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55课时).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苏州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55课时).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 苏教版五 年级 数学 上册 全部 教案 55 课时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XXXX 学校备课教案学校备课教案 教师:教师:XXX 课课题题负数的初步认识课时课时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1-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景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会用正、负产生数表示日 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 2.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 0。 3.感受正、负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
2、学评价或改进教学评价或改进 一、课前游戏 。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 。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你 们要快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 1、服装店今年八月份赚了 2000 元。 2、我在银行存入了 300 元。 3、我向南走了 100 米。 4、零上 10 摄氏度。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意思相反的情况还真多,今天,我们将研究如何用 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自学例 1。 1.自学。 出示:教材例 1 情境图。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三亚的温度用正数表示,哈尔滨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在读出刚才三个温度时,要注意看清什
3、么?(出示温度计课件:闪烁 0) 0,它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下温 度可用负数表示。 +20表示零上 20,温度比 0高,-20表示零下 20,温度比 0低。零上 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自学例 2. 1.自学。 1.用例 1 的办法表示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 2.读一读这两个数,他们分别表示比海平面高多少米或低多少米? 指导学生看懂例题中的示意图。 2.全班交流: +8844.4 米和-155 米的实际含义。 和学生适当介绍:数学 来源于生活,负数的出 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 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为 学生提
4、供一些熟悉的生 活素材,让学生从身边 熟知的生活现象出发, 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 解决如何记录、区分两 种具有相反意义量的现 实问题。 重点介绍温度计和海平 面的的分界点,使学生 明确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方法。在教学中,首先 介绍温度计的单位C 和F, 0刻度线表示0 C,也就是零上和零下温 度的分界点,从 0C 往 上数的刻度为零上度 海平面以上高度用正数,海平面以下用负数。海平面以上高度和以下高度是一组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学生交流把数进行分类。 如果把这 5 个数分分类,可以怎样分? 导学要点: 像+20、+8844.4 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 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板书课题
5、 上的负字) 。为了方便, “+”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 0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因而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 数,从 0C 往下数的刻 度为零下度数。然后明 确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 0m,把高于海平面的高 度记为正数,低于海平 面的高度为负数。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数学问题,如:先提出如何能表示相反意义的两 个量,引发学生思考,寻求区分两种量的方法。并在交流记录方式的互动过程中,进一 步启动问题:哪种记录方式更加简练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生活中还有哪
6、些用 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 的认识,感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在课堂上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层层推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因此在对 0 的归 属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很自然地借助温度计、海平面、地上地下等具体情境来说明 0 既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XXXX 学校备课教案学校备课教案 教师:教师:XXX 课课题题负数的初步认识课时课时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正、负数的含义,体会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
7、.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3.渗透数轴、区间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应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或改进教学评价或改进 一、揭示课题 。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负数。 二、自学例 3。 1.自学。 出示教材例 4 表格。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全班交流。 3.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出示教材试一试情境图和表格。 亏损用负数表示,盈利用正
8、数表示。 三、自学例 4. 1.自学。 出示:教材例 4 情境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有用信息在全班交流时用。 2.小组交流: 1.如果把向东走 2 千米记作+2 千米,那么向西走 2 千米可以记作什么?你是怎么 想的? 2. 观察直线上的点,你的发现是什么? 3.全班交流。 由于东西方向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把向东走 2 千米记作+2 千米,那么向西走 2 千 米可以记作-2 千米。 在数轴上,0 右边的数表示正数,0 左边的数表示负数。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 于 0. -2 和 2 到 0 的距离相等。 4.阅读第 4 页的“你知道吗”? 四、练习。 1.第 4 页练一练。 在
9、本课中要继续强化复 习: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 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 的分界点。 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正、 负数的认识,提高应用 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 现象的能力。 点拨:蓝色线框里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数,负数表示取出的钱数。 2.练习一的第 5 题。 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 练习一的第 6 题。 和同桌说说表中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点拨:小明家四月上旬收支相抵后,还有没有结余? 4. 练习一的第 7 题。 点拨:直线上两个数之间的距离越短,它们就越接近。 直线上的数,右边的数要比左边的大。 5. 练习一的第 8 题。 表中的正数、负数和 0 各表示什么? 作业设
10、计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拓展数的范围,便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学中,首先把整数的概念拓展为正整数、0 和负整数; 数拓展为正数、 0 和负数。 这样教学利于学生把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进行归类、 构建。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XXXX 学校备课教案学校备课教案 教师:教师:XXX 课课题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时课时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P7-8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分析,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
11、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1.课前预习及准备:自学例 1、例 2、例 3。 2.每人剪下教材第 115 页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或改进教学评价或改进 一、自助初学初步建构 反馈自学情况。 二、互助研学交流质疑 教学例 1: (1)出示例 1 中的第 1 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 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2)出示例 1 中的第 2 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 (板书课题) 三、同助共学探究解
12、疑 教学例 2: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4)小组讨论: 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5)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四、辅助优学巩固提升 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后, 让学生试算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由此产生了正 迁移和负迁移的两种解 法,教师先用数方格的 方法进行验证,得出了 邻边乘邻边是错误的, 正确的方法是底乘高。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 然题量不多
13、,但却涵盖 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 点。第一题,通过学生 的分析,同学们懂得计 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 是相对应的底乘以高。 而第二题,由一个简单 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画 图、观察、师生对话, 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 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相等,面积 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 3、教学例 3: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都能推导出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公式呢?请大家从教科书第 115 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先把 它转化成长方形,再求出面积并填表。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S = a h(板书) (4)指导完成练一练:强调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14、总结: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后,面积不变,长方形 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 等于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反思、 和谐共进。生与生之间,思想相互碰撞、观点相互交锋,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 力。 定等底等高。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本课时充分利用学生计算长方形面积的经验,引导学生经历了类推(负迁移)试误 验证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应用拓展等过程。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后,让 学生试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此产生了正迁移和负迁移的两种解法,教师先用数方格 的方法进行验证,得出
15、了邻边乘邻边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底乘高。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XXXX 学校备课教案学校备课教案 教师:教师:XXX 课课题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B)课时课时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 7、8 页的例 1、例 2、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第 11 页练习二 15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推导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探索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1、课前预习及准备: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 2、从课本 11
16、5 页上剪下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或改进教学评价或改进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说说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板书一些数据,并求出对应面积。 二、动手实践交流探讨 1、将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取出。 2、测量出需要的数据,算一算它的面积。 3、交流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三、合作交流探究解疑 1、完成第 11 页练习二第 2 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 (4)说出各数据代表的含义。 (3)全班交流,反馈评价。 2、完成第 11 页练习二第 4 题 (1)先求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2)在算出一共可以停多少辆车。 四、
17、加深概念巩固提升 1、完成第 11 页练习二第 5 题。 (1)课前要求学生每个学习小组制作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活动框架。 (2)操作探究:小组内进行操作,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 平行四边形。 (3)观察、比较: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 (4)组内交流: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5)全班交流,学生小结: A、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拓展思维练习设计的优 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 个重要方面。本课教学 过程中,注重学练结合, 既有坡度又注重变式。 第一环节的练习有告诉 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 行四边形面积,规范格 式,运用公式,解决实 际问题。接着出示含有
18、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 调底和高必须对应,学 习上更上一个层次。第 三层次知道面积和高如 何求底,知道面积和底 如何求高。 B、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细节的培 养。比如说探究的每一个问题在导学案上我都有旁注与留白, “旁注”引导学生认真地分 析题意, 找准数量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也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思考习惯; “留白”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尝试机会。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XXXX 学校备课教案学校备课教案 教师
19、:教师:XXX 课课题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时课时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 9、10 页的例 4、例 5 和试一试、练一练,第 11 页的练习二第 69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 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1、课前预习及准备: 自学第 9、10 页的例 4、例 5。 2、各人剪下教材第 115 页上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或改进教学评价
20、或改进 一、激活旧识,导入新课 1、回忆旧识。 说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怎样计算和推导的? 2、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索,实验发现 1、教材例 4: (1)仔细观察这 3 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先自 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2) 引发思路:你发现平行四边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形状、 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小结: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三角 形面积的计算) 三、同助共学探究解疑 1、教学例 5: (1)用例 5 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 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
21、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4)小组讨论课本第 9 页的 3 个问题。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 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一半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四、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 1 题、第 2 题。 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 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 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 底分别与拼成的平行四 边形
22、的高与底相等。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是三角形面积的 2 倍, 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 2、加深对三角形面积的认识。 五、加强意识反复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 7 题,学生反思,在面积是平行四边形一半的三角形下面打 2、指出四个三角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练习总结的不够,使学生巩 固的不够。 2、学生在与同位交流时,还算积极,但是在汇报交流时,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 看法,导致老师说得多,学生领会
23、的不够。我觉得我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想办法调动学生 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能是对学生了解不够造成的。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XXXX 学校备课教案学校备课教案 教师:教师:XXX 课课题题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练习课时课时4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 1213 页练习二第 1017 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应用三角形面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如何融入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1、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条红领巾。 2、课前预习及准备:预习第 121
24、3 页练习二第 1017 题和思考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或改进教学评价或改进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字母表达式呢?说说它的推导过程。 2、完成第 12 页中的第 11 题,并跟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二、练习提升 1、做练习二中的第 12 题:用直尺标出每个数据,在计算面积。 2、完成第 13、14 题:独立解答、反馈订正,分析自己的错误之处。 三、综合应用 1、拿出之前准备好的红领巾与直尺,并动手写出必要数据。 (1)提问: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讨论测量方法。 (2)启发:测量红领巾高时,启发学生把红领巾对折后再测量。 2、完成第 16 题。
25、学生讨论:涂色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3、完成练习二第 17 题。 (1)观察、讨论。 让学生观察图形,交流可以怎样计算。 (2)拓展与思考: 在这个正方形中画一个三角形,问三角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四、总结、反思 1、说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完成思考题。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 XXXX 学校备课教案学校备课教案 教师:教师:XXX 课课题题梯形的面积课时课时5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 14 页例 6、例 7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第 18 页练习三第 13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使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