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气象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污染气象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污染 气象学 配套 完整 精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污染气象学全册配套最污染气象学全册配套最 完整精品课件完整精品课件1 污染气象学 课程介绍课程介绍 p研究大气环境中由自然因子及人为因研究大气环境中由自然因子及人为因 子支配构成的大气污染系统的基本特子支配构成的大气污染系统的基本特 征和变化规律征和变化规律 p运用气象学方法研究空气污染物自排运用气象学方法研究空气污染物自排 放源进入大气层后的散布规律,其核放源进入大气层后的散布规律,其核 心是心是大气输送大气输送与与扩散扩散 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能够使学生掌握空通过本课程学习,希望能够使学生掌握空 气污染扩散输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将气污染扩散输送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将 来从事天气、
2、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工程、生来从事天气、气候、空气污染、环境工程、生 态环境等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态环境等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 第二章第二章 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第三章第三章 空气污染散布的基本理论处理空气污染散布的基本理论处理 第四章第四章 理想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处理理想条件下空气污染物散布的处理 第五章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大气扩散城市与区域大气扩散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p蒋维楣等编著,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二版),气象出蒋维楣等编著,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二版),气象出 版社,版社,2004 2004 p蒋维楣主编,空气污
3、染气象学蒋维楣主编,空气污染气象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03 p唐永銮等编著,大气环境学,中山大学出版社,唐永銮等编著,大气环境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988 p程胜高程胜高 张聪辰等著,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中国环张聪辰等著,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境科学出版社,1999 1999 pF.Pasquill et al ,Atmospheric diffusion, 3rd F.Pasquill et al ,Atmospheric diffusion, 3rd edition, 1983 edition, 1983 pS.R.Hanna
4、et al, Handbook on Atmospheric S.R.Hanna et al, Handbook on Atmospheric Diffusion,3rd Edition, 1982 Diffusion,3rd Edition, 1982 课程安排课程安排 p平时成绩(平时成绩(3030) 点名、作业(点名、作业(3-53-5次)、提问次)、提问 p考试(闭卷)(考试(闭卷)(7070) 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 1.1 1.1 空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 1.2 1.2 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 1.1 空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 1.1.1 1.1.1 空气污染空气污
5、染 p什么是空气污染什么是空气污染 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的因素,使大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的因素,使大 气组成的成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气组成的成分、结构和状态发生变化, 与原本情况相比,与原本情况相比,增加了有害物质增加了有害物质, 使使环境空气质量恶化环境空气质量恶化,扰乱并破坏了扰乱并破坏了 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 p洁净大气洁净大气 氮、氧、氩、二氮、氧、氩、二 氧化碳、水汽、氧化碳、水汽、 悬浮物、微量气悬浮物、微量气 体成分等。体成分等。 组成成分及比例基本保持不变。组成成分及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p大气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 在自然净化能力之内所允许的污染物
6、在自然净化能力之内所允许的污染物 排放量。把满足一定环境目标的污染排放量。把满足一定环境目标的污染 物排放量定位允许排放总量。物排放量定位允许排放总量。 p 既发展生产,又保护环境既发展生产,又保护环境 1.1.2 1.1.2 空气污染物及其浓度空气污染物及其浓度 p 1.1.2.1 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100多种多种) 以各种方式排放进入大气层,并以各种方式排放进入大气层,并 且有可能对人和生物、建筑材料以及且有可能对人和生物、建筑材料以及 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整个大气环境构成危害或带来不利影 响的物质。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 直接污染空气直接污染空气 主要有二氧
7、化硫、一氧化碳、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二二 氧化氮、颗粒物(飘尘、降尘、油烟等)、氨气、氧化氮、颗粒物(飘尘、降尘、油烟等)、氨气、 及含氧、及含氧、 氮、氯、硫有机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氮、氯、硫有机化合物以及放射性物质 等等 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经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等(伦敦(光化学烟雾等(伦敦(19521952)、洛杉矶)、洛杉矶) 根据污染物的物理形态和化学成分划分:根据污染物的物理形态和化学成分划分: 颗粒污染物(颗粒污染物(TSPTSP) 碳氧化物(碳氧化物(COCO2 2,CO,CO等)等)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
8、NO,NONO,NO2 2等)等) 硫化物(硫化物(SOSO2 2) 卤化物卤化物(HF(HF,CLCL2 2,HCL)HCL) 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及芳烃)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及芳烃) 氧化剂(氧化剂(O O3 3等)等)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 事件回放事件回放 19861986年年4 4月月2626日日当地时间当地时间1 1点点2424分,分,苏联苏联的的乌乌 克兰克兰共和国共和国切尔诺贝利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Chernobyl)核能发电厂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原本以列宁列宁的名字来命的名字来命 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3
9、1人当人当 场死亡,上万人由于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远期影响而致命 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 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外泄的外泄的辐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 的西部地区、的西部地区、东欧东欧地区、地区、北欧北欧的斯堪地维的斯堪地维 亚半岛。乌克兰、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白俄罗斯、俄罗斯俄罗斯受污受污 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 有有60%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的放射性
10、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 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前苏联的的核电厂核电厂安全安全 性的关注,事故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性的关注,事故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2005 2005年年一份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的报告认为直到 当时有当时有5656人丧生人丧生4747名名核电站核电站工人及工人及9 9名名儿童儿童患上患上 甲状腺甲状腺癌癌并估计大约并估计大约4000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人最终将会因这次 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及其他 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
11、包括俄罗斯、白俄罗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 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 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 接接死亡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 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1.1.2.2 空气污染物浓度空气污染物浓度 p 质量浓度:质量浓度:mg/m3 p 体积浓度:体积浓度:ppm 1ppm表示表示106kg中有中有1kg溶质溶质 p 大气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
12、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2.4 A XY 1.1.2.3 污染源污染源 p 空气污染源:自然源与人工源(空气污染源:自然源与人工源(P3) p 按照人类活动内容分类按照人类活动内容分类 p 按照污染物排放方式分类按照污染物排放方式分类 p 按照污染物排放位置分类按照污染物排放位置分类 p 按照污染物排放高度分类按照污染物排放高度分类 p 按照污染物放口的形式分类按照污染物放口的形式分类 源分布不同,采用不同的扩散模式源分布不同,采用不同的扩散模式 1.1.3 1.1.3 空气污染物的危害与影响空气污染物的危害与影响 p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体受害有三条途
13、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人体受害有三条途径,即吸入污染空气、表面 皮肤接触污染皮肤接触污染 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空气和食入含大气污染物的食物, 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除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外,还可对心血管系 统、统、 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肝等产生危害,严重的可夺去人的生命。 p对生物的危害对生物的危害 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动物因吸入污染空气或吃含污染物食物而发病 或死亡,大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或死亡,大气污染物可使植物抗病力下降、影响 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生长发育、叶面产生伤斑或枯萎死亡。 p对物品的
14、危害对物品的危害 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如对纺织衣物、皮革、金属制品、建筑 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材料、文化艺术品等,造成化学性损害和玷 污损害。污损害。 p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造成酸性降雨,对农业、林业、淡水养 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 p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大气污染的防治大气污染的防治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 规划等要合理规划等要合理 绿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绿化造林,使有
15、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 减轻大气污染程度减轻大气污染程度 1.2 影响空气污染物散布的主 要因子 大气边界层是指大气层最底下的一个薄层,大大气边界层是指大气层最底下的一个薄层,大 约约12公里厚度,是大气与下垫面直接发生相公里厚度,是大气与下垫面直接发生相 互作用的层次互作用的层次;是是人类生命和工程活动的主要人类生命和工程活动的主要 场所场所;是是地表与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地表与大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 道道;是空气污染和许多气象灾害的发生地是空气污染和许多气象灾害的发生地 10 km 12 km 对流层对流层 平流层平流层 边界层边界层 1.2.1 大气边界层大气边界层: p大气边界
16、层位于对流层顶部,由于直接与地面相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顶部,由于直接与地面相 贴而受到分子粘性,湍流摩擦,辐射增热,水汽贴而受到分子粘性,湍流摩擦,辐射增热,水汽 交换,物质扩散各种交换作用和地形的影响,致交换,物质扩散各种交换作用和地形的影响,致 使湍流应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因子而不可忽略,与使湍流应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因子而不可忽略,与 之相联系形成大气边界层。也就是说,地面是大之相联系形成大气边界层。也就是说,地面是大 气的一个边界层,这个边界上的输送过程支配和气的一个边界层,这个边界上的输送过程支配和 影响了大气最底层影响了大气最底层1000-20001000-2000米,它响应地面的作米,它
17、响应地面的作 用而且时间尺度为一个小时甚至更短。用而且时间尺度为一个小时甚至更短。 整个大气的基本能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的大部整个大气的基本能源是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的大部 分是穿过大气后再被地面吸收,然后通过边界层湍流分是穿过大气后再被地面吸收,然后通过边界层湍流 输送给大气输送给大气 气团实际上就是全球不同地区与下垫面平衡的边界层气团实际上就是全球不同地区与下垫面平衡的边界层 霜、露和温度预报,实际上都是边界层预报霜、露和温度预报,实际上都是边界层预报、 雾发生在边界层中雾发生在边界层中 污染物大部分被阻挡在边界层中污染物大部分被阻挡在边界层中 动量、热量、动量、热量、 水分、物质交换
18、水分、物质交换 过渡层过渡层 局地自由对流层局地自由对流层 边界层顶边界层顶 大气边界层的概念化分层大气边界层的概念化分层 冠层冠层或粘性次层或粘性次层 上部摩擦层上部摩擦层 近地面层近地面层 作物在边界层中生长,花粉在边界层中输送和扩散作物在边界层中生长,花粉在边界层中输送和扩散 到达自由大气的全部水汽,都是依靠边界层输送上去的到达自由大气的全部水汽,都是依靠边界层输送上去的 云中的凝结核也是通过边界层输送上去的云中的凝结核也是通过边界层输送上去的 雷暴和飓风的发展要依靠边界层输送湿的空气雷暴和飓风的发展要依靠边界层输送湿的空气 大约大约50的大气动能被耗散在边界层中的大气动能被耗散在边界层
19、中 海上大气边界层风切变是海洋的主要能源之一海上大气边界层风切变是海洋的主要能源之一 . 城城 市市 边边 界界 层层 示示 意意 图图 生生 态态 边边 界界 层层 示示 意意 图图 总之,大气边界层作为一个自由大气和地表总之,大气边界层作为一个自由大气和地表 之间的缓冲地带,是由湍流能源和能汇控制的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由湍流能源和能汇控制的区 域。边界层一方面要对大尺度气压场域。边界层一方面要对大尺度气压场( (天气形势天气形势) ) 作出响应,另一方面又要对下垫面的物理状况作作出响应,另一方面又要对下垫面的物理状况作 出响应。因此,发生在边界层内的运动是非常复出响应。因此,发生在边界层内
20、的运动是非常复 杂的。目前,人们已经对大气边界层的基本特征杂的。目前,人们已经对大气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更精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更精 确更全面的实验研究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确更全面的实验研究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 大气边界层主要特征 p大气边界层的主要运动形态一般是湍流,大气湍大气边界层的主要运动形态一般是湍流,大气湍 流运动的尺度非常广;流运动的尺度非常广; p大气边界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热力作用大气边界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于热力作用 而导致的强烈的日变化而导致的强烈的日变化 p由于地面摩擦的存在,大气运动是非地转的;由于地面摩擦
21、的存在,大气运动是非地转的; p大气是非均匀介质,大气密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气是非均匀介质,大气密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特别是铅直方向上大气密度不均一;特别是铅直方向上大气密度不均一; p水平尺度远大于垂直尺度,可视为浅层流体水平尺度远大于垂直尺度,可视为浅层流体 边界层结构日变化 p白天:白天: p近地面层、混合层、夹卷层;近地面层、混合层、夹卷层; p夜间:夜间: p近地面层、稳定边界层、残留层近地面层、稳定边界层、残留层 表面 表面表面 中午日落午夜中午日出 稳定(夜间)边界 层 卷 挟 带 残余 卷挟 云层 自由大气 盖顶逆温 大涡对流 混合层 混合 图 8.2.1 陆上高压区大气边
22、界层由三部分组成:大涡对流混合层;含有原 先混合层空气的残余层;具有间隙性湍流的夜间稳定边界层。 高度(m) 2000 1000 0 边界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点:(高压区、小风、无云条件)边界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点:(高压区、小风、无云条件) 边界层结构的日变化边界层结构的日变化 对流边界层结构及其流场图象。(引自对流边界层结构及其流场图象。(引自Wyngaard, 1990)Wyngaard, 1990) 稳定边界层结构及其流场图象。(引自稳定边界层结构及其流场图象。(引自Wyngaard, 1990)Wyngaard, 1990) 盖帽逆温盖帽逆温 上部稳定层结中上部稳定层结中
23、 的波动及下部大的波动及下部大 对流湍涡对流湍涡 湍流层较浅湍流层较浅 层内存在显著平层内存在显著平 均梯度均梯度,风速极值风速极值 分布分布 湍涡尺度小湍涡尺度小,伴随伴随 叠加重力波叠加重力波 常用的特征尺度变量常用的特征尺度变量 长度尺度:长度尺度: z z:高度;:高度; z zi i:混合层厚度;:混合层厚度; z z0 0:地表粗糙长度;:地表粗糙长度; L L:ObukhovObukhov尺度尺度; 速度尺度:速度尺度: u u* *:摩擦速度;:摩擦速度; w w* *:对流速度尺度;:对流速度尺度; G G:地转风速;:地转风速; U U:地面风速;:地面风速; 温度尺度:温
24、度尺度: * *:温度特征尺度;:温度特征尺度; 湿度尺度:湿度尺度: q q* *:湿度特征尺度;:湿度特征尺度; 时间尺度:时间尺度: f f:无量纲频率;:无量纲频率; 参见参见STULLSTULL,P382P382 ( (一一) )平均变量梯度(风、温、湿)平均变量梯度(风、温、湿) 近地层大气中,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要近地层大气中,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要 素随高度迅速变化,其变化特征与大气稳定度有素随高度迅速变化,其变化特征与大气稳定度有 关。关。 一一 中性层结中性层结 p相似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近地层的平均风廓线相似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近地层的平均风廓线 p由于近地层风速
25、廓线容易在地面观测,所以人们对它已进行由于近地层风速廓线容易在地面观测,所以人们对它已进行 了广泛研究了广泛研究 p通常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大致通常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大致 上呈对数变化,靠近地面,上呈对数变化,靠近地面, 摩擦曳力使风速变为零摩擦曳力使风速变为零 当在半对数图纸上作图时,诸如在静力中性条件当在半对数图纸上作图时,诸如在静力中性条件 下风速廓线对数关系就表现为一条直线下风速廓线对数关系就表现为一条直线 p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 定义为风速为零的高度定义为风速为零的高度 p尽管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并不等于地面上各个粗糙元的高尽管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并不等于地面上各个粗糙元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