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 单元 教材 分析 全部 教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一、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教学内容 21文言文二则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 语文园地 二、各课间的联系二、各课间的联系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 二则 月光曲 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三、单元主体目标三、单元主体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言文,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 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
2、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5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的能力.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7.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四、本单元重点:四、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 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 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 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 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 “音乐为大众服务” 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
3、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 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 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 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 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 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 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 21文言文二则两课时 22月光曲两课时 23京剧趣谈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课时 语文园地两课时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
4、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课件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 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 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 诵,流传至今。 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 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 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 3:课题】 (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 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
6、3 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 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 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 3.从“鼓”字引导
7、,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 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 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 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 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 的阅读体
8、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 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 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 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 还会有 1: 鸟语花香。 2: 春天百花盛开。 3: 冬天白雪皑皑。 )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 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
9、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 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 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 师:当伯牙志
10、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 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 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 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 感情读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11、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 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 一样。)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 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 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 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出示【课件 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12、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 吗?你想安慰伯牙、 赞美伯牙、 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 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 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
13、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 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 3师: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 曲高山流水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 ,了解了关于“知 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 (板书课题:书戴嵩 画牛)齐读课题。
14、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 6】 戴嵩是唐代画家, 韩滉的弟子, 韩滉镇守浙西时, 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 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 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 7】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 44 厘米,横 40.8 厘米,现 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
15、喜欢这幅画吗? 这幅画上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 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 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 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 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
16、.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 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 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 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 出示课文大意: 【课件 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 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 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
17、大笑着说:“这张画是 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 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 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 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 (板书: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 缝制了画套, 用玉做了画轴, 经常随身带着。 ) 从这
18、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 斗 牛图“尤所爱”。 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 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 女佣。” (板书:牧童 笑 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19、(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 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 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 朗读、 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 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
20、很明显的。在 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 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 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 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 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 一点好处的。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 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 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 9 个生字,
21、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 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 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 意境的统一。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
22、计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 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出示课件 1:课 题】 (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 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 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
23、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 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 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 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 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 一首扣人心
24、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 月 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 3】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210 自然段 第一层:第 26 自然段 第二层:第 710 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25、。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 4:相关 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 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 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 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 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 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