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40年实践探索纪录.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课堂教学改革40年实践探索纪录.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堂教学 改革 40 实践 探索 纪录
- 资源描述:
-
1、中国教育变革的大亮点 课堂教学改革 40 年实践探索纪录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基于对课堂教学 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改革创新中重要作用的战略性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 以来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教育 40 年大变革、大发展中的一个大亮点。 一、对 40 年课堂教学改革发展阶段的审视 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伴随在整顿恢复基础上开展的教育实验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成为 专门的研究领域(1979-1998 年) 前期五年,我国教育工作不仅做到了在高的平台上尽快
2、恢复学校教育的正常秩 序,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解放了思想,振奋了拼搏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 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 1979 年起,我国教育工作者借 鉴吸收国外教育研究新成果,用五年的时间对教育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 了系统全面清理。(1)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从“教育是阶级斗争工具”转到“在促进社 会发展基础上实现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2)重申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地位。针 对“四人帮”借批判课堂教学“三脱离”,以“开门办学”取代课堂教学造成教育质量下滑的严 重后果,重申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重申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在这一背 景下,北京师
3、范大学的学者开始了关于教学认识论的研究,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下探讨教学认识的规律,区分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学生认识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 的异同,旨在进一步掲示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3)开始推进教育实验研 究。提出“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这一具有震撼力的口号,重拾在“文革”中被迫 中断的“集中识字”“三算结合”“初中数学自学辅导”等教育改革实验,揭开了实践研究的序 幕。 随着邓小平 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的颁布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我国迎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以课堂教学改 革为切入口,形成了 20 世纪第二次教育改革
4、实验的高潮。 这个时期有四个重要因素为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一是教学论从教育学学科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二是国外教育理论尤其是欧美教育 理论的引进, 不仅关注前苏联教育家如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也开始关注欧美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如布鲁 纳的结构主义教学、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以及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等 理论。三是哲学、社会学界关于主体和实践等基本概念的讨论,加上系统论、信息论、 控制论的引进所催生的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四是教育社会学、教育信息科学、教育统 计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 这一时期课堂教
5、学改革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主题、逻辑起 点和研究域?对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批判性反思的视角是什么?在多种教育思潮、 理论观点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寻求课堂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现代发展的新思 路是什么? 这一时期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有四方面的重要举措。 其一,通过学术大讨论清理地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人 们以主体、实践活动、系统、结构等新概念和新思想,对教学本质、教学中的主客体、 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学习书本知识与获取直接经验、传授知识 与发展智力等关系,以及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问题展开了 全面的讨论,通过理
6、论的争辩厘清了诸多困惑。 其二,形成对课堂教学改革基本问题的深层认识。依托规模空前、议题集中、 理念高位、各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实验,我国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策略、教学组 织形式等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上形成新思路和新观点。仅以实质在于揭示课堂教学 进程结构的教学模式研究为例,王策三将具代表性的研究概括为这样几种模式:以教师 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活动中学习的教 学模式;设置个人的学习情境,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提供结构化材 料,引导学生从发现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情感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 教学模式;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
7、仿学习的教学模式。杨小微则将教学模式概括 为教学认知、教学非理性、教学的社会学、教学的程控、教学的导学以及教学的整体优 化等模式。吴康宁从教学社会学的角度将教学模式区分为“指令服从”型、“指令交涉” 型、“指令抗争”型、“建议采纳”型、“建议参考”型、“建议筛选”型、“参与协 作”型、“参与合作”型、“参与支配”型共九种。正是基于对丰富生动的实践经验的概 括,裴娣娜团队提出了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尊重差异、体验成功” 的教学策略(1995)。经验的概括提升又反哺学校改革实践,进而形成勇于改革的氛围 以及良性运作的态势。 其三,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基础的拓展。教学认识论从教学哲学角
8、度审视课 堂教学,从邹有华的一篇文章引发成为北京市的一个研究课题,最后形成一个研究领域, 对重建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基础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吴康宁关于课堂教学社会学的研 究,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扩展到社会学的研究层面,揭示了教学的非理性,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突破。 其四,课堂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定位。基于主体教育实验(1992)、新基础教 育实验(1993)及其他有关研究,特别是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提出,课堂教 学改革的目标明确定位于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人的生命自觉,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 发展,才能真正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彻底摒弃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压抑学 生发展的严重弊
9、端,为学校发展创造活力,并为未来教育的构建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 这个时期的理论争辩和实践探索厘清了诸多困惑,从根本上颠覆了凯洛夫教育理论 和心理学对教学、认识、发展等基本概念的传统界定,在理性、宽容、多元的学术氛围 下,迈出了重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域的重要一步。 (二)第二阶段:伴随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化(1999-2008 年) 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中国进入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巨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党 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8 年教育部颁布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 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10、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战略,从而启动了自上 而下、面向 21 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有生机活力的现代教 育体系,必须进行跨世纪的思考。 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历史与现 实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升学竞争压力,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至于教育部将减负作 为新世纪首届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的核心议题;二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区域发展极不平 衡,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学校教育 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 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理论层面,争论集中在如何对待“轻视知
11、识”的教育思潮,这场争论的实质涉及课程与 教学改革要确立什么样的知识观、教学观、文化观和评价观,关涉课程改革的方向问题。 实践层面,由于教育观念未真正转变,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策略还有待形成明 晰的操作思路,在教学的基础性、教学面向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文化性、接受性学习 与探究性学习的定位、群体发展还是个性差异发展、教学中的指导与非指导、有效教学 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等问题上 存在分歧。理论的迷茫导致实践中出现了诸多误区。 面对这场在中国大地从观念、内容、策略、方法到制度全面展开的深刻变革, 如何从多种教育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中,从更加丰富和复杂的
12、关系中把握课堂教学改 革的规律和生长点,成为这个时期研究的主题。 其一,系统全面的理论构建。叶澜在教育研究杂志发表让课堂焕发出生 命活力(1997)一文后,又相继发表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20025)、重 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200210)、 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 (2003 8) 三篇文章,基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探索对课堂教学进行重建。围绕要构建什么样的课 堂,一批学者的专著问世。其中有陈时见主编的当代中小学课堂研究丛书,包括课 堂学习论课堂模式论课堂交往论课堂秩序论课堂管理论等,王攀峰 的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王鉴的课堂研究概论,孙亚玲的课堂教学有效 性标准研究,李松林的控制
13、与自由:课堂领域中的权力逻辑,丁谷怡的重建课 程文化等。此外,还有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其二,借助专题性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深化。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议题的近 50 项国家规划项目,可分为以下几个专题。(1)关于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现代课 堂构建研究,其中有郝志军的“教育实验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裴娣娜的“主体教育视野 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2)关于课堂教学的类型研究,主要有申继亮的问题解 决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卢家楣的情感教学、田慧生和李臣之的活动教学、郭思乐 的生本教学、辛继湘的体验教学、李森的生态课堂、宋乃庆的教学智慧、刘力的研究性 教学,以及成为研究热点的有
14、效课堂、探究式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研究。(3)关于区 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张建伟的基于网络跨地域协作探究学习、韩清林的自 主学习与发展研究等。这个时期还涉及课堂教学文化(徐继承)以及基于脑科学的教学 效能问题研究(沈德立)。 其三,自上而下教育实验改革的示范引领。遍及全国的 38 个国家级课程改革 实验区为龙头,带动和推进了各省市及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主要涉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与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教学认识方式、教学实践观、教学交往观、课堂教学结构观在新 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态势是:改革转型中理论与实践存在诸多争论 分歧,改革的过程成为一场剧烈的锻造过程,催生课
15、堂教学改革理论品性的提升及实践 理性的升华。 (三)第三阶段:基于原创的超越,课堂教学改革的现代构建(2009-2018 年) 这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党的十七大召开,确定了建设人力资源 强国的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伟大 实践中 大力推 进理论和 实践创 新。 国家中 长期教 育改革 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2020 年)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让人人接受高质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建构高品质教育,主题是“创新发展”,课堂教 学的深度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