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681691
  • 上传时间:2021-08-24
  • 格式:DOC
  • 页数:18
  • 大小:11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第一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8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1 1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考古界把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这段时期称为石器时代,又把石器时代细分为旧石器时 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D.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 2.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表是可考的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变化表,这 种变化使() 商、西周同姓和异姓公卿数量表 时代公

    2、卿总数同姓公卿数异姓公卿数 商代19415 西周463016 A.家国同构的色彩强化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 C.王权得到大大的提升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 3.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 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 度的推行()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4.言论出处 (商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管子 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战国策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人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

    3、畔魏魏伤论衡 据上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B.奴隶制商品经济日益壮大 C.部族血缘关系逐步瓦解D.封建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 5.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 110 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 公大夫公乘五大夫 左庶长 120 级 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 驷车庶 长 大庶长 关内侯彻侯 “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 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第 2 页 共 18 页 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6.孔子曾说:“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器,必熟而荐(供奉)之;

    4、君赐生,必而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由此可知,孔子() A.对礼制的遵守和敬提B.代表社会底层发声 C.奠定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D.君臣关系上提倡无条件忠君 7.礼记记载春秋“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1975-1976 年,在湖北云梦县睡 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内史杂中,有一条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材料 说明() A.秦国拥有完备的社会法律体系B.秦国正式确立通用语言的使用 C.秦朝的文书制度利于巩固统一D.秦朝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 8.研究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 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

    5、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 与之相符的是() 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B.C.D. 9.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 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 A.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B.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10.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 被否定时, 它无法

    6、 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于是, 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 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于() A.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B.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 C.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 11.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 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 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封建经济的渐趋恢复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 12.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

    7、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 第 3 页 共 18 页 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 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 A.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引发“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C.三者观点都不全面,均无价值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13.汉武帝时期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币制改革:一方面集中货币的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 钱;另一方面统一货币,由中央另铸新钱,把之前各地方所造质量参差的旧钱收回熔销。这 在当时() A.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有利于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C.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8、D.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4.汉成帝改刺史为州牧,然废置无常。东汉末年,汉灵帝接受宗室刘焉建议,选派“清名 重臣”出任州牧,掌一州军政,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这一措施()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埋下了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C.体现了宗法观念根深蒂固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 15.爵位待遇 公万石列侯金印紫绶 卿中二千石右庶长至关内侯银印青绶 上大夫二千石右庶长银印青绶 下大夫千石至六百石五大夫铜印黑绶 士五百石至比二百石公乘以下铜印黄绶 上表为西汉时期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内容。由此可见,汉代爵位系统() A.维护了当时的贵族政治体制B.开始形成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

    9、.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D.强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史料阅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以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 六国为节点,在此之前 2000 年的中国,和在此之后 2000 年的中国,存在本质性的不同。 秦朝之前,中国只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秦朝之后,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的 建立,第一次使中国由一个抽象的地理名称转为具体的大一统帝国。 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 构,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但是随着铁制

    10、生产工具的出现,很多贵族在公田之外开垦 了大量的私田,以求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些田地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而开辟和耕种 第 4 页 共 18 页 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各个奴隶主为了获得更多劳动力,大量招徕奴隶,使得公田无人 力可用。 经济制度的变革当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之前奴隶社会的制度受到冲击, 即所谓的 “礼崩乐坏”,同时,中国也在走向局部统一。到了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只剩下了 7 个! 这些强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部族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大国灭掉 小国之后如不愿将该地分封给贵族,会设置为县(其实就是“悬而未决”的“悬”的简写), 集财政大权于一身,封地直接

    11、听命于中央!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秩序土崩瓦解,新的社会制度亟须重建,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老子、 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他们四处宣传自己的治国理想。最后商鞅被位于西部边陲的秦国 重用,进行了变法,秦国成了当时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这使得秦国的战斗力十分强大,得 以横扫六合。秦朝建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车同轨,书同文,以法 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中华大地成为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大一统,这便是“周秦之变”,这次变革形成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延 续了两千多年! 据某中学学生的读书笔记整理 提取材料信息, 说明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

    12、题格式如下: 角度信息价值 政治 经济 文化 小结 17.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 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 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 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 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第 5 页 共 18 页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

    13、而子为 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世卿世禄”在汉代 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 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 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 历史背景。(6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 化的主要途径。(6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官僚

    14、贵族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作用。(8 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 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摘编自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 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说的“始 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的认识。 (

    15、10 分) (2)材料二为什么说“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 起点”?请用史实说明你对在“经营统一”方面“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的理解。 (10 分) 第 6 页 共 18 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青铜器”“石器”及所学可知,考古界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是生产工具及其 制作水平,C 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划分石器时代”的依据,A 项错误;“划 分石器时代”的依据与贫富分化无关,B 项错误;建筑技术的掌握与改进不是“划分石器时 代”的依据,D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根据材料可知

    16、,在商代异姓公卿的数量比 较多,而到了西周同姓公卿数量明显增加且占据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西周时期的 宗法制有关,在宗法制的影响下,被分封者大多为同姓,进一步强化家国同构(家国一体) 的政治格局,故选择 A 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答案:B 解析: 题干强调诸侯国国君通过玺符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和军队调动收归上来, 体现出行政 权的集中,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排除 A 项;官僚政治始于春秋 战国,是逐渐确立的过程,排除 C 项;D 项结论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据三则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外出经商、 百姓因战乱迁

    17、徙流离、人才在各国流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血缘对于人们的凝聚力减弱, 部族血缘关系逐步瓦解,故选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 A 项;据所学 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商品经济日益壮大,排除 B 项;有一则材料没有涉及士阶层的相 关信息,排除 D 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国的二十等爵制。表格所示即二十等爵制,是奖励军功的表现,人们可凭 军功获得不同的爵位,而旧贵族的爵位等级并不高,这有利于打击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 主地位,进而激发人们勇获军功,不断进取的精神,故选 A 项;二十等爵制相当于一种人才 选拔制度,不属于加强对基层控制的机制,故排除 B 项;二十等爵制所

    18、确定的是政治地位, 而不是经济地位,故排除 C 项;D 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D 项。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可知,中国古代有较为 完备与成熟的制度,故正确;根据材料“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可知,商周时期国家 第 7 页 共 18 页 政治制度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色彩,故正确;根据材料“孔子、孟子、荀子”可知,儒家 思想在这一时期得以创立并发展,较早进入成熟阶段,故正确;根据材料“井田制”可知, 此时农业技术并不成熟,农业管理也不完备,故错误。综上,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秦以后的

    19、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 权,当官实际上成了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 C;材 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 除 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政治素养的关系,排除 D。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无法让秦朝统治下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知,该学者认 为秦朝文化认同的缺失导致秦朝灭亡,秦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故选 B 项;A 项从政 治形态角度解读,不全面,排除;学者认为文化认同缺失导致秦朝灭亡,没有涉及郡县制和 严刑峻法,排除 C、D 两项。 11.答案:A

    2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苍梧”原为战国楚地,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原楚国苍梧设长沙郡, 另设苍梧郡;汉武帝推行“推恩令”,重置苍梧郡,辖境南移至岭南,旨在削弱地方王国势 力;由此可知,材料所述“异地同名”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故选 A;材 料反映的是地方“异地同名”,未涉及到皇权情况、经济情况,故排除 BC;从秦到汉,苍 梧郡辖境不断南移,不能说疆域的北扩,故排除 D。故选:A。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的刺史制度。 材料中刺史改称州牧, “州牧由原先虚职成为州最高长官” , 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为汉末分裂割据埋

    21、下了隐患,故选 B 项; 刺史本来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 系统的监察制度,但“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说法绝对化,且与材料中“州牧由原先虚 职成为州最高长官”不符,故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故排除 C 项;利于打破 世家垄断入仕之途是指选官制度科举制,故排除 D 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爵位系统。据表格内容可知,西汉时期将公、卿、大夫、士爵位纳入官 僚系统,可知汉代爵位系统属于官僚体制的组成部分,故选 C 项;汉代实行官僚政治,不是 贵族政治,故排除 A 项;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 B 项

    22、;把 公、卿、大夫、士纳入官僚体系,弱化了以血缘为中心的纽带关系,故排除 D 项。 16.答案: 第 8 页 共 18 页 角度信息价值 政治 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了周朝分封制;春秋(战 国时期设置县反映了郡县制的产生: “废分封,行郡县” “车 同轨,书同文”反映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政 治制度的演变,由周朝分权 式统一到秦朝集权式统一 的变革 经济 “强迫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反映了周朝井田制;“铁制 生产工具”反映了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开垦了大量的私 田公田无人力可用”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 的出现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生 产力的进步、土地制度

    23、的变 化,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 济措施 文化 “礼崩乐坏”反映了周朝礼乐制度的瓦解;“社会上出现了 老子、孔子、墨子等众多思想家”反映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的局面;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反映了秦 朝实行文化专制;商鞅变法使秦朝成为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 反映了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的观点 可以用来说明周秦之际文 化制度的变革 小结 材料选自学生读书笔记,属于二手史料,是周秦社会制度变革的概述,参考价值一般, 需多方考证 解析:本题考查周秦之际的历史进程。根据列出的信息分成政治、经济、文化来进行梳理, 然后联系所学知识对其影响进行说明即可,如在政治方面“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反映了周朝

    24、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设置县说明了郡县制的产生,“车同轨,书同文”说明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等, 其意义在于政治制度的演变, 由周朝分权式统一变革为秦朝集 权式统一。然后从经济、文化的角度依次来回答。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据某中学学生的读 书笔记整理”说明其史料的参考价值一般,是二手史料,如果需要引用,还得多方考证。 17.答案:(1)表现:世家传承受到冲击,政治上呈现出“平民化”风貌。(或由“世侯世卿 之局”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背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经济与思想文化发生巨变;世袭制弊端日益严重;春秋战国以来 的政治改革及长期战争。 (2)原因:官僚政治运转不正常;“世卿世禄”制度的传统

    25、;君主为保证显贵阶层的忠诚。 主要途径:“任子”;察举制。 (3)消极作用:形成特权垄断;抑制人才正常流动;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降低行政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统治。(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政治发展 趋势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历史背景”,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归 纳。(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官僚政治的运作、政治历史传统及选官制度变化 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二“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 途径”得出“任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察举制。(3)可以从官僚贵族、人才流动、 第 9 页 共 18 页 中央集权、行政事

    26、务等方面分析。 18.答案:(1)事件:“焚书坑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认识:秦始皇为维护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采用法家思想,推行严刑峻法。以“焚书坑儒” 禁锢人民思想,加快了秦朝灭亡,也为后世提供深刻教训。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儒学成为官学和封建社会 的主流意识形态,但遏制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不利于长远发展。 (2)原因:秦始皇终结了封邦建国体制,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时代。 说明: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恢复分封,一定程度上稳固了 统治,随着王国势力坐大,王国威胁中央统治,汉武帝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

    27、央集 权。秦修长城,逐匈奴;汉武帝三次出击匈奴,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秦始皇“焚书坑儒” 以统一思想,但加速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汉 武帝时期为适应大一统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第二小问, 从秦暴政而亡的角度分析秦始皇的失败, 从思想统一维护了政治统一的角度分析 汉武帝的成功。(2)第一小问,从终结分封、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角度阐述;第二小 问,联系秦及汉初地方体制、开疆拓土、统一思想的相关史实阐述“秦人启其

    28、端,汉人竟其 绪”,重在体现汉代在这些方面对秦的继承或延续。 第 10 页 共 18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 2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 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 2.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得以维护长久统治,而以 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

    29、民”才 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3.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 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传统传承至今说明 () A.家族力量仍然强大B.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封建礼教束缚人性D.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4.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 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军事技术的革新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 C.法家

    30、地位的巩固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 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 时() A.世卿世禄被废除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6.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 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 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 7.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31、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 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8.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 观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这则史料可以用来 第 11 页 共 18 页 佐证() A.统一逐渐成为时人共识B.良好的吏治利于秦的崛起和统一 C.百家争鸣局面即将结束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 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 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

    32、封禅、 祭祀文化名山和 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指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 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11.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昭王“取 郢为南郡”秦庄襄王“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秦统天下的时候,“初并天下为三 十六郡”。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33、() A.秦统一进程与国家体制变革相结合B.国家统一成为设置郡县的必备条件 C.争霸战争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进程D.秦国的官僚政治已取代了贵族政治 12.有学者认为,“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 人民之脑际。于是成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该学者认 为秦亡的原因是() A.群龙无首,吏治腐败B.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严刑峻法,文化专制D.推行郡县,地方离心 13.有学者认为,经秦末战乱,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调敝,特别是广:大统治区域内经济差异和 文化差异非常大,由中央统一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殊为不易。此观点可以用来说明汉 初需要(

    34、) A.确立独尊儒术的方针B.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实施郡国并行的制度D.倡导休养生息的理念 14.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 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15.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朝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第 12 页 共

    35、 18 页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推动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 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 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 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 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 交替,亲族间

    36、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 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 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7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 “制度的重新建构”。(8 分) 17.战国时期,义利观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

    37、之。 韩非子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 第 13 页 共 18 页 材料三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 墨子 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韩非子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思 想意图的共通之处。(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思想主张。(6 分) (3)结合商鞅变法有关史实,评析材料三所反映的义利观。(13

    38、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 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 利的一面。 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 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 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 前世之弊矣。 ” 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 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 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 权为最高

    39、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 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 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 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 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 对中华民族而 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 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40、有何意义。(7 分) 第 14 页 共 18 页 第 15 页 共 18 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商朝的历史之所以能成为信史,是因为当时已经有文字记载,遗留下来的文献、甲骨 卜辞等都可以进行印证,因此本题选择 A 项。B 项只涉及一部分,排除;C 项错误,二里头遗 址是夏朝的遗址;D 项错误,史记并不是当代人记载的历史。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周代的德治理念。由材料“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 帝的眷顾而得以维护长久统治”可知,殷人治国强调祭祀,由材料“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 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可知,周朝治国强调重德保民,与商

    41、朝的 治国理念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故选 A 项; 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念的变化而非神权王 权观念,故排除 B 项;“已经确立”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神的地位 变化,故排除 D 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家训影响至今,未强调家族力量、封建礼教、社会秩序,故选 B。 4.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大都推行县制、什伍制,加强了集权,将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在国 家手中,这是进行举国动员、维系长期战争的制度条件,故 B 项正确;军事技术的革新加剧 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举国动员参战关系不大,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铁犁牛耕的普及 是在汉代以后,排除 D 项。

    42、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重视人才本身的品德及能力,而非其出身,这适应了诸 侯争霸的现实需要,故选 B 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排除 A 项;春秋时 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但并未被废除,排除 C 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势力衰微, 但权力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 D 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等长 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可知,商鞅推行县制使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控,故选 B 项; 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确立,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对秦国的借鉴,故排除 C 项;春秋时期随着土

    43、地私有的发展,分封制已经开始崩溃,故排除 D 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老子的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 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他认为礼是 第 16 页 共 18 页 道德缺失后的产物,所以是反对礼;而孔子则认为礼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倡导礼。这体现了 两位思想家对周礼的反思,故 A 项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其百吏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等 信息反映出秦国良好的吏治,这种现象有利于秦的崛起和实现统一,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 有反映人们对于统一的态度, 排除 A

    44、 项;材料没有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发展状况, 排除 C 项; 这种良好吏治不能佐证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排除 D 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 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 文化认同,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故选 B 项; 材料中的活动与推行文化专制无关, 故排除 A 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故排 除 C 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排除 D 项。 10.答案:B 解析: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

    45、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 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C 项是分封制的特点,D 项开创于 夏朝,不是“新制度”的突出特点。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知,汉初依据军功进 行分封,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故选 B 项。材料强调战争中的功绩影响等级秩序,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的依据而非统治基础的表现,排除 C 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关系的不 稳定性,排除 D 项。 15.答案:D 16.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

    46、(家国一体)。 影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趋势:分封制、 宗法制瓦解。 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 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 材料一“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可得出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一“这种关系 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可得出与政治关系密切。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 料一“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 第 17 页 共 18 页 经济的支

    47、配权” , 可得出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根据材料一 “这 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可得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 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 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 料二“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可得出血缘纽带日渐疏远。第三小问“制度的重 新建构”,根据材料二“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由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 17.答案:(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韩非子

    48、主张追求利益,重利轻义。共 通之处:调整个体与社会、国家的义利关系;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思路。 (2)思想主张: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主张严刑峻法。 (3)评析:墨家、法家的义利观代表了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以利天下为价值取向;商鞅变法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利为出发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军功,为秦国实现富国强 兵、国家统一奠定基础,逐步形成了以法制为核心的义利观,打破了旧贵族的义利观;义与 利是对立统一的,应实事求是地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贵义重利,取利于义,肯定正当利 益。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第一小问不同态度,根据材料一“先义而后利者 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

    49、为之”,可得出荀子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根 据材料一“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可得出韩非子主张追求利益,重利轻 义。第二小问共通之处,结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可得调整个体与社会、国家的义 利关系,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思路。(2)根据材料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能 事本而禁末者,富”,可得出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二“非耕不得非战不免”,可得出奖 励耕战;根据材料“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可得出主张严刑峻法。(3)首先,归纳 材料的义利观,得出观点:墨家、法家的义利观代表了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以利天下为价 值取向。其次,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论述:商鞅变

    50、法顺应时代发展趋 势,以利为出发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军功,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国家统一奠 定基础, 逐步形成了以法制为核心的义利观, 打破了旧贵族的义利观。 最后, 进行总结升华: 义与利是对立统一的,应实事求是地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贵义重利,取利于义,肯定正 当利益。 18.答案:(1)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 (2)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 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 解析:(1)变化:根据“秦始皇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81691.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