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709916
  • 上传时间:2021-09-09
  • 格式:DOC
  • 页数:17
  • 大小:9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2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语言文字 运用 专项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7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练习题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娘子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她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 个普普通通的人。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有分割两界的习惯性功能。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 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 于地狱。有趣的是,这两者的转化又极为便利。白娘娘做妖魔做神仙都非常容易,麻烦的 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还有一种寻常的动 物:人。她的全部灾难,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

    2、,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 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于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 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许仙,许仙的木讷和萎顿无法与她的情感强度相对称,她深感失望。可怜的 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唤人而不能见容,在人间呼唤人也得不到回应。但是,她是决不会 舍弃许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一个普通人的欲求变成了现实。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 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 “人”字。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无惧于死, 更何惧于镇?她莫大的遗憾,是最终。雷峰塔只是一个

    3、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 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8. 下面对文中语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浑沌的人世间,利刃一划,或者成为圣、贤、忠、善、德、仁,或者成为奸、恶、 邪、丑、逆、凶,前者举入天府,后者沦于地狱。”(比喻、排比) B.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备人的意义而不加外饰的人,算得了什么呢?厚厚一堆二十五 史并没有为它留出多少笔墨。”(反问、借代) C. “她甘愿为了他去万里迢迢盗仙草,甘愿为了他在水漫金山时殊死拼搏,一切都是为了 卫护住她刚刚抓住一半的那个“人”字。”(对偶、拟人) D. “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 的怆

    4、然象征。”(设问、比喻)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第 2 页 共 17 页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却只想做人。”从语义 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8. B19. 在妖魔和神仙之间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20. 原文将他们让白娘娘做妖做仙、她一心要做人的情形交代更清楚,两者对比更鲜明。 原文用生动描写和反复手法表现白娘娘做人的渴望追求,更形象可感,表达感情更强烈。 原文更有文采,表达风格与前后文更为协调一致。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

    5、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 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 项,判断错误,没有排比的修辞手法; B 项,判断正确,“普通的算得了什么呢?”是反问,“二十五史”和“笔墨”都是借 代。 C 项,判断错误,没有对偶和拟人; D 项,判断错误,“她无惧于死,更何惧于镇?”不是设问,是反问,没有比喻。 故选 B。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 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

    6、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空,从上文“她偏偏看到在天府与地狱之间,还有一快平实的大地”可知,下面指向 的是“人世间”,从下文“还有一种寻常的动物:人”可知,人是不同于天府的神仙与天 域妖魔。分析可知,空格处可以填写“在妖魔和神仙之间”。 第空,从上文来看,法海逼迫白娘娘成妖,天庭逼迫她成仙,她却要成为人。她无惧于 死,更何惧于镇?然而,最终,“没能成为一名普通的人”,这是“她莫大的遗憾”。分 第 3 页 共 17 页 析可知,此处空格应填写“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20 题详解】

    7、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 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 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划线句子“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 人! 人! 人! ”句中指出让白娘娘做妖的是法海, 让她成仙的是天庭, 而她却拼命要做“人”, 这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更强烈的感情。句中运用了动词“拼命”表明白娘娘要 做人的决心,句中“人!人!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感情更强烈。句子前两句 句式相同,风格一致,后两句生动形象,整个句子与前后文

    8、协调一致,富有文采。而修改 后的句子缺乏文采,表达的情感也不够强烈。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 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 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 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 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 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

    9、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 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 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 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 夏天,_,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 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

    10、银杏叶一样耀眼, 第 4 页 共 17 页 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 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 _,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 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 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 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8. 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划横线句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

    11、。 B.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C. 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D.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 华民族危急!”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 的花树吸引。”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D19. 原句的主语是花树,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也更能突出这些花树的 状态;原句为散句,与原语段的整

    12、体风格一致。 20. 是由蝉喊出来的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热了,热了”中的引号表示引用。 A 项,“瓦片儿”指简单的风筝样式,引号表示特定含义。 B 项,“穿透”“听”表示特定含义。 C 项,“雏鹰假日小队”中引号指特定称谓。 第 5 页 共 17 页 D 项,“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引号表示引用。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题需要对比两个句子的差别,可从句式、句子前后的连贯性、句子侧重点等不同角度进 行思考。从语句连贯性的角度看,改写后的句子,“众人惊喜的眼球

    13、被吸引”的被字 句改变了原句的主语,原句前文是“是产生烂漫的时刻”,后文是“乌桕树”,因此 原句以“花树”为主语,前后衔接更紧密,更能突出“产生烂漫”。从句式的角度看,原 文语段多使用散句,而改写后的句子用整句,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因此,原文的表达 效果更好。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第处,根据横线后“一声、两声、三声”可推知,此处应填与蝉有关的内容,再根据“不 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可推知此处应填“蝉喊出来的”之类的内容。所以此处应填 写:是由蝉喊出来的。 第处,根据前文“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和横线前的“熟秋里”, 可知此处应填写

    14、与“熟秋里”乌桕树叶子的颜色变化相关的内容;根据横线后“有浅红的、 橘红的、玫瑰红的”,可知此处应填写“乌桕树由浅黄变成红色”之类的内容。所以此处 应填写: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终于,我被领到一块牌子前,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梅雨潭。哦,那个久藏在 心底的绿! 就着山势,左弯右绕,沿高高的石阶攀登,窄窄的山隙挤过来。眼前出现岔路口,两 路都有人,只管跟定前面的步履。最后跟进一个洞里,洞里黑黑的。后进的人告诉我,此 洞有三个通道,一个顺高处的裂缝爬上去可到山顶;一个直通深潭的暗道;右边的一个, 可于明处走到终点。 转过来,上一高台,一池碧绿就在眼前!近一个世纪了,梅雨潭在这

    15、里等着, 似乎不曾改变,真的是绿得深沉,绿得纯粹。 一圈人围着,看着,都噤了声,就同梅雨潭静静地待在一起,化在一起。回过神来往 第 6 页 共 17 页 上走,看到石穹门,那是一幅画框,将潭进千古的美谈。又看到梅雨亭,这座明代 建筑,八方来风,传来的都是关于梅雨潭的故事。 为什么叫梅雨潭?“常若梅天细雨,故名梅雨潭。”这是清代潘耒的解释;“溅着的 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这是朱自清的 释。若看了通元洞那里刻的“四时梅雨”,你就明白,这梅雨潭,是诗的化身。 渐渐的,眼前便虚幻起来,落下来的水成了慢镜头,它落在潭里,一滴,又一滴,凉 凉的,直落到心里去。镜

    16、头上摇,层层叠叠的石崖上,瀑水溅花,溅成了岚烟雾霭,带有 一股清香,氤氲升腾。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 支烟吗? B. 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 峰。 C. “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19. 选出文段对应词语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居然就框竟然 B赫然还收竟然 C居然就收全然 D赫然还框全然 A. AB. BC. CD. D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

    17、一滴又一滴,凉凉的,落在潭里,也落到我的 心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B19. D 20. “一滴,又一滴”,突出水滴之慢,照应前面的“慢镜头”;改后句将二句连缀在 一起,与“慢镜头”不甚相符。原句突出了作者对落水慢慢感受的过程,而改后句感受 的过程不具体。 第 7 页 共 17 页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的能力。 此题重点考的是破折号的使用。原文中“写着三个大字梅雨潭”中的破折号起到解释 说明的作用。 A 项,破折号起到转换话题的作用。 B 项,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C 项,破折号起到语意的中断的作用。 D

    18、 项,破折号起到声音的延长的作用。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居然:副词。竟然,表示出乎预料。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 出现。语境强调的是作者看到牌子上写着“梅雨潭”这三个大字很醒目,所以此处应选用 “赫然”。 第二空,根据语境中“在这里等着,似乎不曾改变”分析可知此处是说近一个世纪了,梅 雨潭一直在等着。而“就”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表示 前后事情紧接着,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次数多, 能力强等意思都不合乎语境。故此处选用“还”。 第三空,“框”:动词,在文字图片的周围划线。“

    19、收”: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 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结合语境说的“那是一幅画框”分析,此处应选用“框”。 第四空,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副词。全然:完全,都;完备,完美。语境说的是这梅雨 潭完全是诗的化身。这里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故选用“全然”。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是“它落在潭里,一滴,又一滴,凉凉的,直落到心里去。” 改句把“一滴,又一滴”改成了“一滴又一滴”。原句中表达为“一滴,又一滴”是为了 突出水滴之慢,又与前面的“慢镜头”照应。而改句去掉了句中的逗号,将二句连缀在一 起,水滴的节奏感加快了,这样的表达

    20、就与前文的“慢镜头”不甚相符。原句“落在潭 里直落到心里去”被改成了“落在潭里,也落到我的心里”,相比较而言,原句拆开 来说,中间又加入“一滴,又一滴,凉凉的”,是为了突出了作者对落水慢慢感受的过程, 第 8 页 共 17 页 而改句把“落在潭里,也落到我的心里”连在一起表达,作者对落水慢慢感受的过程就显 得不具体。所以,还是原句的表达好。 【点睛】解答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题,首先要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 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回 答时,回答时,首先要回答“原句好”或者“改句不好”,然后指出原句与改句哪些地方 不同,最后分析出

    21、原句好在哪里,并指出改写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不如原句的地方,最后 得出结论是“原句好”或“改句不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朋友到我家中做客,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 还长着簇簇黑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后来才想起特别 怕虫的朋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 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_。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 了? 朋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突然她说,妈妈头 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

    22、的虫 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 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 得。我一喊,。于是我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把这只虫子捏在手心后来那只虫子慢 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朋 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他严肃 地问我:“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鼻子转头?” B.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

    23、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D.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第 9 页 共 17 页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胖如蚕豆,背上还长 着簇簇黑刺的青虫”,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C19. 何必如此慌张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21. 相比改后的句子,原句把“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后置,强调了青

    24、虫的外 部特征。更能表现青虫在我眼中的庞大、丑陋和我看到青虫之后的厌恶、恐惧。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A 项、表示插说。 B 项,表示意思的转折。 C 项,表示解释说明。 D 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上文“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和后文的“居然不怕虫子了”可 知,其中的“神态自若”“淡淡”“不怕”等词语都表明我不怕虫子,所以不慌张。所以 此处应该填写“何必如此慌张”。 第二空处,由上文“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和下文“于是我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 可知

    25、,此处应该是我喊的后果,根据“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可知,如 果我喊了,就会吓到我的孩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第 10 页 共 17 页 原句是“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与 改后的句子“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的青虫” 相比,原句是把“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后置,强调了青虫的外部特征。“胖 如蚕豆”体现了青虫的庞大和丑陋,“簇簇黑刺”让人感到厌恶和恐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

    26、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 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有很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炊 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 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 黄土地。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 成一棵参天大树。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变成一片 片灰色的云,漂浮到村庄的上空

    27、,最后都消失在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 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 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 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排比比喻通感B. 排比设问拟人 C. 拟人博喻夸张D. 通感设问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 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第 11 页 共

    28、17 页 【答案】18. A19. 画波浪线句运用了反问修辞。将肯定的意思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出 来。加强了语气,激发了读者对炊烟的怀念之情。 20. 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文 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回顾常见修辞手法以及其特点,再 结合文本辨析。常考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如“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三句句式相同, 语意相关,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如“炊烟是一棵树”“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29、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使用 比喻,把炊烟比喻成各种事物; 如“袅袅的炊烟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使用拟人的修辞; 如“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使用通感。 没有使用夸张和设问。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 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然后分析设题句子使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什么内容,有什么 效果。“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后半句使用反问 的修辞手法,“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

    30、炊烟”表达的真正意思是谁都怀念村庄 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使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可以更为强烈地表达对乡村炊烟的怀 念之情,也可以激发阅读者对炊烟的怀念。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 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和句意,结合这些进行补写。 第一处,前面说“没有风的时候,炊烟是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 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是描写有风时候炊烟的形态,后面说“家家的炊烟刚刚冒 上房顶,就迅速汇集一片,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这里是描写 有风使用的炊烟形态,而且后面说“其实,不论是有

    31、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可见横 线处应该是说有风时候与无风时候不同。 第 12 页 共 17 页 第二处,前面说“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可见此 处是对前面有风无风时候乡村上空炊烟的小结,后面说“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 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这些比喻句的本体都是炊烟,由此可 知,横线处是说有风无风时候乡村炊烟都是动人的画卷。 (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 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 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 后

    32、,逐渐演变成一种老少皆宜 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 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 ,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 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 ,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 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 ,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 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 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13

    33、.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喜闻乐见B. 老少皆宜 C. 炉火纯青D. 不一而足 1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B. 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的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 C. 山东潍坊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国际风筝节 D. 山东潍坊自 1984 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 届的国际风筝节 15.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第 13 页 共 17 页 【答案】13. C14. B 15. 句

    34、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放飞风筝 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 二者相似。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 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符合语境。 B 项,老少皆宜:指老人和儿童都适宜,喻指适用的范围非常广。符合语境。 C 项,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此处前面由“不断”修饰,而“完美” 境界应该只有一个,因此该词不符合语境。 D 项,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符合语境。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补

    35、写句子的能力。 “吸引观赏和竞技”的主语应该是“国际风筝节”,CD 两项主语是“山东潍坊”,与 后句无法搭配,排除; A 项,“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作“举办”的宾语,无法同时作后句的主语,同时“已经连 续”缺主语,排除。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明确要求要分析比喻的“相似性”,首先要找出本体和喻体,再分析其相似点;画线 句把“百哨齐鸣”比喻成“空中交响乐”,首先是声音上具有相似性;无数风筝上的哨声 争相鸣响,正宛如“交响乐”的多人演奏,声音交织,在乐声的特点上也具有相似性;“具 有独特的魅力”,风筝的哨声和交响乐一样都具有独特的魅力,体现了二者的相似

    36、性。 第 14 页 共 17 页 26.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戍卒叫,函谷举。 A. 而又何羡乎?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语意被动。 A 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而又羡何乎? B 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师不必于弟子贤。 C 项,判断句,“者,也”判断句标志。 D 项,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 故选 D。 27. 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 ) 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王道之始也

    37、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未之有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常见的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 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进行判断。 为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和都是“于”表状语后置,都是“以”后加方 式手段方法表状语后置;为判断句,“是也”“也”表判断;为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否定词(未)+代词(之)+动词(有) ,这种结构表宾语前置。 故选 C。 【点睛】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 、成份 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

    38、特殊句式 (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例如,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 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 大类。1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 第 15 页 共 17 页 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 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 “乃”等。2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被动句,可根 据标志性词判断,例如,见、被、为等。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比较多,有定中倒装句、动宾 倒装句、介词短语倒装句、主谓倒装句等。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

    39、 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 28. 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 就是这个意思。 B. 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 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C. 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D. 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的能力。B 项,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 书 礼 艺 乐 春秋这六

    40、部 经书。C 项,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D 项,“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 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 29. 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B.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C 项,“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于”,译为“到”,引出动作的对象,“河东” 是谓语动词“移”的宾语,故翻译的时候不能提前。 故选 C。 30.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帝引 在帷幄,讽议左右 B.

    41、欲苟 顺私情苟 以天下之大 C. 靡 室劳矣求之靡 途 D. 见犯乃死,重负 国宁许以负 秦曲 第 16 页 共 17 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 A 项,第一个“引”,拉;第二个“引”,延请; B 项,第一个“苟”,暂且,姑且;第二个“苟”,如果; C 项,两个“靡”意义相同,没有; D 项,第一个“负”,辜负;第二个“负”,使用用法,使承担。 故选 C。 31.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 B. 刑人如恐不必胜 谷不可胜 食 C. 安帝雅 闻衡善术学都督阎公之雅 望 D. 履至尊而制 六合其牙

    42、机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 A 项,第一个“鉴”,鉴察,明察;第二个“鉴”,意动用法,以为借鉴; B 项,两个“胜”,意思一样,尽; C 项,第一个“雅”,平素;第二个“雅”,崇高; D 项,第一个“制”,控制;第二个“制”,构造。 故选 B。 32. 下列加点字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奋六世之余烈 (功业)景 翳翳以将入(影子) B. 常问天下所疾 恶者(痛恨)听 臣微志(听从) C. 知不可乎骤 得(屡次)秦王购 之金千金(重金征求) D. 勿夺 其时(强行改变)知来者之可追 (补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

    43、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 项,有误。“景”,日光; B 项,有误。“听”,准许,成全; C 项,正确。 第 17 页 共 17 页 D 项,有误。“夺”,耽误。 故选 C。 33. 下列加点字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惜)又欲肆其西封 (疆界) B. 距 关,勿纳诸侯(把守)沛公则置 车骑(安置) C. 如听仙乐耳暂 明(暂时)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眨眼)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 之(帮助)张盛谋杀单于近臣,当 死(判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 项,有误。“爱”,吝惜; B 项,有误。“置”,放弃; C 项,有误。“暂”,忽然,一下子; D 项,正确。 故选 D。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0991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