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2 年高 语文 三轮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答题 技巧 精选 练习题 汇编 Word 答案 下载 _真题分类汇编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43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与精选练习题汇编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是文言词句的理解翻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综合。历年高考语文文言 文命题都有一定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再有重点有侧重的进行一段时间的强化练习,要掌握文言文 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文言文的“文意归纳与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必考题,在考试说明中属 于“归纳内容要点”考点,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客观题主要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力,变为主 观题之后,除了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之外,还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筛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
2、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 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 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 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 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 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 时代(朝代),
3、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 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 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 “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 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 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
4、”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 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 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 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 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 第 2 页 共 43 页 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
5、死 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 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 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 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 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
6、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 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 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 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 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 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 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
7、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 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 18 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 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 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 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
8、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 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 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 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 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 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 第 3 页 共 43 页 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
9、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 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 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 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 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
10、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 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 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 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 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 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
11、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 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二是 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 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 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 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 内容的能力
12、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 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六、六、设 题 特 点 例 析设 题 特 点 例 析 “ 文 意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大 致 分 为 三 大 类 : 一 是 特 点 的 归 纳 与 概 括 。 这 里 又 可 以 分 为 三 个 小 类 : 直 接 考 查 传 主 的 形 象 或 性 格 特 点 。如 :“ 请 结 合 文 意 ,简 要 概 括 崔 慰 祖 的 形 象 特 点 。”“ 根 据 文 章 第 3 段 的 内 容 , 概 括 赵 瞻 云 的 品
13、格 特 点 。 ” 考 查 传 主 在 治 学 、 做 官 、 为 文 等 方 面 的 特 点 。 如 : “ 欧 阳 发 在 治 学 方 面 有 哪 些 特 点 ? 请 简 要 概 括 。 ” “ 根 据 第 三 段 , 概 括 汪 中 在 治 学 、 为 文 方 面 的 特 点 , 不 超 过 30 个 字 。 ” 考 查 传 主 从 事 的 某 项 事 业 或 使 用 的 某 个 物 件 的 特 点 。 如 : 第 4 页 共 43 页 “ 根 据 文 中 张 汝 霖 的 科 举 经 历 , 概 括 当 时 科 举 考 试 的 相 关 特 点 。 ” 二 是 原 因 的 归 纳 与 概
14、括 。 要 求 概 括 传 主 做 某 事 的 原 因 或 理 由 。 如 : “ 请 简 要 概 括 作 者 拒 绝 做 严 生 老 师 的 原 因 。 ” “ 作 者 说 愚 溪 适 类 于 予 , 请 概 述 其 理 由 。 ” 三 是 事 件 或 角 度 层 面 的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干 中 给 出 传 主 的 某 个 特 点 , 让 考 生 归 纳 与 概 括 该 特 点 体 现 在 哪 几 个 方 面 或 哪 几 件 事 。如 : “ 作 者 认 为 佛 法 的 智 慧 体 现 在 哪 些 方 面 ? 请 简 要 概 括 。 ” “ 选 文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表 现
15、 了 富 弼 的 温 良 宽 厚 、 正 色 慷 慨 ? 试 加 以 概 括 。 ” 理 清 了 文 言 文 “ 文 意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的 题 型 , 也 就 明 白 了 此 类 题 的 命 题 方 向 , 即 通 常 是 以 传 主 为 中 心 , 归 纳 与 概 括 传 主 某 个 方 面 的 特 点 或 传 主 做 某 事 的 原 因 ; 或 反 过 来 给 出 传 主 某 个 方 面 的 特 点 , 归 纳 与 概 括 此 特 点 体 现 在 哪 几 个 方 面 或 哪 几 件 上 。 七 、 分 步 作 答 示 例七 、 分 步 作 答 示 例 1 1 精 准 审 题
16、精 准 审 题 “ 根 据 第 三 段 ,概 括 汪 中 在 治 学 、为 文 方 面 的 特 点 。不 超 过 30 个 字 。”这 个 题 干 提 供 的 有 用 信 息 :第 一 ,指 明 了 答 题 方 向 归 纳 与 概 括 的 是“ 治 学 ,为 文 方 面 的 特 点 ” ; 第 二 , 指 出 了 答 题 有 效 信 息 区 域 “ 第 三 段 ” ; 第 三 , 提 出 答 题 的 附 加 要 求 “ 不 超 过 30 字 ” , 这 就 要 求 考 生 对 筛 选 的 信 息 进 行 概 括 。 2 2 筛 选 关 键 词 筛 选 关 键 词 找 到 答 题 的 有 效 信
17、 息 区 域 , 筛 选 出 关 键 词 , 提 取 有 效 信 息 。 试 题 涉 及 的 第 三 段 : 先 生 于 六 经 、 子 , 史 以 及 词 章 , 金 石 之 学 , 罔 不 综 览 。 乃 博 考 三 代 典 礼 , 至 于 文 字 训 诂 、 名 物 象 数 , 益 以 论 撰 之 文 , 为 述 学 内 外 篇 。 又 深 于 春 秋 之 学 , 著 春 秋 述 义 ,识 议 超 卓 ,论 者 谓 唐 以 下 所 未 有 。为 文 根 柢 经 、史 ,陶 冶 汉 、魏 ,不 沿 欧 、曾 、 王 、 苏 之 派 , 而 取 则 于 古 , 故 卓 然 成 一 家 言 。
18、 这 段 文 字 很 明 显 可 以 分 为 两 个 部 分 , 以 “ 为 文 根 柢 ”“ 中 的 关 键 词 “ 为 文 ” 为 界 限 , 前 文 是 讲“ 治 学 ”,后 文 是 说“ 为 文 ”。而 前 文 中 又 有 关 键 词“ 罔 不 综 览 ”“ 至 于 ” “ 又 深 于 ” “ 识 议 超 卓 ” , 根 据 这 几 个 关 键 词 , 可 以 看 出 汪 中 在 治 学 上 研 究 的 内 容 非 常 丰 富 , 各 种 学 科 都 有 涉 猎 , 而 且 又 对 春 秋 有 精 深 的 研 究 。 而 后 半 部 分 有 关 键 词 “ 根 柢 ” “ 陶 冶 ”
19、“ 取 则 于 古 ” “ 卓 然 成 一 家 言 ” , 根 据 这 几 个 关 键 词 , 可 以 概 括 汪 中 为 文 的 特 点 是 从 古 人 那 里 学 习 , 不 追 随 当 代 名 人 名 家 , 而 是 自 成 一 家 。 3 3 分 点 表 述 分 点 表 述 答 案 要 求 简 洁 , 所 以 尽 量 用 四 字 或 六 字 的 短 语 来 把 归 纳 的 信 息 进 行 有 效 的 概 括 。 这 里 一 定 不 要 用 文 中 的 原 话 回 答( 除 非 题 干 要 求 是 用 原 文 回 答 ),最 好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表 达 , 第 5 页 共 43
20、页 也 可 以 将 自 己 的 语 言 与 文 章 关 键 词 进 行 组 合 ,得 出 答 案 。比 如 上 面 一 题 的 答 案 :“ 治 学 : 范 围 广 泛 , 学 有 专 精 。 为 文 ; 取 则 于 古 , 自 成 一 家 。 ” 八 、八 、 归纳概括题常见归纳概括题常见答 题 误 区 分 析答 题 误 区 分 析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 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 “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
21、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高考题第 19 题 C 项中说“(狄仁杰在 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 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 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
22、无误。 作 答 文 言 文 “ 文 意 归 纳 与 概 括 ” 题 的 障 碍 除 了 审 题 不 准 , 找 不 准 有 效 信 息 区 域 、 抓 不 住 关 键 词 之 外 , 还 有 两 个 重 要 的 原 因 就 是 概 念 区 分 不 清 和 事 件 意 识 淡 薄 。 所 谓 “ 概 念 区 分 不 清 ” 就 是 指 有 时 学 生 分 不 清 题 目 中 的 一 些 概 念 性 的 词 语 , 比 如 概 括 传 主 的 “ 形 象 ” 与 “ 性 格 ” 特 点 , 像 “ 正 直 ” 既 是 形 象 特 点 , 也 可 以 是 性 格 特 点 ; 但“ 能 力 非 凡 ”
23、则 只 是 形 象 特 点 ,而 不 是 性 格 特 点 。再 比 如 概 括 传 主“ 为 官 ”与“ 为 人 ” 的 特 点 , “ 刚 正 不 阿 ” “ 不 卑 不 亢 ” 既 可 以 是 为 官 特 点 , 也 可 以 是 为 人 特 点 ; 而 像 “ 能 力 出 众 ” “ 不 辞 劳 苦 ” 则 只 能 是 为 官 特 点 , 而 不 是 为 人 的 特 点 。 例 如 : “ 选 文 从 哪 几 个 方 面 表 现 了 富 弼 的 温 良 宽 厚 、 正 色 慷 慨 ? 试 加 以 概 括 。 ” 参 考 答 案 就 是 “ 对 待 下 属 :位 高 不 骄 ,礼 待 下 属
24、 ; 对 待 皇 帝 :诚 恳 谏 上 ,献 计 献 策 ; 对 待 宾 客 :不 论 贵 贱 , 一 视 同 仁 ; 对 待 百 姓 : 深 得 民 心 , 备 受 爱 戴 。 ” 而 不 是 概 括 出 具 体 的 哪 几 件 事 情 , 所 以 分 清 题 干 中 的 一 些 概 念 对 答 题 来 说 有 着 重 要 的 意 义 。 由 于 考 试 的 时 间 限 制 , 试 卷 中 的 文 言 文 文 本 一 般 都 在 650 字 左 右 , 通 常 都 是 对 原 文 进 行 过 删 减 的 。 可 以 说 出 题 者 保 留 下 来 的 每 一 个 文 字 都 是 有 用 的
25、, 而 传 记 类 文 本 又 通 常 是 叙 事 为 主 ,一 篇 文 章 至 少 保 留 3 4 件 事 ,而 这 每 一 件 事 都 是 从 不 同 侧 面 表 现 传 主 的 某 一 个 方 面 的 性 格 特 征 。 所 以 在 阅 读 这 些 主 要 事 件 时 , 一 定 要 有 从 每 一 件 事 中 概 括 出 传 主 品 质 或 形 象 特 点 的 意 识 , 这 样 才 能 做 到 答 题 全 面 。 例 如 : “ 结 合 全 文 , 简 要 概 括 刘 昌 第 6 页 共 43 页 裔 的 主 要 品 质 。”文 本 的 传 主 是 刘 昌 裔 ,文 本 共 6 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