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新教材 统编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纲领 上册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谜底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2 页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新教材新教材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必修中外历必修中外历 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测试卷 注意事项: 1.本次检测时间为 75分钟,满分 100分。 2.请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位置。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 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
2、部分,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 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是() A唐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 3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 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D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 交融与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宋与辽、西夏、金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下 列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第 2 页 共 12 页 5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其中江浙行省的主要外贸港口有() A幽州B广州C明州D开
3、封 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之后门第观念逐渐弱化。宋以后,世人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门第的等级观念消失 B民族交融改变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地位开始上升 D科举制发展影响社会习俗 7结合所学判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科技成就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华佗制成“麻沸散” C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D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8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 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 A官员注重经商技能B商人所受剥削沉重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社会经济走向开放 9元朝是中国历
4、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 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建立的地方行政制 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B科举制 C郡县D厂卫制 第 3 页 共 12 页 10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 的表格。 地区 时间 北方南方 宋初人口 100多万户 人口 230多万 户 北宋贡献财政收入 20% 贡献财政收入 80% 南宋 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 “苏湖熟,天下足。”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 C经济中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 11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
5、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 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 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实行均输法兴建水利工程鼓励百姓养马低息借贷钱谷给农 民 AB CD 12“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 有() 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 言志和述怀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不断变革、创新,风 格多样,佳作迭出 AB CD 13宋人偏爱画竹,如北宋文人画家文同,他在画作咏竹中赞扬竹子 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品格。苏轼也以竹的品格来比喻
6、文人的节 操:“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这折射出宋代文人画() 第 4 页 共 12 页 A注重展现作者的独特个性 B重视形似与神韵的高度统一 C体现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 D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14金朝统治中原地区以后,设立了译经所,把论语孟子等儒家 经典翻译成女真文字,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些现象说明() 金朝治国理念先进,虚心好学金朝统治者认同了汉族文化汉族 文化比女真文化先进女真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 AB CD 15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正确演 变顺序是() AB CD 16元史编纂者言:“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
7、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 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 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上述言论的含义不包括,元代() A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C对边地的统治比较稳定 D延续羁縻实行民族平等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材料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
8、,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 第 5 页 共 12 页 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 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的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 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 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统一南方后,于 971 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以后,宋朝政府又 在杭州、明州设置市舶司,它们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
9、 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 收入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乾德三年(965 年)四月十三日,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 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材料三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 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 肺野味、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 食上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内容,说明两则材料在研究宋代经济时的不 同用途。 第 6 页 共
10、 12 页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 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 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 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半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二黄仁宇先生曾经说:“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 赵宋为显著。”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的“显
11、著”的新变化。 20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 第 7 页 共 12 页 会的深刻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975 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 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 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颁 布诏令:“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 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材料二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 预,土地买卖愈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