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精讲课件PPT (全册一套打包).zip
正声何微茫正声何微茫, , 哀怨起骚人。哀怨起骚人。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中国文人一向都是寂寞的,有人硬说他们自视清高,这实在是 一种误会。抛开表层,清高实际是一种寂寞,是一种代价惨重的 无奈。走向清高,就得先通过寂寞的关口,当这些文人们率先冲 过了这个关口,浑身是伤,满脸是血,给我们指出了精神的自由天 地和审美的永恒价值时,我们反而不认识他们了,反过来还对他 们指指点点,挤眉弄眼,骂他们不随俗,不合群,这实在是冤枉。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 关键语句。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 等手法的作用。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4、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背诵部分章节 内容。 离骚 屈原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名平,字原 ,又 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 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 ,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 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作品与成就 :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及浪漫主义诗风 ; 3,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 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关 于 楚 辞 1,“楚辞”: “楚辞”是产生于战国时代中国南方楚地,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 的诗歌样式,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 2,楚辞: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他们的模拟者的作品16篇汇编成楚辞 。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关关 于于 离离 骚骚 解题:屈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风、骚”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 的离骚。它们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文学传统的源头。 忧忧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骚体诗多用楚地口语“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 长语气。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三节为例 :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 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 “忧忧” ”什么?什么?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或心志呢?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声叹息,禁不住掩面流泪,我哀伤人民的生活(人生)多么艰苦啊。 (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虽然爱好高洁又约束自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被废黜。 (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 (2)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然因为佩戴蕙草而罢黜我,又因为采集芳香的白芷加上罪名我 。 (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也是我心里所向往的美德啊,纵使九死我也不会后悔。 (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 九死不悔的语句/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 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3)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心太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多女子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喜欢做淫荡之事。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 (4)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我孤独地遭受着现时的穷困(走投无路)。 (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漂流而去,我也不肯做出苟合取容之态。 (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 子) (6)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凡鸟不能够同群啊,自古以来本来这样。 (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和圆能够相合?哪有道路不同而能够相安的? (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7)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志,我忍受着强加的罪责,忍受着耻辱。 (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之志来为正道而死,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 (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 为何为何“ “忧忧” ”? “ “忧忧” ”什么?什么?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 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 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 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1、志本高洁,不容于世俗 思考:从作者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与楚王 有什么关系?作者表述这些意在传达什么信息? 同宗关系。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 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 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了自己对楚 国的兴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思考: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 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 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 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运用比喻,具体说是“移情”(把主观感情移到客 观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更好地表达强烈情感。),不直接说出自 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 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 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1、君王不察,小人构陷 用香草比喻; 用采摘香草比喻修身养性,追求美好事物; 用佩带香草来象征品德高尚有修养; 用美人喻指; 用乘骐骥比喻; 用驰骋比喻。 这样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同时增 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丰富的内 心世界。 美好品德 修身养性,追求美好事物 品德高尚有修养 君主 任用贤才 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诗句赏析。 探究 1,比喻与象征 以香花香草比喻美好的品德与才能,比喻 高尚的行为与追求。 香花香草衬托出诗人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和高洁伟岸的精神形象。 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委婉而富有 情韵,营造了清丽的意境,增强了抒情效 果,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 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 ”“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 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 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 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 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 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 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 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3,对偶手法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 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 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 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 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 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 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 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 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 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 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 奏感。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 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 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 茝”比喻自己的美德)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 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 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 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背绳墨以 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喻指准绳、准 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 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 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进不 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 先的志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 好) 屈原一心想实现美政,又为什么“朝谇而 夕替”被流放? 思考思考1 1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 性,决定了他为自己的政治思想,不会瞻前顾后,更 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所以,遭到小人的诬陷,得不 到楚怀王的信任。原因:a亦余心之所善兮b众女嫉余 之峨眉c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思考2 你认为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 什么呢?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 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 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 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 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 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 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 了他。 思考3 第4段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 之不察”。“不悔”与“悔”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这里的“悔”根据课文内容不是真正的后 悔,而只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否是当初没有看清道路 ,应该返回呢?作者这里并没有否定自己的理想,并 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的具体体现;“延伫”“步”“止息”让我们看到了 一位忧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作者由“悔”生“退”,“退”的目的是“修吾初服”, 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制 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长余佩”“佩 繁饰”,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 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 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 宁死不屈的硬汉子形象! 思考思考4 4 一首诗是一个诗人心灵活的雕塑,那么,作者 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 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外在形象 高高的帽子 长长的佩剑 荷叶做的上衣 荷叶缝缀的下装 众多的饰品 扑鼻的香气 唯美 高洁 至 美 至 善 内在品质 余心所善,九死不悔: 宁溘死流亡,不为此态 : 伏清白死直,固前圣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为常: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哀民生多艰,怨灵修浩荡: 至 美 至 善 请用本篇离骚与前面的诗经作个比较,看看二者有 何异同?(提示:从形式、表现手法、具体艺术手法等入手 ) 思考思考5 5离骚VS诗经比较阅读 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 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 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一)、浪漫的语言 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秾丽炫目 (二)、浪漫的手法 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 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 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浪漫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堂小结 朗诵全文,饱含感情地读出作者理想破灭后的那 种痛楚、忧愁与苦闷,读出彷徨、自省后的追求 美政、美德而就九死不悔的精神。 学习了屈原和他的离骚,请谈一谈你对屈 原的怀石沉江是怎么看待的? 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作业 第三段理解性默写句子整理 补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中以博大的胸怀 ,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文中表达自己 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 )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用香草做比喻说明 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表达自己虽然遭 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 的语句/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 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表现诗人怨恨君王 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比喻的手法 ,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表明自己所处的社 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表明当时社会中的 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表明作者在黑 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宁愿突 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 句子)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 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用方圆不相合说明 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 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自己追慕古代 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 力。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 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配乐:高山流水配乐:高山流水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 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 附于卷末叫“跋”或“后序”。其作用在于 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 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 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 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 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解题:兰亭集 字如其人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 唐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像 字如其人 文如其人 率真洒 脱、志趣 高雅 袒腹东床 东床快婿指 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 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令令 袒袒 v默读1、2段 v王羲之的雅如何在第 一部分体现的? 文如其人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茂林 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 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 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 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 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 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辰雅 景雅 人雅 事雅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 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四者难并。”兰亭之会, 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如 果 用 一 个 字 来 表 述 , 是 什 么 ? 乐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乐是不是在文中一以贯之呢?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当其欣于所遇 不知老之将至 悟言一室之内(静) 放浪形骸之外(躁)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老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景陈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短 死生亦大矣 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痛惜? ? 痛苦? ? 痛心? ? 悲痛? 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 痛惜!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 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 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 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 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 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 ,“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 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庄子认为:生死是十 分自然的事,对生不必喜,也不必厌;对死 不必惧,也不必乐;人生于天地间,劳逸死 生都应坦然处之。终庄子一生,他在清贫中 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是毫无疑问的。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 贯”。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是以 生死的虚无而否定世俗,对所处 的现实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而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 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 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 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 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之意。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 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 索。参考下面列举出的几种观点,结合本课内容,谈谈 你对生死观的理解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 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H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用积极的态度 对待生活!。 再次齐读课文(配伴奏) 消极其表, 执着其里。 开春两件事开春两件事 : 种树和读书种树和读书 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柳宗元 学习目标 1.掌握实虚词类 若、定语后置句、宾语 前置句等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映 衬和类比手法。 3.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 的道理。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一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唐著名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 ,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 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 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 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 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传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 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 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 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 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解题: 种树 郭橐驼 传 基本信息 姓名 籍贯 职业 形象 特长 性格 姓郭、驼、郭橐驼 长安丰乐乡 种树 隆然伏行、类橐驼 擅长种树且技艺高超 乐观、豁达、自信 阅读一二段,完成表格 1.隆然伏行,有类郭橐驼者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 轩志 3.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实词积累“类” 【译】脊背高起而弯着腰走,就像骆驼一样 。 【译】举的事例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译】为什么整天默默在这,很像女孩子似的 。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 果者,皆争迎取养。 翻译: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 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有钱有势的人, 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 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阅读第三段体悟 : 郭橐驼他植者 道 术 移 植 管 理 结果 角度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本欲舒、培欲平 土欲故、筑欲密 其莳若子 勿动勿虑,去不 复顾,不害其长 ,不耗其实 其置若弃 硕茂、早实以蕃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根拳、土易 培不当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 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 皮肤摇其根本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 仇之、不我若 无 正反 对 比 、 映 衬 种树之道种树之道 做法结果 实质 手法 种 树 误 区 种树培育 根拳,土易, 培不当 理 民 误 区 其言其行 木性日以离 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 督尔获,早缫而 绪,早织而缕,字 而幼孩,遂而鸡 豚 无以蕃生安性 病且怠 繁政扰民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旦视暮抚已去 复顾爪其皮肤 摇其本 养人之术 阅读第四段体悟 : (一)动词,像,好像,比得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若甚怜焉。/若是 故不我若也。 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虚词若 【译】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 像丢弃它一样不理不睬。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宾语前置句) 【译】徐公比不上您漂亮。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你的。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 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译】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 去抓鱼一样。 (三)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四)助词,“.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五)复音虚词“若夫”“ 至若”。 是用在一段 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再说,至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其叶沃若:沃然,肥泽貌。叶子沃然茂盛。 译文:至于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 【注】如果让烛之武拜见秦国的君主,军队一定会撤退 。 直击考点: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旧唐书食货志 中唐时期,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 。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 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 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 现象而为言的。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背景链接背景链接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注意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表达=主旨 通过写 表达了 揭露并讽刺了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不是进 行理论上的枯燥辩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 传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艺术手法高超。 郭橐驼介绍养树地经验,再把养树之 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 树”与“养民”联系起来; 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 骚扰侵害,提出要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 的主张。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作文回顾: v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v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过程中,就“有为”和“无为” 产生了以下争论。有同学说,老子有言:“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等 各个方面,都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有同学反驳 :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有时 代意义,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v班级计划召开“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主题班会 ,请针对上述同学的认识,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观 点、认识和思考。 v草木之为韧者,风和则挺立不屈,雨骤则依势定根;处 世之智,在有为则迎难而上,,亦在无为而顺应自然, 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有无相生,方显智慧 v 学生习作1有无相生,方显智慧 v有无相生,其道大光,以奋力求成果,以无为论得失 。在拼尽全力的同时为自己留一些空间与退路,是道 家“尽人事,听天命”的智慧;为梦想发力,为祖国筑梦 ,是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与担 当。 v今天的我们处在百年难遇的时代大变革中,更当继承 双方精华,以传统为基,以奋斗为石,为中华圆梦, 为时代添彩! v 学生习作2有无相生,圆梦添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和树木有相通之处, 立身要正,否则容易长歪。发现倾向性问题,要 “扶”一把,不然容易倒伏。掩上土要踏结实,这 样才经得起风吹雨打。“立品如岩上松,必历千 百载风霜,方可柱明堂,而成大厦;检身若璞中 玉,经磨数十番沙石,乃堪琢圭璋,而宝庙廊。 ” 去种树吧,以后好在树下读书。 去读书吧,书中记载着前人种树 的故事、树下悟出的道理。 作业 整理 :考点3 文言断句 并完成针对训练。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从石钟山记看苏轼教子箴言 石钟山记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 ,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 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 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 用现象。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 3、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 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李渤:扣石发声质疑 质疑 石 钟 山 记 写作目的: 结论: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 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得出结论,表明 写作意图(游感 ) 得名由来的两种 说法(游因) (游历 ) 时间、同行者、缘由 寺僧以斧斤扣击而求之 月夜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实地考察,探究 得名(游历) 郦道元:水石相搏质疑 写作目的: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 阅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主要针对两种说法质疑, 他的态度和理由是什么? 2、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 二人说法 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 郦说(水 石相搏发 声说) 下临深潭,微风 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客观记叙 ,没有轻 率的判断 其是非。 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 石乎! 李说(石 头发音说 )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 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 韵徐歇。 余尤疑之 强调对其 说法的否 定 石之铿然有声 者,所在皆是 也,而此独以 钟名,何哉? 2、对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轼对郦元和李 渤他们的观点表示了自己的疑惑,说明他在知 晓前人的观点时,并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有 了一定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质疑) 精神。 关于苏轼的质疑还有一段典故:他在被贬黄州期间 有闲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谈古论今。一天,父 子俩谈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 注等古书中找到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牵强不可信 ,苏迈还想继续钻故纸堆,被其父阻止,苏轼认为,做 学问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妄下结论,要获得真知 ,必须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 ,实地查访其得名原因的亲身体验。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 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 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焉,于是,在那里 扣,敲击 聆,聆听 函胡,重浊而模糊 桴,鼓棰;响,声响;腾,传播 徐,慢慢;歇,停止,消失 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夜游石钟山重点描写了 哪些对象? 有什么作用? 大石、栖鹘、鹳鹤 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 这篇文章总体上是议论文,而议论文中加入这样一段 描写,而且是一段阴森森,让人毛骨棘然的描写则能使 议论不显乏味,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 读者紧跟作者思路,也很想知道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 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 、鹳鹤等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 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 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 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 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 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 此外,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士大夫终不肯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 也。 舟,名词作状语,乘舟;适,往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固,本来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 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 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于,从 焉,于是,到里面回,掉转 为,形成;此,即前面的噌吰之声 当,挡;中流,水流的中间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 焉,语气助词,啊,呀 宾语前置句 阅读第三段思考: 1、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 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得知石钟 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说法各持 什么态度? 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正确说法不能流传:1、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 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 ;2、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故莫能知”;3、“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为文。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 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 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二、“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肯定郦道元的 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否定李渤的观点,并 讥笑其浅陋。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 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 ,纠正李渤的观点。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 陋也。 殆,大概 莫,副词,不 所以,的原因乃,竟,竟然;斤 ,斧子;考击,敲 击 其实,石钟山命名 的真相 盖,发语词 是以,以是,因此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读题西林壁一诗,回答问题:此诗蕴 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和课文在写法上有 何相似之处?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考:蕴含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 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相似之处:这首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地 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 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 人寻味,和我们所学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 创作背景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 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 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 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 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 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 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归纳写作思路 第一段质疑,提出问题,属议论部分; 第二段解疑,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质疑解释的基础上得出了全文的 中心思想,属议论部分。 艺术特点 1、结构独特。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 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 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 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 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 密,浑然一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 ,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 古名篇。 2、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文中写 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 ,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 3、修饰巧妙。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 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 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 (“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 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 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 胜。 4、语言灵活。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 ,很有特色。如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 手法
收藏
编号:168393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9.22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8-25
6
文币
- 资源描述:
-
正声何微茫正声何微茫, , 哀怨起骚人。哀怨起骚人。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中国文人一向都是寂寞的,有人硬说他们自视清高,这实在是 一种误会。抛开表层,清高实际是一种寂寞,是一种代价惨重的 无奈。走向清高,就得先通过寂寞的关口,当这些文人们率先冲 过了这个关口,浑身是伤,满脸是血,给我们指出了精神的自由天 地和审美的永恒价值时,我们反而不认识他们了,反过来还对他 们指指点点,挤眉弄眼,骂他们不随俗,不合群,这实在是冤枉。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 关键语句。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 等手法的作用。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4、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背诵部分章节 内容。 离骚 屈原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名平,字原 ,又 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 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 ,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 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作品与成就 : 1. 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 ,及浪漫主义诗风 ; 3,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魂 ,共23篇。 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关 于 楚 辞 1,“楚辞”: “楚辞”是产生于战国时代中国南方楚地,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 的诗歌样式,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 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 2,楚辞: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他们的模拟者的作品16篇汇编成楚辞 。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关关 于于 离离 骚骚 解题:屈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风、骚”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 的离骚。它们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 大文学传统的源头。 忧忧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骚体诗多用楚地口语“兮”字,“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 长语气。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节奏特点。以第三节为例 :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 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模仿上面所举诗句节奏,朗诵离骚诗章。 “ “忧忧” ”什么?什么?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或心志呢?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声叹息,禁不住掩面流泪,我哀伤人民的生活(人生)多么艰苦啊。 (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虽然爱好高洁又约束自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就被废黜。 (文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 (2)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然因为佩戴蕙草而罢黜我,又因为采集芳香的白芷加上罪名我 。 (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也是我心里所向往的美德啊,纵使九死我也不会后悔。 (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 九死不悔的语句/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 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3)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心太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表现诗人怨恨君王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多女子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喜欢做淫荡之事。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 (4)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 (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 (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我孤独地遭受着现时的穷困(走投无路)。 (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漂流而去,我也不肯做出苟合取容之态。 (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 子) (6)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凡鸟不能够同群啊,自古以来本来这样。 (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和圆能够相合?哪有道路不同而能够相安的? (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7)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志,我忍受着强加的罪责,忍受着耻辱。 (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之志来为正道而死,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 (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 为何为何“ “忧忧” ”? “ “忧忧” ”什么?什么?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 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 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 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 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1、志本高洁,不容于世俗 思考:从作者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与楚王 有什么关系?作者表述这些意在传达什么信息? 同宗关系。从远祖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王同姓 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 现了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表明了自己对楚 国的兴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思考: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 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 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 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运用比喻,具体说是“移情”(把主观感情移到客 观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更好地表达强烈情感。),不直接说出自 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 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 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1、君王不察,小人构陷 用香草比喻; 用采摘香草比喻修身养性,追求美好事物; 用佩带香草来象征品德高尚有修养; 用美人喻指; 用乘骐骥比喻; 用驰骋比喻。 这样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同时增 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诗人丰富的内 心世界。 美好品德 修身养性,追求美好事物 品德高尚有修养 君主 任用贤才 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诗句赏析。 探究 1,比喻与象征 以香花香草比喻美好的品德与才能,比喻 高尚的行为与追求。 香花香草衬托出诗人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 和高洁伟岸的精神形象。 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委婉而富有 情韵,营造了清丽的意境,增强了抒情效 果,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移情”技法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 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 ”“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 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注 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 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 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 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 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 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溅 泪”“鸟惊心”也是移情的写法。 3,对偶手法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 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 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 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 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 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 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 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 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 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 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 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 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 奏感。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 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 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 茝”比喻自己的美德)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 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 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 指许多小人。“蛾眉”喻指高尚德行)背绳墨以 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喻指准绳、准 则)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 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 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进不 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 先的志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 好) 屈原一心想实现美政,又为什么“朝谇而 夕替”被流放? 思考思考1 1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 性,决定了他为自己的政治思想,不会瞻前顾后,更 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所以,遭到小人的诬陷,得不 到楚怀王的信任。原因:a亦余心之所善兮b众女嫉余 之峨眉c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 思考2 你认为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是 什么呢?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 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 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 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 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 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 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 了他。 思考3 第4段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 之不察”。“不悔”与“悔”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这里的“悔”根据课文内容不是真正的后 悔,而只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否是当初没有看清道路 ,应该返回呢?作者这里并没有否定自己的理想,并 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的具体体现;“延伫”“步”“止息”让我们看到了 一位忧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作者由“悔”生“退”,“退”的目的是“修吾初服”, 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制 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长余佩”“佩 繁饰”,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境界, 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仰更加明确,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 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 宁死不屈的硬汉子形象! 思考思考4 4 一首诗是一个诗人心灵活的雕塑,那么,作者 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 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外在形象 高高的帽子 长长的佩剑 荷叶做的上衣 荷叶缝缀的下装 众多的饰品 扑鼻的香气 唯美 高洁 至 美 至 善 内在品质 余心所善,九死不悔: 宁溘死流亡,不为此态 : 伏清白死直,固前圣所厚: 民生各有所乐,余独好修为常: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哀民生多艰,怨灵修浩荡: 至 美 至 善 请用本篇离骚与前面的诗经作个比较,看看二者有 何异同?(提示:从形式、表现手法、具体艺术手法等入手 ) 思考思考5 5离骚VS诗经比较阅读 不同点: (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句子不拘长 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手法,离骚为浪漫 主义手法。 相同点:都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一)、浪漫的语言 讲究文采,喜爱铺陈,华美艳丽的辞藻使得诗歌色彩秾丽炫目 (二)、浪漫的手法 1.“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比。 2.全诗中各种比兴手法构成完整的系统,连缀成一个华美的深远的整体境界。 (三)、浪漫的句式 1.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 2.“兮”字助势,使得诗句宛转纡徐,富于抒情色彩。 (四)、浪漫的想象 纵横驰骋的想象,铺陈描叙的写法,“香草美人”的比兴构筑出一个瑰奇幻丽的艺术境界。 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 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五)、浪漫的精神 义无反顾的人生之路 “亦余心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浪漫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堂小结 朗诵全文,饱含感情地读出作者理想破灭后的那 种痛楚、忧愁与苦闷,读出彷徨、自省后的追求 美政、美德而就九死不悔的精神。 学习了屈原和他的离骚,请谈一谈你对屈 原的怀石沉江是怎么看待的? 以“屈原,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作业 第三段理解性默写句子整理 补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中以博大的胸怀 ,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文中表达自己 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 )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用香草做比喻说明 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表达自己虽然遭 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 的语句/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 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表现诗人怨恨君王 过分荒唐,始终不能明了自己心迹的句子)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比喻的手法 ,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表明自己所处的社 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表明当时社会中的 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表明作者在黑 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宁愿突 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 句子)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 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用方圆不相合说明 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 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自己追慕古代 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 力。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 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配乐:高山流水配乐:高山流水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 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 附于卷末叫“跋”或“后序”。其作用在于 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 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 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 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 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解题:兰亭集 字如其人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 唐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像 字如其人 文如其人 率真洒 脱、志趣 高雅 袒腹东床 东床快婿指 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 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令令 袒袒 v默读1、2段 v王羲之的雅如何在第 一部分体现的? 文如其人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茂林 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 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 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 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 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 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辰雅 景雅 人雅 事雅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 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四者难并。”兰亭之会, 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如 果 用 一 个 字 来 表 述 , 是 什 么 ? 乐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乐是不是在文中一以贯之呢?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当其欣于所遇 不知老之将至 悟言一室之内(静) 放浪形骸之外(躁)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老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景陈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短 死生亦大矣 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痛惜? ? 痛苦? ? 痛心? ? 悲痛? 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 痛惜!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 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 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 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 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 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 ,“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 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庄子认为:生死是十 分自然的事,对生不必喜,也不必厌;对死 不必惧,也不必乐;人生于天地间,劳逸死 生都应坦然处之。终庄子一生,他在清贫中 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是毫无疑问的。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 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 贯”。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是以 生死的虚无而否定世俗,对所处 的现实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而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 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 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 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 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之意。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 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 索。参考下面列举出的几种观点,结合本课内容,谈谈 你对生死观的理解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 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H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用积极的态度 对待生活!。 再次齐读课文(配伴奏) 消极其表, 执着其里。 开春两件事开春两件事 : 种树和读书种树和读书 种树郭橐驼传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柳宗元 学习目标 1.掌握实虚词类 若、定语后置句、宾语 前置句等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郭橐驼的人物形象,学习对比、映 衬和类比手法。 3.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 的道理。 走近作者 柳宗元(77一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唐著名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 ,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 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 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 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 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传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 性极强的寓言故事。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 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 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 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解题: 种树 郭橐驼 传 基本信息 姓名 籍贯 职业 形象 特长 性格 姓郭、驼、郭橐驼 长安丰乐乡 种树 隆然伏行、类橐驼 擅长种树且技艺高超 乐观、豁达、自信 阅读一二段,完成表格 1.隆然伏行,有类郭橐驼者 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 轩志 3.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实词积累“类” 【译】脊背高起而弯着腰走,就像骆驼一样 。 【译】举的事例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译】为什么整天默默在这,很像女孩子似的 。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 果者,皆争迎取养。 翻译: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 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有钱有势的人, 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 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 阅读第三段体悟 : 郭橐驼他植者 道 术 移 植 管 理 结果 角度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本欲舒、培欲平 土欲故、筑欲密 其莳若子 勿动勿虑,去不 复顾,不害其长 ,不耗其实 其置若弃 硕茂、早实以蕃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根拳、土易 培不当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 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 皮肤摇其根本 木之性日以离、害之 仇之、不我若 无 正反 对 比 、 映 衬 种树之道种树之道 做法结果 实质 手法 种 树 误 区 种树培育 根拳,土易, 培不当 理 民 误 区 其言其行 木性日以离 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 督尔获,早缫而 绪,早织而缕,字 而幼孩,遂而鸡 豚 无以蕃生安性 病且怠 繁政扰民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旦视暮抚已去 复顾爪其皮肤 摇其本 养人之术 阅读第四段体悟 : (一)动词,像,好像,比得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若甚怜焉。/若是 故不我若也。 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虚词若 【译】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 像丢弃它一样不理不睬。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宾语前置句) 【译】徐公比不上您漂亮。 (二)代词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你的。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 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译】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 去抓鱼一样。 (三)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四)助词,“.的样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氓 (五)复音虚词“若夫”“ 至若”。 是用在一段 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再说,至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其叶沃若:沃然,肥泽貌。叶子沃然茂盛。 译文:至于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 【注】如果让烛之武拜见秦国的君主,军队一定会撤退 。 直击考点: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 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旧唐书食货志 中唐时期,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 。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 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 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 现象而为言的。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背景链接背景链接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注意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表达=主旨 通过写 表达了 揭露并讽刺了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不是进 行理论上的枯燥辩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 传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艺术手法高超。 郭橐驼介绍养树地经验,再把养树之 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 树”与“养民”联系起来; 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 骚扰侵害,提出要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 的主张。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作文回顾: v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v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过程中,就“有为”和“无为” 产生了以下争论。有同学说,老子有言:“为者败 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等 各个方面,都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有同学反驳 :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有时 代意义,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v班级计划召开“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主题班会 ,请针对上述同学的认识,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观 点、认识和思考。 v草木之为韧者,风和则挺立不屈,雨骤则依势定根;处 世之智,在有为则迎难而上,,亦在无为而顺应自然, 持无为之心,行有为之道,有无相生,方显智慧 v 学生习作1有无相生,方显智慧 v有无相生,其道大光,以奋力求成果,以无为论得失 。在拼尽全力的同时为自己留一些空间与退路,是道 家“尽人事,听天命”的智慧;为梦想发力,为祖国筑梦 ,是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与担 当。 v今天的我们处在百年难遇的时代大变革中,更当继承 双方精华,以传统为基,以奋斗为石,为中华圆梦, 为时代添彩! v 学生习作2有无相生,圆梦添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和树木有相通之处, 立身要正,否则容易长歪。发现倾向性问题,要 “扶”一把,不然容易倒伏。掩上土要踏结实,这 样才经得起风吹雨打。“立品如岩上松,必历千 百载风霜,方可柱明堂,而成大厦;检身若璞中 玉,经磨数十番沙石,乃堪琢圭璋,而宝庙廊。 ” 去种树吧,以后好在树下读书。 去读书吧,书中记载着前人种树 的故事、树下悟出的道理。 作业 整理 :考点3 文言断句 并完成针对训练。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从石钟山记看苏轼教子箴言 石钟山记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 ,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 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 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 用现象。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 3、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 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李渤:扣石发声质疑 质疑 石 钟 山 记 写作目的: 结论: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 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得出结论,表明 写作意图(游感 ) 得名由来的两种 说法(游因) (游历 ) 时间、同行者、缘由 寺僧以斧斤扣击而求之 月夜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实地考察,探究 得名(游历) 郦道元:水石相搏质疑 写作目的:叹郦道元之简,笑李渤之陋 阅读第一段思考: 1、作者主要针对两种说法质疑, 他的态度和理由是什么? 2、从苏轼对前人说法的两次质疑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 二人说法 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 郦说(水 石相搏发 声说) 下临深潭,微风 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客观记叙 ,没有轻 率的判断 其是非。 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 石乎! 李说(石 头发音说 )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 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 韵徐歇。 余尤疑之 强调对其 说法的否 定 石之铿然有声 者,所在皆是 也,而此独以 钟名,何哉? 2、对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苏轼对郦元和李 渤他们的观点表示了自己的疑惑,说明他在知 晓前人的观点时,并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有 了一定的思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质疑) 精神。 关于苏轼的质疑还有一段典故:他在被贬黄州期间 有闲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谈古论今。一天,父 子俩谈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 注等古书中找到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牵强不可信 ,苏迈还想继续钻故纸堆,被其父阻止,苏轼认为,做 学问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妄下结论,要获得真知 ,必须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 ,实地查访其得名原因的亲身体验。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 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 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焉,于是,在那里 扣,敲击 聆,聆听 函胡,重浊而模糊 桴,鼓棰;响,声响;腾,传播 徐,慢慢;歇,停止,消失 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夜游石钟山重点描写了 哪些对象? 有什么作用? 大石、栖鹘、鹳鹤 阴森、雄奇、阴森恐怖、毛骨悚然、幽暗、恐怖。 这篇文章总体上是议论文,而议论文中加入这样一段 描写,而且是一段阴森森,让人毛骨棘然的描写则能使 议论不显乏味,能引人入胜,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使 读者紧跟作者思路,也很想知道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 作者在发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前,先写大石、栖鹘 、鹳鹤等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 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着重 描写石钟山月夜境界幽深,怪异恐怖,说明一般人,在 平常情况下不敢涉足。这样写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石钟 山得名的奥秘长期未能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如 不亲历险境,就难得奇绝。 此外,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和下文的 “士大夫终不肯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相呼应。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 也。 舟,名词作状语,乘舟;适,往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固,本来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 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 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 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于,从 焉,于是,到里面回,掉转 为,形成;此,即前面的噌吰之声 当,挡;中流,水流的中间空中,中间是空的;窍,窟窿 焉,语气助词,啊,呀 宾语前置句 阅读第三段思考: 1、哪句话表达了本文的中心? 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得知石钟 山得名的由来? 2、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说法各持 什么态度? 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正确说法不能流传:1、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 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 ;2、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故莫能知”;3、“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为文。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 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 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二、“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肯定郦道元的 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否定李渤的观点,并 讥笑其浅陋。可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 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 ,纠正李渤的观点。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 陋也。 殆,大概 莫,副词,不 所以,的原因乃,竟,竟然;斤 ,斧子;考击,敲 击 其实,石钟山命名 的真相 盖,发语词 是以,以是,因此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读题西林壁一诗,回答问题:此诗蕴 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和课文在写法上有 何相似之处?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考:蕴含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 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 主观成见。 相似之处:这首哲理诗,诗人不是抽象地 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 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 人寻味,和我们所学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 创作背景 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 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 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 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 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写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 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认识事物的真 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归纳写作思路 第一段质疑,提出问题,属议论部分; 第二段解疑,属记叙部分; 第三段质疑解释的基础上得出了全文的 中心思想,属议论部分。 艺术特点 1、结构独特。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 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 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 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 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 密,浑然一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 ,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 古名篇。 2、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变化,文中写 对旧说之疑共有三次,不仅每次写法不同 ,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笔也有曲折。 3、修饰巧妙。文章以生动的比喻(明喻如“声 如洪钟”“如猛兽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如钟鼓不绝”“如乐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 王之无射也,窾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形象的拟人(“森然欲搏人”),贴切的拟声词 (“铿然”“焉”“磔磔”“噌”“窾坎镗”),对所见所闻 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 文的景物描写也因其巧妙的修饰而形象生动见 胜。 4、语言灵活。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 ,很有特色。如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 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精讲课件PPT (全册一套打包).zip》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2021统编版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高二)精讲课件PPT
(全册一套打包)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下册
课件
ppt
一套
打包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