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实用必备!).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人教版 2019 地理 必修 一册 期末 复习 核心 知识点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9 页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期末复习核心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层次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1、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分类:天然天体星云、恒星(星云和恒星是最基本的天体)、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天体的判断:宇宙中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外;在一定轨道上 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 (1)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
2、系统。 (2)级别: 3、太阳系模式图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 行星际物质。 位置:八颗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颗行星按距日远近、体积、质量等结构特征: 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 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 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4、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运动 特征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
3、)有许多相似(距日远近、质量、体积) 之处。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生命存在条件原因 宇宙 环境 安全的宇宙环境 安全安全的运行轨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稳定稳定的光照条件 自身 条件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当 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液态水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产生了液态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可观测宇宙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 地月系 其他行星 系 第 2 页 共 19 页 (1)能量来源:来自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2)对地球的影响: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
4、的主要动 力;使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的差异。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如煤、石油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各太阳大气层所对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层:太阳黑子;色球层:太阳耀斑、日珥;日冕层: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太阳活动的周期:11 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卫星导航、空间通信、电网、航空航天。 3、太阳辐射分布的空间差异 三、地球的演化过程三、地球的演化过程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的关系: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
5、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 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 纬 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 得的太阳辐射多 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 的原因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 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 用弱;晴天多,日照时 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 少,透明度高,到达地 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地 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透明度高, 固体杂质、水汽少,获得的太阳 辐射多 天 气 天气晴朗, 阴天少,日照时间长,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季 节 夏季,日照时数长,获得的太阳 辐射多;冬季相反 重要成矿期(铁、金、镍、铬)成煤期成煤期 冥古宙 太古宙元古宙 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
6、新生代 地球的大气层、海洋、陆地形成 地壳运动剧烈,海陆格局 变迁,后期汇聚联合古陆 联合古陆 开始解体 现代海陆 格局形成 有机质 蓝藻大爆 发真核生 物多细胞 生物 出现 蓝藻 低等生物 海生无脊 椎动物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动物 哺乳动物 人类 寒武、奥陶、 志留 泥盆、石炭、 二叠 三叠、侏罗、 白垩 古近、新近、 第四 前寒武纪 第 3 页 共 19 页 2、地球的演化历程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 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宙代纪 生命演化 海陆变迁 矿产 形成动物界植物界 显 生 宙 新 生 代 第四纪 人类出现
7、冰河时期,大量大型哺乳 动物灭绝被子植物繁盛 草原面积扩大 第四纪大冰期 新近纪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 现 联合古陆最终解 体,形成现代海陆 分布格局 古近纪 中 生 代 白垩纪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恐 龙,侏罗、白垩纪达到繁 中后期,鸟;小型哺乳 动物 末期,白垩纪物种大灭 绝 被子植物出现 裸子植物极度 兴盛 联合古陆开始解 体,向现在位置漂 移 成煤期 侏罗纪 三叠纪 古 生 代 晚 古 生 代 二叠纪早期:鱼类、脊椎动物 发展时期 中期:两栖类 晚期:爬行动物开始出 现 二叠纪生物灭绝 95% 晚期,裸子植 物开始出现 蕨类植物繁盛 地壳运动剧烈 海陆格局发生多 次大变
8、迁,后期汇 聚成联合古陆(盘 古大陆) 成煤期 石炭纪 泥盆纪 早 古 生 代 志留纪 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如: 三叶虫、笔石、鹦鹉螺) 陆地上开始出 现低等的植物 奥陶纪 寒武纪 元古宙 前寒武 纪 蓝藻大爆发,真核生物、多细胞生物蓝藻通过光合作 用制造氧气 地球大气层、海 洋、陆地慢慢形成 重要成 矿期: 铁、金、 镍、铬 太古宙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 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迹象 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波的传播 速度随波 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 而变化 S 波横波慢固体 P 波纵波快固体、 液体、 气体 第 4 页 共 19 页 (2)两个不连续界面 依据两个不连续面(界面)为界,
9、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注】岩石圈: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组成: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 作用:大气圈使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 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2)水圈: 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 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作用: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 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3)生物圈: 组成: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
10、境的总称。 作用: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接触地带,生物从 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 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 (km) 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 2900 P;S P;S 消失 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不一,海洋 地壳薄,510千米;大陆地壳厚,3041 千米。大陆最厚:70千米 地 幔 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 石部分熔融,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固体 地 核 E:外核 液体。呈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形成了地球 的磁场 F:内核压力、密度很大的固态
11、金属球 第 5 页 共 19 页 第二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一、大气的组成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大气组成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占大气体 积百分比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21%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0.038%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 臭氧0.000001%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可变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 的温度 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与大气成分 (1
1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排放污染物,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导致气候变暖。 影响:a.海平面上升。b.影响农业生产。c.影响水循环过程。 广泛使用冰箱、空调,大气中氟氯烃含量增加,臭氧受到破坏。 危害:紫外线增加带来人类疾病,如皮肤癌、白内障等;导致气候变暖。 (2)大气成分(氧气含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13、2、对流层特点: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空气对流运动。云、雨、雾、雪等天 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3、平流层特点: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以平流运 动为主。 大气中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 无云雨现象, 能见度好, 适合航空飞行。 4、高层大气特点:自平流层顶开始,气温会下降;随后,温度又持续上升。空气密度很小。 在 80500 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 三、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现象三、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现象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 6 页 共 19 页 2、大气的两个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
14、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吸收:平流层 O3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CO2、H2O 吸收红外线。反射:云层和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 作用越强。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保温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 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我国北方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塑料进入温室, 使温室内地面温度升高
15、, 地面长波辐射被截留,使大棚内大气充分增温;塑料隔绝与外界热交换。) 深秋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释放烟雾,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气温升高。) 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地膜进入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地膜减 弱地面辐射,保证地温的储存。)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利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解释现象: “高处不胜寒”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越高,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少, 温度越低。 ) ; “晴天比阴天日较差大”(晴天,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1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强,气温高;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温差大。); “十雾九晴”(晴天的晚上,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冷却 凝结形成雾。);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强。); 深秋,霜冻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早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早晨又是一天中 气温最低时刻,故深秋的早晨易出现霜冻。); 一天中气温最高在午后两点(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又以长波辐射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近地面大气增温,会有一个过程。) 第 7 页
17、共 19 页 四、热力环流原理及其相关现象四、热力环流原理及其相关现象 1、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 空气的垂直运动(上 升或下沉) 造成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导致 空气的水 平运动 形成 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应用 (1)海陆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风:“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
18、厂布置在下沉距离 外。 3、等压面变化规律 (1)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3)同一垂直方向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 (4)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5)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6)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向 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五、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 1、原因:冷热不均(根本原因)上升和下沉气压差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 风 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风受力作用受力作用分析风向 理想 状态 受一力作用(水
19、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 指向低压 第 8 页 共 19 页 高空 风 受两力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 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 面风 受三力作用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 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4、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 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 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第三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水 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0、一、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 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 (1)有利影响: 修筑水库: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水面面积扩大、地下水位提高,加大蒸发。 跨流域调水:改变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蒸发量。 修梯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蓄水保墒,加大蒸发。 植树造林:削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加大蒸发。 砂田:削减地表径流,增加
21、下渗,抑制蒸发,蓄水保墒。 (2)不利影响: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 节作用。 第 9 页 共 19 页 城市化: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不同水体以不同周期自然更新; (3)维系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 (4)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二、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水的温度 (1)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从海洋表
22、层至 1000 米深水 温变化幅度较大;1000 米以下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2)海水温度的影响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深度越深, 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 性游动。 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越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的盐度
23、 (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大致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副热带海域盐度高副热带海域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赤道海域盐度不高赤道海域温度虽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 高纬盐度较低纬度越高,海水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量较低 (2)海水盐度与人类: 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养殖: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海水淡化:缓解沿海国家或地区的缺水状况。 3、海水的密度 (1)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第 10 页 共 19 页 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
24、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2)海水密度与人类:有时候,海水层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 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潜艇会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 四、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海浪:海水的波状起伏 (1)类型:海浪海啸风暴潮 (2)影响: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能资源,可提供能源。海啸 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3)海岸防护: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