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

  •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 文档编号:1679379
  • 上传时间:2021-08-23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1.61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由用户(小豆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新教材 部编版 历史 中外 纲要 教学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社会主义 过渡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九单元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概览明要求 【时空坐标】 【单元特征】 时代趋势: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二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 积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491956 年) 119491952 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抗美 援朝等巩固政权的措施,国民经

    2、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19531956 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在我国确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年) 1政治上:中共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 矛盾,规定了发展生产力的总任务;“左”倾错误的泛滥给我国各项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2经济上:1958 年,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三

    3、年严重困难的局面。1960 年冬,党开始对国民 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文革”时期,由 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 3对外关系上: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中苏关系走向恶化;20 世纪 70 年代, 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第第 2626 课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人民政权 的主要举措;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 的努力。 2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

    4、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 中国的深远影响。 问题导引 1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和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形势,采取的巩固政权的措施及各措施的背景、内容、 意义。(历史解释) 3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和成就。(家国情怀) 4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和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 史观) 5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 的深远影响。(唯物史观) 历 史 时 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过程 (1)召开新政协会议 1949 年 9 月 21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

    5、。 大会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等重要文件。 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 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通过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 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新中国正式成立。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 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 提条件。 (3)中华民

    6、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思考:开国大典时 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你知道为什么要用 54 门礼炮吗?为什么连放 28 响吗? 提示:54代表当时已知的我国 54 个民族。 28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到 1949 年革命胜利,历时 28 年。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面临困难 1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人民解放军仍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3新中国面临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 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二)巩固措施 1土地改革 (1)背景:全国尚有约占总数 2/3 的农民被束

    7、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到 1952 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 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 (1)背景: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 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措施 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 战”和“米棉之战”。 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

    8、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意义 到 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 全国人民的信任。 到 1952 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 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朝鲜政府要求。 (2)经过 1950 年 10 月, 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

    9、八线”附近。 1953 年 7 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 而团结奋斗。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 1“三八线”:1945 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 38 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 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美、苏占领区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新中国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

    10、“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先谈判再建交, 同印度、 印尼、 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953 年 12 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代表中 国第一次提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中印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1954 年 6 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 五项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

    11、广泛承认。 3参加日内瓦会议 (1)1954 年 4 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2)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 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4万隆会议:1955 年 4 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 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 的方向前进。 5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外交新进展:从 1954 年 9 月至 1956 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 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

    12、级外交关系。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长期坚持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是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 的“屈辱外交”“跪拜外交”而言;和平外交是相对于西方的武力外交、霸权主义外交而言。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新中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3“求同存异”:“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 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4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二战前为

    13、法国的殖民地。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把印度和中国的 “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二战结束后,印度支那半岛的越南、老挝、柬埔 寨等国人民开展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1953 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初步建立: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

    14、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图示:三大改造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颁布宪法: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 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的指导思想。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

    15、5国体与政体 (1)国体(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统治阶级 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如我国封建社会的国体是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2)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政 体由国体和国情决定。我国封建社会的政体是君主专制,近代西方的政体有君主立宪制、民 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史料探究释疑难 主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史料一下面是 19501956 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 100,

    16、不包括手工业) 史料二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 5 年内,投入总额为 766.4 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 资占总额的 55.8%,工业是重点,苏联援建的 156 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探究 1:据史料一,指出 19501956 年我国经济成分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历史意义。 提示 1: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 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探究 2: 据史料二, 归纳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分析说明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提示 2

    1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借鉴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东北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拓展】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渐进性和长期性。 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 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二)中

    18、国新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史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史料四我们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 各阶层、各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 种民主形式。 史料五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 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 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探究 3:据史料三,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及其组织原则。

    19、提示 3: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探究 4:据史料四,归纳我国民主协商政治的作用。 提示 4: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地参政议政;不同团体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及时对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 探究 5:史料五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规定的?其根本前提是什么? 提示 5:依据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置自治机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前 提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拓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 (1)特点 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

    20、实性。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 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 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 (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 随堂训练测达标 1下表所列内容为 20 世纪中国某一历史事件具有的意义。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它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与剥削 它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它使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覆

    21、灭 C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解析据表内信息“它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与剥削、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A 项正确;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B 项错误;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 立, C 项错误; 1949 年 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主要是为了筹备“新中国” 的成立,D 项错误。 2(2021济南)上海一位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说: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 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能稳住,给上海工商界一个教训。“经济力量”是指(B)

    22、A“银元之战”B“米棉之战” C统一财经D土地改革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中共通过“米棉之战”,沉重打击了上海不法商人投机 倒把的行为,故选 B 项;根据“六月银元风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可知 A 项错误, 排除;统一财经和土地改革针对的不是上海工商界,排除 C、D 两项。 3(2021山东专练)据统计,1954 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士有 103 万余人,共提出 118 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 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C) 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 B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 C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 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 解析

    23、材料反映了 1954 年宪法起草讨论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满足了人民当家 做主的愿望,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 C 项;材料与政协制度无关,故排除 A 项;此时 人大制度尚未正式建立,故排除 B 项;材料只反映了宪法的起草和讨论情况,而不能体现依 法治国,故排除 D 项。 4“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 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C) A促进朝鲜统一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了保家卫国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 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

    24、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故答案为 C 项。 5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 为若干板块。在 20 世纪 50 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C)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 D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属于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是 1954 年宪法,即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故 C 项正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获通过是在 1949 年 9 月,故 A 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在 19

    25、49 年 10 月 1 日,故 B 项错误;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 1954 年,但这不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 设”,故 D 项错误。 6(2021济南)“文物见证历史”,下图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 1953 年济南市铁业工人生 产合作社发给社员邵芳亭的股票,上面写着邵芳亭入社时按社章规定缴纳股金,特发给股票。 据此可知(D) A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济南掀起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 D手工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 解析材料“1953 年济南市铁业工人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邵芳亭的股票”体现的是对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手工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性质,D 项正确;A、B 两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当时济南掀起手工业合作化的高潮的结论,C 项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新教材)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79379.html
    小豆芽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