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次备课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1693788
  • 上传时间:2021-09-01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6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次备课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 四年级 数学 上册 第五 单元 解决问题 策略 二次 备课 全部 教案 课时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658 页例 1、 “想一想”和 “练一练” ,第 61 页练习九第 13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 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 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

    2、力;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 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归纳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 1回顾策略。 提问: 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 还记得学习过哪些策略吗? (板 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 2揭示课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从条件想起,可以找有 联系的条

    3、件想能求什么问题, 确定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 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需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希望 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 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这节课主要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 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 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因此,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策略,可以激活 策略和经验,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进一步领悟

    4、和掌握策略。 二、灵活运用,感受步骤 1运用策略,感受步骤。 (1)呈现例 1,了解题意。 引导: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交流题意) (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 引导: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 题。 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请大家先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得很清 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 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得清楚。 你们是怎样整理的, 能不能和大家交流、 分享? 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 据题里的联系整

    5、理条件的作用: 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 :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说 明: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 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 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你是怎样整理的?(由学生说明自己 的想法) 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说明: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 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什么、能够先求什么。 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 整理的? 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 说明: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

    6、题 里数量的联系,清楚地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 引导观察,感受作用。 提问: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 好处? 小结: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 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 (板 书: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 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 整理,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很容 易得出解题思路。 (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 启发: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析数量关 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

    7、么。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 呢?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 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 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 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书、连线、箭头等文字、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 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 追问: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

    8、从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 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大家 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 书: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 (4)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引导: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板书:列式解 答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 (同时指 名一人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 启发: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检验,才能确定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这里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请在课本上写出检验过程。 (启发学生“把得数代 人原题”检验) 交

    9、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适当说明) 你解答计算结果正确吗?正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 现在看看,在求出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板书:检验结果写出答案) (5)引导回顾,体会过程。 引导:现在我们解决了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 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之后就要分析数 量间的联系,确定怎样解决;然后按照确定的过程列式解决,求出结果;最后还 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要能灵活运用策略,可以 从条件想起,也可以

    10、从问题想起,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或者把两种策略结 合起来分析。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例题教学的重点, 要让学生一方面领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综合地、 灵活地运用策略,另一方面感受、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归纳解决问题步骤 是学习的难点。同时让学生学习有条理地、对应地摘录、整理条件,体会整理条 件的不同方法和作用,这是本节课审题方法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学时首先启 发学生在初步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整理条件, 具体安排上突出整理结果与不同整理 方法的交流,让学生感受整理条件通常需要对应排列、能体现数量的联系、有利 于分析,初步学会整理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整理的条件分析、解答,具体教 学上一方面注意结

    11、合解决问题的过程, 说明解决例题过程中依次做的什么并板书 出来,渗透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获得初步体会,以便后面的归纳、概括;另 一方面重点交流根据数量关系 “可以用什么策略, 怎样找到先求什么、 再怎样算” 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找到解题方案,初步感受可以综 合、灵活地运用不同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 2完成“想一想” ,加深认识。 (1)解答“想一想” 。 呈现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引导: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请大家想一想:解决这个 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同桌互相讨论下。 交流: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

    12、怎样算出结果?还可以怎 样想?(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 提问: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怎样检验? (板书算式) 让学生一起说答案。 (2)比较异同。 提问: 比较一下, 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 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 列式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第三步方法不同? 指出:这两题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 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 (1)归纳步骤。 引导: 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几步呢?请同学们回顾上面两题的解题过 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和同学

    13、说一说。 交流: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 指出:同学们已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板书:解题步骤)这就是 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的过程, 一般要经历这样四步: 先要弄清题意, 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 明确要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 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最后要检验结果,写出答 案,这一步是结果正确的保证。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 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 (2)交流体会。 引导:解决问

    14、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同学们联系今天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互相说说是怎样运用策略分析 数量关系的,有哪些体会或新的认识。 交流: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 获? 指出:大家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接“解题步骤”板书: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 时, 既可以从条件想起, 也可以从问题想起, 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 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到数量间的关系

    15、。 三、巩固策略,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第 1 题。 (1)整理条件。 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 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整理条件?(能看出条 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 (2)解决第(1)题。 引导:看第(1)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哪位同学 说一说,交流一下? 让学生列式解决并检验。 (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有错的订正) (3)解决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有不同 的策略

    16、吗? (4)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这两种策略不同在哪里? 指出:解决这样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 策略,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思考:根据问题想要先求什么,再找有联系的条 件先求这个问题。 2做“练一练”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 指出: 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收获。 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 会? (结合交流,

    17、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 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 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第 1 题和第 2 题。 家庭作业:练习九第 3 题。 教学反思:在之前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整理 数据,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从之前达到现在的表格策略,主要让学生通过独立 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 解决类似问题的解法。教学中注重开发例题资源,引导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培 养学生的策略意识。整节课学生的热情较高,气氛活跃,但是学生画表格的指导 不够,而有的学生又有惰性,在练习画表格时,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要求,

    18、需要个 别指导。 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5860 页例 2 和“练 一练” ,第 61 页练习九第 46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表内条件理解实际问题的题意,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 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 实际问题特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这类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理解表格所呈现的信息的含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表格表示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的联系,能利用列表整理的条件分 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体会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方法的

    19、 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解决问题 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相信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言必有据、 善于反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 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 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 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

    20、方法。有 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忆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明确本 节课的学习目标,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 (1)理解题意。 呈现例 2,让学生独立阅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解释“水位”及下降。 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 解,引导发现每 2 小时下降 12 厘米)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

    21、 2 小时观察一次,每 次水位都下降 12 厘米,也就是每 2 小时水位下降 12 厘米。 (板书:2 小时 12 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说明:问题是照 2 小时下降 12 厘米的速度算,水位下降 120 厘米需要多少 小时?(和条件对应板书:?小时120 厘米)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能联系条件,说说这道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吗?和同学说一 说,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和算法,谁想的方法多。 交流: 你是怎样想的, 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 分享。 结合交流出现的想法和算法,组织学生联系列出的条件,理解不同思路和算 法 (不遗漏

    22、下列的交流、 理解, 可以视学生思考情况, 交流一种或两种) : 从条件想起的算法:根据每 2 小时下降 12 厘米,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 厘米,再求下降 120 厘米要多少小时; 从问题想起的算法:根据问题,数量关系是一共下降的厘米数每小时下 降的厘米数=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 120 厘米要 多少小时; 比较水位下降的关系:2 小时下降 12 厘米,120 厘米里有几个 12 厘米, 就需要几个 2 小时,先求 120 厘米是 12 厘米的几倍,再求要多少小时; 根据表里数据排列规律想:按照数据排列规律,列表继续排一排,得出下 降 120 厘米需要多少小时。 追问

    23、: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 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指出: (指列表整理的条件、问题)从黑板上整理的条件看,可以从条件想 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这个新的条件,再求要多少 小时;也可以先算 120 厘米是 12 厘米的几倍这个新条件,再算要多少小时;还 可以根据水位下降规律列表排一排,得出要多少小时。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解答:如果选择一种方法解答,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 答在课本上。 (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

    24、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 (板书算式) 检验: 最后请大家想想可以怎样检验解答对不对, 用你的方法检验解答结果, 并写上答句。 交流:说说你的检验方法,是怎样想的?(可以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确认正 确结果) 追问:看看解题方法,你觉得解答这道题可以先求哪个数量,再求出问 I 题 结果?(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或 120 厘米是 12 厘米的几倍) 2完成“想一想” 。 呈现问题:照这样算,经过 12 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 小时 ?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谁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25、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 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指出:这两个问题都要按 2 小时水位下降 12 厘米这个条件解答,所以都可 以先求出每小时下降几厘米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结果;还可以先求出同一类 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再求出问题结果。因为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后, 再求问题结果时的数量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就不一样。 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引导: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

    26、,我们用什么方法明确题意的,怎样分析数 量关系的,解答用了哪些方法。思考一下:你在这些方面有什么体会?;同桌先 说一说。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像今天这样的两步实际问题,是已知 2 小时下降 12 厘米,需要照这 个条件计算问题结果,一般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再求出结果。 通过学习, 大家知道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利用对应排列能方便分析数量关: 系,容易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策略。 (板书:列表整理和分析) 今天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多种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不同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感 受到掌

    27、握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同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 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交流、呈现整理的结果,明确应该按每人的本数和元数对应整理。 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列表整理后,能很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条件 想起或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从表里可以看出,3 本用 18 元,能求出每本几元,这样就能求出两个问题的结果;或者想要求这两个问题, 根据数量关

    28、系,都需要先求每本几元。 让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解答过程和算法,确认结果。 2做“练一练”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 的思考方法吗? 指出: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如果从条件想起,可以看出能先求每本 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数量关系式也可以知道 要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技能。同时,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总结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

    29、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 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九第 4 题和第 5 题。 家庭作业:练习九第 6 题。 教学反思: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能很好地 融入到学习中来。课堂节奏舒缓适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教师 的适当引导为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新旧 知识的衔接,由复习导入,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整理条件时,学生又根 据上节课列表整理条件的经验,很容易根据表中数据弄清楚数量关系。重视知识 经验的积累,通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让学 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提高了学

    30、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学生对归 一方法掌握比较好,但倍数方法用的不是很熟练,需要多加练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6162 页练习九第 712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 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 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 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 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

    31、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 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 ,再求 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 (1)栽了 3 行树,一共 24 棵; 6 头牛吃了 18 千克饲料。 (2)一批树栽了 3 行,每行 24 棵; 有 6 头牛,每头吃了 18 千克词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 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 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

    32、类, 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 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1)8 行树有多少棵? (2)56 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 12 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 (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 充的数量) 指出:根据问题可以找到数量间的联系,知道计算的方法,发现还需要什么 条件。 3引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能掌握上面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 能力。这节课就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实际

    33、问题的数量,灵 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 书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说明: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需要经历四步: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 答、检验并完成答案。现在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清楚地解决问题。 2做练习九第 7 题。 (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 7 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 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题里的数量你是怎样整理的? (板书:5 分350 个 12

    34、分?个 ?分700 个) 现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更清楚了,谁来说一说?(指名说说条件和问题) 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怎样想?说说你的想法。 (让学生根据列表,说说怎样想 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可以怎样想?(用不同的策略说明思路)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 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你是怎样检验的?(可以把结果代入原题,也可以分别求出条件里和问题里 每分钟字数,比比是否相等) (3)比较异同。 比较:比一比列表整理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已知打字时间求字数, 已知字数求打字时间) 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出:解决这两个问题,

    35、都要按 5 分钟打 350 个字计算,所以都要先用 350 5 求出每分钟打 70 个字;但因为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 出示补充题: (1)栽了 3 行树,一共 24 棵,照这样计算,栽 8 行树有多少棵? (2) 6 头牛吃了 18 千克饲料, 照这样计算, 60 千克伺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指出:这样的问题,都是照前面条件计算,所以第(1)题要先求每行多少 棵,第(2)题要先求每头牛吃多少千克。但要求的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 法不同,第(1)题要求总棵数,用乘法算;第(2)题已知总数量,要求可以

    36、分 给几头牛,用除法算。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 8 题。 (1)完成第(1)题。 学生读题,了解要求。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 的条件?【板书:105=2(分) 】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 如果每箱装 24 个, 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 【板书: 3060=1800 (个) 】 为什么? 你想怎样计算填表?(口头说明用 180024) 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请大家算一算、 填一填。(学生计算、 填表) ;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

    37、这些数据都要先求出什么?后面计 算箱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计算每箱个数呢?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 同? 小结:第(1)题和前面练习的题是相同的,已知 10 分钟装了 5 箱,要先求 装 1 箱要几分钟,才能再求出表里的结果;第(2)题已知这批猕猴桃每箱装 30 个,可以装 60 箱,要根据这两个条件求出总个数,才能解决表里的问题。 五_解决押题的策略 2做练习九第 9 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 结果) 你准备怎样算,是怎样想的?(指名说说解题思路)还可以怎样想?

    38、(可以 用不同策略交流思路)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说明:根据题里数量间的联系,这是先求总盆数的实际问题,关键是用前两 个条件先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的结果。 3做练习九第 11 题。 让学生读题, 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 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每一步求的什么,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 样? 说明:两题的条件不同,数量间的联系就不一样,计算方法就会不同。 解决问题时, 不光要能分析先求什么、 再求什么, 还要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 想明白用什么

    39、方法算。 四、总结收获 1思考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这节课我们按解决问题的步骤,解答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 题结果,以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两类问题,大家体验了这两类问题的不 同特点,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了解题方法。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 10 题(启发学生理解“正好可以买 6 个足球或者 8 个排球” 的意思) 、第 12 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6263 页练习九第 13 18 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40、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 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 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 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 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 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个 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

    41、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 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 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 13 题。 (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 头每头每天 20 千克 良种奶牛:18 头每头每天 36 千克) (2)分析解答。 引导:这道题要怎样想、每一步要怎样算呢?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再完 成在练习本上。 (学生交流、列式解答,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我

    42、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 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 (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 略) (3)检验结果。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根据交流板书检验算式,确认结果)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条件的联系,先求普通奶牛和良种奶牛每天 各能产奶多少千克,再求这些奶牛一天一共可以产奶多少千克;也可以从问题想 起: 普通奶牛一天产奶数加上良种奶牛一天产奶数,就等于一天一共可以产奶多 少千克,所以要先求普通奶牛和良种奶牛一天各能产奶多少千克,再求这些奶牛 一天一共可以产奶多少千克。在列式解答后,还要注意检验是不是算对了。 2思路表达。 出示补充题: (1)12 头普通

    43、奶牛一天吃粮食伺料 96 千克,18 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 料 108 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伺料? (2)果园要栽 252 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 21 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 2 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 系,各是怎样想的。 交流:你能用不同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吗?(指名交流)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 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 1做练习九第 14 题。 (1)解答第(1) (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

    44、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 14 题,看看 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解决第(1)题要先求什么,选择哪些条件?第(2)题呢?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 (学生解答,指名板 演) 交流:第(1)题是怎样解答的?第(2)题呢?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求两人各用多少元,再求相差多少元) 引导: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想想是怎样确定解答过程的,怎样 选择条件的,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你在解决问题中有哪些体会。 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 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

    45、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 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 (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 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 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 提问:解决黑板上的这些问题,都要先求什么?(问题里两人各用多少元) 2做练习九第 15 题。 (1)提问题。 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想到可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一步的(如各人平均每分 钟打字个数) 、两步的(如归一的两类问题) 、三步的

    46、(如比较两人打字速度的问 题) ,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选择板书两步的归一问题和三步的比较两人打字 速度的问题】 (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 检查交流:第一道题先求的什么?第二道题是怎样算的? 指出:我们在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后,要思考每一步要怎样算,正确 列出算式、求出结果。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 会? 2完成思考题。 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想一想,你能根据这样的变化算出每杯水重多少克吗? 学生尝试解答,交流方法,确认结果。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 1618 题。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次备课全部教案(共4课时).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9378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