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备考背诵提纲 (1).doc

  • 上传人(卖家):alice
  • 文档编号:1764228
  • 上传时间:2021-09-28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87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备考背诵提纲 (1).doc》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外历史纲要上 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备考背诵提纲 1 统编 版高一 历史 必修 中外 纲要 复习 备考 背诵 提纲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背诵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背诵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1.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2.2.旧石器时代特征:旧石器时代特征:从事采集和渔猎学会了用火过着群居生活出现了骨器 3.3.新石器时代特征:新石器时代特征: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从事养畜业修建村落开 始定居生活 4.4.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代表:代表:黄河流域早期: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 粟)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辽河流 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 5.5.夏朝夏朝

    2、:约公元前 2070 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 了“家天下”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 官。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6.商朝商朝:公元前 1600 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 结构是内外服制。 7.7.西周西周:公元前 1046 年(1)分封制: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象:同姓亲族是主 体,异姓诸侯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

    3、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 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最高行政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政治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经济经济: 铁犁牛耕思想:思想:百家争鸣国家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10.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1)内

    4、容: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在民间实行什伍连 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于百 姓“废井田,开阡陌” ,授田于百姓(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2)评价: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 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1.11.孔子孔子: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孔 子晚年对诗 书 礼 易 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12.12.老子老子: 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道” 唯物

    5、史观: 追求天人合一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 反,柔能克刚政治;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 寡民的时代。 13.1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背景: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 系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2)代表: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墨家: 墨

    6、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非攻” ,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以法为 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 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4.14.秦朝秦朝(1)统一的条件:长期战乱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 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 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秦尊奉法家。 (2)秦巩固

    7、中央集权的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 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 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 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3)秦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4)统一的意义: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政治: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 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 远。经济: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民族: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

    8、民族的交 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5.15.西汉西汉: (1)汉初:政治: “汉承秦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国并行制。 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汉武帝时期: 政治:颁布“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设立中 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选官制度: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分州设 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任用酷吏 治理地方,严厉镇压不法行为。 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

    9、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拓疆: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 泉、武威、张掖、敦煌 4 郡;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 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在乌垒 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16.16.两汉的文化两汉的文化:史学: 史记 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 西汉 周 髀算经 “勾股定

    10、理”东汉九章算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220589589) 2.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 语,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 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3.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先秦: “世卿世禄制” (世袭制)秦国(含秦朝) :军功授爵汉朝:察

    11、举制 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 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时期:科举制(积极:使出身 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和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 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促进文学 的繁荣。被西方国家借鉴,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 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 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

    12、文化因素。 ) 4.4.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 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 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5.5.赋税制度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 (3) 唐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 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 : (4)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唐朝后期,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

    13、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 入减少。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内容:规定每户按人了和资产缴纳户税,按 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切茶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简化税收名 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 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 6、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唐诗: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书法:东晋王羲“书圣” ,隋唐:颜真卿、 柳公权( “颜筋柳骨” )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 ,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 隋唐: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 煌莫高窟科技:南朝

    14、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石拱桥;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代天文学家 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是世界上 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印度东晋法显、唐朝玄奘;日本鉴真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 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

    15、担任地方 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 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监察:设“四监司” ,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 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16、重文轻武 3.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 集权。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导 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 祸根。 4 4、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 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 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

    17、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 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 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 5、辽朝、辽朝(916-1125)南、北面官,宋辽“澶渊之盟” , “岁币” ; 西夏西夏(1038-1227)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岁赐” 金朝金朝(1115-1234) “猛安谋克” (兵农合一)制度;1125 年金灭辽;1127 年金灭北宋。 6.6.元朝元朝(1271-1368)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9 年完成统一。 巩固统一的措施巩固统一的措施: (1)修筑驿道,设立

    18、驿站,分设急递铺。 (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 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负责传递公文) (2)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 : 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影响:行省辖区广阔, 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 (3)吐蕃 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5)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7 7、宋元经济宋元经济: (1 1)农业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两

    19、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经济结构:固定 种植某种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 (2 2)手工业:)手工业:制瓷业:宋代五大名 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出口海外(3)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毕昇活 字印刷术(4 4)商业商业:基层市场、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 作为主币发行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 (5 5)城市:)城市:北宋 东京、南宋临安、元代杭州、元大都特点:突破坊市空间;突破时间限制城市的经 济功能增强。 (6 6)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 加了南方的

    20、劳动力;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 勤努力。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人才集中) 8.8.儒学的复兴儒学的复兴: (1)背景:社会现实的需要儒学日益僵化道两教的冲击(2)目的:挖 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 价值观方面作用(3)主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 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生的目标是 “存天理,灭人欲” ,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 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提出“

    21、格物致知”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 达到普遍天理的认识。 (4)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 远影响(普及化、通俗化) 。 9.9.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 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 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 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

    22、会的变革。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表现: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 立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凌驾于司 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2)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但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 2.2.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 的需求。 (2)主要方式:朝贡贸易(3)意义: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 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行,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航

    23、海史上的壮举。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3.3.戚继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553 年,葡萄牙入侵濠镜澳 4.4.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蒙古(鞑靼、瓦剌) :修筑长城,鞑靼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 藏族(乌思藏)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 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5.5.清朝君主专制强化清朝君主专制强化: (1)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 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军机处:设立原因

    24、: 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特点:简(机构简单) 、速(办事效率高) 、密(保密性强)职责: 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3)文字狱与文化专制 6.6.清朝疆域: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 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 山脉。 7.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东南-台湾:1662 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 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

    25、沙俄:1689 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 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蒙古和新 疆:蒙古1757 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 年委派 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西南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 禅额尔德尼;1727 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 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设立理藩院,掌 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西南民族聚居区: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 8.8.闭关锁国:闭关锁国:背景:以英

    26、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外贸易, 开拓中国市场。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天朝上国思想。内容: 只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十三行”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约束外商活动;禁止民间出 海贸易。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 中国逐渐落够于世界潮流。 9.9.明清经济:明清经济:农业:高产农作物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 雄厚的商人群体;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10.10.陆王心学(南

    27、宋陆九渊、明王守仁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 :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主张“心外无 物,心外无理” ,强调“知行合一” 。 11.11.李贽: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12.1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工 商皆本学术思想上: “经世致用” 13.13.明清小说戏曲明清小说戏曲: (1)出现原因: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 及。 (2)代表:小说施耐庵水浒传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吴承恩西游记 、吴敬 梓儒林外史 、曹雪芹红

    28、楼梦 (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戏曲汤显祖牡丹亭 、 孔尚任桃花扇 、昆曲“百戏之祖” 、京剧“国粹” 14.14.科技: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第五、六单元第五、六单元 1.1.列强的侵华史列强的侵华史 (1 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1840-1842) 爆发的必然性爆发的必然性) :政治: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 ;经经 济: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军事:中国:装 备陈旧,军纪败坏;英国: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外交:中国:闭关锁国

    29、;英国:为争夺世界 市场疯狂扩张。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借口直接原因(借口) :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危害: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危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破坏了贸易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赔款 2100 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 激化社会矛盾;关税要与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 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 司法主权; 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 埔条约自由传教。 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30、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经济:被迫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 , 魏源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徐继畲瀛寰志略 ) ;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 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5618601860 年)年)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18581858 年年天津条约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31、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 10 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 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 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 200 万两白银 18601860 年年北京条约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 40 万平方公里。 影响: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机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 化开始起步 (3 3)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原因:日本:出台“大陆政策” ,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直接原因:东学党起

    32、义 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商品输出到资本 输出) 。 甲午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的影响: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西 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 矿利权) 。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 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直接原因:直接原因:镇压义

    33、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内容:内容:惩办“首祸诸臣” ;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约 9.82 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 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 )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 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 12 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华 北科举考试 5 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影响:影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 2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

    34、的抗争史 (1 1)农民阶级)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过程:1851 年金田起义;1853 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 ;1856 年军事全盛(东征西征,北伐 孤军深入失败)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1864 年,天京沦陷。 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主张: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评价:评价:否定了封建 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性)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 。 资政新篇资政新篇 :地位地位: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方案;局限:局限: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

    35、件。 失败的原因: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未 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历史意义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2)地主阶级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1919 世纪世纪 6060 年代年代9090 年代)年代) 背景:背景:内忧外患;目的:目的: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维护 清王朝的统治。口号:。口号:自强、求富 军用工业军用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民用工业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

    36、商局、上 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新式学校新式学校:各种翻译和军事人才学校;新式军队新式军队:南洋北洋福建 评价评价: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局限单 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 3)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18981898) 背景:政治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经济19C 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 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康有为新 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 序幕:公车上书;高潮:百日维新;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结果:失败 失败

    37、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客观原因 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 权的皇帝身上。 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 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 4)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18981898) 口号: “扶清灭洋” “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但容易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放松警惕; “灭洋”表 现出盲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 评价: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 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38、;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 的深渊。 (5 5)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1911-19121911-1912) 三民主义: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 ,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 革命纲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2 年年 3 3 月月 1111 日日)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主权在民;自 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辛亥革命

    39、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政治:推翻了 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 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 思想解放;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 主义的藩篱。 辛亥革命的辛亥革命的局限:局限: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 任务;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不敢放手发动广大民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3.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军阀混战

    40、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 4.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C70S)原因: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2)初步发展(19C 末,甲午战争后) :原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 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迅速发展(短暂春天 1912-1919)原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 推动,特别是 1915 年掀

    41、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 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4)显著发展(1927-1936)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 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935 年) 。 5.5.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19151915 年年)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内容:拥护“德先生” (民主) ,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 (科学) ,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 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2、影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 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1.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19191919 年年)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意义:是一场以先进 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 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 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 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

    43、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 有里程碑意义。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 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2.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 1)诞生条件诞生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政治基础:中国 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 2)标志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 年 7 月 23 日)内容:确定了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

    44、义和共产主义。选 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3 3)诞生意义诞生意义: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 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 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3.中共二大(中共二大(19221922 年年) :内容党的最低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建立 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4.4.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 (1)国共合作:标志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

    45、助农工三大政策(2)国民革命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高潮:1926 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5.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 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6.6.红军长征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934.10-1936.10) (1)原因: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本原因: 左倾错误; (2)遵义会议(1935 年 1 月) :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

    46、 常委。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 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 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 革命的新局面。 第八单元第八单元 1.1.抗日战争抗日战争 (1 1)局部抗战:)局部抗战:日本:1931 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2 年 一二八事变: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2 年 3 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1933 年日军 进犯长城沿线;1935 年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国民政府: “攘外

    47、必先安内” 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民众:东北人民 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爱国学生:1935 年“一二九”运动中共:1935 年,中共在长征途 中发表八一宣言 ,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 年 12 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 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西安事变(1936 年 12 月)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 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 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 2)日军的侵华暴行日军的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攻陷

    48、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 大屠杀对占领区的政策:政治上“以华制华 ”方针;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对敌后抗日 根据地的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重庆大轰炸细菌战与“慰安妇”制度 (3 3)全面抗战:)全面抗战: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第二次国共合 作: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 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战略防御阶段战略防御阶段 (1937-1938.101937-1938.10) : 正面战场正面战场 (主战场主战场)

    49、四次会战四次会战淞沪会战淞沪会战 (粉碎了日军 “三 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迁移大后方和全国持久抗战做了准备。 ) ;太原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 八路军抗战以来主动歼敌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是国共合作的典范,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徐州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 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战略战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1938.10-19441938.10-1944) :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对华政策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对共产党“囚笼政策” ;国民党国民党太平洋战

    50、争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 变)共产党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对日本:发动百团大战(1940 年,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 为主要目标)打破“囚笼政策” ;对国民党: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 维护统一战线。国外战场国外战场远征军入缅作战远征军入缅作战 战略战略反攻阶段反攻阶段(1944-19451944-1945) :1945 年 5 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 月 6 日和 9 日,美国先后在 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8 月 9 日,苏军进人中国东北,毛 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备考背诵提纲 (1).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64228.html
    alice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