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扬州邗江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

  •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 文档编号:1693757
  • 上传时间:2021-09-01
  • 格式:DOC
  • 页数:128
  • 大小:1.0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扬州邗江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扬州 邗江 区苏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材 分析 全部 教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 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百分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探索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 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 际意义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分数乘除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数乘 法计算方法。借助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列方程解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通 过分数四则混

    2、合运算,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律迁 移到分数中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 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 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相改写的方 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 分数乘除法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认识比和百

    3、分数意义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 特征及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 的经验。 3在认识比和百分数意义、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和容积意 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和空间观念。 4能主动应用所学的分数运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比、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学校的价值,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

    4、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 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感受数学价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 性。 7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发现错误及时订正 的良好习惯。 8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时间与综合应用”等活动,了解数 学的知识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 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 法;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已知一

    5、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应用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比的意义,掌握比 的基本性质;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简 单的百分数问题以及总复习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能解决有关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一个数除以分 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

    6、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 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 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 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 教具准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抽象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一、长方体和正方体(13 课时左右) 二、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7、认识2 课时 三、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课时 四、3.体积和体积单位2 课时 五、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课时 六、5.整理与练习3 课时 七、6.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1 课时 八、二、分数乘法(9 课时左右) 九、1. 分数与整数相乘3 课时 十、2.分数乘分数4 课时 3. 整理与练习2 课时 三、分数除法 (13 课时左右) 1.分数和整数、分数相除 3 课时 2.分数除法应用题 3 课时 3.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3 课时 4.比的应用 2 课时 5. 整理与练习2 课时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3 课时) 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 课时) 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 课时左右 2.

    8、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4 课时左右 六、百分数(17 课时) 1. 百分数的意义 2 课时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2 课时 3. 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 课时 4.纳税、利息、折扣4 课时 5.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 课时 6. 整理与练习2 课时 七、整理与复习(5 课时左右) 1数的世界3 课时左右 2图形王国2 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127 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

    9、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 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 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 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

    10、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 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 思考。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比较法、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挂图、 小黑板 、课件等 教学课时14 课时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课时 3.体积和体积单位2 课时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课时 5.整理与练习3 课时

    11、6.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1 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 14 页。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 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

    12、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 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 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 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 个 棱:12 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 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

    13、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 1 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2 教学创新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 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 1 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 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

    14、习一的第 3 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顶点:8 个 棱:12 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 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P3 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 一第 59 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

    1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 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 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

    16、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 3 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6 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 7 题 教学创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 片的

    17、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 5、8、9 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 有什么联系?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 例 4、 “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二第 14 题。 教学目标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能正确计算 6 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

    18、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长方体教具、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创新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 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 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

    19、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 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 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 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 3 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 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

    20、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 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 出了它们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 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 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 1 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 积计算是否正确。 3.

    21、做练习二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 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 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二第 3、4 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P7 例 5 和“练一练” ,练习二第 510 题。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

    22、的 4 个或 5 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

    23、,实际上就是求 教学创新 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5 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 完成练习二第 8 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 面积?

    24、哪几个面? 4. 完成练习二第 9 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 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练习二第 5、7 题,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P10-11 例 6、例 7,“试一试”和“练一 练”,练习三第 14 题。 教学目标1

    25、.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 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 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直尺、木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 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

    26、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 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 3 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 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 7

    2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 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教学创新 2.完成“试一试” 。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 1、2 题. 先做第 1 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 第 2 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 1-4 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

    28、积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 例 8 和“练一练” ,练习三第 510 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实际 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过程, 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棱长 1 厘米和 1 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 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 1 分米 和 1 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 升和

    29、 5 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 6 个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 教学创新 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 8 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 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

    30、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 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 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 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 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1 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 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 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 1 立方厘米或 1 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

    31、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米,想象 1 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 1 米的架子演示 1 立方米的大小, 感受 1 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 立方分米就等于 1 升。 由此得出;1 立方厘米等于 1 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 7 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 8、9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 10 题。 学生观

    32、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情况,瑞得出 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 5 题和思考题 板书设计体积和体积单位 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 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分厘米 棱长 1 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米 1 立方分米就等于 1 升1 立方厘米等于 1 毫升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 例 9、例 10, “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四第 13 题。 教学目标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

    33、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 30 个左右的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 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 体,并编

    34、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正方体的个数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 1 长方体 2 长方体 3 长方体 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 10,让学生摆出例 10 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各需要多少个 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

    35、用多少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 5 厘米、宽 4 厘米、高 3 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 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求长方体的体 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出正方体的体 积公式吗? 教学创新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 26 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 1 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

    36、 2 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习四第 1 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由学生逐一评讲。 六、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 2、3 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 例 11 和“练题。一练” ,练习四第 48 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 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

    37、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学创新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 5 米、宽 4 米、高 4 米 (2)棱长 5 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 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1.出示例 11 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对照公式,问:这里的长宽和棱长 棱长分别求的是什么?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

    38、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 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 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 1 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 2 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习四第 5 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第 6 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习四第 7 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 4、8 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

    39、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内容P19 例 12 和“练一练”,练习四第 914 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的推导 过程, 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0 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 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 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40、。 教具准备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你能猜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 二、自主探索,验证猜测 1.教学例 12 (1)挂图出示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体 (2)这两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3)用图中给出的数据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 学生分别算一算,然后在班内交流。 (4)根

    41、据它们的体积相等,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5)谁来说一说:为什么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2.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推算出 1 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学生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3.小结:你能说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4.你能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释为什么 1 升=1000 毫升呢?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练一练的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练习四第 9 题 教学创新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班内交流。 出示练习四第 1012 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3.出示练习四第 13 题。 学生读题,思考:两个容器各能盛水多少毫升是求什么?也就是两

    42、个长方 体的什么?独立完成,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 14 题 板书设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 1 升=1000 毫升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P2122 练习四第 1519 题。 教学目标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 积) 单位间的进率是 1000 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 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解决一

    43、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 10 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创新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 15 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 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 16、17 题。 求 “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

    44、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习四的第 18 题 求第 1 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 19 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 “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56 平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 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板书设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分厘米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1

    45、 升=1000 毫升 1 立方分米=1 升1 立方厘米=1 毫升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 1 6 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 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

    46、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 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 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 1 题 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 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 2

    47、题 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 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 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 3 题 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 数。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4.做一个长 8 厘米,宽 5 厘米,高 4 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 米?(接头忽略不计) 。如果做一个棱长 6 厘米的正方体呢?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教学创新 5.用一根长 48 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 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 5 厘米,宽 4 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 6

    48、.小结 三、课堂练习 1.0.23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 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 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 升=()毫升=()立方厘米 2.用 72 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 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 46 题。 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 .0.23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820 立方分米=()立方米 3200 立方厘米=()毫升=()升 5.14 升=()毫升=()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P2425“练习与应

    49、用”第 710 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生活中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我们来说说它们的实 际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时要用到这些知识?下面这几道题中哪些知识 的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 7 题 (1)学生读题,讨论:这两个问题分别求的什么? (2)学生回答

    50、后独立计算。 集体评讲。 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 8 题 (1)学生读题,获取题中已知信息。 (2)说说问题实际上是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补充练习 (1)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硬纸盒,棱长 4.5 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 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它的容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汽油桶,高 0.5 分米,底面是边长 4 分米的正方形,做 这个汽油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油 2.5 元, 这桶汽油价值多少元? (桶 的厚度忽略不计) (3)把一个棱长 60 厘米的正方体钢材,锻造成横截面面积是 16 平方厘 米的长方体钢材,锻成的长方体钢材长多少米? 以上各题,学生读题后各自练习,集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扬州邗江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9375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