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724326
  • 上传时间:2021-09-17
  • 格式:DOC
  • 页数:19
  • 大小:1.1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人教版 2019 地理 必修 一册 期末 复习 核心 知识点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9 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层次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1、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分类:天然天体星云、恒星(星云和恒星是最基本的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天体的判断:宇宙中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在一定轨道上 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 (1)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

    2、系统。 (2)级别: 3、太阳系模式图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 行星际物质。 位置: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结构特征: 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 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 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4、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运动 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

    3、)有许多相似(距日远近、质量、体积) 之处。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生命存在条件原因 宇宙 环境 安全的宇宙环境 安全安全的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稳定的光照条件 自身 条件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液态水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 地月系 其他行星 系 第 2 页 共 19 页 (1)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2)对地球的影响: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

    4、的主要动 力;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各太阳大气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太阳耀斑、日珥;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太阳活动的周期:11 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 3、太阳辐射分布的空间差异 三、地球的演化过程三、地球的演化过程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

    5、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 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 纬 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 得的太阳辐射多 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 的原因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 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弱;晴天多,日照时 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 少,透明度高,到达地 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地 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 固体杂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 辐射多 天 气 天气晴朗, 阴天少,日照时间长,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季 节 夏季,日照时数长,获得的太阳 辐射多;冬季相反 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成煤期成煤期 冥古宙 太古宙元古宙 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6、新生代 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 变迁,后期汇聚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 开始解体 现代海陆 格局形成 有机质 蓝藻大爆 发真核生 物多细胞 生物 出现 蓝藻 低等生物 海生无脊 椎动物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人类 寒武、奥陶、 志留 泥盆、石炭、 二叠 三叠、侏罗、 白垩 古近、新近、 第四 前寒武纪 第 3 页 共 19 页 2、地球的演化历程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 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宙代纪 生命演化 海陆变迁 矿产 形成动物界植物界 显 生 宙 新 生 代 第四纪 人类出现

    7、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 动物灭绝被子植物繁盛 草原面积扩大 第四纪大冰期 新近纪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 现 联合古陆最终解 体,形成现代海陆 分布格局 古近纪 中 生 代 白垩纪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恐 龙,侏罗、白垩纪达到繁 中后期,鸟;小型哺乳 动物 末期,白垩纪物种大灭 绝 被子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 兴盛 联合古陆开始解 体,向现在位置漂 移 成煤期 侏罗纪 三叠纪 古 生 代 晚 古 生 代 二叠纪早期:鱼类、脊椎动物 发展时期 中期:两栖类 晚期:爬行动物开始出 现 二叠纪生物灭绝 95% 晚期,裸子植 物开始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 地壳运动剧烈 海陆格局发生多 次大变

    8、迁,后期汇 聚成联合古陆(盘 古大陆) 成煤期 石炭纪 泥盆纪 早 古 生 代 志留纪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如: 三叶虫、笔石、鹦鹉螺) 陆地上开始出 现低等的植物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前寒武 纪 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蓝藻通过光合作 用制造氧气 地球大气层、海 洋、陆地慢慢形成 重要成 矿期: 铁、金、 镍、铬 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 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 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波的传播 速度随波 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 而变化 S 波横波慢固体 P 波纵波快固体、 液体、 气体 第 4 页 共 19 页 (2)两个不连续界面 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面)为界,

    9、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 作用:大气圈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 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2)水圈: 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 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 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生物圈: 组成: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

    10、境的总称。 作用: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接触地带,生物从 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 (km) 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 2900 P;S P;S 消失 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一,海洋 地壳薄,510千米;大陆地壳厚,3041 千米。大陆最厚:70千米 地 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 石部分熔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固体 地 核 E:外核 液体。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 的磁场 F:内核压力、密度很大的固态

    11、金属球 第 5 页 共 19 页 第二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 积百分比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21%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0.038%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臭氧0.000001%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可变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 的温度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 (1

    1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排放污染物,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导致气候变暖。 影响:a.海平面上升。b.影响农业生产。c.影响水循环过程。 广泛使用冰箱、空调,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受到破坏。 危害:紫外线增加带来人类疾病,如皮肤癌、白内障等;导致气候变暖。 (2)大气成分(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13、2、对流层特点: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空气对流运动。云、雨、雾、雪等天 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3、平流层特点: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以平流运 动为主。 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 无云雨现象, 能见度好, 适合航空飞行。 4、高层大气特点:自平流层顶开始,气温会下降;随后,温度又持续上升。空气密度很小。 在 80500 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三、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现象三、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现象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 6 页 共 19 页 2、大气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

    14、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平流层 O3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CO2、H2O 吸收红外线。反射:云层和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 作用越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 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塑料进入温室, 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

    15、, 地面长波辐射被截留,使大棚内大气充分增温;塑料隔绝与外界热交换。) 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释放烟雾,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气温升高。) 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地膜进入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膜减 弱地面辐射,保证地温的储存。)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现象: “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越高,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温度越低。 ) ; “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1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强,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温差大。); “十雾九晴”(晴天的晚上,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 凝结形成雾。);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强。); 深秋,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早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早晨又是一天中 气温最低时刻,故深秋的早晨易出现霜冻。); 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两点(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会有一个过程。) 第 7 页

    17、共 19 页 四、热力环流原理及其相关现象四、热力环流原理及其相关现象 1、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 升或下沉) 造成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导致 空气的水 平运动 形成 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应用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

    18、厂布置在下沉距离 外。 3、等压面变化规律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同一垂直方向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 (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5)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6)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向 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 1、原因:冷热不均(根本原因)上升和下沉气压差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 风 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 理想 状态 受一力作用(水

    19、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 指向低压 第 8 页 共 19 页 高空 风 受两力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 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 面风 受三力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 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4、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 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 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第三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0、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 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 (1)有利影响: 修筑水库: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水面面积扩大、地下水位提高,加大蒸发。 跨流域调水: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蒸发量。 修梯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蓄水保墒,加大蒸发。 植树造林: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加大蒸发。 砂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

    21、下渗,抑制蒸发,蓄水保墒。 (2)不利影响: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 节作用。 第 9 页 共 19 页 城市化: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不同水体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 (3)维系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二、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的温度 (1)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从海洋表

    22、层至 1000 米深水 温变化幅度较大;1000 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2)海水温度的影响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深度越深, 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 性游动。 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越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的盐度

    23、 (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大致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副热带海域盐度高副热带海域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赤道海域盐度不高赤道海域温度虽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 高纬盐度较低纬度越高,海水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量较低 (2)海水盐度与人类: 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养殖: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海水淡化:缓解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缺水状况。 3、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第 10 页 共 19 页 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

    24、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2)海水密度与人类:有时候,海水层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 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潜艇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 四、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浪:海水的波状起伏 (1)类型:海浪海啸风暴潮 (2)影响: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可提供能源。海啸 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3)海岸防护: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

    25、护林等。 2、潮汐: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白天的海水涨落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为汐。 (1)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2)规律: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为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七、八和二十二、三为小潮。 (3)影响: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都需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 3、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分类: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 高的海区的洋流。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

    26、料。如: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离岸风上升流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秘鲁渔场。 影响海洋航行: 海轮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洋流从极地地区挟带冰山向较低纬度漂移,给海上航运 造成威胁;寒暖流交汇处和寒流影响海域多海雾,不利于航行。 影响海洋污染: 第 11 页 共 19 页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影响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3)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大洋东岸 为寒流,大洋西岸为暖

    27、流。 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大洋东岸为暖流,大洋 西岸为寒流。 南半球中高纬海域:环绕地球一周的西风漂流(西风吹动形成的寒流);南极洲外围与西风漂流 相反的南极环流(极地东风吹动形成的寒流)。 北印度洋为特殊的季风洋流: 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海水从东向西流,呈逆时针;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从西向东流,呈顺时针。 第四章第四章地貌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一、喀斯特地貌 1、表现形式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岩

    28、石条件: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 (2)气候条件:气候温暖湿润 (3)地下水条件:地下水循环通畅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定义形成 地表喀 斯特地 貌 溶沟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沟槽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流过, 对岩石 溶蚀和侵蚀而成的; 溶蚀和侵蚀面积大 的形成洼地; 没有被溶蚀和侵蚀的岩石 形成峰丛, 进一步溶蚀形成峰林孤峰 残丘 洼地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洼地 峰丛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部相连 峰林成片分布的呈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单个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单个孤立的石丘 地下喀 斯 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 形成的地下洞穴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而成 地下河地下

    29、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的 第 12 页 共 19 页 地下河道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由碳酸盐淀积形 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含有 Ca(HCO3)2的水沿溶洞顶部细 小裂隙渗出变成 CaCO3后不断沉积在 洞顶,不断向下延伸形成石钟乳;滴落 到洞底的岩溶水,不断沉积,向上伸展 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连 在一起,形成石柱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 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二、河流地貌 1、上游与下游河谷形态的差异 河段河床特征成因 上游河床深而窄,多 V 形河谷流水侵蚀作用强,堆积作用弱 下游河床宽而浅,多槽形河

    30、谷流水侵蚀作用弱,堆积作用强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位置特征 冲积扇山前扇状堆积体,堆积物较大 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势低平,堆积物颗粒细小,适 合农耕三角洲河流入海(湖)口 三、三、风沙地貌风沙地貌 1、类型 地貌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常见地貌 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是西北地区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 频繁 风蚀蘑菇、风蚀柱、雅 丹地貌等 风积地貌沙漠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 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风沙堆积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等 2、风力侵蚀地貌 (1)风力侵蚀 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条件:风力大,地表沙粒多,缺少植被 过程:风带起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 危害:吹蚀土层,降低土地生产力;种

    31、植季节使种子裸露或对幼苗产生伤害;所产生的尘埃、土沙 进入大气,造成环境污染 表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2)主要风力侵蚀地貌 类型成因特点 风蚀蘑菇下部遭受风沙侵蚀严重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 雅丹地貌风沙沿裂隙磨蚀沟槽与垄脊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第 13 页 共 19 页 四、海岸地貌四、海岸地貌 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 3、海蚀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海蚀穴:潮汐高潮面的海浪将海滨陆地冲淘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崖:海蚀穴不断扩大,导致顶部基岩崩塌而形成的陡壁 海蚀

    32、拱桥:两个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连通 海蚀平台:在崖壁上不断形成海蚀穴和崩塌过程中形成 4、海积地貌 (1)成因:海积地貌是由海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海滨沉积物是海岸的松散物质,如河流冲积物、 贝壳、生物残骸等,在波浪变形作用力推动下移动,被进一步研磨、分选沉积而成。 (2)分类 类型特点海岸类型 海滩 砾滩海滩由物质颗粒较大的砾石组成岩石海岸 沙滩海滩由颗粒较小的沙粒组成沙质海岸 泥滩由淤泥组成淤泥质海岸 沙坝呈长条形堤状沙质海岸 五五、地貌观察、地貌观察 1、陆地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类型海拔地表起伏特征 高原较高,500 米以上地面平坦,边缘陡峻 山地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面起伏,

    33、坡度陡峻 丘陵较低,500 米以下起伏较小,坡度缓 平原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广阔 盆地无固定标准周围高、中间低 2、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例如,甲点 海拔为 1 500 米;乙点海拔为 500 米。 (2)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例如,甲、乙两点的 相对高度为 1 000 米。 3、高度、坡度与地貌 (1)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度是划分坡的重要标准 第 14 页 共 19 页 观察坡向时应重

    34、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 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4、综合观察地貌 (1)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例如,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较 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较平缓。 (2)除了观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态要素,还要注意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 (3)无论是单一地貌,还是区域地貌,还要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国西南山区地 面起伏较大,地形较为破碎。 第五章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植被与土壤 一一、植被与环境、植被与环境 1、植被分类: (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

    35、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 植被改造环境条件: 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生长多数种类的植物生长 稳定的植被 (2)环境(光照、热量、水分等)影响植被的种类、形态及分布-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植被分布 具有规律性 阳光: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热量、水分: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物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 结构越丰富。 (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对其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 用,植物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如: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

    36、;骆驼刺 干旱环境;芦苇水湿环境。 二二、森林、森林 1、森林的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森林种类的划分依据: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 3、森林的类型: 类型主要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 热带雨 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 热带季风气候区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生长旺盛,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 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 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 常绿阔 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温和 且无明显干季 常绿,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与 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 改造土壤、水分 等环境条件 第 15

    37、页 共 19 页 区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 叶林 温度季风气候区和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温暖生长时间达 46 个 月,四季分明,降水适宜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 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 长、寒冷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叶片缩小 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红树林 热带和亚热带淤泥 深厚的潮间带,多见 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热带和亚热带支柱根和板状根;呼吸根;“胎生”;发 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三三、草原与荒漠、草原与荒漠 草原类型分布环境特征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南北纬 1020 之间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

    38、葱绿;干季 草类枯黄 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区(半干旱地区)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 燥 草原夏绿冬枯, 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 低,偶见矮小灌木 荒漠 气候干旱的热带 和温带地区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 植被具有耐长期 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也有些非旱生的 短生命植物 四四、观察土壤、观察土壤 1、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观察土壤的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 (1)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按土壤质地颗粒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类型形成或组成特征 砂土砂土成分以砂粒 占优势 大空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

    39、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 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壤土所含的砂粒、粉 粒、黏粒比例适中 通气、透水性能良好,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 壤质地 粘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 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类型剖面层方向特点 森林 土壤 有机层上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第 16 页 共 19 页 耕作 土壤 耕作层上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

    40、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2)生物(3)气候(4)地貌(5)时间(6)人类活动 五五、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 养来源;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土壤的养护 (1)土壤的改良: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 如:改良盐碱地措施:引淡淋盐、井灌井排、覆盖、农业生物措施。 (2)土壤的养护:目的

    41、: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 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第六章第六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一、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形成原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 (2)分布: 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 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 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2、干旱灾害 (1)

    42、形成原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2)分布: 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我国:分布广泛。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 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危害: 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第 17 页 共 19 页 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3、台风灾害 (1)时空分布: 时间分布:多发于夏秋季节 空间分布: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

    43、区 (2)危害:主要来自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 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寒潮灾害 (1)形成原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 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 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时空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 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3)危害: 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 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

    44、和输电线路等。 (4)影响我国的寒潮 发源地: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影响小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会受到寒潮的影响。 二、地质灾害二、地质灾害 1、地震灾害 (1)形成原因: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 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集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 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主要分布地区: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地区。 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我国: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

    45、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3)危害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次生灾害。 地震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形成原因: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 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形成的主要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 第 18 页 共 19 页 的地

    46、区,滑坡多发。 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淹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2)泥石流: 形成原因: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的主要条件:地势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危害: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 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三、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三、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 3、灾害之间关联性的判断方法:(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

    47、。(2)看看能否形成灾害链条。 如: 四、防灾减灾手段四、防灾减灾手段 1、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防灾减灾的手段: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 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

    48、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五、自救与互救五、自救与互救 1、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掌握必要的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 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 台风 风暴潮海水污染 暴雨洪水 泥石流 内涝 旱灾 火灾沙尘暴淡水短缺饥荒 病虫害 地震 滑坡海啸泥石流崩塌水灾火灾 旱灾淡水短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地震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第 19 页 共 19 页 2、自救与互救的内容: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 (1)灾前准备: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

    49、,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 备。地震多发区,灾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 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 (2)灾中救助: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 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 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3)灾后自我保护:洪灾过后: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 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地震发生后: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 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六、六、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 速度快;受限制少 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 时性 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 息 功能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 知,获取信息 导航、定位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 管 理、分析等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 灾害防御和监测等 军事、测量、交通、救援、农 业监控、区域研究等 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市政分析等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24326.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