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南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部编版五 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全部 教案 下载 _五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 课题古诗三首古诗三首课时3-1总课时日期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 个生字;正确书写会 写字“昼、耘” ;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 “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 重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 主要意思。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课件 师生活动内容及方式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 把你最喜欢的一首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 2】谈话
2、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 大。 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 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 季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 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 意思是各种兴致; “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 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 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 3】 范成大(1126 年 6 月 26 日1193 年 10 月 1 日),字致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
3、江府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二二、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 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 “昼、耘、供” 。 (3)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5 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 2 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 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 互相交流对古诗中
4、词语 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 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 夜晚回家搓麻绳, 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 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板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6 6】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 忙景象。 ) (板书
5、: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 农民们除了“耘田” “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 收割、犁地、积肥) 。 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 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你们虽然辛苦, 但生活是快乐的。 ) (3)指导朗读。 (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 读出诗的节奏。 ) (板书:赞美) 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3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 辛苦和劳碌, 但在当时
6、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 人墨客所向往的。 忙碌了一天, 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 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 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 再次齐读课文, 试着 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板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0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 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 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 学、可爱、爱劳动) (板书:天真可爱) (3)教
7、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 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 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4)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212】小组交流:从“童孙” “学种瓜”中你 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 ,孩子 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孩子们的快乐: 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心里也想到了丰 收时收获的快乐。 孩子们的可爱: 从孩子们的神情、 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 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 们的快乐; 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 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
8、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 4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 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 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 具有浓浓的乡村生 活气息。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 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 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 的在家忙碌, 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 学
9、着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 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 , 对劳动人民的 () ,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 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赞美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3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教后记 5 课题1 古诗三首课时3-2总课时日期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 确书写会写字“晓” ;正
10、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 重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 意思。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课件 师生活动内容及方式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 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 年 10 月 29 日-1206 年 6 月 15 日),字廷秀, 号诚斋。 吉州吉水 (今江西省吉水县) 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 爱国诗人, 与陆游、 尤袤、 范成大合称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 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 相传有
11、诗二万余首, 现存诗四千二百 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 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 店 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 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 的欢乐场面, 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 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 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 满情趣, 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 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 其行为中透出了只
12、有儿童才有的奇 思妙想,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 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 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 6 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 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 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 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 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
13、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 5】重点指导读 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 美观的学生习字, 在相互交流中引导 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 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 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 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
14、后找同学说一 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 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 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 8】 心态上: 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 “弄冰” , 但孩子兴趣浓厚。 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 金盆彩丝银钲) 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 地声”的清脆。 (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玻璃
15、碎地 声) 7 课题古诗三首课时3-3总课时日期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 ,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 重点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 意思。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课件 师生活动内容及方式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教师评议, 相机引导, 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 2】 : 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 这段风光是一 位诗人带给我们的, 他的名字叫雷震。 (板书: 村晚宋 代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
16、,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 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 年(1265 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 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 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 4】重点指导读 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
17、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 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 赛读。 8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 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 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 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 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 此水涨
18、得很高。) 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 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鼓励学生找出诗句 “草满池塘水满陂” 中和图画上相对应 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 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 生机勃勃。) 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一行里的 “山衔落日” 是什么意思? 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 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
19、意的的水面波纹。) “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 “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诗的内容吗?你 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 比如可 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 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 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 学读这句诗, 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 “牧童” 是指什么人? (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
20、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 牛背上。) 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吹笛子) 哪一句诗 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 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9 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 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 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 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 田园之中, 使人对悠然
21、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诗家有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 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 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 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 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 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 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 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 教后记 10 课题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课时2-1总课时日期 教学 目标 体会“我
22、”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 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 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 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课件 师生活动内容及方式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民国 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2.简介呼兰河传【出示课件 3】 呼兰河传 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以萧 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 把孤独的童话
23、故事串起来, 形象地 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3.【出示课件 4】谈话导入: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 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让 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 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 “祖父 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5】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 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
24、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 子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6】: (1)13 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 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 1617 自然段, 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 都是自由的。 11 (4)1820 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板书: 记忆中的园子在院子里干活、 玩耍园子里 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 13
25、 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 “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 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 给你显示她的富有, 那极满足和 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 子来说, 确实是值得炫耀的, 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 的一切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 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 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丰富的色彩感和形 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 丽 “明晃晃”一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