形正方形长方形长方形 如何规范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如何规范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边的长度边的长度 边的位置边的位置 对边相等对边相等四边相等四边相等 邻边互相垂直邻边互相垂直邻边互相垂直邻边互相垂直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画一个长画一个长10厘米、宽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厘米的长方形。 阅读与理解阅读与理解 知道长方形的知道长方形的_、_, 要画出这个长方形。要画出这个长方形。 长长宽宽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分析与解答分析与解答 画一个长画一个长1
14、0厘米、宽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厘米的长方形。 可以用画垂线可以用画垂线 的方法来画。的方法来画。 长方形相邻的两长方形相邻的两 条边互相垂直。条边互相垂直。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1.1.画一条长画一条长10cm10cm 的线段(长方形的线段(长方形 的长)的长)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1.1.画一条长画一条长10cm10cm 的线段(长方形的线段(长方形 的长)的长)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2.2.过两个端点分过两个端点分 别做长别做长8cm8cm的垂线的垂线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宽) 8 厘米厘米
15、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2.2.过两个端点分过两个端点分 别做长别做长8cm8cm的垂线的垂线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宽) 8 厘米厘米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2.2.过两个端点分过两个端点分 别做长别做长8cm8cm的垂线的垂线 (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宽) 8 厘米厘米 10 厘米厘米 8 厘米厘米 10 厘米厘米 8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3.3.连接两个宽的另连接两个宽的另 一个端点(长)一个端点(长)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画法吗?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画法吗? 1.1.画一条长画一条长10cm10cm 的线段(长
16、方形的线段(长方形 的长)的长)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2.2.过一个端点做过一个端点做 长长8cm8cm的垂线(长的垂线(长 方形的宽)方形的宽)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2.2.过一个端点做过一个端点做 长长8cm8cm的垂线(长的垂线(长 方形的宽)方形的宽) 8 厘米厘米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3.3.过宽的另一个过宽的另一个 端点,做一条长端点,做一条长 10cm10cm的垂线。的垂线。 (长)(长) 8 厘米厘米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3.3.过宽的另一个过宽的另
17、一个 端点,做一条长端点,做一条长 10cm10cm的垂线。的垂线。 (长)(长) 10 厘米厘米 8 厘米厘米 10 厘米厘米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4.4.连接两条长的连接两条长的 端点。(宽)端点。(宽) 10 厘米厘米 8 厘米厘米 你们在画长方形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你们在画长方形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方法? 回顾与反思回顾与反思 你是怎样画出这个长方形的?你是怎样画出这个长方形的? 先画出长方形的先画出长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二、探究新知 都用到了画垂线的方法。都用到了画垂线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1. 1. 画一个长画一个长4厘米,宽厘米,宽3 厘米的长方形。厘米的长
18、方形。 4 厘米厘米 3 厘米厘米 2.2.画一个边长画一个边长5 5厘米的正方形。厘米的正方形。 5 厘米厘米 5 厘米厘米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3. 3. (1 1)下图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边。请把这)下图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边。请把这 个长方形画完整。个长方形画完整。 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做垂线做垂线 3厘米厘米 4厘米厘米 连线连线 3. 3. (2 2)以下面这条线段为左侧的边,画一个)以下面这条线段为左侧的边,画一个 正方形。正方形。 测量长度测量长度 做垂线做垂线 连线连线 三、巩固提高三、巩固提高 做垂线做垂线 4厘米厘米 通过本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