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 ppt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 ppt课件.ppt》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新统编版 【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5课 答司马谏议书 ppt课件 2021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第八 单元 15 司马 谏议书 ppt 课件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点,掌握这篇驳论文的反驳方法及语言特点。 3. 体会作者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 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 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 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 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
2、(除置将法 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 文,故又称“王文公”。 作者 简介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 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 多,但风格高峻。 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 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 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题目 解说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所以,“答司马 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写作 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
3、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 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 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 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 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 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第二封信,进一步阐明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 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 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 资料链接 见相左的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虽在政见上有很大分歧,但都是以维 护宋王朝统治为出发
4、点。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 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 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 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 安石作客观评价。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 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锋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 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 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
5、,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 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 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 熙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不久,制 置三司条例司设立,青苗法等新法开始推行。司马光不愿沉默,多次上疏加以反对。后来 司马光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对于司马光,朱熹曾有过一个评价,他说: 司马光在洛阳十五年,做了件好事,写了一部通鉴;到了朝廷,做了件坏事,把十五 六年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搞得连守旧派的苏东坡父子也不赞成。这一评价是有一定道理 的。 课文探究 1.王安石在书信
6、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王安石在第一句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第 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情色彩很浓,使司马光听了心里感 到舒服;第三层急速转到“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以迅雷不及 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这三层意思集中在一句话 里显出高度的概括力,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2.文章第一段重要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 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出于礼貌,先叙酬答的话从初拟“不复一一自 辨”,说到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该粗疏草率,现在则要“具道所以”详 细说明
7、原因,由此转入正文。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对强加给自己 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 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3.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意在说明“怨诽之多”并不是评定是非的唯一标准;只要确 认自己做得对,就不会因别人的毁谤而放弃新法的推行;同时也 表明自己会力排众议,坚持变法,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4.文中使用“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此处两个假设句,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 柔中有刚。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 泽斯民”,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
8、 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这两个假设 句有什么作用? 内容小 结 主题归 纳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 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 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 事、墨守成规的弊端,表现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 心以及坚持变法的坚决态度。 深入探究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
9、怨谤也”。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 作者先逐条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 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就成了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立足的基础。 1.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 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 “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已”。这样,王
10、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 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 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 2.在严峻的情势下,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 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 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 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
11、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 露,无言以对。 3.王安石在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之后,为什么又宕开一笔,说“某知罪矣”? 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 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 法的。 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 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 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 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
12、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4.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试结合课文具体分 析。 本文之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是因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立足 于理,理足则气势;善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善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铿锵有力。 虽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 婉,柔中有刚。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 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 5.本文语言气势磅礴,寓刚于柔,试进行分析。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强聒() 怨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