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重点练)(含解析版)暑假作业10.zip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暑假作业10——第八单元(重点练) (原卷版).docx--点击预览
    • 暑假作业10——第八单元(重点练)(解析版).docx--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重点练含解析版暑假作业10.zip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重点练含解析版暑假作业10.zip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168390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7.94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8-25
2
文币
资源描述:
暑假作业 10第八单元(重点练) 一、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故略上报 古义:_ 今义:向上级报告。 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 今义:表多次重复。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_ 今义:气势猛。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_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 今义:很小或很少。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表判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_ (2)省略句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以”的宾语“_” 终苟免而不怀仁 句首省略主语“_” (3)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_” “_”后置 (4)定语后置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 “大”形容词 作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_,_ (5)固定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意为:_ 3.通假释义 振之以威怒 “振”通“_” ,_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_” ,_ 4.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古义: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凡百元首 古义:_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今义:走路。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_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5.通假释义 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_” ,_ 不宜卤莽 “卤”通“_” ,_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_”表判断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_”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正常语序应为“_” 以谓受命于人主 正常语序应为“_”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作“_”的宾语,前置,应为“_”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_”作“_”的定语,后置,应为“_” 7.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 (_)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_)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_)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_)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 8.通假字。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 暴秦之欲无厌(_) 9.根据要求,完成填空。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_) 用兵之效也 (_) 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 (_) 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 省略句 暴霜露 (_)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_)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 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_) 其势弱于秦 (_) 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 (_)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至于颠覆 古义:_今义:_ 其实百倍 古义:_今义: _ 思厥先祖父 古义:_今义:_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今义:_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今义:_ 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 _今义:_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今义:_ 11.句式积累。 (1)判断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_) (2)省略句 举以予人 (_)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 (3)倒装句 其势弱于秦 (_) 赵尝五战于秦 (_) 苟以天下之大 (_) (4)被动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 暑假作业 10第八单元(重点练) 一、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故略上报 古义:_ 今义:向上级报告。 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 今义:表多次重复。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_ 今义:气势猛。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_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_ 今义:很小或很少。 【答案】 (1). 写回信 (2). 书信往返 (3). 大吵大闹 (4). 因而招致 (5). 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结合文言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义,二是结合平时积累 了解词语的今义。然后进行比对辨析,同时我们还需加强积累,并掌握一些导致词语古今异义的原因,以提高辨析的准确度。 上报,古义为“回信” ;句意: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 反复,古义为“书信往来” ;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 汹汹,古义为“大吵大闹” ;句意:(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以致,古义是两个词,译为“因而招致” ;句意: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句意: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表判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_ (2)省略句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以”的宾语“_” 终苟免而不怀仁 句首省略主语“_” (3)状语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_” “_”后置 (4)定语后置句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 “大”形容词 作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_,_ (5)固定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意为:_ 【答案】 (1). 者也 (2). 直接表判断 (3). 之 (4). 民众 (5). 以严刑 (6). 以威怒 (7). 人君当重之神 器 (8). 居大之域中 (9). 难道是吗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会分析句子成分结构;然后熟知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其语法特点, 常见标志;最后准确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句意:这就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者也”判断句。 句意: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所宜深慎” ,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直接 表判断。 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以为, “以(之)为”的省略形式。 句意: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句首省略主语“人民、百姓” 。 句意: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 “以严刑” “以威怒”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重” “大”作定语,后置。 句意: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岂乎”是固定句式,指“难道吗” 。 3.通假释义 振之以威怒 “振”通“_” ,_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_” ,_ 【答案】 (1). 震 (2). 威吓 (3). 毋 (4). 不要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 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句, “振”同“震” ,震慑、威吓;句意:用声威震慑他们。 句, “无”同“毋” ,不要;句意: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恼怒而滥用刑罚。 4.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古义: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凡百元首 古义:_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今义:尽情。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今义:走路。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_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答案】 (1). 树木的根 (2). 帝王 (3). 放纵情感 (4). 路人 (5). 听觉、视觉灵敏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结合文言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义,二是结合平时积累 了解词语的今义。然后进行比对辨析,同时我们还需加强积累,并掌握一些导致词语古今异义的原因,以提高辨析的准确度。 句,句意: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 “根本”这里指树木的根。 句,句意:所有君主帝王。 “元首”古义指君主、帝王。 句,句意: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 “纵情”这里指放纵自己。 句,句意: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行路”古义指形同陌路。 句,句意:劳损聪慧的耳目。 “聪明”古义指听觉、视觉灵敏,特指君主的视听。 【点睛】 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 古诗文阅读能力。一、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 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 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二、结合上下文语境。任 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 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 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5.通假释义 不复一一自辨 “辨”通“_” ,_ 不宜卤莽 “卤”通“_” ,_ 【答案】 (1). 辩 (2). 分辩 (3). 鲁 (4). 鲁莽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 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句, “辨”同“辩” ,解释为“辩解” ;句意: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句, “卤”同“鲁” ,解释为“鲁莽、草率” ;句意:不应该粗疏草率。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_”表判断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_”表被动 (3)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正常语序应为“_” 以谓受命于人主 正常语序应为“_”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作“_”的宾语,前置,应为“_”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 “_”作“_”的定语,后置,应为“_” 【答案】 (1). 也 (2). 见 (3). 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4). 以谓于人主受命 (5). 何 (6). 为 (7). 为何 (8). 多 (9). 怨诽 (10). 至于多怨诽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会分析句子成分结构;然后熟知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其语法特点, 常见标志;最后准确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句,判断句, “也”表判断的语气词;句意:是所坚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 句,介词“见”表被动,译为“被” ;句意:最后一定不会不被您看到(事情的真相) 。 句,状语后置句,调整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 句,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以谓于人主受命” ;句意:认为从皇上那接受命令。 句,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调整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 ;句意:那么大家为什么不大吵大闹呢。 句,定语后置句,调整为“至于多怨诽” ;句意:至于遭到很多的怨恨诽谤。 7.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 (_)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_)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_)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_)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_) 【答案】 (1). 古义:跑、奔、趋向/今义:行 (2). 古义:此为动词活用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集、保 藏有价值的东西 (3). 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4). 古义:天气/今义:一 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5).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可惜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识记能力。做这种题,要熟悉课文内容,熟记相关知识,要从句意角度判断该词在句中的意思,比较其与 现代汉语的异同。 本题, (1) “直走咸阳”句意为:一直通向(趋向)咸阳。 “走” ,词义转移,古义为“跑、奔、趋向” ,今义为“行走” 。 (2) “燕 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句意为: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珠宝,韩国、魏国筹划经管的财富,齐国、楚国的珍宝。 “收藏” ,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3)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意为: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 又互相争雄斗势。 “钩心斗角”属于词义的转移,由古义的“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转为今义的“指人各用心机,互 相排挤” 。 (4)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句意为:一天之内,一个阿房宫之间,但是天气情况不一样。 “气候” ,词义 转移,由古义的“天气”转为今义的“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 (5)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句意为:项羽点燃了一把大火,可怜 这一片烧焦的土地。 “可怜”词义扩大,由古义的“可惜”扩大为今义的“怜悯,可惜” 。 8.通假字。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 暴秦之欲无厌(_) 【答案】 (1). 当,通“倘” ,倘若 (2). 厌,同“餍” ,满足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 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意思是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 衡量(出高低来)呢。 “当”通“倘” ,倘若。 “暴秦之欲无厌”的意思是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 “厌”同“餍” ,满足。 【点睛】 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 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 “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 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 。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 。 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例:无陇断焉, “陇”通“垄” 。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例: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通 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9.根据要求,完成填空。 判断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_) 用兵之效也 (_) 被动句 洎牧以谗诛 (_) 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 省略句 暴霜露 (_)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_)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_) 状语后置句 赵尝五战于秦 (_) 其势弱于秦 (_) 定语后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 (_) 【答案】 (1). “非”表示否定判断 (2). “也”表示判断 (3). “也”表示判断 (4). “以谗诛” ,因受诬陷被(赵王) 杀害。诛,被诛。 (5).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为所”表被动 (6). 省略介词“于” , 应为“暴于霜露” (7). “举”后省略代词“之” ,代指土地 (8). “奉”前省略主语“诸侯” , “侵”前省略主语“秦” (9). “与”前省略主语“齐” (10). 正常语序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11). 正常语序应为“其势于秦弱” (12). “之” 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苟以大天下”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本题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是判断句, “非”表示否定判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判断句, “也”表示判 断;“用兵之效也”是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 “洎牧以谗诛”是被动句, “以谗诛” ,因受诬陷被(赵王)杀害。诛,被诛。 “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为秦 人积威之所劫” ,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为所”表被动。 “暴霜露”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应为“暴于霜露”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是省略句, “举”后省略代词“之” , 代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是省略句, “奉”前省略主语“诸侯” , “侵”前省略主语“秦”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是省略句, “与”前省略主语“齐” 。 “赵尝五战于秦”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其势弱于秦”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其势于秦弱” 。 “苟以天下之大”是定语后置句,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为“苟以大天下” 。 【点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1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义。 至于颠覆 古义:_今义:_ 其实百倍 古义:_今义: _ 思厥先祖父 古义:_今义:_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今义:_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今义:_ 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 _今义:_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_今义:_ 【答案】 (1). 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 “以至于” 。 (2). 表示另提一事, 介词。 (3). 那实际上。 (4).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 (5). 泛指祖辈、父辈。 (6). 父亲 的父亲。 (7). 智谋和力量。 (8).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9). 旧事。 (10). 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11). 两次,表示行为重复。 (12). 第二 次。 (13). 这样之后。 (14).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 的含义和用法。 本题中, “至于颠覆”是说“以至于(六国)到了覆灭的地步” , “至于”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 于现代汉语的“以至” “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介词。 “其实百倍”是说“那实际情况相差百倍” , “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 “思厥先祖父”是说“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 , “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 “可谓智力孤危”是说“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 ,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 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说“还要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 , “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后秦击赵者再”是说“后来秦国又两次进攻赵国” , “再”古义:两次,表示行为重复;今义:第二次。 “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样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 “然后”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 件事情。 【点睛】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 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 类:A.程度减弱。如:“病” ,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 程度减弱了。B.范围缩小。如:“臭” ,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 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 示乙事物。如:“颜色” ,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 “去” ,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 如:“鲜美” ,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 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 ,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 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 ,古义指杰 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 ,原指偏执、 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 “安顺”之义。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 ,古义表示“见识短浅” , 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11.句式积累。 (1)判断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_)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_) (2)省略句 举以予人 (_)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_) (3)倒装句 其势弱于秦 (_) 赵尝五战于秦 (_) 苟以天下之大 (_) (4)被动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_) 【答案】 (1). “也”表判断 (2). “也”表判断 (3). 应为“举(之)以予人” (4). 应为“(诸侯)奉之 弥繁, (秦)侵之愈急” (5).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 (6).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 (7).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 (8). “为所”表被动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被动句、判断句等。 (1)判断句 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句和否定判断句两类,肯定判断句的判断的标志主要是“也” 、 “者也”或语意形成判断,否定 判断句用否定词判断。 本题,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意: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语气词“也” ,表 示判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意: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语气词“也” ,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主语; 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宾语;5.省略介词“于” 。 举以予人,句意:全都拿来送给别人。 “举”后省略代词“之” ,代指土地。应为“举(之)以予人”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意:(诸侯)送给他的越多,秦国侵犯得就越急迫。 “奉”前省略主语“诸侯” , “侵”前省略主语“秦” 。 (3)倒装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主要有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其势弱于秦,句意: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介宾短语“于秦”修饰“弱” ,后置了。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 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正常语序应为“其势于秦弱” 。 赵尝五战于秦,句意: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介宾短语“于秦”修饰“战” ,后置了。含有介词“于”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 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正常语序应为“赵尝于秦五战” 。 苟以天下之大,句意: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本句是中心语(天下)+之+定语(大)的类型,正常语 序应为“苟以大之天下” ,译为“偌大的国家” 。 (4)被动句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意: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秦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 “为所”表 被动,被。 【点睛】 定语后置句的类型: 1.中心词+定语+者。示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示例:马之千里者。 3.中心语+之+定语。示例:苟以天下之大。 4.中心语+而+定语+者。示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中心语+数量定语。示例: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6. 中心词+定语。示例:源泉混混。译为:滚滚的源头活水。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重点练)(含解析版)暑假作业10.zip》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2021新统编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第八 单元 重点 解析 暑假 作业 功课 10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重点练)(含解析版)暑假作业10.zip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83904.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