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PPT(打包;原创).zip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0.火山和地震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导 入 地球上每年都会爆发很多次的地震,以及一些火山 喷发,这些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呢?他们 又会给地球带来哪些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 讨这些问题。 探 索 活动一:火山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 口冒出来,弥漫空中。 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 。 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 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 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大家见过火山喷发吗?谁来说一说火山喷发的场景? 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 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 航、庄稼死亡 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曾经形 成了一条长达500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 涌现象,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形成数座充满泡沫 的火山岩小山。 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喷发 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 ,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 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 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科学小知识 两张图分别呈现了火山喷发后岩浆摧毁树木和火山 灰覆盖村庄的场景,展现了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 活造成的影响。 庞贝古城的遗址 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把著名的庞 贝城掩埋在地下,使他们历经千余年,才得以重现人 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 ,喷射出大量的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 ,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 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实验材料: 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石棉 网、火柴等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 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 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将铁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 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安全 以免烫伤 在这个模拟实验中,番茄酱、土豆泥、 酒精灯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番茄酱模拟岩浆。 土豆泥模拟火山。 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 用酒精灯给铁盒中的土豆泥加热时会发 现一开始,土豆泥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 土豆泥中的番茄酱冲破土豆泥,不断上涌, 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 火山口喷涌而出。 实验现象 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 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岩浆便会 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 而出,从而造成火山喷发。 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 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 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 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活动二:地震 探 索 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严重危 及人的生命安全,有时还会海啸冲毁港口。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严重破 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 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 实验材料:多层海绵、木片、泡沫板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 的产生。 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 觉。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 “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注意观察 实验现象 用力掰木片时,木片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断 裂的现象。 实验现象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两块泡沫板的 连接处会发生错动、抬升的现象。 挤压多层海绵时,海绵会因为挤压而产生褶 皱。 从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地震产 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 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岩石层 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 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 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 间,这段时间也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 佳时机。 认真观察这些插图,说一说这些图中的人物在地震 中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三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在地震中,如果在楼上就要 选择走楼梯下楼,如果来不及下楼,就要在家中选择 比较安全的地方,护住头部蹲下来,等待救援。 地震来临时,乘坐电梯和站在阳台上大声呼救是错误 的。因为在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容易被困在电梯中 。在地震中阳台也是一个危险的地带,地震容易使阳 台断裂塌陷,因此站在阳台上呼救也是错误的。 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 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 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 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 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 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地震逃生口诀 学生活动手册 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形成,用文字或图记录实验现象 。 实验名称实验图片实验现象 模拟 火山喷发实验 模拟 地震实验1 模拟 地震实验2 模拟 地震实验3 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 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 土豆泥会被顶起来;番茄 酱沸腾并向外溢出。 泡沫板产生错动,一块在 下托起另一块。 木片断裂,产生震动,发出 断裂声,两手有震感。 多层海绵从中间向上隆起 ,产生了褶皱。 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 形成原因不同。 主要表现不同。 危害方式不同。 不同之处: 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危害程度高,会释放出地球内部力 量。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知道火 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他们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1.地球的内部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导 入 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 原因,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 灾害之一。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火山和地震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地球的内部情况。 探 索 活动一: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试着根据火山、地震、地热这些现象 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 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 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 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 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 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探 索 活动二: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史 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 石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 和压力极高。 比较鸡蛋的剖面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体会鸡蛋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鸡蛋和地球从外到内都有三个圈层组成。鸡蛋的蛋 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鸡蛋的蛋白部分相当于地球 的地幔,鸡蛋的蛋黄部分则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 板块碰撞 板块交错 板块分离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 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 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 面的基本面貌。 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 动, 而最外层的地壳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 一样随之运动起来。 实验一: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实验材料: 水、烧杯、泡沫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 棉网、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放一些泡沫块,给水加热,仔细 观察泡沫块的运动。 实验注意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并且在实验的过 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烧杯,以免 烫伤。 实验现象: 当加热时,水的热对流运动会更显著,泡沫块会随 着下方水的热对流运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四周温度 较低的地方移动,呈现出或分离或靠近的现象。 如果把水换成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等 ,泡沫块会怎样运动呢? 把水换成牛奶加热,因为牛奶比较粘稠, 因此泡沫块运动速度较缓,但是在加热的过程 中,泡沫块仍然会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泡沫块 之间还会发生碰撞。有的是轻微的碰撞,有的 碰撞比较激烈。 这个实验说明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的运动 ,从而使地球的板块不停的移动,并且在移动 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碰撞,这些碰撞有的比较轻 微,有的比较剧烈,正是因为这些板块的碰撞 和漂移,才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喜马拉雅山脉,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位于青藏高 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是东亚大陆与 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 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主峰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8.86米。 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 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生物 原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现如今却出现在世界 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上。 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喜马 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吗? 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鱼龙、菊石类、双壳 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可以推测出喜马拉雅山 脉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是由于地壳的运 动才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球在2亿年前、1.5亿年前以及 现在的样子,想一想今天的地球与2亿年前的地球有什 么不同? 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 这就是6块最大的板块从地球上分开来 的样子,同学们,为什么连在一起的大 陆板块会分离开来呢? 今天地球大陆板块分离的样子是由于地球 板块不停的运动的结果,地球的板块在移动的 过程中,要么向两边张裂,要么彼此碰撞,从 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学生活动手册 查阅资料,整理地球圈层信息,填写下表。 圈层 名称 平均厚度已知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有厚有薄 厚约 2900千米 厚约 3400千米 平均厚度仅17千米, 均为坚硬的岩石。 为不同形态的岩浆。 高温高压。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 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 、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 会产生交错现象。 水的对流运动 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 道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 形成了我们现在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2.地表雕刻师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导 入 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 的力量之外,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他们就 像一个个雕刻师一样,不停的雕刻着地表的形态。 探 索 活动一:了解地表雕刻师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表雕刻师分别是谁?他们是如何不断 改变地表的形态的? 探 索 活动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坩埚钳夹、薄片页岩、酒精灯、火柴、冷水、水 槽等等。 实验方法: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 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反 复几次,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实验注意点: 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时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小 心烫手。 实验现象: 页岩薄片在冷和热的不断作用下逐渐碎裂。 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自然界中的岩 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会发 生碎裂的现象。 活动三: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实验材料: 托盘、小石头、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护目 镜等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在托盘里放几块小石头。 铺上1-2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用吸管轻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观察托盘里的情况。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用吸管轻轻的吹托盘里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小石头的时候,首先被吹走的是玉米粉,然后力 气大一点,被吹走的就是玉米碎粒,最后剩下来的 是小石头。 这个实验说明发现风具有搬运 作用。地表地形不同、疏松颗粒轻 重不同,颗粒被搬运的距离、堆积效 果也不同。 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力对地形地貌的影 响是缓慢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风可以把 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极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 ,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 累就形成了沙漠。 科学小知识 活动四: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温度、风、水等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这些地 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呢? 探 索 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 石开裂。 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 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 的风蚀石。 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断 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 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 。 认真阅读课本36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初步了解岩石 的分类以及岩石时的生成方式。 活动五:岩石的生成 地壳主要由哪几种岩石构成?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 成。 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 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岩石叫岩浆岩。 岩浆岩构成岩石的主体,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约占整个 地壳体积的65%。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 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于上层,在地表分布甚广,但是所占比例最 低,约占地壳体积的7.9%。 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 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 27.4%。 实验材料: 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料垫板两块等等。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实验方法: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 的圆球,堆在一块塑料垫板上。 用另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断加压。 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实验现象: 大小不等的橡皮泥圆球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形 状完全发生了改变,并且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完 全混合在了一起。 因为压力,小块橡皮泥都融合在 了一起,橡皮泥的形状、形态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实验体现了岩浆 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 温、高压的作用,性质发生了改变, 形成了变质岩。 各种各样的大理岩 学生活动手册 整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填入框内 。 导致地表 变迁的力 量 内部 力量 外部 力量 火山喷发、地震、造山 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 海浪、陨石撞击、植物生长、 动物生命活动、人类活动。 地幔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玄 武岩、花岗岩。 阅读教材P36岩石的生成方式,在横线 上填写合适的岩石名称。 岩石的碎屑沉积下来,经过几百万年,逐渐加厚,在压 力作用下变成坚硬的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 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很多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变成 了另一种岩石:变质岩,如石灰岩变成了大理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始终处 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力量, 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主要是温度、 风、水在不停的改变地表形态。 课堂总结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想一 想地球地表形态的改变还有哪些因素的作 用。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3.云和雾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你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探 索 活动一:辨别云和雾 好大的雾呀! 山腰上有云 。 想一想图中哪里是云?哪里是雾?山脚下的人 说山腰上有云,在山腰上的人说这里好大的雾 啊,究竟是谁说的对呢?为什么?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 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 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 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 分云与雾。 探 索 活动二:人造雾 实验材料: 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 象。 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 现象。 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 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 体颗粒。 实验说明 实验现象: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 生。 实验结论: 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 成的。 想一想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在量筒中倒入 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 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 气,便于观察。 想一想在造雾的活动中,用冰袋的目的是 什么?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 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 形成的条件之一。 通过刚才制造雾的活动,现在我们知道 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了吧?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 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 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 ,这就是雾。 活动三: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 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再结合刚才的造雾活动,想一想 云是怎么形成的? 探 索 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空气 中的水气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的时候 ,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 浮在高空,就形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云。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 就是雾。 科学知识 学生活动手册 记录人造雾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线香燃烧的烟弥漫。 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雾产生。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量筒里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 显。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云和雾这两种水在自 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了解了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知道了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 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时就是 云,接近地表的时候就是雾。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云和雾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4.露和霜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云和雾这两种水在自然界 中的存在形式,明白了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 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就是 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探 索 活动一: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观察这4幅插图,分别了解露和霜的样子, 想一想露和霜有什么不同之处。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 冰晶形态。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探 索 造露活动 活动材料: 杯子、碎冰块、湿毛巾、冷水、温度计等。 活动方法: 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观察杯子的外壁。 杯子的外壁有一颗颗的 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 多,越聚越大。然后沿 着杯壁流下去。 活动现象 为什么在造露的过程中,杯子的外壁会形成无 数的小水珠呢? 因为冷水中的碎冰块需要融化,冰块在融 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当杯子附近的 水蒸气遇冷时就会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活动得出的结论: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 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降到露点 (0C以上),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 面就会有水汽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探 索 造霜活动 活动材料: 杯子、碎冰块、冷水、湿毛巾、食用盐、温度计 等等。 活动方法: 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观察杯子的外壁。 在冰水中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 么不同? 加入食用盐之前,杯子外壁凝结有许多的小水珠。 加入食用盐之后,杯子外面凝结的小水珠变成了白 色的霜花。 在冰水中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中的温度 有什么变化吗? 加入食用盐之前,杯子中的温度一直处于0。 加入食用盐之后,杯内的温度急剧下降,明显要比 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 小水珠。 如果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 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当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 回升,过一会儿就会发现杯子外壁的霜花慢慢 融化成小水珠。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 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 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 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 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 晶,这就是霜。 科学知识 想一想露和霜有什么不同之处? 形成条件不同。露水的形成是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 就可以,而霜的形成是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 下。 形态不同。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 小冰晶形态。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认真阅读课本41页“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段 资料,初步了解白露、霜降的有关知识。 探 索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学生活动手册 露霜相同之处 比较露和霜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液体、无色 、小水珠, 多形成于春 夏以及初秋 的夜晚。 固体、白色 、冰晶,多 形成于深秋 及冬天的夜 晚。 都是在夜晚形成的。 都是由水蒸气在遇到 冷的情况下形成。 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 花草树木或是建筑物 上。 记录人造露和霜实验。 当冰水的温度是( )C时,杯子的外 壁有小水珠。这是模拟露珠的形成。 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 )C时,杯 子的外壁有白色的冰晶。这是模拟霜 的形成。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的 不同之处,通过制造露和造霜活动了解了露和霜 的形成。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露和霜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5.雨和雪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在大 自然中的4种表现形式,分别是云和雾、露和霜,了 解了云和雾以及雪和霜的形成。 探 索 活动一:比较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想一想雨和雪有什么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 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不同之处 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 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 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 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 夏秋冬都有。 探 索 活动二: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材料: 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自来水 、培养皿、冰块等等。 实验方法: 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 水珠。 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变化。 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水珠,然 后在培养皿中加进冰块,再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 么变化。 实验要求 在加热的过程中,用一个热的培养 皿盖住烧杯,发现培养皿底部没有 水珠。因为培养器皿是热的,所以 在培养皿底部没有水珠。 活动现象 在培养皿中加进冰块,在培养皿中 加进冰块,发现培养器皿底部有水 珠,出现这些水珠越聚越多,最终 会滴落下来。 为什么培养皿底部会形成小水珠? 因为加热烧杯中的水直至沸腾,会产生大 量的水蒸气,烧杯上面的培养皿中加进冰块, 这些水蒸气遇到冰块就会迅速凝结成小水珠附 着在培养皿底部。 在培养皿中放进冰块起什么作用? 在培养皿中放进冰块是为了降低温度,使 水蒸气迅速凝结。 探 索 根据示意图说说雨、雪的形成过程 雨、雪的形成过程 陆地和海洋表 面的水蒸发成 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 冷变成小水滴 或者小冰晶, 聚集成了云。 水滴直接落下 或冰晶在下落 过程中融化,就 成了雨。 冰晶在下落过 程中没有融化, 就成了雪。 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 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 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 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科学知识 探 索 观察雪花的形状 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 是六边形。 为什么雪花大多数成六角形呢? 雪花之所以多呈六边形,是因为水分子形成冰的过程 中是按六方晶系排列的。 探 索 不同类型的降水形式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雨夹雪、冰雹和冻雨三种降水形式 ,想一想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点? 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 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 现象。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是 比较短暂的,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 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 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发展强 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 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 水物。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0C的物体 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 灾害性天气。 冻雨 学生活动手册 雨雪相同之处 比较雨和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液体,四季 都有降雨, 形成时的温 度不一定低 于0C。 固体,一般 降雪发生在 冬季,形成 时的气温要 低于0C。 本质都是水 ,都是从云 中降下来的 。 记录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 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 温度降低,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变大,一旦大到上升气流 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雨的形成。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并且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和观察示 意图的方式,了解了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么形 成的。还知道了除了降雨、降雪之外,我们还了 解了雨夹雪、冰雹、冻雨这些特殊的降水形式, 了解了这些降水形式的特点。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雨和雪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6.水滴的“旅行”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 3/4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3亿 8,600万立方千米,其中96.5%布在海洋。地球上的 这些水究竟是如何循环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这个问题。 探 索 预测天上的水哪里来的 为什么天上的水总也 降不完呢?对于这个 问题,大家有自己的 看法吗? 地球上的整个水都在不停的循环当中,降水仅仅是 整个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天上的水是降不完 的。 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 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包 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 水汽,从而形成降水。 大家知道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哪里去了?水蒸气 又是来自哪里?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 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 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 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 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探 索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 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 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 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 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 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 量保持不变。 认真观察示意图,想一想水在自然界 中是如何循环的? 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 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过程。 在这幅示意图中,有一些红色的箭头, 你知道红色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吗?蓝色 箭头呢? 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 引力。 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 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一个向下的过 程。 探 索 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活动材料: 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双层罩子、冰块、营 养土和蛭石等等。 活动方法: 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在模拟活动中,为什么要在“小池”内注 水?为什么要在罩子上面放上冰块? 注水是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 气。 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 中层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 “降水”。 说一说在这个模型中,水是怎样循环的? 注入小池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水 蒸气飘散在透明的罩子中,遇到冰块凝结成小水 滴。小水滴越聚越多,变成雨水落在小池内和花草 上。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的水又蒸发成水蒸气,这 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水循环。 说一说在这个模型中,水是怎样循环的? 注入小池中的水,在 太阳的照射下变成水 蒸气。 水蒸气飘散在透明的 罩子中,遇到冰块凝 结成小水滴。 小水滴越聚越多, 变成雨水落在小池 内和花草上。 落在小池内和花草 上的水又蒸发成水 蒸气。 学生活动手册 在图中画箭头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 也降不完”。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 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 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 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 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 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 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科学知识 创作一首科学小诗或一篇童话水滴的 旅行。 我的家,在海洋, 太阳一晒暖洋洋。 我会变轻飞上天, 钻到云里去旅行。 我会变脸不一样, 有时结成小水点, 有时凝成小雪花, 穿上晶莹是露珠, 披上洁白成霜花。 清晨醒来, 我又成了旅行的水娃娃。 这节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示意图以及 模拟活动等方式,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 环的,懂得了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 永不停息。 课堂总结 课后,大家可以再次查阅资料,了解 更多的有关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7.刺激与反应 第五单元 人体“司令部” 导 入 忧愁、哭泣、大笑, 是谁 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行走、奔跑、跳跃, 是谁 在指挥我们的运动? 酸的、甜的、辣的, 是谁 告诉我们不同的味道?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支配着人类一切生 命活动的存在,无论是语言、运动,还是 消化、呼吸等等,大脑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我们把人体的大脑称之为人体“司令 部”。 探 索 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些情况下做出这 样的行为呢?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 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 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 或变化就是反应。 进一步观察上面的4幅图片,分别说一说这4幅图 片中的刺激和反应是什么? 闹钟声是刺激。 起床动作是反应。 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 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绿灯亮是刺激。 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教师的话语是刺激。 学生欢呼的行为是反应。 玩“翻转打手”游戏,看谁被打到的次数少。 比比谁的反应快 探 索 在游戏中,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什么? 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这个同学的反 应比较快;反之,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 较慢。 玩“快速抓尺子”游戏,看一看谁抓到尺子 下端的长度比较短。 比比谁的反应快 在游戏中,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 明什么?长度短说明什么? 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明在这 个游戏过程中反应比较慢;抓到尺子下端的 长度长,说明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反应比较快 。 活动得出的结论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 点,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反应快慢是 不一样的。 认真阅读课本49页“人的起跑反应时间” 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人的起跑反应时 间。 普通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秒到0.3秒之间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通常在0.1秒到0.2秒之间 。 人的反应时间是有快有慢的,经过专门的 训练,某一些方面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探 索 人的本能反应 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想一想在这三幅图片中的 人遇到了什么情况?又有什么反应? 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 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 自我保护的本能。 科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人的本 能反应? 手被烫到之后,首先的反应是拿开手而不是感 觉到疼。 饥饿的人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晚上走夜路本能的感到害怕,心跳加快。 当身体失去平衡时,两手会伸开晃动。 体验人的本能反应 活动材料: 一个棉球、一个护目镜等。 活动方法: 两人一组,相距1米左右面对面站立。 一人出其不意地向对方面部投棉球,一次投一个,一 共投10次,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 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游戏,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比 一比谁眨眼的次数少。 活动要求: 活动小结 在活动中,眨眼睛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一 种人的本能反应,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法抗拒 人的本能反应的,因为人的本能反应是不受大脑 控制的。不过经过长期的训练或者有意识的培养 ,我们可以减少眨眼的次数。 学生活动手册 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线。 刺激 反应 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 避开它们,绕着走 闻到香味 迅速将手握起 吃到苦的花生 深呼吸,感到满足 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 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里 看到路上有碎玻璃 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听到一声巨大声响 找地方吐掉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刺激和反应,知 道人体的反应有快有慢,经过一些特殊的训练, 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不过在有些时候人体会 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就是人的本能反 应。 课堂总结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 了解更多的有关人的反应方面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8.从刺激到反应 第五单元 人体“司令部” 导 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可以觉 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 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 反应。人的身体又是如何接受刺激?又是怎样作出反 应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 索 官兵们是怎么进行抢险救灾的 观察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想一想官兵们是怎样进 行抢险救灾工作的。 在这幅图片中,官兵们是怎么进行 抢险救灾的? 官兵们是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抢险救灾工作的,每一个 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气象报告员和部队情况报告员收集并报告信 息。 司令员接受信息,进行思考,做出决策,下达命令。 传令员传达指令。 神 经 系 统 探 索 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脑负责存储和加工 信息。 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 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官信号,又要把大 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使其作出反应。 科学知识 神经系统的脑、脊髓和 周围神经是协同工作
收藏
- 资源描述:
-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0.火山和地震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导 入 地球上每年都会爆发很多次的地震,以及一些火山 喷发,这些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呢?他们 又会给地球带来哪些灾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 讨这些问题。 探 索 活动一:火山 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 口冒出来,弥漫空中。 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 。 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 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 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大家见过火山喷发吗?谁来说一说火山喷发的场景? 喷发后,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 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 航、庄稼死亡 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曾经形 成了一条长达500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 涌现象,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形成数座充满泡沫 的火山岩小山。 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火山喷发 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 ,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极 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会掩埋城市和乡 村,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科学小知识 两张图分别呈现了火山喷发后岩浆摧毁树木和火山 灰覆盖村庄的场景,展现了火山喷发对人类生产生 活造成的影响。 庞贝古城的遗址 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把著名的庞 贝城掩埋在地下,使他们历经千余年,才得以重现人 世。 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 ,喷射出大量的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 ,时间一长积水成湖,而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堆积在 火山口周围,形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实验材料: 土豆泥、铁盒、番茄酱、三脚架、酒精灯、石棉 网、火柴等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在铁盒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 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再用 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将铁盒放到三角架上,用酒精灯加 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安全 以免烫伤 在这个模拟实验中,番茄酱、土豆泥、 酒精灯分别模拟的是什么? 番茄酱模拟岩浆。 土豆泥模拟火山。 酒精灯模拟地球内部巨大能量。 用酒精灯给铁盒中的土豆泥加热时会发 现一开始,土豆泥出现小裂缝,有白气冒出, 土豆泥中的番茄酱冲破土豆泥,不断上涌, 最后冒着热气并伴随着大量气泡,从薄弱的 火山口喷涌而出。 实验现象 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 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岩浆便会 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 而出,从而造成火山喷发。 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 错动时,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 能量。地震也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大地震会使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严重危及人的生命 安全。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活动二:地震 探 索 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大 地震会使房屋倒塌,公路毁坏,铁路变形,严重危 及人的生命安全,有时还会海啸冲毁港口。 汶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4秒,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地震的面波震级为8.0级,严重破 坏地区约50万平方千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 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模拟岩层褶皱和地震的形成实验 实验材料:多层海绵、木片、泡沫板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挤压多层海绵,观察“岩层”褶皱 的产生。 掰断木片,体验“岩层”断裂的感 觉。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观察 “地球板块”的错动、抬升。 注意观察 实验现象 用力掰木片时,木片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断 裂的现象。 实验现象 用力挤压挨在一起的泡沫板时,两块泡沫板的 连接处会发生错动、抬升的现象。 挤压多层海绵时,海绵会因为挤压而产生褶 皱。 从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地震产 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地震是一种极其普通和常见的自然现象, 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因为地壳板块运动。岩石层 因过度挤压会形成褶皱,承受不了作用力时便 会发生断裂、错动与抬升,从而导致地震。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 到房屋倒塌,一般仅有几秒到十几秒的时 间,这段时间也是采取正确逃生措施的最 佳时机。 认真观察这些插图,说一说这些图中的人物在地震 中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三种做法都是正确的。在地震中,如果在楼上就要 选择走楼梯下楼,如果来不及下楼,就要在家中选择 比较安全的地方,护住头部蹲下来,等待救援。 地震来临时,乘坐电梯和站在阳台上大声呼救是错误 的。因为在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容易被困在电梯中 。在地震中阳台也是一个危险的地带,地震容易使阳 台断裂塌陷,因此站在阳台上呼救也是错误的。 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 厨房有危险,厕所把身藏。 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 高楼遇地震,电梯不能乘。 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 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房。 切忌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地震逃生口诀 学生活动手册 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形成,用文字或图记录实验现象 。 实验名称实验图片实验现象 模拟 火山喷发实验 模拟 地震实验1 模拟 地震实验2 模拟 地震实验3 土豆泥会出现小裂缝,有 白气冒出来;盖在上面的 土豆泥会被顶起来;番茄 酱沸腾并向外溢出。 泡沫板产生错动,一块在 下托起另一块。 木片断裂,产生震动,发出 断裂声,两手有震感。 多层海绵从中间向上隆起 ,产生了褶皱。 比较火山和地震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 形成原因不同。 主要表现不同。 危害方式不同。 不同之处: 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危害程度高,会释放出地球内部力 量。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知道火 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他们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1.地球的内部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导 入 上一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 原因,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极具破坏力的自然 灾害之一。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火山和地震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地球的内部情况。 探 索 活动一:推测地球内部情况。 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试着根据火山、地震、地热这些现象 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 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 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 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 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 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探 索 活动二: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历史 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薄薄的地壳主要由各种岩 石组成。 地幔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 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中心部分的地核,温度 和压力极高。 比较鸡蛋的剖面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体会鸡蛋和地球的相似之处。 鸡蛋和地球从外到内都有三个圈层组成。鸡蛋的蛋 壳相当于地球的地壳,鸡蛋的蛋白部分相当于地球 的地幔,鸡蛋的蛋黄部分则相当于地球的地核部分 。 板块碰撞 板块交错 板块分离 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 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或向 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 面的基本面貌。 地幔和地核会进行水平运动和上下运 动, 而最外层的地壳也就像浮在水面上的船只 一样随之运动起来。 实验一: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 实验材料: 水、烧杯、泡沫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 棉网、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在盛有水的烧杯里放一些泡沫块,给水加热,仔细 观察泡沫块的运动。 实验注意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并且在实验的过 程中不要触碰加热中的烧杯,以免 烫伤。 实验现象: 当加热时,水的热对流运动会更显著,泡沫块会随 着下方水的热对流运动从温度高的地方向四周温度 较低的地方移动,呈现出或分离或靠近的现象。 如果把水换成粘稠的液体,如牛奶等等 ,泡沫块会怎样运动呢? 把水换成牛奶加热,因为牛奶比较粘稠, 因此泡沫块运动速度较缓,但是在加热的过程 中,泡沫块仍然会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泡沫块 之间还会发生碰撞。有的是轻微的碰撞,有的 碰撞比较激烈。 这个实验说明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的运动 ,从而使地球的板块不停的移动,并且在移动 的过程中还会发生碰撞,这些碰撞有的比较轻 微,有的比较剧烈,正是因为这些板块的碰撞 和漂移,才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喜马拉雅山脉,藏语意为“雪的故乡”,位于青藏高 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是东亚大陆与 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 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主峰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8.86米。 根据发现的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 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些生物 原本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但是现如今却出现在世界 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上。 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喜马 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吗? 喜马拉雅山上出现了鱼龙、菊石类、双壳 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可以推测出喜马拉雅山 脉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海洋,是由于地壳的运 动才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球在2亿年前、1.5亿年前以及 现在的样子,想一想今天的地球与2亿年前的地球有什 么不同? 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 这就是6块最大的板块从地球上分开来 的样子,同学们,为什么连在一起的大 陆板块会分离开来呢? 今天地球大陆板块分离的样子是由于地球 板块不停的运动的结果,地球的板块在移动的 过程中,要么向两边张裂,要么彼此碰撞,从 而形成了今天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学生活动手册 查阅资料,整理地球圈层信息,填写下表。 圈层 名称 平均厚度已知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有厚有薄 厚约 2900千米 厚约 3400千米 平均厚度仅17千米, 均为坚硬的岩石。 为不同形态的岩浆。 高温高压。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泡沫块先从加热点上方向四周移动,继 续加热,泡沫块在烧杯的边缘相互碰撞 、挤压。密度不同的泡沫块之间甚至还 会产生交错现象。 水的对流运动 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岩浆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的运动 。 记录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实验中 泡沫块的运动情况,分析并填写。 泡沫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来自: 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内部构造,知 道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 形成了我们现在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2.地表雕刻师 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导 入 地球表面始终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 的力量之外,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他们就 像一个个雕刻师一样,不停的雕刻着地表的形态。 探 索 活动一:了解地表雕刻师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地表雕刻师分别是谁?他们是如何不断 改变地表的形态的? 探 索 活动二: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 坩埚钳夹、薄片页岩、酒精灯、火柴、冷水、水 槽等等。 实验方法: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薄片页岩,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然 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着再加热,再浸入冷水中反 复几次,观察页岩薄片的变化。 实验注意点: 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时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小 心烫手。 实验现象: 页岩薄片在冷和热的不断作用下逐渐碎裂。 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自然界中的岩 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会发 生碎裂的现象。 活动三:模拟风对地表的影响 实验材料: 托盘、小石头、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护目 镜等等。 探 索 实验方法: 在托盘里放几块小石头。 铺上1-2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用吸管轻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观察托盘里的情况。 实验现象: 当我们用吸管轻轻的吹托盘里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 、小石头的时候,首先被吹走的是玉米粉,然后力 气大一点,被吹走的就是玉米碎粒,最后剩下来的 是小石头。 这个实验说明发现风具有搬运 作用。地表地形不同、疏松颗粒轻 重不同,颗粒被搬运的距离、堆积效 果也不同。 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相比,风力对地形地貌的影 响是缓慢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风可以把 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极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 ,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 累就形成了沙漠。 科学小知识 活动四:分析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温度、风、水等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这些地 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呢? 探 索 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 石开裂。 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 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 的风蚀石。 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断 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 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 。 认真阅读课本36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初步了解岩石 的分类以及岩石时的生成方式。 活动五:岩石的生成 地壳主要由哪几种岩石构成?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 成。 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 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 岩石叫岩浆岩。 岩浆岩构成岩石的主体,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约占整个 地壳体积的65%。 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等的搬运后沉积于陆地、河湖 及海洋,经历一系列变化后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于上层,在地表分布甚广,但是所占比例最 低,约占地壳体积的7.9%。 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等 作用,因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变质岩占地壳体积的 27.4%。 实验材料: 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料垫板两块等等。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实验方法: 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 的圆球,堆在一块塑料垫板上。 用另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断加压。 观察在大小不同的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模拟变质岩的形成实验 实验现象: 大小不等的橡皮泥圆球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形 状完全发生了改变,并且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完 全混合在了一起。 因为压力,小块橡皮泥都融合在 了一起,橡皮泥的形状、形态都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实验体现了岩浆 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 温、高压的作用,性质发生了改变, 形成了变质岩。 各种各样的大理岩 学生活动手册 整理导致地表变迁的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填入框内 。 导致地表 变迁的力 量 内部 力量 外部 力量 火山喷发、地震、造山 风、流水、冰川、温度变化、 海浪、陨石撞击、植物生长、 动物生命活动、人类活动。 地幔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玄 武岩、花岗岩。 阅读教材P36岩石的生成方式,在横线 上填写合适的岩石名称。 岩石的碎屑沉积下来,经过几百万年,逐渐加厚,在压 力作用下变成坚硬的沉积岩,如石灰岩、砂岩。 在地下高温高压作用下,很多岩浆岩和沉积岩都变成 了另一种岩石:变质岩,如石灰岩变成了大理岩。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始终处 于不断变化之中,除了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力量, 外部力量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主要是温度、 风、水在不停的改变地表形态。 课堂总结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查阅资料,想一 想地球地表形态的改变还有哪些因素的作 用。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3.云和雾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你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探 索 活动一:辨别云和雾 好大的雾呀! 山腰上有云 。 想一想图中哪里是云?哪里是雾?山脚下的人 说山腰上有云,在山腰上的人说这里好大的雾 啊,究竟是谁说的对呢?为什么?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 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 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 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 分云与雾。 探 索 活动二:人造雾 实验材料: 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 象。 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 现象。 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 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 体颗粒。 实验说明 实验现象: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 生。 实验结论: 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 成的。 想一想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在量筒中倒入 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 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 气,便于观察。 想一想在造雾的活动中,用冰袋的目的是 什么?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 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 形成的条件之一。 通过刚才制造雾的活动,现在我们知道 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了吧?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 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 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 ,这就是雾。 活动三: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 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再结合刚才的造雾活动,想一想 云是怎么形成的? 探 索 云也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空气 中的水气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的时候 ,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 ,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聚集在一起,漂 浮在高空,就形成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云。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 就是雾。 科学知识 学生活动手册 记录人造雾实验。 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线香燃烧的烟弥漫。 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雾产生。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量筒里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 显。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云和雾这两种水在自 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了解了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知道了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 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时就是 云,接近地表的时候就是雾。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云和雾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4.露和霜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云和雾这两种水在自然界 中的存在形式,明白了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 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们漂浮在高空就是 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探 索 活动一: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观察这4幅插图,分别了解露和霜的样子, 想一想露和霜有什么不同之处。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 冰晶形态。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探 索 造露活动 活动材料: 杯子、碎冰块、湿毛巾、冷水、温度计等。 活动方法: 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观察杯子的外壁。 杯子的外壁有一颗颗的 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 多,越聚越大。然后沿 着杯壁流下去。 活动现象 为什么在造露的过程中,杯子的外壁会形成无 数的小水珠呢? 因为冷水中的碎冰块需要融化,冰块在融 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当杯子附近的 水蒸气遇冷时就会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活动得出的结论: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 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降到露点 (0C以上),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 面就会有水汽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探 索 造霜活动 活动材料: 杯子、碎冰块、冷水、湿毛巾、食用盐、温度计 等等。 活动方法: 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观察杯子的外壁。 在冰水中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 么不同? 加入食用盐之前,杯子外壁凝结有许多的小水珠。 加入食用盐之后,杯子外面凝结的小水珠变成了白 色的霜花。 在冰水中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中的温度 有什么变化吗? 加入食用盐之前,杯子中的温度一直处于0。 加入食用盐之后,杯内的温度急剧下降,明显要比 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 小水珠。 如果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 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当我们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 回升,过一会儿就会发现杯子外壁的霜花慢慢 融化成小水珠。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 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 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 水滴,这就是露。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 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 晶,这就是霜。 科学知识 想一想露和霜有什么不同之处? 形成条件不同。露水的形成是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 就可以,而霜的形成是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 下。 形态不同。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 小冰晶形态。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认真阅读课本41页“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段 资料,初步了解白露、霜降的有关知识。 探 索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学生活动手册 露霜相同之处 比较露和霜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液体、无色 、小水珠, 多形成于春 夏以及初秋 的夜晚。 固体、白色 、冰晶,多 形成于深秋 及冬天的夜 晚。 都是在夜晚形成的。 都是由水蒸气在遇到 冷的情况下形成。 一般都附着在地表的 花草树木或是建筑物 上。 记录人造露和霜实验。 当冰水的温度是( )C时,杯子的外 壁有小水珠。这是模拟露珠的形成。 当加盐后的冰水温度是( )C时,杯 子的外壁有白色的冰晶。这是模拟霜 的形成。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的 不同之处,通过制造露和造霜活动了解了露和霜 的形成。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露和霜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5.雨和雪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在大 自然中的4种表现形式,分别是云和雾、露和霜,了 解了云和雾以及雪和霜的形成。 探 索 活动一:比较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观察上面两幅图片,想一想雨和雪有什么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 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不同之处 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 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 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 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 夏秋冬都有。 探 索 活动二: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材料: 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自来水 、培养皿、冰块等等。 实验方法: 加热烧杯里的水直至沸腾。 用一个热培养皿盖住烧杯,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 水珠。 在培养皿中加冰块,观察底部有什么变化。 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培养皿底部是否有水珠,然 后在培养皿中加进冰块,再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 么变化。 实验要求 在加热的过程中,用一个热的培养 皿盖住烧杯,发现培养皿底部没有 水珠。因为培养器皿是热的,所以 在培养皿底部没有水珠。 活动现象 在培养皿中加进冰块,在培养皿中 加进冰块,发现培养器皿底部有水 珠,出现这些水珠越聚越多,最终 会滴落下来。 为什么培养皿底部会形成小水珠? 因为加热烧杯中的水直至沸腾,会产生大 量的水蒸气,烧杯上面的培养皿中加进冰块, 这些水蒸气遇到冰块就会迅速凝结成小水珠附 着在培养皿底部。 在培养皿中放进冰块起什么作用? 在培养皿中放进冰块是为了降低温度,使 水蒸气迅速凝结。 探 索 根据示意图说说雨、雪的形成过程 雨、雪的形成过程 陆地和海洋表 面的水蒸发成 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 冷变成小水滴 或者小冰晶, 聚集成了云。 水滴直接落下 或冰晶在下落 过程中融化,就 成了雨。 冰晶在下落过 程中没有融化, 就成了雪。 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 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 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 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 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科学知识 探 索 观察雪花的形状 仔细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 是六边形。 为什么雪花大多数成六角形呢? 雪花之所以多呈六边形,是因为水分子形成冰的过程 中是按六方晶系排列的。 探 索 不同类型的降水形式 观察这些图片,了解雨夹雪、冰雹和冻雨三种降水形式 ,想一想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点? 雨夹雪是雨水与部分融化的雪混合 并同时降落而形成的一种特殊降水 现象。这种天气现象的发生过程是 比较短暂的,常处于由雨转变为雪的 阶段,或者是相反的阶段。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一样, 是从云里掉下来的。它是从发展强 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 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 水物。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0C的物体 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 灾害性天气。 冻雨 学生活动手册 雨雪相同之处 比较雨和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液体,四季 都有降雨, 形成时的温 度不一定低 于0C。 固体,一般 降雪发生在 冬季,形成 时的气温要 低于0C。 本质都是水 ,都是从云 中降下来的 。 记录模拟雨的形成实验。 加热烧杯里的水时,一部分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当遇到冷的培 养皿时,会在底部凝结成小水珠。在培养皿中加冰块,是为了使 温度降低,这样培养皿底部的小水珠会变大,一旦大到上升气流 托不住时就会掉下来。这是模拟雨的形成。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并且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和观察示 意图的方式,了解了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么形 成的。还知道了除了降雨、降雪之外,我们还了 解了雨夹雪、冰雹、冻雨这些特殊的降水形式, 了解了这些降水形式的特点。 课堂总结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 多的有关雨和雪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6.水滴的“旅行” 第四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导 入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一种化合物,全球约有 3/4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的水总体积约有13亿 8,600万立方千米,其中96.5%布在海洋。地球上的 这些水究竟是如何循环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这个问题。 探 索 预测天上的水哪里来的 为什么天上的水总也 降不完呢?对于这个 问题,大家有自己的 看法吗? 地球上的整个水都在不停的循环当中,降水仅仅是 整个水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天上的水是降不完 的。 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 补充。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包 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 水汽,从而形成降水。 大家知道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哪里去了?水蒸气 又是来自哪里?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 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 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 空气中的水蒸气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 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探 索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 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 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 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 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水的循 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总 量保持不变。 认真观察示意图,想一想水在自然界 中是如何循环的? 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 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过程。 在这幅示意图中,有一些红色的箭头, 你知道红色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吗?蓝色 箭头呢? 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 引力。 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 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一个向下的过 程。 探 索 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 活动材料: 水循环模型、自来水、小草、双层罩子、冰块、营 养土和蛭石等等。 活动方法: 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观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在模拟活动中,为什么要在“小池”内注 水?为什么要在罩子上面放上冰块? 注水是为了形成充足的水蒸 气。 放入冰决是为了让水蒸气在 中层罩下方凝成小水滴,形成 “降水”。 说一说在这个模型中,水是怎样循环的? 注入小池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水蒸气,水 蒸气飘散在透明的罩子中,遇到冰块凝结成小水 滴。小水滴越聚越多,变成雨水落在小池内和花草 上。落在小池内和花草上的水又蒸发成水蒸气,这 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水循环。 说一说在这个模型中,水是怎样循环的? 注入小池中的水,在 太阳的照射下变成水 蒸气。 水蒸气飘散在透明的 罩子中,遇到冰块凝 结成小水滴。 小水滴越聚越多, 变成雨水落在小池 内和花草上。 落在小池内和花草 上的水又蒸发成水 蒸气。 学生活动手册 在图中画箭头解释“天上的水为什么总 也降不完”。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 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 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 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 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完成 水的循环。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 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科学知识 创作一首科学小诗或一篇童话水滴的 旅行。 我的家,在海洋, 太阳一晒暖洋洋。 我会变轻飞上天, 钻到云里去旅行。 我会变脸不一样, 有时结成小水点, 有时凝成小雪花, 穿上晶莹是露珠, 披上洁白成霜花。 清晨醒来, 我又成了旅行的水娃娃。 这节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示意图以及 模拟活动等方式,了解了水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 环的,懂得了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 永不停息。 课堂总结 课后,大家可以再次查阅资料,了解 更多的有关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7.刺激与反应 第五单元 人体“司令部” 导 入 忧愁、哭泣、大笑, 是谁 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行走、奔跑、跳跃, 是谁 在指挥我们的运动? 酸的、甜的、辣的, 是谁 告诉我们不同的味道?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支配着人类一切生 命活动的存在,无论是语言、运动,还是 消化、呼吸等等,大脑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我们把人体的大脑称之为人体“司令 部”。 探 索 这些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些情况下做出这 样的行为呢? 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 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或 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 或变化就是反应。 进一步观察上面的4幅图片,分别说一说这4幅图 片中的刺激和反应是什么? 闹钟声是刺激。 起床动作是反应。 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 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绿灯亮是刺激。 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教师的话语是刺激。 学生欢呼的行为是反应。 玩“翻转打手”游戏,看谁被打到的次数少。 比比谁的反应快 探 索 在游戏中,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什么? 被打到的次数少,说明这个同学的反 应比较快;反之,说明这个同学的反应比 较慢。 玩“快速抓尺子”游戏,看一看谁抓到尺子 下端的长度比较短。 比比谁的反应快 在游戏中,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 明什么?长度短说明什么? 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长度长,说明在这 个游戏过程中反应比较慢;抓到尺子下端的 长度长,说明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反应比较快 。 活动得出的结论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 点,因为一些不同的因素,反应快慢是 不一样的。 认真阅读课本49页“人的起跑反应时间” 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人的起跑反应时 间。 普通人反应时间通常在0.2秒到0.3秒之间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通常在0.1秒到0.2秒之间 。 人的反应时间是有快有慢的,经过专门的 训练,某一些方面可以提高反应速度。 探 索 人的本能反应 观察图片,了解图片内容,想一想在这三幅图片中的 人遇到了什么情况?又有什么反应? 有些时候,人体会在不受大脑控制的 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这是一种 自我保护的本能。 科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人的本 能反应? 手被烫到之后,首先的反应是拿开手而不是感 觉到疼。 饥饿的人看到食物会流口水。 晚上走夜路本能的感到害怕,心跳加快。 当身体失去平衡时,两手会伸开晃动。 体验人的本能反应 活动材料: 一个棉球、一个护目镜等。 活动方法: 两人一组,相距1米左右面对面站立。 一人出其不意地向对方面部投棉球,一次投一个,一 共投10次,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 交换角色,重复游戏。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游戏,记下对方眨眼的次数,比 一比谁眨眼的次数少。 活动要求: 活动小结 在活动中,眨眼睛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一 种人的本能反应,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法抗拒 人的本能反应的,因为人的本能反应是不受大脑 控制的。不过经过长期的训练或者有意识的培养 ,我们可以减少眨眼的次数。 学生活动手册 将人体接受的刺激与相应的反应连线。 刺激 反应 胳膊有处地方有点痒 避开它们,绕着走 闻到香味 迅速将手握起 吃到苦的花生 深呼吸,感到满足 抓尺子时看到同伴松手 抬起另一只手抓挠那里 看到路上有碎玻璃 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听到一声巨大声响 找地方吐掉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刺激和反应,知 道人体的反应有快有慢,经过一些特殊的训练, 可以提高人的反应速度,不过在有些时候人体会 在不受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做出非常迅速的反应,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就是人的本能反 应。 课堂总结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 了解更多的有关人的反应方面的知识。 课后作业 2021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18.从刺激到反应 第五单元 人体“司令部” 导 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可以觉 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些环境的改变 或信号就是刺激,由刺激引起的相应活动或变化就是 反应。人的身体又是如何接受刺激?又是怎样作出反 应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 索 官兵们是怎么进行抢险救灾的 观察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想一想官兵们是怎样进 行抢险救灾工作的。 在这幅图片中,官兵们是怎么进行 抢险救灾的? 官兵们是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抢险救灾工作的,每一个 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气象报告员和部队情况报告员收集并报告信 息。 司令员接受信息,进行思考,做出决策,下达命令。 传令员传达指令。 神 经 系 统 探 索 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脑和脊髓是身体的控制中心,脑负责存储和加工 信息。 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来自感官的信息 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经。 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官信号,又要把大 脑的指令传送到肌肉,使其作出反应。 科学知识 神经系统的脑、脊髓和 周围神经是协同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