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709921
  • 上传时间:2021-09-09
  • 格式:DOC
  • 页数:33
  • 大小:12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2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文学 文本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答案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3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 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 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 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 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 他们告诉我说, 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 “湿 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

    2、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 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 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 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 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 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 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 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

    3、,有些雷霆万钧。 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 牵携, 这时, 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 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 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 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 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 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 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第 2 页 共

    4、 33 页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 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 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 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 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 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 存下五分之一。 后来, 大洼发现了石油, 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 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 大洼连年干旱。 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

    5、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 “保 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 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 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 一年一千万方、 两千 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 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 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 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

    6、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 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 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 这让人想到上苍对 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 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 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 深秋来 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选自中华散文2005 年 12 月)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 围绕

    7、“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 的话题,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 B. 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了盐 碱地的生态价值。 第 3 页 共 33 页 C. “原罪” 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人们对芦苇荡蓄意 破坏行为的复杂心理。 D. “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 毁的巨大损失。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 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 补充说明“我 无法说清”的缘由。 B. “我”并未亲眼

    8、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 可见,令人惊心动魄。 C. 人们开采大洼石油富庶之后再给大洼买水,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 D.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 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 赏析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9. 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7. C 8. 拟人,用“抚弄”一词写出了水与芦苇之间的依存关系,生命拔节发出的“絮语”, 写出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比喻,把“水波抚弄芦苇”,比作“温柔的牵携”, 写出了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姿态; “唰唰唰唰”拟声词, 写

    9、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与旺 盛。 9. 华北这一人物是五十年代末勇于奉献的拓荒者代表。他也是大洼几十年变迁中的见证 者与建设者代表, 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 他对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 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拓展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6 题详解】 第 4 页 共 33 页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 “围绕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的话题, 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 错误。作者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展现的是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这一主题。 C 项,“作者借用此说表达人们对芦苇荡蓄意破坏行为的复杂心理”错误。

    10、作者借用此说表 达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 项,“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错误。 此句是指人类过度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错误。解读人们给大洼买水,是因为认识 到了对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弥补的行为。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 节的声音和絮语”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

    11、“芦苇”以人的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描 摹芦苇荡,写出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结合“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 携”分析, 把“涟漪抚弄衣裙”比作“温柔的牵携”, 旨在表现我国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 之态。“唰唰声,唰唰唰唰”,为叠词,结合“大自然成长的声音”分析,写出了芦苇生命 力的顽强与旺盛。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 幸存下五分之一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干 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

    12、里一平方米就 有六千多头蝗虫,一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等分析,对 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结合“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 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小男孩 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分析, 介绍华北的身份、 经历,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结合“四 第 5 页 共 33 页 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 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分析, 写华北的经历, 意在表明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段拓荒历史 的思考。 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 结合“大洼连续七年干

    13、旱。 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 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分析, 通过写华北的忧郁, 让我们反思历 史。“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 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 “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 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

    14、 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 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膩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 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 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

    15、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第 6 页 共 33 页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 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 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 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 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

    16、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 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 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 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 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 我们帮着剪成小片, 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 格

    17、,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 来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 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 们了。” 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 笔盒儿也碰翻了。 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 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 第 7 页 共 33 页 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

    18、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 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 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 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 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 在我中学毕业以后, 回到乡间, 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 第一个春天, 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 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 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 两滴眼泪滴在上面

    19、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三两条蚕儿”“爬”“扬”“斯斯文文”等词语细致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 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蚕儿的可爱,也表现出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 B. 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 喜悦,“我”深受影响,多年后“我”也成为蒋老师一样的老师。 C. 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 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D. “我”把心思都放在养蚕上,甚至为了摘桑叶受伤,虽然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也 反映“我

    20、”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 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 B. 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 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 C. 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我”爬树受伤,蒋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 下”“缠在”“蘸上”“涂抹”细致真切,体现出蒋老师对孩子儿们的深切关爱。 D. 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

    21、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 8. 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 第 8 页 共 33 页 分析。 9. 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6. D7. B 8.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参与者,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蒋老师 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 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 突出蒋老师和蔼可亲 的特点。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我”是感受者,我长大之后成为老师并和自己的学生养蚕网丝片儿,体现了老师对 “

    22、我”的感染和影响,深化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主题。 我是线索人物,借助我的所见所闻,如擦药、养蚕、等事件,串联了整个故事,衔接更自 然。 9. 情节:前后呼应,使情节更完整,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有了交代。 人物:完善人物形象,我能够当上老师,是深受蒋老师影响,突出表现了蒋老师的优秀及 对我的影响之大。 主题:师生间的温馨互动深化主题,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及艺术手法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D 项,“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错,根据文章内容“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 又多了, 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 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可以看出“我”采桑叶的目

    23、 的不是因为贪玩,而是“养蚕,给墨盒儿做垫子”。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B 项,“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错,根据文章内容“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 第 9 页 共 33 页 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 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可知,老师并不是愧疚的流下眼泪,而是因为对往事的怀念。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就是考查第一人称叙事的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

    24、者以真实感。小说从 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以第一人称来叙述。回答本题,主要回答第一人称叙 述的好处即可。 可以从学生角度来看, 有利于表现蒋老师的形象“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 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 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 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 调,投降了”“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第二天,早饭后,上第 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老人把 丝片接

    25、到手里, 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 两滴眼泪滴在上面”可以看出 蒋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老师。 我长大之后成为老师, 并和自己的学生养蚕网丝片 儿,体现了老师对“我”的感染和影响,深化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能力。 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来看丰富完善了故事情节, “他的被卷 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 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这句话反映了他调走时的遗憾,“三 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 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 意外地碰

    26、到了蒋老师”“老 人把丝片接到手里, 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 两滴眼泪滴在上面”反映 了老师心愿的满足,使情节更加完整。从人物塑造上来看,“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 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 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也成为了优秀的老师, 是 受到蒋老师的影响。从文章主旨上来看,文章结尾部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 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 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再结合全文来看,文章表达了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的主题。 第 10 页 共 33 页 ( (二

    27、二)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II(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 1616 分分)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回不去的渡口 傅菲 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 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 豆子、白米。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一条竹 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 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 起屁股,手举

    28、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河是饶北河。年少时, 记得有一个艄公。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 着脚板。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 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在冬春之季, 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对岸是另一个村子。两个村子隔一条河。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 这是我们村没有的。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 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艄公把嫁妆送 到对

    29、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 的客车。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 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 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 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 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 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石埠

    30、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 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 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有一个练 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 第 11 页 共 33 页 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我外 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我说不 清为什么。 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哭丧 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

    31、得全身瘫痪。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河流,或许是人 世间最长的路。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 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 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 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 生的短暂。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 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我是这样以为的。 公路开通之后, 渡口迅速被人遗忘。 石埠两边, 长满了荒草。 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 黝黝的,全是苔藓。作为时间的

    32、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 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洋槐的树荫浓 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除了山中的岩 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 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 一样,来来回回。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和对岸村子相 连接的,是一座石桥。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有了一座公路桥。一个完 全无人踏

    33、足的荒滩。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 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 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 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 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的风 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B. 文章第二段对年少时渡口旁人

    34、们活动的描述可谓细致入微,可见渡口的热闹场景也曾给 第 12 页 共 33 页 作者留下心中难以抹掉的美好回忆。 C. 渡口是河两岸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也是作者年少晨读 的好去处。 D. “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又有 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石埠旁的妇人、小孩以及艄公的描述主要采用动作细节描写,呈现渡口的热闹景 象,体现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 B. 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是表达作 者对而今渡

    35、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 C. 作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 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 D. 文章写的是渡口,却从眼前的槐树写起,中间穿插与渡口有关的人生经历与思考,再回 到老槐树和立足的渡口,前后照应。 8. 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会 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段为例说明。 9. 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 【答案】6. D7. B 8. 参考示例一:第段以短句为主, (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 船顺河而

    36、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 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 (如“密密麻 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 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 富有音乐 美。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 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第 13 页 共 33 页 参考示例二:第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 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 (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 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

    37、渡船”,反而更能突出 “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是突出 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欠自然)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 而失了散文应该的自然流畅。 9. 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 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 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 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 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 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 同时, “渡口” 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 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

    38、系之舟”, 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 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 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既饱含作者的坎坷经历”错。文章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坎坷经历,本选项属无中生 有。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 求, 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9、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立足考查“内 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以偏概全。文章回忆以前的渡 口并描述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 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惋惜之情, 也有对他人命运的悲悯同情、 对生命与生离死别的升华与思考。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品味语言、赏析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品味语言”就是对语言的体味与感悟,理 第 14 页 共 33 页 解语言背后的含义, 领会深层蕴含的人文精神。 赏析语言表达技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品读语 言,摸索语言规律,提升语言领悟能力,从语言中获得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本

    40、题要求回答“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 认为这样会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段为例说明。”本 题答案不唯一,我们可以同意第一种观点,也可以同意第二种观点,总之同意哪种观点都可 以。答题时要注意抓住其中的一种观点写起,切忌两种观点都涉及到。如答第一种,要分析 第四段短句的优点,如节奏明快、描述细腻:原文“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 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的描写细腻的描述了渡口很早以前繁忙的景象;运用叠词, 富有音乐美: “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一个码头一个码头”等的描写生动 形象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

    41、致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答第二种,需要 分析第四段短句的缺点, 如读起来生硬无力: “河滩宽阔, 秋季开满了白蓼花, 米白米白的, 一大片”,如改成“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一大片米白米白的白蓼花”,读起来会更加流畅 完整, 给人以舒服感; 缺失形象生动之感, 不自然不流畅: “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 空茫”。 作者将“空茫”独立成句, 主观意图太过强烈, 这样做虽然是为了突出渡口的荒凉, 但却显得生硬而且不自然,使文章失了散文应该具有的魅力。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 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 有特殊用法

    42、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 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 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 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 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作者开篇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 它是人们过往生 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一个起点; “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 瘫痪”,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赋予渡

    43、口去另一个世界出 发的地方的内涵, 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 “石埠两边, 长满了荒草。 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 黝黝的, 全是苔藓”“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 郁郁葱葱, 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 也苍劲, 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 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 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 第 15 页 共 33 页 所终”,“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 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

    44、的体验与领悟,使我们对生命,保持敬畏的 沉默。 【点睛】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常指的是那些或含义深刻(关涉主旨意蕴) ,或有特定义 (关涉语境临时之义) ,或有指代义的词语;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 比喻义(要搞清楚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 、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象征义(象 征的对象是什么) 、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 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 曲着伸向天空,每一

    45、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 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 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 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 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 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 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 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 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

    46、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 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 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 。尽 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 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 第 16 页 共 33 页 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

    47、一片苏区, 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 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 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 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 了哪里? 我常说, 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 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 几乎不用置疑, 多血质的我, 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 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 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 们纺车上的手柄

    48、,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 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 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 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 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 正是他和他的 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 摧残它。当这

    49、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 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 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 始终抓住了泥土; 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 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 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 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

    50、集历史的驴友 )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 的喜爱之情。 第 17 页 共 33 页 B. 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 人员之众。 C. 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 的大力支持。 D. 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 主义精神。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0992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