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681683
  • 上传时间:2021-08-24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49.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一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9 页 新教材统编版新教材统编版 (20192019)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A.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B.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 C.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D.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 2.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得以维护长久统治,而以 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 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神权王

    2、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3.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 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传统传承至今说明 () A.家族力量仍然强大B.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C.封建礼教束缚人性D.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4.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不大,很少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时间也比较短。战国时期的战争 动辄十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参与,需要举国动员,战争往往持续数年。出现此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军事技术的革新B.诸侯国加强了集权 C.法家地位的巩固D.铁犁牛耕得到普及 5.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认识到人才的

    3、重要性。如齐国规定:“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 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材料说明当 时() A.世卿世禄被废除B.用人制度适应了现实需要 C.奴隶制度被废除D.权力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6.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 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 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 7.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 礼,无以立”,要“非礼

    4、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8.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 观其士大夫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这则史料可以用来 第 2 页 共 9 页 佐证() A.统一逐渐成为时人共识B.良好的吏治利于秦的崛起和统一 C.百家争鸣局面即将结束D.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 9.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 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 祭祀文化名山和 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A

    5、.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B.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D.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指出: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 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11.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文“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昭王“取 郢为南郡”秦庄襄王“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秦统天下的时候,“初并天下为三 十六郡”。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秦统一进程与国家体制变革相结合B.国家统一成为设置郡县的必备

    6、条件 C.争霸战争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进程D.秦国的官僚政治已取代了贵族政治 12.有学者认为,“始皇既卒,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 人民之脑际。于是成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该学者认 为秦亡的原因是() A.群龙无首,吏治腐败B.统治残虐,民心思变 C.严刑峻法,文化专制D.推行郡县,地方离心 13.有学者认为,经秦末战乱,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调敝,特别是广:大统治区域内经济差异和 文化差异非常大,由中央统一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殊为不易。此观点可以用来说明汉 初需要() A.确立独尊儒术的方针B.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实施郡国并行的制

    7、度D.倡导休养生息的理念 14.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 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15.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朝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第 3 页 共 9 页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推动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二、非

    8、选择题,共 55 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 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 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 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材料二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 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 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 景下,中

    9、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 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摘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 (7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 “制度的重新建构”。(8 分) 17.战国时期,义利观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 荀子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

    10、避害者,非战不免。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商君书 第 4 页 共 9 页 材料三 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 墨子 臣不得以行义成荣,不得以家利为功,功名所生,必出于官法。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韩非子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思 想意图的共通之处。(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思想主张。(6 分) (3)结合商鞅变法有关史实,评析材料三所反映的义利观。(13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公元前 221 年

    11、,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 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 利的一面。 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 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 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 前世之弊矣。 ” 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 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 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价值取向问题,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皇 权为最高象征,自秦朝始基本稳定延续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其根本在于保障国家 的版

    12、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 战则导致百姓生灵涂炭。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 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 也是任何执政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 对中华民族而 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 摘编自曹锦清等郡县国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 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7 分) 第 5 页 共 9 页 第 6 页 共 9 页 答案以及

    13、解析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商朝的历史之所以能成为信史,是因为当时已经有文字记载,遗留下来的文献、甲骨 卜辞等都可以进行印证,因此本题选择 A 项。B 项只涉及一部分,排除;C 项错误,二里头遗 址是夏朝的遗址;D 项错误,史记并不是当代人记载的历史。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周代的德治理念。由材料“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 帝的眷顾而得以维护长久统治”可知,殷人治国强调祭祀,由材料“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 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可知,周朝治国强调重德保民,与商朝的 治国理念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故选 A 项; 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念的变化而

    14、非神权王 权观念,故排除 B 项;“已经确立”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 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神的地位 变化,故排除 D 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家训影响至今,未强调家族力量、封建礼教、社会秩序,故选 B。 4.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大都推行县制、什伍制,加强了集权,将人力、物力、财力控制在国 家手中,这是进行举国动员、维系长期战争的制度条件,故 B 项正确;军事技术的革新加剧 了战争的残酷性,与举国动员参战关系不大,排除 A 项;C 项不符合史实;铁犁牛耕的普及 是在汉代以后,排除 D 项。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重视人才本身的品德及能力,而非其出身,这

    15、适应了诸 侯争霸的现实需要,故选 B 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排除 A 项;春秋时 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但并未被废除,排除 C 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势力衰微, 但权力格局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 D 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材料“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县令等长 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可知,商鞅推行县制使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控,故选 B 项; 材料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确立,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对秦国的借鉴,故排除 C 项;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的发展,分封制已经开始崩溃,故排除 D 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

    16、鸣。老子的意思是,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 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他认为礼是 第 7 页 共 9 页 道德缺失后的产物,所以是反对礼;而孔子则认为礼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倡导礼。这体现了 两位思想家对周礼的反思,故 A 项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其百吏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等 信息反映出秦国良好的吏治,这种现象有利于秦的崛起和实现统一,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 有反映人们对于统一的态度, 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百家争鸣局面的发展状况, 排除 C 项; 这种良好吏治不能佐证秦国率先消

    17、除分封制带来的积弊,排除 D 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根据材料“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 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可知,这些文化活动表达秦始皇对中原华夏地区的民族 文化认同,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故选 B 项; 材料中的活动与推行文化专制无关, 故排除 A 项;秦朝暴政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与材料中的东巡活动无关,故排 除 C 项;“消除了”说法绝对化,故排除 D 项。 10.答案:B 解析: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 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

    18、;C 项是分封制的特点,D 项开创于 夏朝,不是“新制度”的突出特点。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B 解析:由材料“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知,汉初依据军功进 行分封,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故选 B 项。材料强调战争中的功绩影响等级秩序,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的依据而非统治基础的表现,排除 C 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关系的不 稳定性,排除 D 项。 15.答案:D 16.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 影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

    19、治统治。 (2)趋势:分封制、 宗法制瓦解。 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 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 材料一“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可得出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一“这种关系 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可得出与政治关系密切。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 料一“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 第 8 页 共 9 页 经济的支配权” , 可得出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根据材料一 “这 种关系不断发

    20、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可得出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 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 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可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 料二“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可得出血缘纽带日渐疏远。第三小问“制度的重 新建构”,根据材料二“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建立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由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 17.答案:(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韩非子主张追求利益,重利轻义。共 通之处:调整个体与社会、国家的义利关系;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思路。

    21、(2)思想主张:奖励耕战;重农抑商;主张严刑峻法。 (3)评析:墨家、法家的义利观代表了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以利天下为价值取向;商鞅变法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利为出发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军功,为秦国实现富国强 兵、国家统一奠定基础,逐步形成了以法制为核心的义利观,打破了旧贵族的义利观;义与 利是对立统一的,应实事求是地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贵义重利,取利于义,肯定正当利 益。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第一小问不同态度,根据材料一“先义而后利者 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利少而义多,为之”,可得出荀子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根 据材料一“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22、可得出韩非子主张追求利益,重利轻 义。第二小问共通之处,结合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可得调整个体与社会、国家的义 利关系,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思路。(2)根据材料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能 事本而禁末者,富”,可得出重农抑商;根据材料二“非耕不得非战不免”,可得出奖 励耕战;根据材料“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可得出主张严刑峻法。(3)首先,归纳 材料的义利观,得出观点:墨家、法家的义利观代表了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以利天下为价 值取向。其次,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论述:商鞅变法顺应时代发展趋 势,以利为出发点,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和军功,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国家统

    23、一奠 定基础, 逐步形成了以法制为核心的义利观, 打破了旧贵族的义利观。 最后, 进行总结升华: 义与利是对立统一的,应实事求是地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贵义重利,取利于义,肯定正 当利益。 18.答案:(1)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 (2)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 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 解析:(1)变化:根据“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 “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可得出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 第 9 页 共 9 页 初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根据所学可得出吸取分封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初, 根据“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可得出统治者认为秦朝 郡县制存在弊端,巩固刘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需要。(2)意义:根据“对于大版图、人口众、多 民族、区域差异大的大国而言,维持统一无疑具有政治上压倒一切的优先性,也是任何执政 集团先进与否的关键指标。对中华民族而言,郡县制的这一灵魂至今并不过时”,可从奠定 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 度提供了借鉴等方面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81683.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