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docx

  • 上传人(卖家):alice
  • 文档编号:1764226
  • 上传时间:2021-09-2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4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docx》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外历史纲要上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 人教版 统编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二 单元 复习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 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魏:220 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2)蜀:221 年,刘备建立,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3)吴:229 年,孙权建立,定都建业。 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曹魏灭蜀:263 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西晋建立:266 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西晋统一: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的灭亡 (1)背景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

    2、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2)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历史解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 政权分立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重政权分立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重 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就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民族大交融与逐步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就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民族大交融与逐步 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我国

    3、历史发展的主流。走向统一,是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东晋与南朝 1.东晋 (1)建立: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 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 南朝:420 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此后 170 年间,南方先后 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江南的开发 (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

    4、源。 (2)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 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 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1)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 上两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 (2)北方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5、;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 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前秦统一北方:4 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 之战后迅速崩溃。 2.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4 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 439 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5 世纪后期 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 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6、,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方政权的更替 6 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 北朝。 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历史解释 民族交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民族交融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互相学习的过程;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 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从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民族人民对于整个中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从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民族人民对于整个中 华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华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丛史出

    7、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 地,粮食产量增加,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产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发展也日趋 繁荣。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文化与制度,大 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对北魏政治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解了民族矛盾,巩固了 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 基础。 第 6 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的兴亡 1.隋朝的统一 (1)建立: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

    8、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文帝的统治: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3.隋朝的建设 (1)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4.隋朝的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 生,最终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唐朝的建立: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 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二

    9、)唐太宗的统治 1.措施 (1)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结果: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 (三)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四)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五)唐朝的民族关系 1.北方(突厥、回纥) : (1)东突厥: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 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 (2)西突

    10、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亡西突厥。 (3)西域:唐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 2.东北(靺鞨) :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褐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3.西南(吐蕃) : (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2)9 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此时的唐玄宗

    11、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廷趋于腐败。 (2)过程:755 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 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从此,唐朝由盛转 衰。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 100 多年。 2.唐朝的灭亡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2)875 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907 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唐朝灭亡后 50 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

    12、后晋、后汉、 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 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 (2)后周世宗的改革: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 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奠定了基础。 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曹魏时,创立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 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2)随着士族的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 2.科举制 (1)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 制度形成。 (2)

    13、唐朝: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 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4)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 年)才被废除。 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 行使权力。 2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形成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

    14、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 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 各项具体政务。 (2)影响 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赋税制度 1.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的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 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 21 至 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

    15、可以 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为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 (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 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财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史解

    16、释 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对当时抑制土地兼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它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到了唐朝以后,随 着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最终被废除。 论丛史出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1.科举制的特点 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考试。 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 1905 年被正式废除。 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 的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以儒学学说为 主要考试内容,推动

    17、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民 族凝聚力,巩固了封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早在唐朝时其选才方法被东亚其他国 家所效仿,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后 被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影响: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 成了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 “学而优则仕” 思想影响着当今社会;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 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第 8 课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儒学 (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

    18、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唐: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4)唐朝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提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 (1)兴起:兴起于东汉末。 (2)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在民间广为传播,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1)传入:汉代。 (2)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

    19、,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 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斗争 原因:佛教盛行,危害严重。 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 佛。 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历史解释 “三教合归儒”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与并蓄,与时俱进。 文学艺术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 文、南北朝民

    20、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诗: 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李白、 杜甫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他们分别被誉为“诗 仙”和“诗圣”。 2.艺术 (1)书法: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唐代的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2)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 为“画圣”。 (3)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科技 1.魏晋南北朝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

    21、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 (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板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 武器。 (4)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 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 (1)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2、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4)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 集;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 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23、。 (4)伊斯兰教也开始传人唐朝。 论丛史出 儒学、道教与佛教融合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1).过程 儒学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佛教的传入: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东汉初年,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筑白 马寺。 道家发展:东汉末期,道家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 (道教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出现崇尚老庄的玄学。 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同 时也出现了反佛现象(范缜反佛) 。 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尊崇佛教, 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唐中期,韩愈、柳宗元等人

    24、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影响 政治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和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系政 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思想方面:强化了儒学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 学、宗教和伦理交融的局面。 经济方面: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人与自 然的和谐。 唐朝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启示 1. 特点 呈现双向型:唐朝既向外输出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 (鉴真东渡传授佛法和玄 奘西游从天竺带回大量佛经) 交往的范围扩大:从地区上来看,不仅与新罗、日本、天竺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加 强了交往,而且与欧洲、非洲国家和地区有联系。 形式内容多样:不仅有外来使节往来,民间留学,而且有技术交流、宗教往来。 水陆并重的交通: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半岛,向西可以抵 达阿拉伯地区至欧洲、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 以到达日本,从广州出发,可以到达波斯湾。 2.启示 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因此 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唐朝统治者重视外来交往,对外来交往采取开明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坚定不 移实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提纲.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64226.html
    alice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