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提纲.doc

  • 上传人(卖家):alice
  • 文档编号:1764195
  • 上传时间:2021-09-28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3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提纲.doc》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4 页 第二单元总结第二单元总结 一、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 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 现在农业重心的南移上。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北方人民大批南迁, 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 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南方地区生产条 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

    2、充足、交通便利)。 2.过程: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 济重心相致。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 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 超过北方。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 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3.特征:一是北方

    3、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 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 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 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二、二、士族专权士族专权(门阀政治门阀政治)的形成、发展与衰落的形成、发展与衰落 1、东晋的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1)概念: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是以宗族 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士

    4、族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 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 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官吏,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 (2)士族专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重视门第出身,导致士族垄断 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 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 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 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祟尚清谈

    5、。 (3)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原因: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豪强地主渐成割据势力。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九品 中正制是士族专权的政治保障。 (4)评价: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范围, 降低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门阀士族争抢高官要职,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官位 泛滥。 2、隋唐士族专权(门阀政治)的衰落 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政治上,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 第 2 页 共

    6、4 页 制,取士不问家世,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途径 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 人民杂居相处。 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 到严重破坏,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 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时期,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少数民族统治者

    7、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民族交融的表现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 居、相互学习,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 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3)民族交融的意义 原来的民族布局在少数民族内迁中被打破。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 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

    8、定了基础 2、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夷夏观念淡薄,把“华夷一家”定为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思想。 (2)政权开放,胡人甚至可担任宰相。 (3)尊重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4)在所征服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糜府州,子以高度自治权。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 (5)和亲政策的实施既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搭起了民族交融的桥梁。 (6)贡赐和互市等政策,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通畅的渠道,进一步密切 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 (7)艺术方面,隋唐时期不断从周边民族艺术中汲取养分,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8)习俗方面,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进一步

    9、深入,隋唐时期的社会风俗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胡 风” 四、全面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四、全面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演变的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 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 (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中的“庸”为标志)。 (3)赋税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 展。 第 3 页 共 4 页 (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2、调

    10、整的原因 (1)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而减轻赋税。 (2)在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时实行租庸调制。 (3)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赋税制度。 (4)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产生的影响 王朝之初,统治者减轻赋税,迅速改变经济凋敝、 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国家经济出现困难时,统治者通过税制改革,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临时加派的苛捐杂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4、对赋税制度演变的认识 (1)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

    11、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实质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4)封建国家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 一。 五、从秦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及特点五、从秦到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朝代中枢政务机构 秦朝三公九卿 西汉三公九卿、中朝(以尚书为主)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隋唐三省六部 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 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

    12、制度化合法化 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 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和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既对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 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带来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六、中国古代三次人口迁徙促成经济重心南移六、中国古代三次人口迁徙促成经济重心南移 1.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周边诸少数民族趁机崛起,纷纷建立政权,少数民族内迁,大量中 原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次人口迁移,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 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极大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坚实

    13、基础。 2.唐朝的“安史之乱”,造成人口第二次大迁徙,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南方得到进一步 开发,江淮地区大批荒地被开垦出来,经济迅速发展。到五代时期,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3.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在 第 4 页 共 4 页 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七、七、从汉至唐的制度创新从汉至唐的制度创新 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 汉朝察举制(注重品德)中外朝制度编户制度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三省制形成租调制 隋唐科举制(注重才能)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整体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

    14、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 以财产为主转变 八、八、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和中后期的两税法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和中后期的两税法 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 条件均田制的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效控制)均田制的破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目的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 物叫 “租” ;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 “调” ; 纳绢代役叫“庸” 每户按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 年分夏秋两季收税 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 会的稳定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 会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人 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作用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政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地主把赋税转 嫁给农民,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 担更加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提纲.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64195.html
    alice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