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至四单元1-15课教案汇编(表格式).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至四单元1-15课教案汇编(表格式).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第一 单元 15 教案 汇编 表格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16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第 1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一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 期国家,本课主要通过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 部分,分别介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三皇五帝和国家产生及夏、商、 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学
2、情分析学情分析高一新同学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不同的是初中 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中注重基础知识运用、材料的分析和史料解读,难度更上一层 楼。因此平时我们要重视兴趣培养,打牢基础知识,多做练习逐渐改变学生思维,使学 生逐步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 教学目标与核教学目标与核 心素养心素养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 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了解夏商周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和早期国家特点,培养 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及学生学
3、习资料, 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 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兴衰、政治制度及经济文化成就。提高学生 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 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
4、早期政 第 2 页 共 116 页 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发展原因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编写好教案、课件。采用引导、提问、讲授等方法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导入: 思考思考:通过初中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是历史?(学生 3 分钟讨论积极发言)。老师认为老师认为: 历史是过去人类劳动留下来的一切文化遗迹,是人类对一切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历 史是在过去发生的,主体人是人类通过劳动产生概括,总结出
5、来的。因此。当我们要了 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地区的创造者(人)是从何而来的。 那么关于人类从何而来呢?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中国女娲造人说。第二种说法西方:亚当夏娃说。第三种说法达尔文生物 进化论:猴子-人。因此我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必须去探究中国人起源和发展。 (二)(二)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课本第一子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思考并回答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思考并回答问题:考古学家将原 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依据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2 分钟) 教师分析:教
6、师分析:依据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依据石器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和新石 器两个时代。那么下面我们通过 ppt 展示。 1.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 (1 1)时间:)时间:距今约 1 万年以前。 (2 2)代表:)代表:云南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北京人,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 (3 3)特点:)特点: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探究:根据课本第 2 页,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 类遗迹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 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
7、生存。黄河、长江是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2.新石器时代:(阅读课文归纳)新石器时代:(阅读课文归纳) 第 3 页 共 116 页 距今约 7000-5000 年前距今约 5000 年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龙山文化(黑陶,又称“蛋壳陶” 典型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丝) (1)概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2)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远古先民丰 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
8、活。 思考:从石器工具的发展看出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由于生产力不同,原始社会组 织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3.3.原始社会组织阶段:原始社会组织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1 1)原始人群)原始人群 时间:旧石器时代早期。特点: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 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 2)母系氏族母系氏族 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父系氏族 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特点: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 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
9、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过渡过渡: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 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华文明历史从此开 始。 二、二、部落与国家部落与国家 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联盟,相传较早的是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 1.1.三皇五帝:三皇三皇五帝: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第 4 页 共 116 页 的顺序是皇帝、黄帝、颛顼(Zhunx)、帝喾(Dk)、唐尧、虞舜。 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
10、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 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禹因治 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2.2.禅让制禅让制: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是指统 治者依据品德贤能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流行于尧、舜、禹所在的部 落时代。“禅让”的标准一般为传贤。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 继承其位。后因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3.3.夏朝夏朝 (1)时间:(约前 2070-约前 1600
11、)(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河南) (4 4)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权力机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权力机构 思考:王位世袭与禅让制有什么不同?思考:王位世袭与禅让制有什么不同? 国家性质:公天下国家性质:公天下 家天下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权力传承:传贤传子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奴隶私有制 (5 5)国家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国家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夏王。 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 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
12、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 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禹死 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考古证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有争议) (7)灭亡原因:夏桀暴虐无道. 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 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夏王是最 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 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 行间接统治。后来由于夏朝的腐败,被商汤所灭建立
13、了商朝。 第 5 页 共 116 页 三、商和西周三、商和西周 1 1、商朝。、商朝。 (1)时间:(约前 1600-约前 1046)(2)建立者:商汤 (3)都城:亳、盘庚迁殷 (4 4)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 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 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5 5)文化:)文化: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文饰华丽。 (6 6)特点:)特点: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利用神权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14、利用神权 来强化王权;(凡是需要占卜)来强化王权;(凡是需要占卜) 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为主的国家结构;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为主的国家结构;实行兄终弟及(主要)和父死子继实行兄终弟及(主要)和父死子继 并存的王位继承制并存的王位继承制 2.2.西周西周 (1)时间:(约前 1046-约前 771)(2)建立者:武王 (3)都城:镐京 (4 4)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分封制 . .概念:课本概念:课本 6 6 页页 . .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5、)。 .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同姓亲族(主体主体)、功臣功臣、姻亲姻亲、先代贵族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 落首领)。落首领)。 . .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 .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 .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政令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随从作战、定期朝贡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派服劳役、朝觐朝觐 述职等义务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建立武装、征收赋役征收赋役
16、、实行再分封实行再分封。 影响积极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 1)目的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第 6 页 共 116 页 矛盾。矛盾。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17、。 (2 2)特点:)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 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互为表里。 (3 3)、作用:)、作用: 保证贵族能享受保证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世卿世禄”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把把“国国”与与“家家”密切结合,强化王权密切结合,强化王权; ; 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
18、族特权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宗法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结合,维系着古代封建制度;对现对后世影响深远:宗法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结合,维系着古代封建制度;对现 在仍有一定影响,如传宗接代观念、宗族观念、祭祖等。在仍有一定影响,如传宗接代观念、宗族观念、祭祖等。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 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神权色彩浓厚。神权色彩浓厚。 第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
19、第三、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四、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5 5)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1.1.农业:农业: 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实行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 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一品种:“五谷”已种植: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二生产工具: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
20、现但珍贵稀少,仍以木制耒耜为主。三三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2.2.手工业手工业: 冶铸:青铜铸造繁荣, “青铜时代”;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西 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钢剑;战国:铁器广 泛使用。丝织:商代已有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瓷器:商朝烧出原始瓷器。 经营模式:西周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 业三种经营形态。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第 7 页 共 116 页 3.3.商业: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均有城市与市场;西周实行工商食
21、官制 度,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官营手 工业占主导。 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过程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 约公元前 1600 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公元前 1046 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 称西周; 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 周灭亡。 课堂小结:看板书设计课堂小结:看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打制)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
22、早期: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晚期:龙山-良渚-红 山文化 二、部落与国家二、部落与国家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禅让制;夏朝 三、商、西周三、商、西周 政权更替:夏-商-周 主要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内外服制(商)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西周) 经济文化成就:农业为主(并田制)、 手工业为辅(青铜器) 第 8 页 共 116 页 第第 2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案 课题课题 第第 2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型课型新授新授 前期分析前期分析 内容内容 要求要求 课标的内容要求课标的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23、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 学情学情 分析分析 由于授课对象为高一的新生, 他们自身的知识、 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 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 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普遍适应了当下多媒体教学的环境。 对于本课内容, 虽然他们在初中已经有所涉猎, 但是还停留在较为粗浅的层面, 因此, 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将更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重点 难点难点 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的内容、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
24、其思想主张。 难点难点:华夏观念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是如 何推进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的产生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一、核心理论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 通过对第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春秋战国经济模式的变 化和政局的动荡是导致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形成的真正原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力的提高, 导致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加速了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 进而出现了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慢慢从奴隶社 会走向传统的封建社会。 二、二、核心思维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对历史的认
25、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历史时空观念应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核心 素养之一。通过地图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地理位置对应 诸侯国,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扩张、混战的局面。 三、三、核心方法核心方法史料证实史料证实 史料教学强调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获取史料,分析 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 第 9 页 共 116 页 有效的信息, 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 提取信息的能 力。 四、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 从图片和文字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8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