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681688
  • 上传时间:2021-08-24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228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1 页 新教材统编版新教材统编版 (20192019)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 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 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 “圣旨” 以 “指挥” 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 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

    2、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 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3.宋太宗时期,参知政事寇准勇于自任,深得皇帝信任,他就任带来了参知政事法定权力的 调整;鲁宗道、陈执中担任参知政事时,在皇帝默认或是支持下,使参知政事的权力与地位 获得了上升。这说明() A.制度的运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B.参知政事权力膨胀成为行政首脑 C.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不断加剧D.参知政事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4.在变法过程中, 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 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 制的

    3、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 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5.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 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据此可知() A.南北面官制度实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B.南北面官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南北面官制度使辽朝进入封建制阶段D.南北面官制度是一种落后的社会制度 6.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

    4、到二府以 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 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 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7.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记述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辽史太祖纪 第 2 页 共 11 页 之禅,遂建国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 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下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 涵养器度。遇府、会试,

    5、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 宜 金史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B.强化文化认同,促进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D.追溯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 “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9.元朝行省官员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政、财赋、军事、刑 名等庶政。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 他官

    6、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10.表格中关于中原王朝与藏区的关系可以用来说明() 内容出处 “长寿元年(692 年),二月,己亥,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内 附,分置十州” 资治通鉴 景德三年(1006 年),六谷部(河西走廊一带吐蕃六谷诸部) 发生疾疫,宋即“诏赐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香、白紫石 英等药,凡七十六种” 宋史吐蕃传 “(喃厮啰政权)数使人至秦州求内属”。 注:喃厮啰政权是青海河湟地区较大的藏族部落集团 宋史吐蕃传 A.唐宋对藏区管理有相似之处B

    7、.政局稳定推动民族交融进程 C.元代管辖藏区有其历史因素D.中央集权促成少数民族内附 11.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 “沙田” “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 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的做法。这些现象()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12.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要求“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但收效甚微;神宗时收取“侵 街钱”,一时民怨沸腾,但随后又出现了“侵河钱”“侵街房廊钱”等。这说明北宋() 第 3 页 共 11 页 A.朝廷以自身政治经济利益为考量B.政府注

    8、重对商业税收的征取 C.坊、市界限打破推动商业的繁荣D.积贫积弱无力解决城市问题 13.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 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 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 14.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 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这 一做法() A.促进了需家伦理的世俗化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

    9、性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烦琐 15.从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出() A.元代社会政治环境宽松B.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C.科学家执着的探究精神D.社会需要推动技术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 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 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 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

    10、而外权削矣”。宋太宗 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 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第 4 页 共 11 页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0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8 分) 17.经济关系的变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个大文人(王安石)

    11、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他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 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 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 摘编自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6 分) (2)模仿下面的示例,简介两税法。(6 分) (3)据材料二,从变法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5 分) 18.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 所具有的包容性质, 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

    12、家, 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 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 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 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第 5 页 共 11 页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概况 隋朝606 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 唐高宗时期 (653 年) 颁 五经正义 于天下, 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702 年)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 992 年,糊名考校(盖住考

    13、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 年,始置誊录院, 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 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 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 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1487 年),八股文定型 清朝光绪年间(1905 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 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 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 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掩映相称, 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 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 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

    14、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 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 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 (1)材料一中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6 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6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作答: 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密切关联。 请你简述科举制对 儒学和儒生的影响。请你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 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8 分) 第 6 页 共 11 页 第 7 页 共 11 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

    15、 从材料中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 变为由皇帝亲擢, 由向皇帝进谏, 变为纠绳宰相, 可知宋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了变化, 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 故这一变化 加强了对整个中央官僚机构中央政府的制约,故选 D 项;材料反映的是 宋代谏官开始 由皇帝任用,职责也由进谏皇帝变为纠绳宰相,实际上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 体现这一变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这 是监察制度的调整,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 C 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

    16、的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 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 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 和执行过程中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故选 A 项。 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相权。 根据材料 “勇于自任, 深得皇帝信任” “在皇帝默认或是支持下” , 可得出参知政事这个官职的权限受到皇帝和官员个人因素的影响, 故选 A 项; 宋代参知政事 只是副宰相,故排除 B 项;从材料看不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 C 项;参和政事地位上 升不等于行政效率提高,故排除 D 项。 4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为减少变法 阻力,绕过以前的机构和官员,设置一些新的官员和机构,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额外增 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 D 项; “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目的在于提高 行政效率,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决策失误,故排除 A 项; “保证了”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 故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材料中的举措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 故排除 C 项。 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 则” 可以看出, 辽太宗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是为了更好

    18、地处理民族地区的事务, 缓和民族矛盾, 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相关内容,故 B、C 两项错误。对南北面 官制度的评价应该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 一方面它保留了落后的因素, 另一方面它的实行能 够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故 D 项错误。 第 8 页 共 11 页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辽的统治制度。根据材料“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 帝一身”可知,两个枢密院各司其职,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得出辽国枢密院的设置是 为了加强皇权,体现皇帝的意志,故 D 项正确;南北枢密院都是宰辅机关,最终军政大权都 集中于皇帝一身,说明了皇权的集中

    19、,因此皇帝权力没有受到极大的限制,故 A 项错误:根 据材料南北枢密院负责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没有体现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故 B 项错误;北宋的中央机构没有南北枢密院,因此不是照搬北宋的政治体制,故 C 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辽夏金的文化认同。辽认为自己是炎帝的后裔,西夏仿效宋朝的政治制度, 金效仿中原王朝的科举制, 并以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 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认同中原王 朝的典章制度,意图通过文化的认同实现政权的稳定,故选 B;辽夏金的做法是为了巩固统 治,而非加速封建化,排除 A;材料只能体现辽夏金对中原文化的效仿,没有涉及交流,排 除 C;“追溯华夷共祖只符

    20、合辽的情况,排除 D。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的行省制。材料中中书省对行省的“应决不决”“泛滥咨禀”进行 谴责,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对于重要的事宜各行省仍“必合咨禀”中央,说明中书省 此举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D 项正确。A 项是对材料现象进行的解 读,未揭示其真实意图,故 A 项错误;“创造条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规 定重要事务仍需向中央上报,并未完全放手,故 C 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行省官员有较大权力但不能独立行使,军事权、财政权由中央 掌握,这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A

    21、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 央集权问题,未涉及专制问题,且绝对专制的大环境没有改变,排除 B 项;郡县制实现了中 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排除 D 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内附,分置十州”“诏赐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 香、白紫石英等药,凡七十六种”“(唃厮啰政权)数使人至秦州求内属”说明宋代部分藏 区就已经有归附中原王朝的趋向,这为元代管辖藏区提供了历史依据,故 C 项正确。唐代通 过和亲和会盟处理与藏区的关系, 故 A 项错误;宋代边疆并不稳定, 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强 调中央集权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11.答案:

    22、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 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 作物或绿肥作物”可知,南宋时期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增产,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故选 A 第 9 页 共 11 页 项;材料说的是南宋时期农业生产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排除 B 项;材料只 提到土地利用率高,并未提到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 C 项;宋代的土地政策是不抑兼 并,这与土地利用形式和熟制无关,故排除 D 项。 12.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北宋政府对于街道的管理实行征税的措施是出 于政府管理

    23、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政府重视商业税收的征取,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坊市界限的打破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北宋政府 采 取征税的方式解决与政府利益相关的城市问题,并不是无力解决,故 D 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城市发展。根据材料“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盛 衰”可知,城市的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故选 A 项;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强弱, 故排除 B 项; 材料重在讲两宋时期汴京和临安因为两宋的灭亡 而衰落,而没有体现出其他城市发展的缓慢,故排除 C 项;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

    24、影响,无法得出城市经济稳定与否,故排除 D 项。 14.答案:A 解析:这一做法指朱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通则”“冠礼”“婚礼”“葬礼”“祭礼” 等古礼进行修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倡导礼仪制度从众、从俗,而“礼”是儒家思想 的重要内容, 这一做法有利于寻常百姓理解家学说中较晦涩的观点, 促进了需家伦理的世俗 化,有利于强化宗法观念,A 项正确,B 项“宗法观念的淡漠”说法错误;朱熹理学思想是 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断了继承性”说法错误,C 项错误;“使之更简化易行” 说明朱熹的做法简化了日常礼,D 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图 1、图 2 分别是宋、元时期的印刷技术,结合所

    25、学可知,木活字印刷技术是在毕昇 胶泥活字印刷术基础上的发展,其反映了印刷技术的继承与创新,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 都属于印刷术进步的原因,均无法解释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排除 A、C、D 三项。 16.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 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 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 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 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

    26、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 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 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 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 第 10 页 共 11 页 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限定词“评述”,即作答时既应涉及唐、宋、元在地方设立节度 使、 重用文臣和设立行省的举措, 又应对这些举措是否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理 性而客观的分析。第(2)问,需要立足第一问的答案,进一步探讨中央与地方力量变化的结 果和影响,并从整个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宏观的概括和总结。 17.答案:(1)图 1:铁农具的使用;图 2:废除

    27、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确立。关系: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2)唐中后期的税制改革。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 秋两次征收。 两税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减轻了政府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 (3)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1)信息:通过观察材料一中的图 1,从其展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可得出,铁 农具的使用;根据图 2 及文字“废井田,开阡陌”可知,其为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即 废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确立。关系: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图 1 中的生 产工具与图 2 中的土地

    28、制度变革是因果关系,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2) 简介:首先阅读示例,明确简介的基本要素为时间、主要内容和影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 两税法进行简介,说明其实施时间、主要内容和影响即可。作答时注意仿照示例格式,分段 说明,表述规范、准确。(3)说明:根据材料二中“青苗法,在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 的债权关系”“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改革使国家富裕了”等并结合所学 知识,从变法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即青苗法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免役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答案:(1)突出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重“求同”)。说明: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

    29、想之精 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 (2)趋势:考试的组织越来越规范;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录取人数越来越多;考试形式和内容 逐步僵化。 (3)选择讨论: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 和文化生活;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儒生既是文化舞台 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 选择讨论: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是按照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安排的, 反映了当时 “神 人共治”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平遥文庙建筑布局强调中轴对称,

    30、体现儒 家等级秩序;明伦堂等建筑蕴含以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教化的观念。 解析:(1)第小问依据材料一“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所具有的包容性质 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得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重“求同”)。第小问紧 扣第小问的答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荀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得 第 11 页 共 11 页 出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儒学对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有所吸收,形成宋明理学。(2)据材料二“唐高宗时期(653 年)颁五经正义于天下,令 每年明经依此考试”“992 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 年,始置誊 录院,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得出考试的组织越来越规范,选拔方式越 来越公平;据材料二“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1124 年,礼部试 进士一万五千人,徽宗特令增百人额”,得出录取人数越来越多;据材料二“明太祖令专 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成化年间(1487 年),八股文定型”,得出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 僵化。 (3)选择作答:紧扣设问中的 “科举制对儒学和儒生的影响” , 可以从科举制与儒学、 科举制与儒生来思考。选择作答:紧扣设问中的“这些建筑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 及观念”,我们可以从平遥古城、文庙方面来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81688.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