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四:研读指导.docx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761610
  • 上传时间:2021-09-27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30.4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四:研读指导.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乡土中国 新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乡土 中国 阅读教学 设计 研读 指导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读指导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读指导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以无讼为例完成对“无讼”内涵、原因和当下意义的探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概念”“在具体事物里核实概念”的方法完成“无讼”的专题研读, 并举一反三,能自行研读其他篇章,提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论证思辨能力,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研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跳出文本,联系现实,思考当代生活,关注当代文化。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无讼篇章,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

    2、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深入理解、探究问题,思考其在当下的意义。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示范研读一、示范研读 1.1.事例引路,导入课题事例引路,导入课题 出示白鹿原的一段土地纠纷案: 白鹿原上,李寡妇先后将自家的一块水地卖给了鹿子霖和白嘉轩。为了争夺这块地,白鹿原上的两大 家族白家和鹿家发生了家族斗殴。两家剑拔弩张,都申明绝不就此罢休,倾家荡产也要打赢官司。 白鹿两家的这场纠纷最后是如何解决的?是打官司依靠法律还是? 致嘉轩弟致嘉轩弟 倚势恃强压对方, 打斗诉讼两败伤。 为富思仁兼重义, 谦让一步宽十丈。 这样遇到纠纷不诉诸官府,

    3、不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乡土中国里叫什么? 明确:无讼。 什么是“无讼”? “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 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响的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 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 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 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2.2.阅读文本,理解特征阅读文本,理解特征 费孝通是如何解释“无讼”的?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虚构,也不是理 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

    4、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 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费孝通无讼 乡土中国中的哪些地方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纠纷?请找出这样的例证。 听讼,折狱的程序:把“犯人”拖上堂,先各打屁股若干板,然后一方面大呼冤枉。父母官用了他 “看相”式的眼光,分出那个“獐头鼠目”,必非好人,重加呵责,逼出供状,结果好恶分辨,冤也伸了, 大呼青天。 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接着教训了一番他依着“应当”的告诉他们。这 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某甲抽大烟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大儿子

    5、 老父亲 结合这几处的实例,你能总结出他们解决纠纷的过程有何共通性吗? 调解人:权威地位 方式:调解 原则:伦理 3.3.深入探究,原因分析深入探究,原因分析 乡土中国采用无讼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原因是什么?找到相关内容并整理论述。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 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 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 我们可以说这是个 “无法” 的社会乡土社会是 “礼治” 的社会 礼是

    6、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 主动的礼是合适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 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 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 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

    7、的稳定。 结论:礼治社会;封闭、熟悉、稳定的特性。 4.4.总览全文,理清思路总览全文,理清思路 请画出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见课件)。 5.5.联系当下,思考意义联系当下,思考意义 无讼的调解方式在当下是否还有积极意义?举出相关事例并发表你的看法。 基本观点:我们依然需要“礼治”“教化”“调解”。 当代社会所强调的德治依旧是源于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维系着私人的道德”需要靠个人的内 在克制来遵守,于是很多应该遵守的规则便成了“礼”,“礼是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当代社会应该是 一个法治社会,但是“礼治”依然存在。在农村,遇到矛盾的时候都是请一些长者或权威人士来评评理, 实在调解不了才选择诉诸

    8、于法律手段。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无讼”的社会。 5.5.总结方法,整合思维总结方法,整合思维 研读方法总结:提炼概念;重点解读;分析原因;理清思路;当下意义。 二、二、自主研读自主研读 1.1.分组研读任务分组研读任务 第一大组:自主研读乡土本色,任务: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乡土本色的特征。 画出本章中作者的思路图。 画出重点语句分析其含义。 如何看待乡土的转变与消逝? 第二大组:自主研读文字下乡,任务: 概括本则文章的主要观点。 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思路。 费孝通在文中说:“有些人因为不识字而认为他们蠢,而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在其 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

    9、原因。 2.2.第一大组乡土本色研读成果展示第一大组乡土本色研读成果展示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乡土本色的特征。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 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 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 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 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 欲不逾矩”的自由。 画出

    10、本章中作者的思路图。 本章共有 17 个自然段,按照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阐述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多土性的;第二部分(第 2-6 段),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看乡土社会的乡土性;第三部分(第 7-17 段),从人与人的关系面言,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对外以聚居社会村落为单位的村与村之间是孤立和 隔膜的,而对内则是人与人之间皆共享的熟悉。” 全章的思路图(见课件)。 画出重点语句分析其含义(示例)。 原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分析:如果说中国有 5000 年的历史,那么中国有 99.9%的时期都处在农业社会,在那么长的

    11、时间里我 们都是受到土地的束球,我们自然会惯性地受到土地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喜欢定居在一地,不爱迁徒。正 如汉书中记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内相附,人情所愿也”。安土重迁,是老百姓的本性,亲 人们住在一起至相支持,是人的感情的需求和思望。与“安土重迁”相反,“背井离乡”总是打破行为常 规和心理平衡的,带着漂泊在外的不安定感甚至凄凉感。正因为这种心理情感上对家庭、故土的强烈归属 感,所以离家在外的人被称为“游子”,“乡愁”成为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原文: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分析:乡土中国,并不是说中国的乡村,也不是说中国乡村

    12、的乡土性,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种乡 土性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响。 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中国的乡土社会受到了冲击, 中国出现了很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具有了现代社会理性、变化速率大、关系不稳定的特点,可是中国社 会的文化仍然是乡土性的。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匀性,很多的根据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 中国人自古安土重迁,为什么现如今“北漂”“南漂”这么多?相比前些年每逢春节深圳犹如一座 “空城”的景象,如今留在深圳过春节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乡土本色论述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土地是不流动的,因此靠土地谋 生的人也是粘在土地上的,人们聚村而居。在这

    13、里,人口的流动必然是不频繁的,“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现代社会商业发达,土地对人的束缚力变弱,甚至很多农村人也不再以土地为谋生的主要手段,选择 进城打工,人口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强。 深圳这座移民大都市具有包容接纳的特点,如“来了就是深圳人”等说法,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对土 地依附关系淡化了,体现了与旧时代不同的特征。 3.3.第二大组文字下乡研读成果展示第二大组文字下乡研读成果展示 概括本则文章的主要观点。 基本观点: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会文字是多余的。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其实说乡下人愚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为“文盲”。而作者 认为“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

    14、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里人多。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 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其本质是稳定不变动的,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熟悉的,他们是一个“面对面的社 群”,可以不用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 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 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 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思路(见课件)。

    15、费孝通在文中说:“有些人因为不识字而认为他们蠢,而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在其 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原因。 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所 使用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目的是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 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 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 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是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也就是说

    16、,在中国乡土社会,文 字有时候是多余的。 本文重点在于阐述面对面交流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需要,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字下乡等同于简 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 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等传播到乡 村,促进乡村的发展,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地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 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 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三、研读心得三、研读心得 1.自行选择其他章节研读,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下列概念在书中的含义。 面对面社群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感情定向 亚普罗式文化浮士德式文化礼治社会无为政治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契约长老统治 时势权力 2.写一篇乡土中国的读后感,准备下次课堂上展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四:研读指导.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6161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