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提纲.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提纲.doc》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4 页 第二单元总结第二单元总结 一、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 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 现在农业重心的南移上。 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北方人民大批南迁, 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 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南方地区生产条 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
2、充足、交通便利)。 2.过程: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 济重心相致。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 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 超过北方。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 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3.特征:一是北方
3、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 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 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 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二、二、士族专权士族专权(门阀政治门阀政治)的形成、发展与衰落的形成、发展与衰落 1、东晋的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1)概念: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士族是以宗族 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士
4、族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 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 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官吏,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 (2)士族专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重视门第出身,导致士族垄断 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 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 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 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祟尚清谈
5、。 (3)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经济原因: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豪强地主渐成割据势力。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九品 中正制是士族专权的政治保障。 (4)评价: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范围, 降低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门阀士族争抢高官要职,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官位 泛滥。 2、隋唐士族专权(门阀政治)的衰落 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政治上,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 第 2 页 共
6、4 页 制,取士不问家世,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途径 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 人民杂居相处。 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北方经济遭 到严重破坏,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 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时期,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少数民族统治者
7、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民族交融的表现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 居、相互学习,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 胡乐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 少数民族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封建化,封建化又促进民族间的融合。 (3)民族交融的意义 原来的民族布局在少数民族内迁中被打破。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发生变动。 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6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