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至四单元1-15课教案汇编.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至四单元1-15课教案汇编.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第一 单元 15 教案 汇编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25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第 1 1 课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石器时代主要的文化遗存,概括早期文明起源和分布的特征。 (2)了解夏朝的建立,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 (3)掌握商和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分析奴隶制时代的社会发展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2)通过视频图片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通过实物、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早期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4)引用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理解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早期文明起源,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 体发展趋势的认识。 (2)通过学习早期文明的演进,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体会唯物史观的科学性。(3)通过了 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3、者。 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旧新时期时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对比;母系、父系氏族社会的对比;夏商周中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之 制度。 难点:认识了解原始人群、氏族社会、阶级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三、课前准备三、课前准备 结合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中我准备采用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 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使深长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 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人往往自称“炎黄子孙”,说起中国的历史,我们常说“上下五千年”。 第 2 页
4、共 125 页 大家是否知道“炎黄”这一称呼的由来?“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1:中华儿女至今仍然以炎黄子孙自居,最早有记载的历史除了神话故事里的女娲、伏羲神农之外,就是 原始部落时期的蚩尤、轩辕黄帝和炎帝,自从黄帝炎帝联军打败蚩尤统一之后,炎黄便成为中华的代名词。 生2:五千年是一个约数,时间划分大概是从公元前3000年,以及公元后2000多年至今。 整个历史的大致时间线如下:约公元前3000年之前:原始社会,无文字记录,仅存创世传说。约公元前3000 前2100年:原始社会时期、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21年:封建社会时代。家天下制度确 立,王位世袭,夏商周朝代更
5、替。公元前2211911年:帝国时代。秦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首创皇帝 制度,中国进入绵延2000年的帝国时代,直到满清覆灭,彻底结束了皇权制度。公元1911年至今:近现代。 师:(点评、总结)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从黄帝那时算起,但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实则远超五千 年。 (展示图片:从猿到人的演进图) 我们知道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早在二三百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经过漫长岁 月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么,远古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生 产、生活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新课讲授、新课讲授 一、石器时
6、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中华文明的起源 请大家参考课本中的插图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何特征? 第 3 页 共 125 页 生:讨论回答分布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特别是大江大河流域如黄河、长江流域。师:总结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核心地区。 2、旧石器时代 (1)定义: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 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 代。旧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
7、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 250万年约1万年前。 (展示图片: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对比图) 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 制作方法:砸打与打磨结合 形状:简单、粗糙与光滑、钻孔、有造型 用途: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与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名称:旧石器与新石器 两者的区别从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 (2)特征 观察以下图片,总结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生活特征? 第 4 页 共 125 页 生:原始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师:归纳总结: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他们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中期 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
8、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新石器时代 (1)定义: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 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2)特征 师:观察以上图片,大家思考相较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了哪些进步? 生: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和养畜业;修建村落,生活稳定,开始 了定居生活。 师:归纳总结:获取食物是维持生存的第一要务,采集和狩猎具有不稳定性。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种植 谷物,饲养家畜,有了比较稳定的可持续的食物来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
9、加,人们聚族定居, 第 5 页 共 125 页 形成最初的农耕部落。人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精神文化的生产,可见先民们丰富的文化生活。 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组织关系,在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 氏族、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必须共 同劳动,成果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群体的生存。新石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和不平等现象。 大家再看(展示大汶口墓葬中的贫富差别图片) 注释:墓葬有大、中、小型之分,随葬品也极不均衡。有的墓穴仅能容尸,空无一物:而大型墓中随葬品 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
10、,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这些说明氏族社会内部已出现了明显 的贫富分化。 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大汶口墓葬中会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生:讨论发言 师: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一一贫富分化 (3)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标题,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代代表时间地区特点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渔猎、采集、使用自 然火 北京人约170万年北京周口店渔猎、采集、人工取 火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到7000-5000 年黄河中上游地区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约7000-5000年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约7000-5000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第 6 页 共
11、125 页 龙山文化约5000年黄河流域蛋壳黑陶 红山文化约5000年辽河流域玉器、祭坛、神庙 良渚文化约5000年长江下游玉器、祭坛、神庙 生:学习讨论、完善表格 师:完善表格。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总结 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已经蕴藏着哪些文明的因素? 农业文明的诞生新石器时代和原始农耕: 远古时代的文化传说集体记忆传承文明信息(没有文字的文明智慧) 考古中发现的社会组织管理一社 会等级和政治实体出现的实物证据(国家特征的雏形)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 (1)形成 师: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已经产生,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成员之间 的不平等日益加剧,部落中
12、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扩大财富和权力。同时各氏族之间的联系 日益密切,大约4000多年前,已经形成较大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时代应该 就是这一时期。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蛋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 部落。 第 7 页 共 125 页 思考:大家知道华夏族的由来吗? 生: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不断融合临近的部落,构成华夏族的骨干,而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 含义:尧舜时期,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国家一一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展示史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
13、公,选贤与能,讲信修.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礼记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生: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师:请大家参考课本整理有关夏王朝的史实 生:归纳整理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一约公元前1600年 (2)建立者:禹(最高统治者称“后”) (3)权力继承方式:禹传启,传子代替传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4)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5)地方管理: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史料探究 材料:中国学者吴庆龙等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积
14、石峡地区发生 了一场特大洪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就来自于此,从而佐证了夏朝的存在。这一结论在学界 引起广泛质疑:首先,积石峡位于青海省,华夏先民没有能力在这里构建水利工程虽然史记夏本 第 8 页 共 125 页 纪中有“导(道)河积石”的描述,但“积石”与堰塞湖遗址所在的积石峡,未必是同一码事;其次,现在最 有可能是夏朝故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和积石峡洪水有约200年的时间差。 思考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对于夏朝是否真的存在,史学界有哪些看法? 生:一种主张夏王朝真实存在:另一种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思考2:为什么史学界会质疑夏王朝存在的真实性? 生1:
15、主要是流传下来与夏朝有关的史料十分匮乏。 生2:一是文献不足,缺乏记录夏朝史实的文字史料:二是实物不足,缺乏确凿有力的考古实物材料。 (展示图片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师: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很有可能 是夏文化的遗存,但是未能出土类似甲骨文的记载当时史实的文字材料。 思考3:通过对夏朝历史的辨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生:讨论后各抒已见。 师:历史不是戏说,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反映历史信息的材料有多种形式:例如实物资料:遗址、遗物、 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史料越丰富,越有助于对史实的认识。 三、商和西周 1、奴隶制的发展商
16、和西周的建立 师:夏朝之后,商和西周推动了奴隶社会的继续发展,请大家阅读教材,整理商和西周的有关事实,将表 格填充完整。 生:阅读,整理。 师:归纳、完善。 朝代商西周 时间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年 第 9 页 共 125 页 建立者汤武王 都城殷镐京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文字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木、石、 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青铜铸造业是主要部门,丝织业,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2、甲骨文及铭文的作用 展示图片甲骨文、青铜器利簋及铭文 观察上面两幅
17、图片,思考考古材料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的作用? 生:考古发现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反映了商朝时期政治、军事、宗教等史实,证实了文献 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3、商朝的灭亡 史料探究 史料一:生则逸,不知稼穡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 史料二: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荀子议兵 上述材料反映了商朝衰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商王的腐朽统治。 师: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灭亡,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4、宗法制与分封制 西周是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的井田制,政治,上的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等较为完备。
18、请 大家参考教材,概括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 第 10 页 共 125 页 (1)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的对象及内容:周王将王縱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口,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及再分封的权利,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缴纳贡赋、 提供力役的义务。 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局限:地方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史料探究 材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
19、土地和奴隶之事。 思考:依据上述材料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 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从分封的内容看,主要是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 史料探究 材料一: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 材料二:“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 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即“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 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分
20、封制下诸侯的义务? 生:诸侯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保卫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 第 11 页 共 125 页 宗法制的含义: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 宗法制的目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 宗。以此类推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制度。 作用:保证贵族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实质: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2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 家就是分封制。 史料探究 材料: 思考:结合上图回答,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 基本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维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基本规则: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立嫡以长不以 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师:商和西周的末代君主都是因为腐朽的统治而亡国,相关史料和传说故事非常多,大家可以在课下收集 查阅。 3、课后总结、课后总结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时代,夏商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 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22、。请同学们课后思考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在什 么时候? 五、板书设计五、板书设计 第 12 页 共 125 页 第 13 页 共 125 页 第第 2 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案教案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 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 方法,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教 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
23、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 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原因、措施及影响,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以及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形势图的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疆域的变化,理解这一时期社 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史料实证:学生通过对春秋战国相关史料的阅读和理解,提取出有用的历史信息。 历史解释: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正确评价商鞅变法和百家 争鸣。 家国情怀:学生加强自身对于华夏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
24、的措施 难点:百家争鸣的意义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史料分析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以及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课时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一)周郑交质 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段有关于“周郑交质”的历史故事 第 14 页 共 125 页 故事梗概:郑武公、郑庄公原本都是周平王的卿士,但是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 选择分权给虢公。郑庄公不满,为了证明互信,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国公交换了人质, 但是这一手段并没有产生效果。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郑国对此表示怨恨,两次派人收割 了东周王畿内
25、的作物,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提问 “同学们,你们能从历史故事中看出当时社会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变动吗?” 设立意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礼乐崩坏 根据导入部分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出现的礼乐崩坏的社会现象。 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式微,诸侯国已不受中央控制,各自为政,互相厮杀,中央集权名存实亡。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子诸侯出 2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前 770前 476 年 战国:前 475前 221 年 用多媒体分别展示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