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docx》由用户(追逐)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019 人教部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地球 边上 教学 设计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1 部编新版必修上册部编新版必修上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教学重点重点 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教学教学难点难点 诗歌主旨的理解。 一、导读识人一、导读识人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 责学生,
2、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 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 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2.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 1914 年留学日本, 1921 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 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 2 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 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 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 义的天才诗人,代表
3、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 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 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3.人物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梁漱溟赠郭某 二、朗读辨境二、朗读辨境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
4、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 3 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 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 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 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 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5.教师小结: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 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 取力的艺术
5、,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 溢的赞歌。 三、研读析旨三、研读析旨 1.再次指名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背景介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 1919 年 9、10 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 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 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 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 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3.问题讨论: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