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土方工程1.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2章 土方工程1.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章 土方工程1 土方工程
- 资源描述:
-
1、第2章 土方工程 2.1 概述 2.1.1 土方工程内容及特点 土方工程包括一切土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 过程及排(降)水、土壁支护等准备工作。常见 的土方工程有: 1)场地平整。包括确定场地的设计标高, 计算挖填方量,合理进行土方调配。 2)基坑(槽)开挖、隧道、人防等地下结 构的土方开挖,包括排水、降水、土壁 支护等。 3)土方回填与压实。包括土料的选择、填 土的压实方法和密度检验等。 土方工程的特点: 1)量大面广。 2)劳动繁重、工期长。 3)施工条件复杂,受地质、水文、气侯影响 大,不确定因素多。 因此,在组织土方工程施工因此,在组织土方工程施工 前,应制订出技术可行经济前,应制订出技
2、术可行经济 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 1)根据工程条件,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案和效率较 高、费用较低的机械进行施工; 2)合理调配土方,使总的施工量最小; 3)合理组织机械施工,保证机械发挥最大的适用 效率; 4)安排好运输道路、排水、降水、土壁支护等一 切准备工作; 5)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6)保证施工质量,对施工中的可能遇到的流砂、 塌方等提出解决方案; 7)确保安全施工。 2.1.2 土方工程的要求 要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案,首先来看一下土的分 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根据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划分为岩石、碎石土、 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
3、填土六大类。在土木 工程施工中,按土的开挖由易到难程度分为八类: 第一类:(松软土) 第五类:(软石) 第二类:(普通土) 第六类:(次坚石) 第三类:(坚土) 第七类:(坚石) 第四类:(砂砾坚土) 第八类:(特坚石) 2.1.3 土的工程分类 1.土的可松性 土具有可松性。即自然状态的土,经开挖后,其 体积因松散而增大,以后虽经回填压实,仍不能 恢复。土的可松性程度用可松性系数表示,即: (2-1) 2.1.4 土的工程性质 2 V 3 V 最初可松性系数; 土开挖后松散的体积; 土经回填压实后的体积。 s K 土自然状态下的体积; s K 最终可松性系数; 1 V 2. 土的密度 天然密
4、度天然密度 :土在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干密度干密度 d:单位体积的土,将水分烘干后的质量。 是检测填土密实程度的指标。 3.土的含水量 土中所含水与土的固体颗粒间的质量土中所含水与土的固体颗粒间的质量 比,以百分数表示。比,以百分数表示。 天然含水量天然含水量: W=(G湿-G干)/G干 最佳含水量最佳含水量: 可使填土获得最大密实度的含水量 (击实试验、手握经验确定)。 4. 土的渗透性 土体孔隙中的自由 水在重力作用下 会透过土体而运 动,这种土体被 水透过的性质称 为土的渗透性。 H-水头差; L- 渗流路径长度; A-土体横截面积); I-水力梯度。K- 渗透系数。 达西(Da
5、rcy)定律 2.2.1 场地设计标高的确定 1.确定原则 挖、填平衡 主要考虑因素:1)满足工艺和运输 的要求;2)尽量利用地形,减少挖填方量; 3)场地内挖、填方平衡,土方运输总费用 最少;4)有一定的泄水坡度(0.002), 满足排水要求,并考虑最大洪水位的影响。 2.2 场地平整 方法方法:将场地划分为每格边长 1040m的方格网,找出每个 方格各个角点的地面标高(实 测法、等高线插入法)。 按照挖填平衡的原则,场地 设计标高可按下式计算: aaa aaa 11121314 21222324 31323334 41424344 21 11 22 12 n i iiii zzzz azn
6、a 1 43212 0 2 ) 4 ( n i iiii zzzz n z 1 43210 )( 4 1 所计算场地的设计标高(m); 0 z n方格数; 、 2. 一般方法 (2-2) 为便于计算将式2-2进行变形得: 、 aaa aaa 11121314 21222324 31323334 41424344 21 11 22 12 )432( 4 1 43210 zzzz n z 一个方格独有的角点标高; 1 z 1 i z 2i z 、 3i z 、 4i z 第i方格四个角点的原地形标高(m)。 (2-3) 二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 三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 四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
7、2 z 3 z 4 z 泄水坡度 的影响: (2-4) yyxxn iLiLZZ 0 n z 场地内任一点的设计标高; x L y L 、 计算点沿x,y方向距场地中心点的距离; 由场地中心点沿x,y方向指向计算点时,若其方向 与 , 同向时取”-”,反之则取”+“。 、 场地在x,y方向的泄水坡度; x i y i x i y i 2.2.2 最小二乘法求最佳设计平面 方法方法:将场地划分为每格边 长1040m的方格网,找出每 个方格各个角点的地面标高(实 测法、等高线插入法)。 高数的平面截距式方程: 则这个平面上任意一点i的标高 可表示为: y i b c a x i Z Y X o 1
8、 c z b y a x y b c x a c cz ii xi y zcx iy i (2-5) i Z i x i yi点在x方向的坐标; i点在y方向的坐标。 与前述方法类似,将场地分成方格网,并 将原地形标高 i Z标于图上,设最佳设计平 面的方程为式(2-5),则该场地方格网角点的施工高 度为: ),.,1( niZiYiXcZZH iyixiiii (2-6) 式中式中 方格网各角点的施工高度;方格网各角点的施工高度; 方格网各角点的设计平面标高;方格网各角点的设计平面标高; 方格网各角点的原地形标高;方格网各角点的原地形标高; 方格角点总数。方格角点总数。 i H i z i
9、z n 由于施工高度有正(填方),有负(挖方)。若把施工 高度平方之后再相加,则其总和能够反映土方工程填挖 方绝对值之和的大小。 将式(2-6)带入式(2-7),得 (2-7) 令为土方施工高度之平方和,则 22 2 2 11 1 2 nni n i ii HPHPHPHP 式中, i P为i角点的应用次数。 2 1111 2 2222 2 () () xy xy nn xn yn p cx iy iz p cx iy iz pcx iy iz (2-8) c x i y i 该式中有3个未知量:、 (2-9) yx iic、 由高等数学多元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将上式分别对 三个未知量求偏导数,
10、并令其为零,则 n i iyixiii y n i iyixiii x n i iyixii ZiyixcyP i ZiyixcxP i ZiyixcP c 1 1 1 0)(2 0)(2 0)(2 经过整理,可写成下列方程: 可得到如下方程组: (2-7) yx iic、 由高等数学多元函数求极值的方法,将上式分别对 求偏导数,并令其为零,有 n i iyixiii y n i iyixiii x n i iyixii ZiyixcyP i ZiyixcxP i ZiyixcP c 1 1 1 0)(2 0)(2 0)(2 经过整理,可得写成列方程: 0 0 0 PyziPyyiPxycPy
11、 PxziPxyiPxxcPx PZiPyiPxcP yx yx yx (2-8) (2-10) 2-1 以上为采用列表法求常系数线性方程组 (如教材例1-1中表2-10)的过程,详细过程 可参考教材例1-1。还可利用Matlab程序或自 编Fortran程序求解。将求得的 回带可 求得最佳设计平面。 yx iic、 1. 可松性的影响 2.2.3 设计标高的调整 根据挖填平衡原则,不考虑理可松性时有(a)图: WT VV 考虑土的可松性之后,填方取得标高要增加,所 以可以少挖一些。设为土的可松性引起的设计标 高的增加值,则调整后的挖、填关系为: hh按上式求得后,每个角点的设计标高应增加 。
12、 。 2.2.3 设计标高的调整 2. 考虑工程余土或工程用土,相应提高或 降低设计标高。 3. 如采用场外取土或弃土的施工方案,则 应考虑因此引起的土方量的变化,需将设 计标高进行调整。 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是繁重的,如修改设场地设计平面的调整工作是繁重的,如修改设 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计标高,则须重新计算土方工程量。 2.3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与调配 1.基坑(槽)和路堤土方量计算 2.3.1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 F 1 F 0 F 2 H F 2 F 1 F 0 H a) b) 1-4 a)基坑土方量计算 ;b)基槽、路堤土方量计算 )4( 6 201 FFF H V (2-1
13、1) 1.基坑(槽)和路堤土方量计算 2.3.1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 对基坑而言, 为基坑的深度, 、 分别为基坑的 上下底面积( );对基槽或路堤, 为基槽或路 堤的长度, 、 分别为两端的面积( ); 与 之间的中截面面积( ); 此式的物理意义:来源于高数积分的思想, 函数 无具体表达式,故只能采用数值方法求近 似解。利用数值分析的辛普生(Simpson)公式 可得(2-11)式,该式适用性强。 式中 土方工程量(m3)。 H2 F 1 F m2H 1 F 2 Fm2 0 F 1 F 2 Fm2 H dxxFV 0 )( )(xF V 2.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 2.3.1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
14、1)计算各角点的施工高度 =设计标高-自然标高,施工高度:“+”填方; “-”挖方。 2)确定“零线” “零点”方格网边界上施工高度为0的点。 在相邻角点施工高度一正一负的方格网边线上, 用线性差值方法求零点位置如图所示。 n h “零线” “零点”的连线。“零线”即为挖填 方区的分界线,复杂场地的零线可有多条。例如 下图中“蓝色线”即为确定的零线。 3)计算方格网内的土方量 零线确定后,可逐个方格网计算土方量。方格网 中土方量计算有两种方法:四棱柱法和三棱柱法。 以四棱柱法法为例,分(a)全挖或全填;(b) 二挖二填;(c)一填(挖)三挖(填);(d) 一挖一填,四种情况套用公式计算。 2.
15、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 3.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步骤(教材P15P17页 例题) 2.3.1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 1)划分方格网; 2)计算各方格网角点的地面标高; 3)计算场地设计标高; 4)根据泄水坡度计算角点设计标高; 5)计算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 6)确定零点画零线; 7)计算土方量。 8)统计挖、填土方量。 土方调配是大型土方施工设计的一个重要 内容。土方调配的目的是在使土方总运输 量( )最小或土方运输成本(元)最小 的条件下,确定填挖方区土方的调配方向 和数量,从而达到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的 目的。 2.3.2 土方调配 mm 3 重要 概念 实质:最优化问题。 在施工区域内,挖方、填方或
16、借、弃土的综合协调。 土方调配是大型土方施工设计的一个重要 内容。土方调配的目的是在使土方总运输 量( )最小或土方运输成本(元)最小 的条件下,确定填挖方区土方的调配方向 和数量,从而达到缩短工期和降低成本的 目的。 2.3.2 土方调配 mm 3 重要 概念 实质:最优化问题。 3.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步骤(教材P15P17页 例题) 2.3.1 土方工程量的计算 1)划分方格网; 2)计算各方格网角点的地面标高; 3)计算场地设计标高; 4)根据泄水坡度计算角点设计标高; 5)计算方格角点的施工高度; 6)确定零点画零线; 7)计算土方量。 8)统计挖、填土方量。 - 到 的运距; - 到
17、 的运土量。 二、线性规划方法土方调配数学模型 ij C i A j Bij x i Aj B 土方调配问题可用以下数学模型,求一组的 值,使目标函数 二、线性规划方法土方调配数学模型 ij m i n j ij xcZ 11 (2-12) 为最小值,并满足下列约束条件: 0 ),.,2 , 1( )(),.,2 , 1( 1 1 ij m i jij n j iij x njbx miax (竖向各列) 横向各行 未知量有mn个,方程数为m+n个。由于挖填平衡,独立 方程的数量实际只有m+n-1个。由于变量的数目多于独立 方程的数目,因此方程组有无穷多的解。 (2-13) 三、表上作业法 1
18、.同前;2.初始调配方案 方法方法:先从运距小的开始,使其土方量最大。首先在表2-2 中找到一个最小运距,表中的 。任取其一, 如 ,确定 的值,使其尽量大 =400。再取 ,则 =500。重复上面步骤,完成其余方格土方量的确定,表2-3。 40 4322 cc 43 c 43 x 43 c 22 c 22 x 3. 判别是否为最优方案 用位势法求检验数 ij,若所有ij 0,则方案为最 优解。 1)求位势Ui和Vj: 位势和就是在运距表的行或列中用运距(或 单价)同时减去的数,目的是使有调配数字的格 检验数为零,而对调配方案的选取没有影响。 首先将初始方案中有调配数方格的列出(表2- 4中涂
19、红数字),然后按下式求出两组位势数Ui (=1,2,m)和Vj(=1,2,n)。 ij c i U j V + 位势数 计算方法 2)求检验数 ij : 位势数求出后,便可根据下式计算没有调配 数的空格(表示的方格)的检验数: 有土方调配数的方格的检验数必为零,空格 的检验数(表2-5中涂红数字)计算如下: 同理求其他,求得的检验数见表2-5。 jiijij VUC 8050)60(70 122121 VUC 5050)20(80 144141 VUC 4. 方案调整 调整方法:闭回路法。 调整顺序:从负值最大的格开始。 1)找闭回路 a)在所有的负检验数中选一个(一般可选最小的 一个,本例中
20、为 ),把它所对应的变量 作 为调整的对象。 b)找 的闭合回路:在运距表2-3中,从 出 发,沿闭合回路前进,在各奇次转角点(1、3) 的 数字中,挑出最小的一个,本题中取 min(500,100)=100。 12 c 12 x 12 x12 x ij x 2)调整调配值 c)将100填入 方格中,同时将闭合回路中的奇次转折 点处的调配数减100;偶次转角点处调配数加100。最终调 平表格。 d)对新调配方案,仍按1)、2)方法计算出有调配数方 格的位势数、无调配数方格的检验数。发现调整后所有检 验数为+,则为最优方案,调配结束。 12 x 4. 方案调整 调整方法:闭回路法。 调整顺序:从
21、负值最大的格开始。 1)找闭回路 a)在所有的负检验数中选一个(一般可选最小的 一个,本例中为 ),把它所对应的变量 作 为调整的对象。 b)找 的闭合回路:在运距表2-3中,从 出 发,沿闭合回路前进,在各奇次转角点(1、3) 的 数字中,挑出最小的一个,本题中取 min(500,100)=100。 12 c 12 x 12 x 12 x ij x 4)最终调配方案 5)土方运输量 Z=400 x50+400 x60+100 x70+500 x40+100 x70+400 x40=94000( )。mm 3 6)土方调配图 四 土方调配的现代计算方法 当土方调配区数量较多时,用“表上 作业法
22、”计算最优方案仍为较费工。“表 上作业法”是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方法求解 运输问题的一种简化方法。故可采用 FORTRAN编程实现,或借助MATLAB优化 工具箱编程实现。 2.4.1土方边坡及其稳定性 2.4 土方边坡与土壁支护 一、边坡稳定条件与影响因素 1. 破坏形式: 2.4.1土方边坡及其稳定性 一、边坡稳定条件与影响因素 2. 边坡稳定条件: T C T土体下滑力。土体下滑力。 C土体抗剪力。土体抗剪力。 或者说:或者说:土体的稳定条件是:土体的稳定条件是:在土体的重力及外在土体的重力及外 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剪应力小于土体的抗剪强部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剪应力小于土体的抗剪强 度。度。
23、Q重力及外荷载的合力。重力及外荷载的合力。 一、边坡稳定条件与影响因素 3.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1)引起土体剪应力增加的因素:坡顶堆物、行车; 基坑边坡太陡;开挖深度过大;雨水或地下水渗入 土中,使土的含水量增加而造成土的自重增加;地 下水渗流产生的动水压力;土体竖向裂缝中积水产 生的侧向静水压力等。(荷载效应) 2)引起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的因素:土质本身较差或 因气候影响使土质变软;土体内含水量增加而产生 润滑作用;饱和的细砂、粉砂受振动而液化等。 (抗力) 二、放坡与护面 1.直壁(不加支撑)的允许深度: 适用条件:开挖深度在地下水位以上,土质均匀。 二、放坡与护面 2. 放坡: 二、放坡
24、与护面 2. 放坡: (2)边坡形式:)边坡形式:斜坡、折线坡、踏步(台阶)式斜坡、折线坡、踏步(台阶)式 B 1:m a) H BBB b) 21 c) H 1:m 1H 1 2 21:m H 边坡形式(a)直线形 (b)折线形 (c)阶梯形 二、放坡与护面 2. 放坡: (3)最陡坡度规定:)最陡坡度规定: 土质均匀、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土质均匀、无不良地质现象、地下水 不丰富时,不加支撑的基坑、基槽、管沟边坡最陡坡度不丰富时,不加支撑的基坑、基槽、管沟边坡最陡坡度 GB50007-2011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 基坑边坡护面方法示意图基坑边坡护面方法示意图 (d)土袋或砌石压坡护面)土
25、袋或砌石压坡护面 (c)钢丝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护面)钢丝网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护面(a)薄膜或砂浆覆)薄膜或砂浆覆 盖盖 (b)挂网或挂网抹砂浆护面)挂网或挂网抹砂浆护面 3. 边坡护面: 三、边坡稳定性分析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很多,如条分法、摩擦圆法、 极限分析法、有限单元法等。 l 瑞典条分法瑞典条分法 将圆弧滑动体分成若干土条。 计算各土条的力系,滑动力和抗滑稳定力。 抗滑稳定力与滑动力之比称为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选择多个滑动圆心,就可求出相应不同的i,要求其 中最小稳定安全系数min=1.11.5。 滑弧的稳定安全系数 第 个土条滑动面圆弧长度如土中标红处,滑动 面上的法向力、切向力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