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715663
  • 上传时间:2021-09-13
  • 格式:DOC
  • 页数:38
  • 大小:17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 含答案) 高考 语文 专题 复习 温习 文学 文本 阅读 浏览 专项 练习题 汇编 word 答案 谜底 下载 _真题分类汇编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8 页 2022 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朱先生退兵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 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 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 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 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

    2、,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 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 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 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 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 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 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

    3、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 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 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 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 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 两位差官, 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 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 亲昵地怨喧道: “先 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 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

    4、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 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 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 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 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 晨光熹微中, 仍然坚持着晨诵, 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 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 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 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 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 第 2 页

    5、共 38 页 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 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 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 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 生却轻轻松松地说: “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 ”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 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 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朱先

    6、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 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 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 热茶, 背起褡裢告辞。 张总督死拉住不放: “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 ”朱先生又放下褡裢, 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 朱先生笑说: “我这回去姑婆坟, 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 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

    7、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 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中写朱先生反复强调自己“闻不惯汽油味儿”, 这种描写符合朱先生不畏权贵、 低调淡泊,而又落后于时代的特征。 B.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 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勇敢从容。 C. 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 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说

    8、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畏权贵、 低调淡泊、大智大勇的性格特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张总督诚请朱先生的原因,暗示了朱先 生退兵的动机。 第 3 页 共 38 页 B. 小说的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如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 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 C. 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 人物放在典型环境和尖锐矛盾中加以凸显。 D.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 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

    9、.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线部分叙事视角运用的特点和作用。(4 分) 9. 小说题为朱先生退兵,但是对朱先生如何退兵的情节又只字不提。作者为什么 这样处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6 分)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答案】 6. A7. C 8. 文中划横线处变“朱先生”为“那人”, 是一种有限视角, 拉远了叙述者和事件、 人物的距离, 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更客观地表现了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 慢态度,从侧面表现了张总督的形象,还暗示了朱先生和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关系的原因。 9. 从小说主题来看,小说重在突出朱先

    10、生为民请命,赞美知识分子却不居功的担当 精神,而如何退兵的情节没必要再提。从人物(关系)来看,小说重在表现朱先生与张总 督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如何退兵的情节只字不提,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丰富人物形象,显示了朱先生的威望和不畏权贵、低调淡泊的人格。从艺术效果来看,文 章突出了朱先生只身前往的大智大勇和两日方巡抚罢兵撤归的成果。 对如何退兵的情节只字 不提,起了留白的作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第 4 页 共 38 页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 “闻不惯汽油味儿”是朱先生与张总督保持距离的理由,表现他不畏权贵、低调

    11、淡 泊。也可能是事实,但不能主观推断出“落后于时代”。 故选 A。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 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朱先生听 得门口清静下来, 收拾行李, 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朱先生说: 我是土人, 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 径自走了”文章刻画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手法。 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叙事视角看,小说以“朱先生”为主人公,以“朱先生”的角度叙述故事,属于第三 人称叙述,这是一

    12、种全知视角,能够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更客观全面。而此处连 用了两个“那人”,这就把全知视角转变为有限视角,虽然说的是同一个人,但拉远了叙述 者和事件、人物的距离,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 “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 ”“车上跳下 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这是站在旁观 者的角度叙事, 表现张总督的手下对普通百姓的疏远和傲慢态度, 这种叙事更加客观而真实, 同时从侧面表现张总督权势大、 盛气凌人的形象, 这也是朱先生和张总督保持若即若离关系 的原因。 9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创作意图、分析情节安排作用的能力。 本文中,朱先

    13、生之所以去退兵,不是因为张总督的请求,而是为民请命。从情节和人物 关系看,朱先生和张总督的关系是重点,这其中当然也呈现了朱先生的其他性格特征,可以 丰富人物形象。 从艺术效果看, 相关情节的留白, 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拒绝张总督的邀请, 拒绝张总督派卫兵保护,两次拒绝坐汽车,不接受张总督的庆功宴请等情节,使人物富于个 性,故事更加曲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情节设置来说, 写退了兵而不提怎样退的兵, 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留白的作 用,也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给予读者充分的想空间,使作品更有艺术魅力。 从形象塑造来看, 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性格在冲突中得以充分显现, 并以

    14、次要人物 衬托了朱先生的崇高形象, 突出了他舍己为民的高尚人格。 小说在朱先生和张总督之间若即 若离的关系上浓墨重彩地表现, 对如何退兵的情节一字不提, 可以更集中地表现人物之间的 关系,丰富了朱先生不畏权贵、低调淡泊的人物形象。 第 5 页 共 38 页 从主旨来看,教书先生朱先生对一省总督的拒绝,表明朱先生视名利如粪土,挺身而出 担当退兵重任, 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而是为民请命, 赞美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担当。 小说旨在表现朱先生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 而如何退兵的情节与主旨关系不大, 故就此不写 更好。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

    15、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骄傲的铁匠(节选) 詹文格 铁匠铺立于巷口,黧黑的门柱像一株古树,守卫着幽深的巷子。房子是旧砖老瓦,面目 沧桑, 与周边簇新的高楼格格不入。 处于夹缝中的老铺子, 身形虽然萎缩, 但依旧老树新枝, 年年吐绿,那股子倔强和孤傲始终存在。 金铁匠脾气固执,不知多少人劝过他,占着上好的风水宝地不去生财,等于抱着金饭碗 讨饭,简直是浪费资源。干嘛起早摸黑,整天叮铃咣啷,敲敲打打,能弄几个钱儿?赶紧翻 建改造,招租出去,自己既落得个清闲,一身轻松,又能坐收其利,这种两全其美的好事, 莫非他没去想过? 金铁匠所处的位置是烟火气最浓的地段, 街面的麻石就显

    16、得越发密集平坦, 石头被脚板 踏得光滑如玉,中间磨出了凹面。那些金匠铺、银匠铺、钢匠铺、锡匠铺、铁匠铺、裁缝铺、 伞匠铺、锁匠铺、中药铺、粽绳铺、弹匠铺、棺材铺一字排开。这些匠人既有手艺人的灵巧, 又有商人的精明, 他们除了少数以师带徒, 大都是子承父业, 世代相守, 血脉一样往下流传。 日月轮转,世事兴替,一眨眼就换了一代手艺人,当年的毛徒弟,如今成了掌门。老金 十四岁不到开始当学徒, 亲眼所见匠人街的兴衰, 最早关张的是染匠铺, 接着是铜匠、 伞匠、 弹匠、箍桶匠,一个个不声不响地隐退。有些被改造升级,有些彻底消失。比如街头的棺材 铺,兄弟几个都是上好的木匠,他们从街头消失之后,远行广东,

    17、转入家具行业,白手起家, 最后资产过亿。 铜匠、染匠、伞匠、弹匠的后代纷纷效仿。只有磁铁般的老金,把儿子牢牢地吸附在身 边,不让他跟随大流。儿子留在铁匠铺帮他抡大锤,金铁匠心里还残存着农耕文明的火焰, 还保留着“一学打铁,二学劁结”的美好记忆。 当成片的乡村别墅拔地而起, 列队的豪车开进小镇时, 老金的儿子金一初再也坐不住了, 在一个晴天朗日的夜晚, 他把自己逐出了家门。 儿子逃离师门, 对金铁匠来说等于拦腰被斩, 釜底抽薪,人们等着金铁匠不声不响地关门。可金铁匠内心倔强,外表顽强,儿子走了,他 照样早出晚归,炉火兴旺,独撑门脸。谁都知道,在千锤百炼的铁匠行当里,锻打是关键所 在。师傅的小锤指

    18、到哪,大方锤就得打到哪,每一件完工的铁器都离不开徒弟的锤打。 第 6 页 共 38 页 铁匠是个体力活,大锤就是铁匠铺里的顶梁柱,须臾不可离开。早上金铁匠神情落寞地 拉开铺门, 愣了一会。 儿子丢下的那柄铁锤像个弃儿般地靠在铁砧旁, 锤底闪着幽幽的冷光。 他是师傅,很多年没摸过这把大锤了,檀木的锤柄被手掌打磨得光滑锃亮,摸上光滑如玉, 留有厚厚的汗水包浆。金铁匠禁不住上前掂了掂,然后双手握柄,呼的一声举了起来。不知 是用力过猛,还是姿势不对,大锤刚一举过头顶,耳里就听到咔嚓一声。他感觉手臂像遭电 击,一股酸麻刺痛传遍全身,那一刻金铁匠感觉胸闷气短,连呼吸都有些吃力。他知道这是 岔气了,腰部像抽

    19、走了筋骨,怎么也直不起来。 看重脸面的金铁匠不服这口气,难道臭小子一走,自己真的就这样趴下?绝对不能。眼 下要紧的是如何寻找替代品,听说可以机器换人? 金铁匠专门跑了一趟县城,早就听说县城有机械化的铁匠铺,能省工省力省时。从城郊 到城区,金铁匠租了一辆三轮,来回转了好几圈。城里确实有好几家使用机器的铁匠铺,可 是哪还有半点铁匠铺的影子,叫铁器厂还差不多。一块烧红的铁坯,在机床上反复冲压,然 后再置于钢模中,锻压成所需的铁件。那种铁器既笨重,又缺火候,一个模子制造,千篇一 律,毫无个性。 对像老金这种信徒般虔诚的老铁匠, 这简直是一种玷污和羞辱。 将近五十年的从业生涯, 每一锤子的敲打都带着自信

    20、和自豪,从满师之后,他每天都在琢磨钢火二字。他所打制的刀 具锋利无比,经久耐用,方圆百里无人怀疑。不论是庖丁解牛的厨子,挥刀斫肉的屠户,还 是运斤如风的石匠,他们全都信服金铁匠这手艺,对他敬重有加。 从县城回来,金铁匠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让他心生骄傲。放下锤子的人不叫铁匠, 面对这样的铁器他从骨子里轻视。他突发灵感:既当师傅,又做徒弟。为此他特意选了一柄 新锤,这柄锤子很特殊,是不大不小的中锤。 (选自延安文学2021 年第 1 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金铁匠的铁匠铺位置较好,完全可以利用它获得良好的经济价值,但金铁匠不为所 动,在人们看来,

    21、金铁匠特别固执。 B. 铁匠铺位于巷口,进入巷子,就可看到很多的手工匠铺,这些匠人的手艺大多是采 取子承父业的方式来进行传承。 C. 金铁匠的儿子逃离师门后,金铁匠没有招学徒,而是自己去找大锤的替代品,原因 是他秉承技不外传的理念。 D. 金铁匠认为真正的铁匠制造的铁具是神圣的,而机器制作出来的铁器不入流,是对 真正铁匠行业的玷污。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头将面目沧桑的铁匠铺与周边簇新的高楼进行对比,并赋予铁匠铺以人的品 格,为下文金铁匠的出现做了铺垫。 第 7 页 共 38 页 B. “石头被脚板踏得光滑如玉,中间磨出了凹面”一句侧面体

    22、现了铁匠铺所处街道人 来人往热闹繁华的景象。 C. 小说写金铁匠所打造的刀具锋利无比,经久耐用,厨子、屠户、石匠等人都信服他, 这里直接体现了其技艺高超。 D. 文末写到金铁匠“既当师傅,又做徒弟”的做法解决了儿子离开后的“替代品”问 题,同时也透着一些无奈。 8. 小说交代匠人街的衰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 小说以“骄傲的铁匠”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答案】 4. C5. C 6. 与金铁匠独自坚守铁匠行业的行为形成对比, 突出了金铁匠坚守铁匠行业的初心,

    23、丰富了人物形象。 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为金铁匠儿子逃离师门的行为做铺垫。 7.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概括了主人公形象特点。金铁匠脾气固执,不随波逐流,看不起使用机器的铁匠铺所 制的铁器,而对自己铁匠手艺有着信徒般的虔诚,突出了金铁匠自信与自豪的形象特点。 揭示主题: 通过写金铁匠对铁匠行业的真挚情感, 以及金铁匠内心对农耕文明的敬重, 表达了作者对像金铁匠这样的手工艺人坚守传统的肯定。 第 8 页 共 38 页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原因是他秉承技不外传的理念”错误。 从文中人们纷纷改行的事实可知, 其原因应 是无人肯来当学徒。故选 C。

    24、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直接体现了其技艺高超”错误。“厨子、屠户、石匠等人都信服他”是间接体现。 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最早关张的是染匠铺,接着是铜匠、伞匠、弹匠、箍桶匠, 一个个不声不响地隐退。有些被改造升级,有些彻底消失”“铜匠、染匠、伞匠、弹匠的后 代纷纷效仿”“只有磁铁般的老金,把儿子牢牢地吸附在身边,不让他跟随大流”,匠人街 的衰败与老金的坚守形成对比, “金铁匠心里还残存着农耕文明的火焰”, 突出了金铁匠坚 守铁匠行业的初心,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情节发展来看,“比如街头的棺材铺,兄弟几个都是

    25、上好的木匠,他们从街头消失 之后,远行广东,转入家具行业,白手起家,最后资产过亿”,匠人街衰败,许多手艺人纷 纷转行,并且所获不菲,老金的儿子最终也耐不住寂寞与冷清,“把自己逐出了家门”,匠 人街的衰败为老金儿子出走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小说的标题“骄傲的铁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引发思考:为什么骄傲?一个铁匠骄 傲之处在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处于夹缝中的老铺子,身形虽然萎缩,但依旧老树新枝,年 年吐绿,那股子倔强和孤傲始终存在”,金铁匠脾气固执,匠人街衰败,“不知多少人劝过 他”“翻建改造,招租出去,自己既

    26、落得个清闲,一身轻松,又能坐收其利”,且金铁匠所 处的位置是烟火气最浓的地段,但是他依旧坚守,保留着“一学打铁,二学劁结”的美好记 忆,标题“骄傲的铁匠”,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的特点;儿子逃离,对金铁匠来说等于拦腰 被斩,人们等着金铁匠不声不响地关门,金铁匠无奈之下寻找替代品,但是看不起使用机器 的铁匠铺所制的铁器, 而对自己铁匠手艺有着信徒般的虔诚, 突出了金铁匠自信与自豪的形 象特点。 从主旨的表达来看, 金铁匠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感情真挚, “心里还残存着农耕文明的 火焰”,内心对农耕文明的敬重,他认为真正的铁匠制造的铁具是神圣的,而机器制作出来 的铁器不入流,是对真正铁匠行业的玷污。通过对

    27、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像金铁匠这样的 手工艺人坚守传统的肯定。 第 9 页 共 38 页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鉴赏家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卖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 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 是都很大,都均匀,很香,很甜,很好看。他的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有

    28、虫眼的、 挤筐、破皮、变色、过小的全都剔下来,贱价卖给别的果贩。他的果子都是原装,有些是直 接到产地采办来的,都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经常出外,出去买果子 比他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 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别 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 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有一个卖果子的老爹, 不好看?我给这些人

    29、家送惯 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 打一口寿材。” 叶三还是卖果子。 他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 是为了爱他的画。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 致意, 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 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 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

    30、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 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 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 他认为叶三真懂, 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哪里? 第 10 页 共 38 页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

    31、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 重,季陶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陶民微用侧笔,他写字写的是章草。李复堂有时水 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陶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 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 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 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

    32、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季陶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 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 一供。 第 11 页 共 38 页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 民的画,都是精品。

    33、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叶三看了他的名片;这人的姓很奇怪,姓“辻”,叫 “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 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 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 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在棺材里,埋了。 (1982 年 2 月 28 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

    34、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篇用较大篇幅写叶三对选果子下的功夫,表面看似是与鉴赏家无关的内容, 其实反映的却是鉴赏家的特质。 B. “紫藤有风”“花是乱”,汪曾祺借助寥寥数语,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 象巧妙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 “红花莲子白花藕”的题诗,写出名画家与普通果贩之间的平实、坦诚的交流和沟 通,呈现了“江湖人物”的自然状态。 D. 小说塑造的叶三,朴实能干、生活经验丰富,对绘画艺术有热情。如果不卖果子, 而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季陶民爱画荷花,作者有意将季陶民和李复堂所画荷

    35、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二人画 风的不同,也将褒贬寄寓其中。 B. 文章最后叙述日本人买画的事情,写出季陶民绘画水平高、影响力大,更衬托出叶 三爱画是一种毫无功利的精神挚爱。 C. 小说语言准确、干净、质朴、自然。大量运用短句,使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活泼凝 练,形成汪曾祺独特的文风。 D.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文中基本找不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 起伏的情节,颇有“散文”特征。 8. 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4 分) 9. 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 点和理由。(6 分) 第 12 页 共 38 页 (

    36、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答案】 6. D7. A 8. 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 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 叶三能看出画家笔下上灯台的是只小老鼠。 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 叶三与画共存亡。 9. 【观点一】合适。 更好地突出人物关系:鉴赏家与画家是知音,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 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叶三不为金钱所动,谨守信用,人格高尚,是真正的鉴赏家; 深化主题, 显出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 叶三深明民族大义, 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丰富。 【观点二】不合适。 情节赘余。故事已经讲

    37、完,画蛇添足,显得多此一举。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负面作用。容易让读者产生错觉,认为叶三自私、顽固,只是 为了满足个人的占有欲。 不利于丰富主题。埋画虽在某种角度上体现民族大义,但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反映了国人思想意识的封闭狭隘,使主题显得单一。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D“当一个画家,也一定会很出色”理解错误。假设有过于肯定之嫌,会评画不见得 可以当画家。 故选 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也将褒贬寄寓其中”理解错误。作者将季陶民和李复堂所画的荷花进行对比,是 为了突出了二人画风的不同,并无褒贬之意。 故选 A。 8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根据“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 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可知是通过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情 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根据“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 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对极了!”,可知是通过叶三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的情节来塑造叶 第 13 页 共 38 页 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根据“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 很顽皮。 对! ”, 可知是通过叶三看出老鼠的大小的情节来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根据“叶三

    39、说: 四太爷, 你这画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 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可知是通过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 的错误的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根据“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 了”,可知是通过叶三与画共存亡的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 9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从小说的要素角度分析。 观点一:合适。 从人物关系的角度来看,叶三“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 也得卖果子”“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

    40、他 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 他认为叶三真懂, 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 不是假充内行, 也不是谀媚”,二人惺惺相惜,互为知己,叶三让画与自己生死相随,酬知己,更好地突出 人物关系。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季陶民送给叶三的画都是题了 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 不好卖。”即使季陶民已经发话,叶三可以卖画改善自己的生活,但“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他把季陶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棺材里”,即使季陶民死后画价大 增,叶三也没有动过卖画的念头,可见叶三不为金钱所动,谨守信用,人格高尚,是真正的 鉴赏家,叶三的儿

    41、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深入刻画人物性格。 从主题的表现来看, 本文讲述了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能意趣相投, 彼此能读懂 对方的故事, 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 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 显出平淡朴素中的深长韵味;同时又加入了民族大义,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丰富。 观点二:不合适。 从内容上看, 本文讲述的是叶三和季陶民二人互为知己的故事, 辻听涛买画不得已经告 一段落,再加上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的情节,使整个故事显得多此一举,情节赘 余。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 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的情节,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三对 季陶民画作的珍视,但也容易使读者产生叶

    42、三自私、顽固的错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产生负 面作用。 从主题的表现来看, 埋画这一情节体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大义, 毕竟文中没 有日本人强卖的情节。而季陶民已逝,叶三作为他的知己,有义务传播他的画作,使之大放 第 14 页 共 38 页 异彩。但埋画反映了国人思想意识的封闭狭隘,使主题显得单一。 ( (二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 山约束成个小潭, 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

    43、子。 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 舟渡过, 码头如一个畚箕形, 显然是后来人设计, 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 潭上游一点, 还有个老渡口, 有只老式小渡船, 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 从容来回渡人。 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 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 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 了。 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 处点缀一簇簇枯树。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

    44、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 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攀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东。渡 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前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 就沿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 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 头、嘱咐我不必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 陌生。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 相同, 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

    45、中摆渡, 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 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 见世面多, 虽然对人无机心, 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 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成功”的信 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 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 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 双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 的,在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 种常见的新农民形象,内心也必然和外表完全统一,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 未来都充满了快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 而对于在她面前一切变化发展的新事物, 更充满亲切 好奇热情。两手攀援缆索操作

    46、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内行。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 第 15 页 共 38 页 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 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资分?” “嗨,这也算钱吗?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 白鸭不再答理我。 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 因为我还以为农村合作化后“人情” 业去尽,一切劳力交换都必需变成工分计算。到乡下来,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 相互帮助关系,既无从用工资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船开动后,我于是换过口气请教, 问她在乡下作什么事情还是在学校读书? 她指着树丛后

    47、一所瓦屋说,“我家住在那边!” “为什么不上学?” “为什么?区里小学毕了业,这边办高级社,事情要人做,没有人,我就做。你看那些 竹块块和木头,都是我们社里的!我们正在和那边村子比赛,看谁本领强,先做到功行圆满。 村里还派我办学校,教小娃娃,先办一年级。娃娃欢喜闹,闹翻了天我也不怕。” 我随她手指点望去,正有六七个小顽童在游戏,有两个上了树,都长得团头胖脸。其中 四个还穿着新棉子。 小船恰当此时,訇的碰到了浅滩边石头上,闪不知船滞住了。女孩子一声不响早已轻轻 一跃跳上了石滩,用力拉着船缆,倾身向后奔,好让船中人起岸,让另一批人上船。一种责 任感和劳动的愉快结合,留给我个要忘也不能忘的印象。 在

    48、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 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 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 不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子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 看来,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虫”。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 式样。至于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 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 注1934 年,沈从文从北京返回湘西故里,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 一路写下一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后来结集出版,题为湘西散记。1957 年 再回湘西,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本二: 沈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 是举世公认的。 所以

    49、有这样的功力, 一方面是由于读书多。 “由 楚辞、史记、曹植诗到桂枝儿曲,什么我都欢喜看看。”我个人觉得,沈先生 的语言受魏晋人文章影响较大。试看:“绕城长河,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蛘 明,在摇橹歌呼中联翩下驶。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 流而下”这不令人想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我觉得沈先生写得比郦道元还要好些,因 为水经注没有这样的生活气息。另外一方面,是从生活学,向群众学习。“我文字风格, 第 16 页 共 38 页 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 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沈先生所用的字有好些是 直接从生活来,书上没有的。比如:“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

    50、的小小船舱中”的“灌”字, “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看牌”的“镶”字。这样的字,在生活里,群众是 用着的, 但在许多作家的笔下, 已经消失了。 我们应当在生活里多找找这种字。 还有一方面, 是不断地实践。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 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引用“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唐人诗句,意在说明新渡口的建造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和 谐,而老渡口才符合自然本色。 B“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两只手大大的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15663.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