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2.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1680848
  • 上传时间:2021-08-24
  • 格式:PPT
  • 页数:107
  • 大小:461.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2.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 研究 配套 完整 精品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社会主义是什么?一、社会主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即基于对现实社会(前资本主 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批判而产生的对未来社会的 向往。 社会主义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崇尚平等、团结、友爱、互 助、合作,强调集体主义,主张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学说),即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追求理想社会而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论证、观点和策略。 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的政

    2、治(社会)运动。 社会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消灭剥削和压迫、人民当家作主原 则之上的社会制度。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 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 思主义

    3、、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在对时代特点、世 情、国情等的深刻认识与自我觉醒中,对马克思主义、科 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概括。包括了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科学理论 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 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 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 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

    4、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紧密相连、 相互贯通,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并随实践的发 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当下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资 源和现实依据。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演进、发展 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元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本土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中 国问题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扎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 文化的精华是其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西方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理 论资源。 从实践

    5、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时代变化和世 界发展趋势的回应,又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和扬 弃。 时代主题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在现实中遭遇困境。 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实现是实现“中国梦中国梦”的正确道路的正确道路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文明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然而 进入17世纪后,世界开始经历一系列深刻变化: l 1640年英国推翻专制国王,并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l 18世纪初欧洲兴起启蒙运动,猛烈地冲击专制主义和天主 教神学

    6、 ,从观念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l 18世纪中叶,由英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并很快 席卷欧美各国,把人类生产力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 上述变化预示着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资本主义文明和工业 文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挑战封建文明和农耕文明。一些欧 美国家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率先开始现代化进程,其生产 方式、权力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 都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 而这时的中国却处于停滞状态,17、18世纪曾出现的“康 乾盛世”不过是“落日的辉煌”。 18世纪后中国迅速衰败,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从 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 掠夺,

    7、主权受到侵蚀,民族生存面临严重危机,也强化了 中国的衰败过程。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遭遇,使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直接和最强烈的共同诉求, 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这一主题包含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每一个要想在中国有所作为的 党派、政治势力、政治学说都必须回应这一主题。 西方的侵略让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也使 中国人看到并逐步承认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然而当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尝试搞资本主义的时候, 不仅遭到自身传统的抵制,而且也遭到西方列强或明或暗 的阻挠。 那些代表着先进生产方式和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到了

    8、中国 却和最落后的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 步的力量。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一再受挫。 而中国共产党则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始终 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担当起完成两大历 史任务的责任。 中共成立至今领导人民已经完成和正在推进的可以归结为 三件大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 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9、意义和方法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 范畴、基本理论观点;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重大问题的认识;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和本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把课程的学习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与研 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 富知识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很多,从学习角度来看,最重要的 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 ?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 第一讲第一讲

    10、 社会主义最初的理论建构社会主义最初的理论建构 与实践探索与实践探索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贡献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贡献 二、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二、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与苏联模式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与苏联模式 一、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贡献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理论贡献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同 时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一些思想家开始进行理论探索和 实践尝试,由此形成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理论学说和实践 运动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之前,已经存在着各种社会 主义学说“空想社会主义”。 1516年英国人托

    11、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乌托邦一书出版,标志 着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马恩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已大体经历了 三个发展时期: 1、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l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太阳城 eutopia福地乐土; outopia乌有之乡 l 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批判宗教神学、封建制度以及资本原 始积累带来的灾难,描绘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商品货 币,财产公有,有计划组织生产,消费品按需分配,社会 成员相互帮助,实行民主管理的理想社会乌托邦。 l 用文学游记形式表达政治主张。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l 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 l 尝试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合

    12、理性,并且把批判矛头指 向正在诞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l 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3、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l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l 继承前两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以更加明确 的哲学观点,把资本主义置于“理性的法庭”进行审判,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性社会方案。 l 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 作为社会主义的先驱,空想社会主义秉承人类对平等的向 往,并把平等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其理论贡献主 要表现在 : l 对现实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猛烈的批判。 l 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社会改革方案 。 l 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

    13、未能摆脱历史唯心主义,无法揭示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没能找到实现变革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 始终因为缺乏现实的基础而只能处在空想状态。 二、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二、马恩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一般认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恩社会主 义理论诞生。 马恩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时代条件: l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在一些国家已基本形成,其内 在矛盾不断暴露,为人们科学地把握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 必要条件; l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为马恩创立社会主 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l 18、19世纪欧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进展,为科学认识人 类社会提供了必要的知识积累。 马恩社会主义理

    14、论的基本原理: l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l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设共产主 义新制度。 l 无产阶级革命要建立广泛的联盟 。 l 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l 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l 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逐步改造和 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最终建成共 产主义。 马恩社会主义理论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建 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础之上。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剩余价值学 说揭开了资本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 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

    15、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马恩正是在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重构 了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 学的飞跃。 对于马恩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认识上必须把握其时代 性与开放性。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与苏联模式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与苏联模式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马恩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采 取一系列措施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 : 政治上: l 废除旧的官僚机构,组建苏维埃政府机关,从工人、士兵 中选拔优秀分子取代旧的官僚 ; l 打碎旧的司法体系,建立苏维埃司法机构; l 改造和解散旧军队,建立无产阶级的军队; l 解散立宪会议,制定苏俄宪法,明确规定了苏维埃国

    16、家的 无产阶级性质 。 经济上通过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l 土地收归国有,由国家分给农民耕种,以此消灭地主土地 所有制; l 先将原官办企业收归国有,国家直接经营。对私人企业先 实行工人监督制度,进而实施国有化; l 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l 为了实行粮食垄断,一度在农村推行“余粮收集制”(所 谓“战时共产主义”)。 1921年春天,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形势,列宁果断放弃 “战时共产主义”,采取“新经济政策”: l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l 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自由贸易; l 把一些小企业退还给原来的业主; l 恢复国营企业的计时工资和奖金; l 把一些工厂和矿山租赁给外国资

    17、本家经营等。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允许多种经 营方式,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列宁去世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 逐步形成了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指上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一整套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的体制、机制、原则和战略 。其最基本特 征是高度集中,并且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 等各个方面: 1、以国家为中心、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国家所有制为主的单一公有制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 2、高度集中的权力运行模式 一党制的政党制度。 以任命制为主的官员任用制度。 立法权和行政权统一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8、名义上联邦制,实际上单一制的国家体制。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高加索 (包括格鲁吉亚、阿塞疆、亚美尼亚)四个苏维埃共和国 宣告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事业管理体制 4、以推进世界革命、加速资本主义灭亡为取向的对外政 策 苏联模式曾发挥过巨大能量,但也有深刻的内在矛盾: l 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目标要求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 力机制之间的矛盾。 l 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僵化性与现实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之间的 矛盾。 l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愿望与“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之间 的矛盾。 l 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本质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之间的矛 盾。

    19、l 权力高度集中运行与约束、监督机制缺位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些内在矛盾的作用,因此苏联模式始终存在两个明 显的缺陷:一是缺乏持续的动力;二是无法形成有利于社 会创新的氛围。从而使其既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又难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更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抛 弃 。 第二讲第二讲 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实践与中国社会主义的最初实践与 毛泽东的探索毛泽东的探索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三、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没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 作经济的发展,没有新民主主

    20、义文化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 的发展,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 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的设想是,在落后的中国不可能一步到位实现社会 主义,而必须经过一个过渡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中国一方面抓政权建设,建立各 级人民政权,肃清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和各地的匪患、抗美 援朝;另一方面继续完成在解放区已开始的各项民主改革: l 土地改革通过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 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到1953年春,全 国基本完成土改,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经济条件和农村的 社会结构,消除

    21、了数千年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l 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改造成国营企业。到1952年底,共没 收官僚资本企业5千多家。新政府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也奠定了自己的权力基础。 通过这些措施,短短几年时间新中国面貌就焕然一新。到 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 产品的产量已超过建国前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 重大变化。 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

    22、会主义改造。 此后,社会主义改造就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合作化把分散 的、个体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过程。 到1956年底,全国96.3%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其中绝大部 分是高级社,基本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则经历了从生产合作小组到供销合作 社,再到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91.7%的手工业者都参加了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分两步走: 第一步通过国家采购订货、统购包销、公私联营等方式把 私营工商业与国营经济在流通领域里联系起来。 第二步是实行公私合营,把私营工商业与

    23、国营经济的联系 扩展到生产领域和企业内部。在公私合营企业中,公方代 表居领导地位,企业利润先是实行“四马分肥”,后改为 国家根据核定的私股股额,在一定时期内每年付给原工商 业主5%的股息。 到1956年底,99%私营工业和82.2%私营商业都实现了全 行业公私合营。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 l 采取由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努力实现平稳过渡; l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 l 对剥削阶级分子不采取人身消灭政策,立足于把他们改造 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整个改造过程相对平稳,没有对生产力造成太大的冲击和 破坏,反而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过急、片面 追求单一公有制的偏差,

    24、从而留下了所有制形式过于简单 划一等缺憾 。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中国也仿效苏联的经验和模式, 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 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苏联 援助下集中力量进行156个项目的建设,建立工业化和国 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明显带有“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理念。 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 增长1倍多;农业和农村副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5%。 “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 础。 在实践中毛泽东发现苏联这一套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同时 社会主义阵营又出

    25、现了一些问题,从而促使他重新审视苏 联模式 。 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从中国实际出发,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两部重要文献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尽管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但他那种探索 的政治勇气和理论自觉的确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实践的 尝试。 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中叶曾尝试推动他称之为“虚君共 和”的改革。 “虚君共和”主要是指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配置上不要过 于集中。“中央集权太多了,是束缚生产力的”。 在毛泽东推动下,1958年中央开始大规模向地方“放权”, 原来中

    26、央管的企业大批下放给地方 。但由于放得太猛, 又缺乏相关配套措施,造成了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从1959 年开始,已经下放的企业又陆续收归中央。 毛泽东的“虚君共和”改革,虽然比较粗糙,且在计划经 济的框架下也难有太大生存空间,但毕竟是对传统模式高 度集权的运行机制的一次冲击。 毛泽东搞人民公社也有更深的战略思考: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 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 里来,使城市人口过分膨胀,那就不好”。 “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 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可能 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

    27、要按照统一计 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学校, 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的 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盲目流动”。 毛泽东设想的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农、林、 牧、副、渔”全面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社队企业”。 然而这一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一哄而起的混乱状况。 由此引发诸如对国家计划的冲击,社办企业效率低、产品 质量差,农业用工不足影响农业生产等问题。 “七千人大会”后,中央不得不缩短工业生产战线和基本 建设战线,人民公社被“去工业化”,这样一来,人民公 社的发展就基本偏离了毛泽东原来的设想。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的设想未必

    28、能否行得通。但如果从现代化、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的,毛 泽东的设想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三、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 上世纪50年代中叶,在毛泽东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开始探 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可惜,这次探索被1957年的反右斗 争打断。探索中得到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未能坚持下来, 更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而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左的 倾向后来还发展成严重的错误,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走了一条十分曲折的道路。 1、阶级斗争扩大化 反右斗争 “反右倾运动”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到了极致的产物 2、经济建设上不顾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大跃进 人民公社

    29、化运动 导致上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 l 客观方面 苏联模式的影响。 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严峻的国际形势制约。 台湾问题的影响。 l 主观方面 中共还缺乏和平时代领导国家建设的经验,尤其是建 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难以全面把握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和 发展规律。 主要领导人逐渐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听不进批 评意见,任意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和阶级斗争的严重程度。 第三讲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建立社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二、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

    30、会主义 市场体制市场体制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首先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 为谁生产?怎么生产? 计划经济体制即政府运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指令性计划进 行资源配置和组织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能在一定时期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但 本身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 : 如何编制一个能真实反映供求状况的中央计划,以保 持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均衡。 如何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为什么市场会有特殊的“魔力”? 供求双方的市场博弈,最终形成供求均衡与价格均 衡,即所谓市场调节。 市场具有强大的动力机制,刺激

    31、着生产者提高质量, 提高效率和创新。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邓小平南方讲话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否定了市场与社会 主义互斥的观念。 中共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改 革开放的目标取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 作用的经济体制。 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的。这决 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的 不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核 心所在。 国家的宏观调控。 为什么市场经济还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不是万能的,

    32、更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些 问题单靠市场是无法解决的,甚至就是市场本身带来的: 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不公。 公共产品的供给。 垄断与恶性竞争。 市场信号失真。 区域经济的不协调。 就业问题 。 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指一个经济机构对他人福利 施加的一种未在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的影响萨缪尔森 二、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二、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体制体制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体制性障碍: 1、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还比 较突出。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协调,消费明显偏弱 。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 剩 。 自主创新

    33、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 2、市场机制还未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城乡体制两元分割的还较为突出,生产要素自由合理 的流动受到很大限制。 产权制度不完善,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 计划经济的习惯(惯性)依然存在,垄断与市场竞争 的矛盾较为突出。 3、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 4、市场秩序不够规范,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制度建 设和监管不够完善。 信用严重缺失。 政府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不到位。 上述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而成;有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 段后才更为人们所关注;有的原来是合理的,但发展到一 定阶段后却变得不太合理了。但更多的是体制性障碍造成 的,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

    34、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改革的难度要比改革之初大得多: 改革到了“深水区”,要打“攻坚战”。 既得益集团甚至某些政府部门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进 一步改革的阻力。 随着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很难再保持过去那种高速甚 至超高速的增长。 改革共识的形成越来越困难。 思考题:如何认识进一步改革的难度。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一、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现代政治学范畴的民主指的是“人民作主”(人民统治)。 “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距今约24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归纳的6种国家政体: 一人掌权少数人掌权多数人掌权 正

    35、宗政体(谋取 城邦的共同利益)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变态政体(谋取 部分人的利益) 僭主政体 寡头政体 平民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权应该服务于城邦的全体利益,故变 态政体都是恶劣政体,但相比之下“平民政体是三者中最 可容忍的变态政体” 。他最推崇共和政体,其核心在于: 社会利益由不同阶级共享。 亚里士多德对平民政体的评论及其所设想的共和政体已包 含一些现代民主的萌芽。 西塞罗认为,国家是全体公民的事务与共同财产,国家是 维护人民共同利益的,所以才称为共和国。 在西塞罗对国家的论述中,已经隐含着“权力来自于人 民”的思想。 从实践层面上看,民主政治也是发端于西方。 古希腊时期一些城邦国家

    36、的政治制度已包含一些民主因素, 如公民大会、公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由抽签或其他形式 推举产生等。 在封建时代,西欧君主对封臣的权力也非绝对的,君臣之 间更象某种契约关系,君主有权要求封臣承担义务,但也 要尊重并保护封臣的权利。 1215年,英国贵族和平民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签署了著名的 大宪章,其宗旨就是重申封臣的权利,反对国王滥用 权力。 现代民主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人民主权、代议制、分 权与制衡,是在近代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的。 1、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论的核心:无论是权力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行使, 人民都是主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般认为现代人民主权理论是针对封建专制、由“社会契 约论”引

    37、申而成。社会契约论是关于国家起源和国家权力 来源的理论。 近代最早系统地提出社会契约论的是霍布斯。他提出国家 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渡,从而否定了君权神授,但其目 的却是为了创造一个绝对权威(利维坦)。 斯宾诺莎提出:如果统治者违背公共利益和自然法,契约 就无效。实际上是对霍布斯的绝对权力的否定。 洛克进一步指出: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都是人们在订 立契约时不可放弃、不可转让的权利;人们交出的权利只 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被授予权利的人也是契 约的参加者,也要受契约内容的限制,按照社会全体成员 的委托行使权力,而人民则拥有对暴政的反抗权。 斯宾诺莎和洛克对社会契约论的阐述提出了权力的正当

    38、性、 合法性问题 。 卢梭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其 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把社会契约论推向顶峰 。 卢梭认为,人们在缔结社会契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权利 全部转让给了整个集体;每个人在缔约时都产生双重关系: 对于个人,他是主权者的一个成员;而对于主权者,他是 国家的一个成员。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人民主权既是不可转让、也是不可 分割的,更是不可代表的,人民的政治参与是保证人民主 权实现的途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并为人民的“公意”所 指导(即主权在民);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是直接民主。 卢梭人民主权论有一个核心概念:“公意”全体人民 的共同意志,体现的是社会共同体的公共利益

    39、。 在卢梭看来,公意是合法性的唯一源泉,国家主权不外是 公意的运用。公意是永恒的,政府是暂时的;公意是永远 正确的,政府不过是一个必要的祸害。因此,无论是权力 的归属还是权力的行使,人民都是主体,人民是国家真正 的主人,而人民中的每一个都是平等的。 但卢梭的理论也存在逻辑缺陷和现实困境。他所说的“公 意”有很大的虚构性;他所主张的直接民主在现实中也缺 乏可操作性。 2、代议制 代议制是一种有限的、间接的民主形式。 近代代议制源自英国的议会传统。 代议制民主理论是洛克最早提出,而由密尔集大成。 洛克根据人民主权论和立法至上原则提出,合法的政府权 力必须来自人民的委托;政府接受人民委托的权力不是绝

    40、 对的,主权仍然在人民手中,一旦政府违背人民的意志, 人民就可以推翻它。 洛克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立法权。立法权是人民委托的, 并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掌握。 密尔的代议制民主理论 : 提出评价政府的标准:一是致力于“社会利益的总和” 并能够促进社会普遍的精神上的进步;二是能够“将现有 道德的、智力的和积极的价值组织起来,以便对公共事务 发挥最大效果”。 提出最理想的政体是代议制民主政体:代议制政府的 本质是“全体人民或一大部分人民通过他们定期选出的代 表行使最后控制权”。 理性地分析代议制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缺陷并提出补救 措施。提出“服从多数,尊重少数”。 代议制民主是一种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制度设计,

    41、对现代民 族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影响很大。 但从实践来看,代议制民主的理论预设并没有完全实现。 如,代议制的基石选举制度不一定能保证挑选到人民 真正的代表;代议制政府不一定真正代表公共利益(政府 也可能追求自身利益、或受利益集团控制);少数服从多 数的原则不一定能实现真正的民主;代议民主存在多层委 托和代理关系,作为最初的委托人人民往往难以真正 控制政府等等。 此外,代议制民主还有一个如何保证效率的问题。 3、分权与制衡 分权与制衡的核心在于:通过权力来制约权力,防止权力 扩张而可能导致的对个人权利的侵犯,以维护个人的权利 与尊严。 近代最早对分权理论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是洛克。 洛克认为,国家诞生

    42、之后,对个人权利危害最大的是公权 力的滥用。要保障人们的自由免受公共权力的侵犯就必须 实行分权。 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立法权 是人民委托产生的,因此是最高权力。 孟德斯鸠进一步提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学说: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机构 掌握。立法权代表国家的一般意志,由人民通过代表最终 享有。立法机构有权监督和审查行政机关对其制定的法律 的实施,有权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提出弹劾,但不直接干 涉行政事务;行政权执行国家意志,行政机构可以通过 “反对权来参与立法”形成对立法权的制约;司法权由法 院按照法律规

    43、定的方式行使,完全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 并监督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违法。 现代民主政治既是历史演进的产物,又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民主”作为历史范畴,从本质上来说,它是近代以来伴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以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而逐 步形成的,是不同利益群体博弈或阶级斗争的结果 。 从价值层面来说,人类对民主的追求是共同的。 从形式上来说,它是多样的。任何一种现实制度对于历史 文化传统总是有某种“路径依赖”,并且要受到现实环境 和条件的影响。 民主政治始终存在如何保证效率的问题 。 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十

    44、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实践证明,人民从在法律上具有主人地位到在事实上真正 实现自身的民主权利是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既需要人 们的主观努力;又受制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民主 的实现只能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 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尤其是强调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 通过完善法制来实现民主。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是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 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 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

    45、的 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 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 “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 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 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 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 望”。 邓小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思想观念上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人权、私有财 产、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全球化等体 现现代民主政治的观念。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 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 准则,并且负有维

    46、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 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 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习近平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推进民主政治的制 度建设和实践。党和政府适度分离;人大权力和功能逐步 加强;初步建立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基层民主不断推进, 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范围逐步扩大;人民表达利益诉求、 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渠道不断增多;建立服务型政府, 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党建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等。 其三、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从严治党、 依法治国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一方面强 调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建立现代治理体系; 另一方

    47、面强调要依法严格保护人民的权利。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来看,走的是 “增量发展”的道路,这种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 要的 。 亨廷顿在对发展中国家民主进程的研究中指出,现代化进 程会激发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但现代政治 制度从建立到成熟和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对于人们 迅速激发的政治热情,制度的发展往往相对滞后。如果采 取激进方式推动所谓“民主变革”,就会使人们参与政治 的要求超出制度发展的负荷,导致不稳定因素滋长,进而 造成社会动荡,使政治陷入困境。 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难度是很大的。 从思想观念层面来看: 如何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如何正确看待

    48、西方的民主。 如何凝聚社会共识。 从实践层面来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如何在共产党一党领导的条件下,真正实现和保障人 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如何保持执政的共产党的先进性。 思考题:谈谈你对民主政治的看法。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社会建设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一、社会建设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中的地位设中的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目前我国社会建设须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三、目前我国社会建设须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一、社会建设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地位

    49、 “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对 应和相适应的社会领域建设。 一般是指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与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 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医疗卫 生、体育事业、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旅游事 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 社会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社会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 从正向来看,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能够合理配 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社会机制,并相应形 成各种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 从逆向来看,是要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

    50、 新表现和新特点,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 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从而更好 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 促进和谐、改善民生。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任务,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原来的 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 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 动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2.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8084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