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复习.pptx

  •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 文档编号:1694542
  • 上传时间:2021-09-01
  • 格式:PPTX
  • 页数:140
  • 大小:1.0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复习.ppt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复习 必修 历史 新教材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大一统 发展 下载 _人教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 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标要求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时期 (1)三国鼎立 新课导学 三国与西晋知识点一 国号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年曹丕洛阳 蜀221年刘备成都 吴222年孙权建业(今南京) (2)三国斗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 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新课导学 2.西晋短期统一 (1)过程

    2、 263 年,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 年,司马昭之子_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新课导学 司马炎 (2)灭亡 原因:五族内迁;宗室内战。 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_所灭。 影响: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新课导学 匈奴贵族 1.政权更迭 (1)东晋 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_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政治: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_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 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2)南朝:420 年, _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 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新课导学 司马睿 东晋与南朝

    3、知识点二 高门士族 刘裕 2.经济发展(江南开发) (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 _,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3.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新课导学 生产工具和技术 1.十六国 (1)概念: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 称“_”。 (2)政权性质: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

    4、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 的典章制度。 (3)前秦:4 世纪下半叶,_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_而迅速崩溃。 新课导学 十六国与北朝知识点三 十六国 氐族 淝水 2.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39年,鲜卑_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 内容 新课导学 拓跋部 迁都 将都城从_迁到洛阳 习俗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说汉语 姓氏 改鲜卑姓为汉姓 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平城 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 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 下了基础。 新课导学 (2)北魏分

    5、裂 分裂:6 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 北周取代。 结果:_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新课导学 隋朝 史料1在八王混战期间,各地水利失修,吏治混乱。正在这时,天灾也连年流行,各地大 量人口的流亡也开始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晋 课中探究 西晋社会混乱的原因探究点一 史料2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在益州领导流民暴动,后来李特的势力发展为一个 独立的政权,建立了大成国,后又改称“汉”,史称“成汉”。李特的暴动,是流民暴动 的开始。接着暴动就不断发生。刘渊的起兵,本是阶级斗争的性质,是被降为田客、

    6、奴 隶的已经汉化了的内迁的匈奴人民对晋统治者的反抗。由于参加者大多是匈奴人,也 就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说明西晋后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课中探究 提示 (1)表现:流民兴起,内迁各族斗争,八王之乱,政治黑暗,经济被破 坏,天灾频繁。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特与刘渊斗争的异同。 课中探究 提示(2)同:都打击了西晋的统治,都具有阶级斗争性质。不同:刘渊的斗争具 有民族斗争、反对西晋民族压迫的色彩。 史料1东晋末年,刘裕注重发展农业,“抑末敦本,务农重积”,从而使东晋末年再度呈 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

    7、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晋书武帝 纪)。宋文帝继续大力劝课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 纻,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宋书文帝纪)。宋文帝元嘉(424453年) 之世,农业生产取得空前发展,史称“元嘉之治”。 课中探究 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方经济恢复探究点二 史料2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对中国北部农业发展有贡献的。拓跋族原是游牧民 族,在其与汉族人民接触后,逐步转向农业。拓跋珪建国后,加速了北魏由游牧经济向 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登国九年(394年),他“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棝阳 塞外”(魏书太祖纪)。天兴元年(398年),平定中山后,“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

    8、工 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师,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同时又于首都平城“制定京邑,东至 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 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经过这一番努力,北魏的农业生产已建立了初步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嘉之治”形成的原因,分析“元嘉之治”对经 济的影响。 课中探究 提示 (1)原因: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充足劳动力与先进技术,南方 自然条件的优越;刘宋统治者劝课农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影 响:促进了中国南方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

    9、奠定了基础。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对北方经济恢复的举措。 课中探究 提示 (2)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的农耕,劝课农桑;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 封建化进程,国家经济重点转为农业经济;均田制的推行,促进了北方农业生 产关系调整,加快了北方经济恢复。 历史解释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 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 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 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课中探

    10、究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 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 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 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 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课中探究 史料 图(a) 课中探究 秦朝以来民族融合的发展探究点三 图(b)洛阳石窟和云冈石窟 课中探究 图(c)汉人胡食画像砖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根据图(a), 南海自古以来就

    11、是中国神圣领土,中国最早在秦朝统治下疆界 到达了南海,居住此地的居民是哪一民族?秦朝是以何种制度做保障来统治 该民族、地区的? 课中探究 提示 (1)民族:南越(越族)。制度:郡县制。 (2)根据图(b)、图(c),请从民族关系角度说明它们存在着怎样的变化趋 势。其主要原因何在? 课中探究 提示 (2)趋势: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的汉化,汉族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 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12、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 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中探究 (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 化过程。 课中探究 1.下图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 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 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 课堂评价 【解析】根据图中“赤壁”二字并结 合所学可知,该战役为赤壁之战。结合 所学可知,在

    13、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 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因此,C项符合题意。 C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面积缩小,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产 粮区,这表明 () A.军事战争决定经济兴衰 B.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C.南方农业技术更加先进 D.北方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课堂评价 B 3.“魏孝文帝元昊”这个称谓中,带有“胡人汉化”历史痕迹的有 () “魏”“孝文”“帝”“元昊” A.B.C.D. 课堂评价 D 4.某同学笔记上出现下表,他记录的是 () A.周平王东迁 B.“光武中兴” C.诸葛亮治蜀D.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评价 D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迁都洛阳 官制

    14、汉化 社会 奖励通婚 改姓氏、禁胡服 文化 礼乐祭孔 禁胡语 5.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 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为海滨南蛮土著)这 反映出() A.南北民族的对立尖锐 B.国史编写的政治性强 C.民族融合尚未出现 D.南北朝都认同了华夏文明 课堂评价 D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_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新课导学 杨坚 隋朝兴亡知识点一 3.建树 (1)广设仓库,积储丰富。 (2)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

    15、丽,闻名于世。 (3)开通的_,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 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新课导学 大运河 4.灭亡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3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 坏,引发农民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新课导学 1.唐朝的统一 (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即_。 (2)统一: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新课导学 唐高祖 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知识点二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新课导学 盛世局面统治者措施概况 “贞观之治”唐太宗 经济:_,劝课 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

    16、: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 武则天统治 武则天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开元盛世”_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 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 期,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轻徭薄赋 唐玄宗 3.民族关系的发展 (1)与东突厥 措施: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影响:草原各部共同尊奉唐太宗为“_”。 后来,被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重新建立政权,到_世纪中叶为 回纥所灭。 新课导学 天可汗 8 (2)与西突厥 唐高宗联合_灭西突厥。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_和 _,统辖天山南北。 新课

    17、导学 回纥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3)与吐蕃 背景: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_统一青藏高原。 唐蕃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 技术、_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唐蕃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4)与靺鞨族粟末部: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新课导学 松赞干布 医药书籍 1.安史之乱(755763年) (1)概况:755 年,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在_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 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2)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3)

    18、影响:唐朝由盛转衰。 新课导学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知识点三 范阳 2.唐朝后期政治 (1)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进入_时期,还出现了宦官专权和 _,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黄巢起义: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新课导学 藩镇割据 朋党之争 3.五代十国:907年,_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此后 50 多年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 朝,称为“_”。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 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_”。 4.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

    19、政,实力逐 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新课导学 朱温 五代 十国 史料1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对立,包含着民族矛盾的内容。西晋灭亡以后的北 方游牧民族,逐步接受了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先进生产方式,在这种封建化的过程中, 各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逐步与汉族接近而一致。这 样一来,民族的界限渐渐消失,民族矛盾也就随之而不存在了。 课中探究 隋唐统一的条件探究点一 史料2在民族矛盾突出的时候,南方人民支持南朝政权包含着反对民族压迫的意义。 随着民族矛盾的消失,南朝政权又日益腐败,阶级矛盾逐步激化,致使南方人民不再支 持南朝政权。 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

    20、史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影响。 课中探究 提示 (1)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 发展;加速了不同民族间矛盾的消亡,增强了民族融合。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出现的有利于隋朝统一的因素。 课中探究 提示(2)因素:民族矛盾消失,南北地区民族心理文化差距缩小;南朝国家实力 下降,政权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失去了民众支持。 史料1“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贞观二年,太宗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 知耳!” “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

    21、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 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 贞观政要 课中探究 唐朝繁荣形成的原因探究点二 史料2首先,在政治上为了励精图治,重用贤才,裁汰冗吏。姚崇、宋璟,就是他(唐玄宗) 重用的著名宰相,后人多把姚、宋与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相提并论,说明他们 在开元年间起过重要作用。开元年间,还多次兴修农田水利,直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开元二年(714年),在文水东北开甘泉渠、荡沙渠、灵长渠,引文谷水溉田数千顷。 课中探究 开元四年(716年),三河(今河北三河)修渠河塘、孤山陂,溉田三千顷。开元二年(714 年),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命伪妄僧尼还俗者一万二千多人,同时,还不

    22、准再建佛寺。这 样,实际上也提高了朝廷控制经济的权力。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在开元十年(722年)募 兵十三万,充当朝廷的宿卫;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根据边防的需要,“于诸色征人及客 户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朝廷供给衣粮,长期戍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史料1体现唐太宗哪些人才思想?概括其对唐朝的影响。 课中探究 提示 (1)思想:重用人才;发现人才,善于用人 。 影响:为“贞观之治”奠定 人才基础 。 (2)根据史料2,概括“开元盛世”形成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由盛 转衰的教训。 课中探究 提示 (2)原因:唐玄宗善于用人,励精图治,进

    23、行改革;支持农业发展;压制佛 教,加强经济控制;采取募兵制,减轻农民负担,缓和矛盾。教训:得贤者昌,失 贤者亡;最高统治者个人素养与行为影响国家命运。 历史解释 正确评价古代政治家的方法 (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 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课中探究 史料1皮罗阁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 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开元二

    24、十六年(738年),他入京朝贡,受到 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云南王。 据增订南诏野史 史料2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 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 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课中探究 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探究点三 史料实证 (1)史料1反映的是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什么举措? 课中探究 提示 (1)册封。 (2)根据史料2,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 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课中探究 提示 (2)影响: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

    25、入新的发展高峰。 事例: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历史解释 汉唐的西域民族政策与影响 课中探究 时代重要人物重大机构影响 汉朝张骞、班超西域都护府 加强了西域与内地联系,开 辟并扩大了丝绸之路 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安西四镇 1.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 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 由此可见,隋文帝 () A.崇尚节俭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生活奢侈 课堂评价 【解析】 由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 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 帝崇尚节俭。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 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 治,崇尚节俭,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人民负担较轻

    26、,社会经济繁荣,史称隋文 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A 2.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 旅往返,船乘不绝”。这表明运河的 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课堂评价 【解析】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 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 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 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米,是古代世界上 最长的人工运河。根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南 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 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 纽带。 故选B。 B 3.“贞观之治

    27、”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 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同时,魏徵负责编写的隋书 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 () A.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 C.唐太宗有意塑造理想的君主政治 D.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课堂评价 C 课堂评价 【解析】 史书虽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力求客观记录史实,故A项错误; 唐承隋制,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且材料只是记载隋炀帝的暴政而非 制度问题,故B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起居注中唐太宗被塑造成明君形象,且对玄武门之变轻描淡 写,隋书却对隋炀帝的暴政详细记载,

    28、故C项正确; 虽然材料提及魏徵,但材料中的魏徵是负责编订史书的,而非以谏臣身份 出现,故D项错误。 4.“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 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 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 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 直接导致了 () 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 C.唐朝灭亡D.北宋建立 课堂评价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节 度使尾大不掉,唐玄宗后期政 治腐败,宠信节度使安禄山。 根据材料“节度使对中央政府 的离心力日渐增大”可知,这 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故选B。 B 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

    29、巢的诗句,唐末 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 B.推翻了唐朝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课堂评价 【解析】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 横扫大半个中国,并攻入长安,建立 政权,给唐朝统治以沉重的打击。 因此,答案为A。 A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建立。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 的官职。 (3)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 重_。 (4)评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新课导学 选官制度知识点一 家世 2.科举制度 (1)建立:隋炀帝,

    30、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 _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_;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 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 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新课导学 明经 殿试 历史理解 科举制的进步之处 与此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自由报考,不再限制户籍,打破世 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择优录取,保证了行政人 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 于官僚政治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31、 新课导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度。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_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 行使权力。 新课导学 三省六部制知识点二 中书省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 (2)构成及职权 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 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职权_,又彼此制约。 (4)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 了深远影响。 新课导学 分工明确 历史解释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秦汉的三公

    32、是分别对皇帝负责一方面事情。隋唐的三省宰相则在国家 政务的裁决和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同时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 论、制定国策,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中,使君主专制的 体制趋于完备。 新课导学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_,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 定的徭役。 3.唐朝前期 (1)制度:实行_,纳庸以代徭役。 (2)意义: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新课导学 赋税制度知识点三 租调制 均田令 租庸调制 4.唐朝后期:两税法。 (1)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2)实行: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的

    33、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 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特点: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5)影响: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为主 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_控制。 新课导学 杨炎 人丁 人身 史料1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个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 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 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 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

    34、人各自到 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课中探究 古代选官制度 探究点一 史料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课中探究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 由竞选”的进步之处。 课中探究 提示 (1)标准:才能、门第。 进步: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2)根据史料2,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 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课

    35、中探究 提示 (2)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趋势:中央集权 不断强化。 历史解释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 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与稳定。 (2)趋势 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课中探究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 (4)积极作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

    36、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 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课中探究 史料1(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即中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 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 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 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课中探究 隋唐制度创新探究点二 史料2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

    37、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 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与其中。隋代废除(御史台) 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到唐高宗永徽年间以后,监察御史 “多是敕授”。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御 史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 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 分权。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明代巡按御史可 “小事立断”。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概括

    38、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 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课中探究 提示 (1)演变:汉武帝设中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 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根据史料2,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 的影响。 课中探究 提示 (2)变化:监察官由丞相参与任命转变到由皇帝直接任命;监察官的职 权由无权处置违法官吏到获得部分直接处分权。 影响: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强化了皇权专制;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有利于监察效率的提高。 历史解释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 (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

    39、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 集权,稳定了政局。 (3)道制改革是一种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 府县两级制向道州、府县三级制转变。 (4)这些制度的创新,促进了隋唐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促进 了大唐盛世的形成。 课中探究 史料1诸脱户(籍)者,家长徒(徒刑)三年;无课役者,减二等诸里正 (掌地方户籍)不觉脱漏增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 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不觉脱户者,听从漏口法。州县脱户亦准此。

    40、 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唐律疏议户婚律卷十二 课中探究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探究点三 史料2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 “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 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 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 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 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 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

    41、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 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指出唐代在人口管理方面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课中探究 提示 (1)特点:严格控制(禁止脱籍);刑罚重;带有宗法伦理色彩。 原因:自然经 济的影响;专制政权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的需要;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 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课中探究 提示 (2)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 固定身份

    42、;维护等级特权。 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 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 的等级观念;等等。 历史解释 先秦时期到隋唐时期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与演变的主要趋势 (1)演变过程 西周:贡赋。 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秦朝: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 汉朝:编户齐民制度。 魏晋:租调制。 隋唐: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课中探究 (2)趋势 标准:人丁为主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征收种类:繁杂简单。 征税时间:不定时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必须服徭役、兵役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随着商品经济

    43、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课中探究 1.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记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 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该现象缘于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课堂评价 C 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 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课堂评价 A 课堂评价 【解析】 曹丕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该制度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 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

    44、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 这一制度是否“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结论,故B项错误; 课堂评价 【解析】 由“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不难看出魏晋时期对于中正官的要求是 “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至于该制度是否“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材料并没有 体现,故C项错误;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属于主观臆断,不但材料没有显示,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故D 项错误。 3.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A.扩大了官吏来源B.得到了不断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D.解决了考试弊端 课堂评价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

    45、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B 课堂评价 【解析】材料展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但未体现科举考试选拔范 围的扩大,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科举制从隋文帝时开始出现,历经多位皇帝的发展,到唐玄宗时 逐步成熟,故B项正确; 材料展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但未体现科举制选拔的标准,因而无法 得出科举制提升人才素质的结论,故C项错误; 科举制以考试选官,本身不可能解决考试弊端,故D项错误。 4.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 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 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 给事中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 没有

    46、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课堂评价 【解析】魏徵不肯在诰敕上署名,导致唐太宗 的诰敕没有颁行,反映了三省体制对皇权有一 定的限制,故A项错误; 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 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决策,故B项正确; 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项错误;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 监督,故D项错误。 B 5.旧唐书卷一一八记载: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 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

    47、公元766年)垦田之数 为准而均征之。这一记载 () A.反映了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B.改变了古代税收的标准 C.促进了唐朝繁荣局面形成 D.标志着人头税被废除 课堂评价 【解析】 材料反映 了一年两次收税和 税收以田亩税为主 的内容,故答案为A项; B、C、D三项不符 合史实。 A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时期儒学道教佛教 汉朝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呈现繁盛之势东汉末兴起佛教传入 魏晋 南北朝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在民间广为 传播 在中国盛行 1.发展历程 新课导学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知识点一 时期儒学道教佛教 隋唐 时期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 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

    48、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 行_政 策,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 在社会上也有很大 发展,禅宗对后世 影响最大 (续表) 新课导学 三教并行 2.反佛与灭佛 (1)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_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 统治者几度灭佛。 (2)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新课导学 范缜 3.复兴儒学 (1)背景: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 (2)表现:韩愈用儒家的_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课导学 天命论 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 诗歌 曹操父子为代表的

    49、_ 文学、东晋陶渊明的_、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 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 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 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 新课导学 建安 文学艺术知识点二 田园诗 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 书法 在_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 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的“书圣”_ 博采 众长,诸体兼精 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 健,创出新风格。_气势雄 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 体最为有名 (续表) 新课导学 东汉末年 王羲之 颜真卿 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 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 _为代表,女史箴图和 洛神

    50、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 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 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续表) 新课导学 顾恺之 类别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 雕塑 山西大同_、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_等, 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舞蹈 异域特色明显 (续表) 新课导学 云冈石窟莫高窟 类别时间成就影响 数学南朝 _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 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西晋 _绘制出禹贡地域图 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新课导学 科技知识点三 祖冲之 齐民要术 裴秀 类别时间成就影响 印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复习.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94542.html
    四川三人行教育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