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pptx

  •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 文档编号:1694528
  • 上传时间:2021-09-01
  • 格式:PPTX
  • 页数:82
  • 大小:279.4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pptx》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必修 历史 新教材 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社会主义革命 建设 下载 _人教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与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 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 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课标要求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 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 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

    2、思想对近 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标要求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2)内容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等重要文件。 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新课导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知识点一 共同纲领 2.成立: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三时,在_广场举行。 新课导学 天安门 3.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 期压迫和

    3、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_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新课导学 社会主义 1.背景 (1)军事: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经济:新中国面临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国际: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新课导学 人民政权的巩固知识点二 2.措施 (1)土地改革 原因: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开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

    4、法。 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_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新课导学 少数民族 误区警示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性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将土地分给农民 个体经营,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后者则是将分散的生产资料改造为社 会主义的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新课导学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原因: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 元,加剧物价飞涨。 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 结果:到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意义:人

    5、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新课导学 (3)统一财经: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 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新课导学 (4)抗美援朝 背景: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 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 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概况:1950年10月,_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结果:美国不得不在_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可歌可泣的 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

    6、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新课导学 中国人民志愿军 朝鲜停战协定 1.外交方针 (1)方针:“_”“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新课导学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三 一边倒 家国情怀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 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 自己的国家利益。 新课导学 2.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意义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

    7、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新课导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举行谈判,_第一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 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新课导学 周恩来 4.万隆会议 (1)时间:_年4 月。 (2)地位: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 向前进。 (4)影响: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更多的亚非欧国家建 立了代办级外交

    8、关系。 新课导学 1955 求同存异 1.经济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 内容: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_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课导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知识点四 手工业 时空观念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 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新课导学 (2)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9、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_经济制度在我国初 步建立起来。 新课导学 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义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新课导学 (3)“一五”计划 实施: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新课导学 2.政治制度的建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内容:通过了_,这是一部社会主义

    10、类型的宪法。 意义: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课导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共 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 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交替坐庄。 新课导学 3.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新课导学 史料1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 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

    11、,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2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来完成中国的工 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课中探究 “一五”计划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课中探究 提示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 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工业化建设与

    1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渐进性和长期性。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 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课中探究 (3)成因 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 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 快。苏联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课中探究 史料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经

    13、济成分比较表 课中探究 三大改造探究点二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史料研读 表格反映了什么主要信息?指出其意义。 课中探究 提示 信息:私有经济在1956年只占7.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 中占绝对优势。意义:表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 基本建立。 历史解释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

    1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 要条件。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 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 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中探究 史料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党派构成表 课中探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究点三 届数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 代表总人数1226人1226人3040人 中国共产党 党员 668人 (占54.49%) 708人 (占57.75%) 1667人 (占54.84%) 民主党派 274人 (占22.35%) 284人 (占23.16%) 565人 (占

    15、18.58%) 其他 284人 (占23.16%) 234人 (占19.09%) 808人 (占26.58%) 史料研读 史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这反映出我国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课中探究 思考 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代表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最大特点:代表阶层的广泛性。 历史解释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1)不同点 课中探究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 的主体 全体人民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三权分立 (续表) 课中探究 比较人民

    16、代表大会制度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主要权力 机构的特点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 何国家机关制约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阶级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 动方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交替执政的方式 (2)相同点 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 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课中探究 史料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 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 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

    17、家的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 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 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41955 课中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探究点四 史料研读 史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这些原则要解决什么问题?它是针对什么 现象而提出的? 课中探究 提示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 处问题。现象:它是针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提出的。 历史解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

    18、制度不同的 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 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 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课中探究 (2)意义 它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

    19、径。 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发展和改善。 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课中探究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道:“中国人民从此站 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课堂评价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 中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D 2.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的 上 半 月 多 次 召 开 会 议 , 毛

    20、 泽 东 指 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 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 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堂评价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 中“1950年10月的上半月”这一 时间节点及“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 中国、对朝鲜都极为有利”这 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本题的 “上述积极政策”应为抗美援朝,故 本题选B。 B 3.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 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新 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现这 些理念的是 () A.“一边倒”方针 B.“另起炉灶”的方针 C.和

    21、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课堂评价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逐渐发展成为与世界各国外 交关系的准则,是“和而不 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 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 C 4.1953年,在制订“一五”计划时,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主 要是为了 () A.迅速增强国防实力 B.体现中苏友好关系 C.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D.满足生活需求 课堂评价 A 5.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 大趋势中写道:“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 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 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 党争斗

    22、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特色依法治国方针 课堂评价 【解析】由材料“中国没有 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 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 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 独特的纵向民主”可知,本 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故选B。 B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年。 (2)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 (3)评价:是我国建设

    23、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新课导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知识点一 工业国 2.挫折失误:总路线的提出。 (1)时间:1958年。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 全国掀起了“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新课导学 多快好省 大跃进 唯物史观 “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 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新课导学

    24、 3.正确调整 (1)八字方针 目的:克服困难。 内容: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巩固、充实、提高”的 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成果: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2)“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提出:1964年,_会议提出。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新课导学 调整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 1.概况 (1)原因:_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想通过发 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19661976年。 (3)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新课导学 “文化大革命”知识点二 毛泽

    25、东 (4)经过 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 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_”发生。 1969年 4月,中共召开九大。 1971年9月,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10月,粉碎了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新课导学 一月风暴 林彪 江青 (5)影响: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 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6)评价: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新课导学 名师点睛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 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 难的内乱。

    26、新课导学 2.动乱中的整顿 (1)时间:1972年和1975年。 (2)前提:_、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3)措施:批判极左思潮,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 (4)效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新课导学 周恩来 1.成就 (1)经济方面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新课导学 伟大的建设成就知识点三 (2)科教方面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_、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 人造卫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

    27、发展。 新课导学 原子弹 (3)外交方面 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_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新课导学 联合国 (4)先进人物 时代楷模:“铁人”_、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 新课导学 王进喜 2.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 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新课导学 史料1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上、 财政上、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

    28、,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 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 倾冒险的倾向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 比较均衡地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 课中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探究点一 史料2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课中探究 年份1957年1960年1962年1965年 钢产量53518666671223 粮食产量19 50514 38615 44119 453 史料3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 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

    29、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 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 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 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对此主张是怎 样认识的? 课中探究 提示 (1)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 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2)观察史料2表格数据,说明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 的主要原因及实质。 课中探究

    30、 提示 (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实质:“大跃进” 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 产关系的原理。 (3)依据史料3,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课中探究 提示 (3)内容:农轻重、工业内部、工业生产与基本建设、积累与消 费等比例关系。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历史解释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运动: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

    31、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 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是公社的规模大; 所谓“公”,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课中探究 史料我国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如下:“1967 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去年下降 4.2%;197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5%;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 年增长11.9%。” 课中探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所增长的原因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指出1972年和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课中探究 提示 原因:1972年,周

    32、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 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历史解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失误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急于求成的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 设热情很高,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 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中探究 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 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的关系。长期以来,注

    33、意反对右倾错误,但 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左” 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课中探究 (2)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 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课中探究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

    34、平,既不能落后,也不 能超前。 要坚持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课中探究 1.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 召开。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 义社会 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课堂评价 【解析】1956年,中共 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 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确立了当前 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 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 为先进的工业国。故答 案为B项。 B 2.某同学在搜集研究性学习材料时发现了一幅“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 画,上面有“老母鸡,真

    35、稀奇,生只蛋儿一斤几”等字样。此材料可以用来说 明当时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课堂评价 D 3.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 指示信,其中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 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等。与这一 时期对应的政策有 () A.国家实施“二五”计划 B.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开展“四个现代化” D.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课堂评价 B 课堂评价 【解析】 据所学,“二五”计划的开展时期是1958

    36、1962年,而不是从 1960年开始的,故A项错误; 据材料“1960年11月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 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可知,这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结合所学 可知,这一时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B项正确; “四个现代化”提出于1965年,故C项错误;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是从1956年开始,故D项错误。 4.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 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 人”,而只能是乱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得以发 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C.中共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课堂评价 【解析】“文化大革命” 是“左”倾错误发展到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 果,B项正确。 A、C两项都是B项的表现; D项是“文化大革命”发 动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B 5.以下外交事件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日正式建交中苏正式建交 A.B. C. D. 课堂评价 A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必修1历史新教材人教 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94528.html
    四川三人行教育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