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邗江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扬州邗江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由用户(副主任)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扬州 邗江 区苏教版 六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材 分析 全部 教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苏教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 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认识百分数 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探索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 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 际意义在观察、比较和推理中,自主发现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分数乘除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循序渐进地组织探索分数乘 法计算方法。借助直观图示,帮助学生列方程解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通 过分数四则混
2、合运算,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律迁 移到分数中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 导学生借助示意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提出假 设,找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互相改写的方 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进行简单的 分数乘除法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认识比和百
3、分数意义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观察和思考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 特征及展开图,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内容 的经验。 3在认识比和百分数意义、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体积和容积意 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和空间观念。 4能主动应用所学的分数运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比、百分数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学校的价值,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
4、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 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感受数学价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 性。 7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发现错误及时订正 的良好习惯。 8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以及参与“时间与综合应用”等活动,了解数 学的知识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创新 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长、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 法;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已知一
5、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的应用题;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比的意义,掌握比 的基本性质;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简 单的百分数问题以及总复习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能解决有关长、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一个数除以分 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
6、好这些基础知识。 5.学生能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 些疑问。能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 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7.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 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8.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9.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材施教。 教具准备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抽象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一、长方体和正方体(13 课时左右) 二、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7、认识2 课时 三、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课时 四、3.体积和体积单位2 课时 五、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课时 六、5.整理与练习3 课时 七、6.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1 课时 八、二、分数乘法(9 课时左右) 九、1. 分数与整数相乘3 课时 十、2.分数乘分数4 课时 3. 整理与练习2 课时 三、分数除法 (13 课时左右) 1.分数和整数、分数相除 3 课时 2.分数除法应用题 3 课时 3.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3 课时 4.比的应用 2 课时 5. 整理与练习2 课时 四、解决问题的策略(3 课时) 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6 课时) 1.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 课时左右 2.
8、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4 课时左右 六、百分数(17 课时) 1. 百分数的意义 2 课时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2 课时 3. 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 课时 4.纳税、利息、折扣4 课时 5.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3 课时 6. 整理与练习2 课时 七、整理与复习(5 课时左右) 1数的世界3 课时左右 2图形王国2 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127 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
9、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 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 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 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 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 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
10、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 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 思考。初步具有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法、比较法、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挂图、 小黑板 、课件等 教学课时14 课时 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课时 3.体积和体积单位2 课时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课时 5.整理与练习3 课时
11、6.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1 课时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 14 页。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 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
12、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 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 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 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 个 棱:12 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 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
13、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 1 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 2 教学创新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 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 1 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 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 2 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
14、习一的第 3 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顶点:8 个 棱:12 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 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P3 例 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 一第 59 题。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
1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 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 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
16、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 3 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 1 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 2 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 6 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 7 题 教学创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 片的
17、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 5、8、9 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 有什么联系?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 例 4、 “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二第 14 题。 教学目标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能正确计算 6 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
18、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准备长方体教具、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 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创新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 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 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
19、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 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 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 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 3 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 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
20、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 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 出了它们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 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 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 1 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 积计算是否正确。 3.
21、做练习二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 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 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 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练习二第 3、4 题。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P7 例 5 和“练一练” ,练习二第 510 题。 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
22、的 4 个或 5 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 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法、交流法、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
23、,实际上就是求 教学创新 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5 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 6 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 完成练习二第 8 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 面积?
24、哪几个面? 4. 完成练习二第 9 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 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练习二第 5、7 题,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 P10-11 例 6、例 7,“试一试”和“练一 练”,练习三第 14 题。 教学目标1
25、.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 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 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法。 教具准备直尺、木条、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 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