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作、警惕陷阱.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作文 时评 素材 规范 发展 偏航 事件 破除 形式 炒作 警惕 陷阱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2 届高考作文时评素材:规范发展、偏航事件、破除形式、莫在炒 作、警惕陷阱 01 多方设法 规范发展是校外培训行业的必答题 丁雅诵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24 日第 05 版) 一段时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培训乱象,可以说是 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 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 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 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 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一席话,发人深省。如何治理校外培训问题,引导其规
2、范化发展, 是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 今年 5 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 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 构规范管理提供了重要遵循。目前,围绕做好治理校外培训工作,许多地方陆续出台相关办 法和监管措施,并开展市场整顿行动。前不久,市场监管部门对 15 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 以顶格罚款,共计 3650 万元。校外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近日,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这一机构增设体现了对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关怀, 对于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有利于制定专项
3、管 理政策、实行过程性监管、综合推进治理措施,有利于将各方监管力量拧成一股绳,充分体 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解决校外培 训机构监管难的决心,为治理校外培训综合施策提供了有效抓手。 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 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失范失序,就会加剧学生与家 长负担,破坏教育公平,形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增 设专门监管机构,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还是相关部门重拳出击,加大校外培训行业整改 力度,都是为了让校外培训回归正轨,从而实现教育生
4、态的良性发展。因而,校外培训机构 做好合规转型,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只有回归到其本身的功能定位,校外培训才能行稳 致远。 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赖于培训市场的整顿、监管力度的加强,也需要全面提高学 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更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从课堂教学、 作业布置、考试频次等方面着手,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 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改变单一的考试分数评价指标,淡化分数名次,关注学生的 全面成长;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方式标本兼治,才能真正把学生的负 担减下来。 校外培训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以治
5、标降虚火,以治本 促育人,相信以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为契机,在种种治理举措下,教育培训行业定会更 加规范有序。 完善课后服务 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性 作者:朱昌俊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月 24 日 02 版) 课后服务要来了。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遴选确定首批 23 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 案例单位,并梳理汇总了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明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 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通知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 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 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要举措。 早在 201
6、7 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利用其管理、 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担责。近几年,课后服务在一些地方已经 先行落地,这次教育部确定的 23 个典型案例单位,就是前期试点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教 育部要求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确保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 学生全覆盖,这应该说是有的放矢,进一步满足社会对解决“三点半难题”的强烈需求。 长期以来,由于孩子放学时间与父母下班时间的衔接不畅,孩子接送及放学后的照料与 教育辅导,成了一个突出的教育难题。不少家庭只能寄望于隔代看护或者把孩子送入课后晚 托班,这增加了家庭负担和教育成本不说
7、,也在客观上强化了社会对于课后补习、培训的依 赖。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 后半小时,有望带来多方面的社会增益。 要求学校承担起解决“三点半难题”的责任,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确实具有管理、人员、 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是一个综合成本最低的方案;另一方面,学校 在教育体系中,本就应该承担起主体性作用,课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学校教育主体性 角色的一种回归和强化。 应该看到,课后服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校多“照顾”孩子几个小时,而在本质上指向 的是一种教育综合服务的延伸。比如,这次教育部就明确,要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包括指导 学生认
8、真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等。这既与当前针对校外培训的降 温行动构成了一种“校内”联动,也与减少家庭作业,为孩子和家长“双减负”形成了一种 内在的自洽。同时,它还有助于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创造更大的空间。 当然,课后服务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教育责任的重新分配,必须要处理好各方关系。 比如,对于有人担心这会不会造成学校和教师压力过大的问题,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完善 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同时建立健 全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的课后服务
9、师资队伍,完善参与教师和人员 补助政策。只有加快这类配套支持体系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学校和教师的顾虑。此外, 在具体落实中也要避免将课后服务机械地执行为“补课”,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总之, 推广课后服务,一定要坚持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社会教育负担减轻“双赢”的原则。 破解“3 点半难题”还是要靠学校做好课后服务 来源:南方都市报2021 年 06 月 24 日 汪昌莲 教育部 6 月 22 日遴选公布了首批 23 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 同时下发通知 要求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 时,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事实上,早在 2
10、017 年 2 月,教育部即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 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 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学生家长自愿原则,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继而, 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以政府统筹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支 持学校利用场所、师资和设备优势,为中小学生组织普惠性的课后服务。 实践表明,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是提高教 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重 要举措。基于此,2017 年 9 月,全国建立了 34 个
11、“课后服务示范点”,让中小学生享受 到免费的课后服务,可以说是破解“3 点半难题”的一剂良方,更是公共服务的一个样本。 特别是,教育部此次遴选公布了首批 23 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同时要求推动 课后服务全覆盖,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不早于下班后半小时。 不可否认,所谓的“三点半难题”,归根结底,还是部分地方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导 致学校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落实义务教育法,不仅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责任,地方政府也有义 不容辞的责任。具体到课后服务,过去有的学校“收费”也好,有的教师“有偿”也罢,或 是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提供课后服务,将学生推向社会托管机构,均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对义 务教育投
12、入的不足。建立“课后服务示范点”,评选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实行课后服务 全覆盖,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倡导广大教师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让中小学生免费享受课 后服务,能有效推动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换言之,课后服务“定时间”,更需“定标准”。首先,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同时,在保证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 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的基础上,学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提供 延时托管服务,切实解决好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特别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 务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辅导,指导学有余
13、力的学生拓 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兴趣小组以及社团活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水平。 02 偏航事件 杭州网约车跳车事件:一次沟通的偏航 张丰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 年 06 月 23 日08 版) 杭州富阳不久前发生一起网约车乘客跳车事件, 女乘客发现司机两次没有按照导航行驶, 就选择了跳车“逃生”,此事一度让网约车平台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警方最终公布了调查结果。 司机第一次偏离导航, 根据乘客要求掉头重新按照导航行驶; 第二次偏离,是作为本地人的他知道那里新开了一条更近的路,而导航系统还没有更新。警 方并没有发现有“搭讪”和其他违规行为。 最终,网约车公司还是承担了
14、责任,对司机进行了处罚,他的违规,就在于没有按照导 航要求行驶。这个处理当然是合理的,也有利于网约车规范出行。但是,在网上也有一些不 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事件发生在下午 4 点,并不是风险更高的夜晚,而且乘客坐在后排, 可以通过手机一键报警,没必要冒险跳车。 这种指责并不可取,一个女孩子面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事确实 也反映出某种现实的荒谬性。在我看来,最让人遗憾的一点,是乘客完全可以通过交流来确 认“路线偏离”有没有危险,可以从司机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他是否心存不良,但是她唯一依 靠的就是导航。 网约车公司都不鼓励司机和乘客“搭讪”。几年前某网约车平台刚推出这项制度的时候, 我
15、曾参与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和乘客说话”竟然是司机的扣分项。如今标准的操作,是你 上车时,司机喊出你电话号码的后 4 位,确认你的乘客身份,然后整个行程都是沉默的,一 切归系统掌握。 这有利于公司系统在后台监管, 现在车内行为全部录音, 发生纠纷也可以第一时间取证, 对那些“不良司机”是一个很大的约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那些耸人听闻的小概率突发事件。 但是,我们可能也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陌生人之间的对话”。 如何与陌生人相处,是城市生活最核心的素质。传统出租车有一些被诟病的地方,比如 车内环境糟糕,有些司机抽烟、话痨,开车也很野,但是他们也有一个优点:每个人都是一 部“本地生
16、活”的活词典。你到一个地方旅游,从机场到市区一段路,从出租车司机那里获 得的信息,要远超过网络搜索得来的那些攻略。 就以路线而论,在市区行驶,有的导航系统会推荐三条路线,上面都标注着每一条路线 需要的时间。但是,在老司机的心中,可能还有好几条路线,他们会通过使用小巷来避开拥 堵的路口,也会知道哪一条路正在修路。不止一次,我发现传统出租车司机选择的路线比导 航系统上那三条都快。 如果我们把乘车不仅仅理解为“从 A 到 B”,而是理解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理解为你 需要花掉的几十分钟时间,那么,和司机聊一下天,要远比沉默着听导航语音播报更有意思, 收益也很大。我现在选择传统出租车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
17、那些司机对生活的抱怨,对“城 市历史”的阐发,向我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世界。 那位杭州女乘客的遭遇,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一个交通问题,而是一个信任问题,也 是一个“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如果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失效,我们都变成手机 尾号后四位所代表的一个“物体”,对外部世界感到恐惧也失去好奇心,那么,我们在整体 上就已经“偏航”了。 不让网约车“偏航”,就得对平台勒紧缰绳 来源:南方都市报2021 年 06 月 22 日 社论 杭州“网约车跳车”事件终于有了官方说法,据杭州富阳当地联合调查组通报,确认涉 事司机“两次未按导航行驶,让女乘客产生恐慌心理”,但警方亦未发现司机涉嫌刑事犯罪 或有违
18、反治安管理行为,交通部门将依法依规对网约车平台及司机做出处理。 一场网约车导航引发的纠纷,在官方调查结论出来后才算是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 在此之前,涉事平台对本身并不复杂且有全程录音存证的纠纷,却疑似刻意模糊了“两次未 按导航行驶”这一导致乘客跳车的前情,仅就直接引发乘客跳车的一次绕道做了细节说明。 在此之前,涉事平台还有工作人员甚至将跳车事件的发生归咎于乘客的精神问题(直到当地 联合调查的通报后,涉事平台才二次发表声明,就其工作人员在后续沟通过程中的不当言论 进行道歉)。 因为一次绕道就在没有“激烈争执”的情况下选择跳车,似乎确实有些莫名其妙,涉事 网约车平台通过一套话术所给出的引导,也
19、在加深外界对于此番司乘纠纷的某些刻板看法。 一次改道, 还是两次改道, 其给一名孤身女乘客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影响显然是不同的。 好在联合调查组的通报中,明确点出了“两次未按导航行驶”这一乘客选择跳车的前情。 当然,即便是连续两次未按导航行驶,在尝试其他更为安全的求救和自救途径前就选择 跳车,可能并非理智且成熟的做法。而当事人一方所称的车门打开示警但司机仍未停车的细 节,尚未得到证实或证伪。但外界也不太合适用一种事后理智判断的标准去苛求处于紧张状 态下的当事人,而应当更多地从网约车运行规则的角度去衡量和判断个案中的各种细节。 不难看到,网约车的导航问题俨然已经成为多起司乘纠纷的原因所在,对其属性
20、进行法 律判定也显得尤为必要。作为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的一种出行参考,导航一旦内置于网约车软 件(或系统)中,恐怕就已经不再局限于个人出行参考的范畴,而更应当被视为网约车运营合 同中司乘双方对于具体运行线路的一种约定。基于此,擅自改道(不论是司机选择最优线路, 还是传统意义的绕远)就可能因存在违约情况而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正如此番纠纷中官方所援引的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驾驶员应 当“根据网络平台规划线路或者乘客意愿选择合理路线,不得绕道行驶”。无独有偶,涉事 网约车平台的“接单规则”中也明确了“服务路线按照导航默认路线行驶,不可选择优选路 线”的要求。针对已经引发诸多争议的导航问题
21、,包括滴滴、神州在内的多家业内企业也曾 明确表示,非经乘客主动提出更改线路(并有明确录音证据),司机都不能自作主张改道,这 已经是避免司乘纠纷、保障双方权益的通行做法。当然不排除司机更熟悉当地路况的情形, 但同样不能否认,在一些乘客人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案件中,驾驶员未经同意擅自改道都 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现象。 既然有地方性法规的明文要求,也有网约车平台的内部规范,但驾驶员依然自以为是地 选择了更改导航线路,恐怕只能说明对网约车日常运行线路都有远程监管的平台,此前对司 机改道等违规行为的约束并未有效执行,造成了司机对改道不会被追究和处罚的某种错误的 确信。据此来看,网约车平台对个案乘客造成人身损
22、伤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绝不仅是 对后续沟通中工作人员的不礼貌道个歉那么简单。 在现有情况没有实质性改观的状态中,约束和要求网约车在非经乘客要求前提下,不得随意 变更导航规划线路行驶,依然是最大可能避免纠纷和损害发生的办法。而要想网约车不“偏 航”,就得对网约车平台的日常监管、约束勒紧缰绳。 网约车“偏航后遗症”须引起更多重视 2021 年 06 月 21 日 星期一 北京青年报天歌 6 月 12 日,杭州的高女士叫了一辆首汽约车,从杭州到富阳,全程 8 公里。据高女士 介绍,上车后司机企图跟她搭讪,她没有搭理,不久发现司机不按导航走,且两次更改路线, 她越想越怕就跳了车,导致左臂骨折。此事
23、被曝光后,首汽网约车回应称,车内录音显示司 机没有搭讪,但确实存在更改路线的情况。 乘客从正在行驶中的车上跳下来,只是造成骨折,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首汽约车回应 称,车上录音显示司机没有搭讪女乘客,这一说法随后也得到了当地警方的证实。但不管是 乘客高女士,还是首汽公司以及派出所方面都证实,网约车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确实存在偏 离导航、更改路线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导致高女士受惊跳车的直接原因。 不管是首汽约车还是当地派出所, 都把导致乘客跳车事件的原因认定为 “司乘沟通不畅” 。 在新的证据出来之前,这个事故原因的认定是值得相信的。况且乘客高女士自己也说,司机 是“企图跟她搭讪”,按照一般的理解,“
24、企图搭讪”应该是还没有出现搭讪的言行。 现在,问题就成了网约车偏航,导致乘客受惊,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最终选择冒 险跳车。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描述有似曾相识之感,前段时间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长沙 货拉拉事件中,女孩同样是因为在乘坐帮自己搬家的货拉拉货车过程中,遭遇了司机偏航、 更改行驶路线,最终从车上坠落身亡,酿成惨剧。 两起事件没有可比性,但是共同特点,就是消费者在使用网约车赶路或搬家的过程中, 都遭遇了司机偏航和更改路线的问题。经常开车的人都知道,使用导航开车偏航、中途更改 路线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导航规划的线路,未必就是最合理的,或者未必就是司机最熟悉、 愿意走的,所以很多司机会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