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681687
  • 上传时间:2021-08-24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29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20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1 1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B.C.D. 2.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 300 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篡、 外戚干政、 宦官专权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文官政治的发达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 C.科

    2、举制度的完备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 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 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4.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 “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这深层次地反映了() 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 C.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 由元昊重臣汉人

    3、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 是()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B.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 6.在辽国境内, 契丹语和汉语都是官方和民间的通用语言, 契丹文字除了被用来书写官方文 书、碑碣、书状、印信等外,也被用来翻译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这反映 出辽国() A.注重汲取汉族文化B.与南宋文化交流频繁 C.境内民族交融加强D.推行文化强国的政策 7.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说法正确的是 () A.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是金灭南宋

    4、的重要保障D.适用于金统治下的所有民族 第 2 页 共 20 页 8.“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 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据此判断, “它”的设置()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 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9.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即遣使进藏清查户口,设立大小驿站共 35 处,此后还多次赈济贫困 站户。此举旨在() A.改善当地交通闭塞状况B.强化对边疆的行政控制 C.打通东西方间国际商路D.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传播 10.早期契丹贵族

    5、的墓葬中,葬具多用石棺,陪葬品中模仿皮囊的鸡冠壶数量众多,还常伴 有成套的武器及完备的马具。中晚期契丹贵族墓中,葬具多用木椁,鸡冠壶被黄釉瓷器和景 德镇影青瓷等取代,马具简化,武器消失,仿木建筑和斗拱壁画增多。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是() A.社会经济稳步发展B.游牧生活的消亡C.契丹贵族生活奢靡D.民族文化的交融 11.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情形,到明代演变成“湖广熟,天下足”。原来苏州及常州 等粮食输出区,反而由湖北、湖南购买米粮,成为粮食输入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B.多个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 C.长途贩运的日益兴盛D.江南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12.至元二十六

    6、年(1289 年),元朝政府在江南地区设立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 棉提举司,令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后虽取消,但到成宗时依然执行江南岁输木棉布等物的 政策。这折射出元朝江南地区() A.农民赋役异常沉重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棉花种植受到重视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升 13.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 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 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14.朱熹

    7、主张教育要培养“明万事而奉天职”的人。“万事”即社会上的一切人事:大则君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小则视听、言动、周旋、食息等动作。“天职” 就是一切人事都是人分内所应当做的。由此可知,朱熹主张培养() A.遵守三纲五常的人B.具有全面素养的人 C.恪守忠孝观念的人D.懂得格物致知的人 第 3 页 共 20 页 15.有学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刷术、火药、指 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材料旨在强调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开端D.摧

    8、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 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 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 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 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 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 之”。自大定十

    9、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 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 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 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并分析其效果。(6 分)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6 分) 17.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 分)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

    10、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 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 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 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 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 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 为重视。 第 4 页 共 20 页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 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 利于中央对地方的

    11、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等地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 枢,总领各行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摘编自史学集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在政治上的表现。(5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5 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措施。(5 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影响。(5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

    12、九载,兵车勿用, 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 也。 宋书 材料二 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地区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唐朝天宝元年(公元北宋元丰三年(公元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 第 5 页 共 20 页 2 年)742 年)1080 年)元 1187 年) 北方965493459679 南方1112578301280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盛况?这一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完成南移是在哪一时期。简单概 括经济重心南移

    13、的突出表现。(7 分) 第 6 页 共 20 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 的措施有把兵权收归中央,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均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北宋时期在地方设置通判,不符合题意,故 B,C,D 三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统治特点。根据材料“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比较成功的抑 制” 可知, 宋代的官僚机制对宗室外戚等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 这是宋代官僚政治运行成熟, 文官政治发达的结果,故选 A 项;宋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排除 B 项;科举制的完备只是

    14、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之一, 故排除 C 项; 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也是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之一, 故排除 D 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 财政收入,故选 D 项。A、B、C 三项与材料“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均排除。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可知当时富商相继兴建商铺以出租牟 利,并没有把资金投入到再生产中,这表明了该时期经济再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故选 C 项。A 项不合题干主旨。B 项曲解了题干“赁金日增”的信息。D 项表述正确,但题干并未 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5.答案:D 解析:本

    15、题考查西夏的统治。根据材料“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西夏模仿北宋官制,故 D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西夏模仿宋朝制度建 立官制,没有体现元昊所用臣僚的特点,且“均为汉族儒士”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A 项错误; 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西夏效仿宋朝官制的问题, 无法得出西夏相权威胁皇权的信息, 故 B 项错 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夏通过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的信息,故 C 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辽国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将汉语和契丹语用作官方和民间的通用语言,而且翻译大 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说明当时的辽国注重吸收汉族文化,A 正确;南宋与 辽国并不是

    16、同时期的政权,排除 B;民族交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C;D 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 7.答案:B 8.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 根据题干中 “具有双重性” “代表中央分驭地方” “为 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 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可知, 这是元朝时期实行的行省制度, 第 7 页 共 20 页 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成熟,C 项正确。A 项 是郡县制的意义;B 项与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独立自主性相符,排除;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 可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政治大环境,排除 D 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统治。由材料“立即遣使进藏

    17、清查户口,设立大小驿站共 35 处,此 后还多次赈济贫困站户”可知,忽必烈统一全国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控制,故选 B 项; 忽必烈的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而非改善交通状况, 故排除 A 项; 东西方的国际商路指的 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故排除 C 项;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是影响 而非目的,故排除 D 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葬具多用木椁”,陪葬品出现黄釉瓷器和景德镇影青瓷,这些 都是汉民族的风俗, 由此可知契丹族的丧葬风俗中吸收了汉民族的因素,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 交融,故选 D;契丹族丧葬风俗中出现汉文化的元素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和游牧生活 的

    18、消亡,排除 A、B;仅根据契丹贵族墓中的陪葬品不能说明契丹贵族生活奢靡,排除 C。 11.答案:B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农业的发展。由材料“元朝政府在江南地区设立了木棉提举司,令 百姓岁输木棉十万匹”可知政府通过设立“木棉提举司”,并颁布一些政策促进棉花种 植的推广,说明元朝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受到重视,故选 C 项;材料并未提及农民的赋役,排 除 A 项;明朝以后,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棉花种植的 重视,并未提及农业生产商品化的程度,排除 D 项。 13.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政府制定市舶法,以规范不同种类的对外贸易,这反映出 当时海

    19、上丝绸之路繁荣,故选 A 项。材料信息显示,外贸商品不仅有“贡品”,还有“禁榷” 物资和“博易”物资,故 B 项表述片面,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方的经济地位,故 C 项 错误;自战国商鞅变法以来,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错误。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 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 (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 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 汉文化。作用:促进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有助于女真族和汉民族的民族融合,促进了女真政 权的发展。

    20、 (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第 8 页 共 20 页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榷场设立的作用、女真人的汉化政策、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 体的过程。(1)依据材料“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可得出促进宋金之间 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依据材料“遂各置于两界”“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 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可得出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 收入;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2)第一小问措施, 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效果,可以结合历

    21、史 事件的时代背景,依据所学从封建化、民族政权和政权发展等方面回答。(3)本题属于开放 题型,认识可以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和形成角度回答。 17.答案:(1)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 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 (2)作用: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相互制 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 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4)影响:巩固了元朝对辽阔

    22、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设立始于元 朝,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解析:(1)据材料“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 王势力;据材料“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削弱丞 相的权力;据材料“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实行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任用酷 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 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中

    23、央派文官到地方出任知州;设立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四监司”,对 各州进行监控;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等方面回答。(4)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巩固了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等方面回答。 18.答案:(1)时期:南朝。原因:自然条件优越;政治相对稳定,和平环境;北方人口南迁,带 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人民的辛勤劳动。 (2)时期:南宋。表现:户口南多北少;长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全国大部 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一带人才集中。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1)第一小问“时期”,根据材

    24、料一“元熙十一年”“元嘉 末”“宋书”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二小问“原 因” , 根据所学东晋与南朝的有关知识可知,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为方面,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社 第 9 页 共 20 页 会环境较为稳定;二是客观方面,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如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等等。(2) 第一小问“时期,根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 南移。第二小问“表现”,根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可知,两宋之后户口分布南多 北少的格局已经定型, 长江中下游和太湖一带成为全

    25、国最重要的粮仓, 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 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第 10 页 共 20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2 2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宋以前,谏官隶属于门下省,对皇帝称“谏”。到宋代谏垣独立,谏官不由宰相任用,由 皇帝亲擢,谏官遂转成不为纠绳天子,反来纠绳宰相。这一变化() A.加强了谏官的权力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转移了权力的中心D.造成了对政府的制约 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 “圣旨”

    26、 以 “指挥” 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 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 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3.宋太宗时期,参知政事寇准勇于自任,深得皇帝信任,他就任带来了参知政事法定权力的 调整;鲁宗道、陈执中担任参知政事时,在皇帝默认或是支持下,使参知政事的权力与地位 获得了上升。这说明() A.制度的运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B.参知政事权力膨胀成为行政首脑 C.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不断加剧D.参知政事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 4

    27、.在变法过程中, 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 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 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官员,都由 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 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 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5.随着辽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尤其是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为了更好地处理各民族地区事务, 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则,形成了南北两套行政体系。据此可知() A.南北面官制度实行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B.南北面官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南北面官制度使辽朝进入封建制阶段D.南北面官制度是一种

    28、落后的社会制度 6.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 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 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 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7.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记述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辽史太祖纪 第 11 页 共 20 页 之禅,遂建国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 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

    29、也 宋史夏国传下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 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 宜 金史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B.强化文化认同,促进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D.追溯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8.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 “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9.元朝行省官员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行政、财赋、军事

    30、、刑 名等庶政。行省的军事权,由中央专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 他官员一般不得干预。据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 A.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B.改变了绝对专制的政治大环境 C.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强化了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 10.表格中关于中原王朝与藏区的关系可以用来说明() 内容出处 “长寿元年(692 年),二月,己亥,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内 附,分置十州” 资治通鉴 景德三年(1006 年),六谷部(河西走廊一带吐蕃六谷诸部) 发生疾疫,宋即“诏赐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香、白紫石 英等药,凡七十六种” 宋史吐蕃传 “(喃厮啰政权)数使人至秦州求内属”。

    31、 注:喃厮啰政权是青海河湟地区较大的藏族部落集团 宋史吐蕃传 A.唐宋对藏区管理有相似之处B.政局稳定推动民族交融进程 C.元代管辖藏区有其历史因素D.中央集权促成少数民族内附 11.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 “沙田” “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 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的做法。这些现象()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12.宋仁宗天圣年间,朝廷要求“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但收效甚微;神宗时收取“侵 街钱”,一时民怨沸腾,但随后又出现了“侵河钱”“侵街房廊

    32、钱”等。这说明北宋() 第 12 页 共 20 页 A.朝廷以自身政治经济利益为考量B.政府注重对商业税收的征取 C.坊、市界限打破推动商业的繁荣D.积贫积弱无力解决城市问题 13.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 宋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 A.城市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B.城市的经济职能薄弱 C.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缓慢D.古代城市发展不稳定 14.朱熹作朱子家礼,阐述了家族生活的“通则”和“冠礼”“婚礼”“葬礼”“祭礼” 四种重要的礼仪制度。他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古礼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简化易行

    33、。这 一做法() A.促进了需家伦理的世俗化B.造成了宗法观念的淡漠 C.中断了儒家传统的继承性D.导致了日常仪式的烦琐 15.从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出() A.元代社会政治环境宽松B.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C.科学家执着的探究精神D.社会需要推动技术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为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 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 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 “申命诸州,度支经

    34、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 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 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 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第 13 页 共 20 页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0 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8 分) 17.经济关系的变动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

    35、当时的社会状况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这个大文人(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他能够考虑到“青苗法”,在 政府和农民间建立了庞大的债权关系,还有“免役法”,即资金和劳役的替代法,这就更加 大胆了。这些改革使国家富裕了 摘编自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6 分) (2)模仿下面的示例,简介两税法。(6 分) (3)据材料二,从变法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王安石“实在是一个不错的改革者”。(5 分) 18.儒学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

    36、传统思想主干,还在于原始儒学本身的多因素多层次结构 所具有的包容性质, 这使它能不断地吸取融化各家, 在现实秩序和心灵生活中构成稳定系统。 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适应环境,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 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的 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 第 14 页 共 20 页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科举大事记 朝代概况 隋朝606 年,科举制产生。整个隋朝,举行了五次考试,中举者总共十余人 唐朝 唐高宗时期 (653 年) 颁 五经正义 于天下,

    37、 令每年明经依此考试;武则天时(702 年)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宋朝 992 年,糊名考校(盖住考生姓名来改卷)成为定制;1015 年,始置誊录院, 令封印官封试卷后,由书吏誊抄为录本。1124 年,礼部试进士一万五千人,徽 宗特令增百人额 明朝 明太祖令“专取四子书命题试士明宣宗时始分南北中卷取士;明成化年间(1487 年),八股文定型 清朝光绪年间(1905 年)七月,废科举,广设新式学堂 据翟国璋主编中国科举辞典整理 材料三 平遥文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高 的历史文化价值。平遥文庙的历代修建扩建,都力求最大限度地达到左右对称。平遥文庙的 主体建筑与附

    38、属建筑掩映相称, 内部陈列有大量礼器和祭器, 历代对从祀者都有严格的等次 排位。其中的“明伦堂”是文庙学宫的主要教学之处,也是施行儒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明 伦”取“存天时,明人伦”之意。 据柳雯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等整理 (1)材料一中认为儒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以荀子思想、宋明理学为例加以说明。(6 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演变的趋势。(6 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作答: 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密切关联。 请你简述科举制对 儒学和儒生的影响。请你以平遥古城和平遥文庙为例,简述这些建筑 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内涵及观念。(8 分)

    39、第 15 页 共 20 页 第 16 页 共 20 页 答案以及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宋代谏官由隶属于门下省, 变为由皇帝亲擢, 由向皇帝进谏, 变为纠绳宰相, 可知宋代谏官任用方式和职责都发生了变化, 成为监督宰相等官员言行的机构, 故这一变化 加强了对整个中央官僚机构中央政府的制约,故选 D 项;材料反映的是 宋代谏官开始 由皇帝任用,职责也由进谏皇帝变为纠绳宰相,实际上体现的是宋代谏官的权力变小,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中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府的决策机构,不能 体现这一变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谏官的任用和职责的变

    40、化,这 是监察制度的调整,没有涉及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排除 C 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 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 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可知宋代中枢机构在决策 和执行过程中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故选 A 项。 3.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相权。 根据材料 “勇于自任, 深得皇帝信任” “在皇帝默认或是支持下” , 可得出参知政事这个官职的权限受到皇帝和官员个人因素的影响, 故选 A 项; 宋代参知政事 只是副宰相,故排除 B 项;从

    41、材料看不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排除 C 项;参和政事地位上 升不等于行政效率提高,故排除 D 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为减少变法 阻力,绕过以前的机构和官员,设置一些新的官员和机构,这会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额外增 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 D 项; “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目的在于提高 行政效率,材料中没有体现减少决策失误,故排除 A 项; “保证了”夸大了这一做法的作用, 故排除 B 项;结合所学,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材料中的举措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 故排除 C 项。 5.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为了更好地处

    42、理各民族地区事务,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原 则” 可以看出, 辽太宗实行南北面官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地区的事务, 缓和民族矛盾, 故 A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相关内容,故 B、C 两项错误。对南北面 官制度的评价应该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 一方面它保留了落后的因素, 另一方面它的实行能 够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故 D 项错误。 第 17 页 共 20 页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辽的统治制度。根据材料“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 帝一身”可知,两个枢密院各司其职,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得出辽国枢密院的设置是 为了加强皇权,

    43、体现皇帝的意志,故 D 项正确;南北枢密院都是宰辅机关,最终军政大权都 集中于皇帝一身,说明了皇权的集中,因此皇帝权力没有受到极大的限制,故 A 项错误:根 据材料南北枢密院负责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没有体现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故 B 项错误;北宋的中央机构没有南北枢密院,因此不是照搬北宋的政治体制,故 C 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辽夏金的文化认同。辽认为自己是炎帝的后裔,西夏仿效宋朝的政治制度, 金效仿中原王朝的科举制, 并以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 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认同中原王 朝的典章制度,意图通过文化的认同实现政权的稳定,故选 B;辽夏金的做法是为了巩固统 治,而

    44、非加速封建化,排除 A;材料只能体现辽夏金对中原文化的效仿,没有涉及交流,排 除 C;“追溯华夷共祖只符合辽的情况,排除 D。 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的行省制。材料中中书省对行省的“应决不决”“泛滥咨禀”进行 谴责,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对于重要的事宜各行省仍“必合咨禀”中央,说明中书省 此举意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D 项正确。A 项是对材料现象进行的解 读,未揭示其真实意图,故 A 项错误;“创造条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规 定重要事务仍需向中央上报,并未完全放手,故 C 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行省官员有较大权

    45、力但不能独立行使,军事权、财政权由中央 掌握,这完善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 央集权问题,未涉及专制问题,且绝对专制的大环境没有改变,排除 B 项;郡县制实现了中 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丞相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排除 D 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内附,分置十州”“诏赐白龙脑、犀角、硫黄、安息 香、白紫石英等药,凡七十六种”“(唃厮啰政权)数使人至秦州求内属”说明宋代部分藏 区就已经有归附中原王朝的趋向,这为元代管辖藏区提供了历史依据,故 C 项正确。唐代通 过和亲和会盟处理与藏区的关系, 故 A

    46、项错误;宋代边疆并不稳定, 故 B 项错误;材料并未强 调中央集权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 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 作物或绿肥作物”可知,南宋时期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增产,有利于缓解人口压力,故选 A 第 18 页 共 20 页 项;材料说的是南宋时期农业生产情况,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排除 B 项;材料只 提到土地利用率高,并未提到农作物的商品化程度,故排除 C 项;宋代的土地政策是不抑兼 并,这与土地利用形式和熟制无关,故排除 D 项。 12.

    47、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北宋政府对于街道的管理实行征税的措施是出 于政府管理和经济利益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政府重视商业税收的征取,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坊市界限的打破与商业繁荣的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北宋政府 采 取征税的方式解决与政府利益相关的城市问题,并不是无力解决,故 D 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城市发展。根据材料“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盛 衰”可知,城市的发展受制于政治因素,故选 A 项;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影响, 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强弱, 故排除 B 项; 材料重在讲两宋时期汴京和

    48、临安因为两宋的灭亡 而衰落,而没有体现出其他城市发展的缓慢,故排除 C 项;材料表达的是政治对城市兴衰的 影响,无法得出城市经济稳定与否,故排除 D 项。 14.答案:A 解析:这一做法指朱尽量以从众和从俗的原则对“通则”“冠礼”“婚礼”“葬礼”“祭礼” 等古礼进行修使之更加简化易行,可知朱熹倡导礼仪制度从众、从俗,而“礼”是儒家思想 的重要内容, 这一做法有利于寻常百姓理解家学说中较晦涩的观点, 促进了需家伦理的世俗 化,有利于强化宗法观念,A 项正确,B 项“宗法观念的淡漠”说法错误;朱熹理学思想是 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断了继承性”说法错误,C 项错误;“使之更简化易行” 说明朱熹

    49、的做法简化了日常礼,D 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图 1、图 2 分别是宋、元时期的印刷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木活字印刷技术是在毕昇 胶泥活字印刷术基础上的发展,其反映了印刷技术的继承与创新,故答案为 B 项;其他三项 都属于印刷术进步的原因,均无法解释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排除 A、C、D 三项。 16.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 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 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 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

    50、以及“三冗”局面。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 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 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 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 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 第 19 页 共 20 页 展。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第(1)问,注意设问限定词“评述”,即作答时既应涉及唐、宋、元在地方设立节度 使、 重用文臣和设立行省的举措, 又应对这些举措是否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理 性而客观的分析。第(2)问,需要立足第一问的答案,进一步探讨中央与地方力量变化的结 果和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81687.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