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区域经济学:第9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1677954
  • 上传时间:2021-08-22
  • 格式:PPT
  • 页数:53
  • 大小:1.4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区域经济学:第9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区域 经济学 城镇 体系 建设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第一节 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1 第一节 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2 1933,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 20世纪,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逐渐凸显。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 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形成背景 提问: 1. 你购买以下商品时通常选择哪些地方? l 食用油、食用盐、米、蔬菜、牙膏、香皂 l 电视、冰箱、电脑、高档衣服 2. 你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别在哪些地方? 中心地的相关概念 l 中心地:中心地:为周围居民提供 商品

    2、和服务的场所。在实际生 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市,也 可以是城市内的商业中心。 l中心地服务范围:中心地服务范围:中心地 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4 中心地中心地 服务范围半径服务范围半径 服务范围服务范围 基本概念(续) l 中心地等级中心地等级 划分依据:提供职能种类的多少和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划分方式:职能种类少,服务范围小为低级中心地。职能种类 多,服务范围大的为高级中心地。 高低级中心地之间的关系:即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高级中心 地不仅有低级中心地所具有的职能,而且有低级中心地所没有的 较高级的职能。 5 商品等级与商品服务范围 l 油、盐、酱、醋等经常需要的商品, 价格低,经营此

    3、类低等级商品的商店 彼此距离小,服务范围小,数目多; l 衣帽、手表、彩电等商品,不经常 需求,价格相对较高, 经营此类高等 级商品的商店彼此距离大,服务范围 大,数目少 。 6 中心地等级、规模与数目的关系 l 根据中心地理论,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 l 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城镇等级的高低与城镇数目成反比。 规模小的城镇数目多,反之数目少;城镇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7 城市等级城市等级职能种类职能种类城市作用城市作用服务范围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城市数目 高高多多大大大大少少 低低少少小小小小多多 基本概念(续) l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 8 服务人口门槛人

    4、口 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 亏本 l 服务范围与门槛人口紧密相连,服务范围可看作 实际接受服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这个范围 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在人口均匀分 布的条件下,门槛人口大,服务范围也大。 假设条件 l 均质平原; l 人口均匀地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消费方式、生活习惯相同; l 市场统一,商品或服务质量和价格相同; l 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是理性的。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消费者选 择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商品(消费价格等于销售价格与交通费之 和)。 9 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10 l 某一种货物的供应点只 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 免竞争,供应点之

    5、间距 离不会太大,服务范围 都是圆形的。 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 11 l 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供应点出 现,货物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 的服务范围彼此相切。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12 l 假设你居住在三个圆相切的中心空白 区域,你会去哪里买商品呢? l 最终一个小店的服务范围会呈什么形 状呢? 中心地之间空白地带的平分: l消费者会选择最近的供应点,空白 区可分割成三部分,分别属于离其最 近的供应点。 l同时,每个供应商为了谋求最大利 润,拼命扩大服务范围,相互瓜分圆 与圆之间的空白区,使供应点在这一 地区达到饱和状态。这样,圆形服务 范围被六边

    6、形替代。 空白地带的平分与次级中心地的形成空白地带的平分与次级中心地的形成 13 六边形市场范围形成 l1. 各级中心地服务必须达到其门 槛值,以使商人有利可图; l2. 中心地区域所有消费者都应得 到每种商品或服务的提供。 满足六边形空间结构的原则 14 六边形市场范围形成 15 l 北京城商业网点的长 期发展变化体现了中 心地思想。 l 同级商业网点的布局 ,其服务范围大致呈 现为正六边形。 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3种) 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读图思考: l 图中共有多少种等级的中心地? l 在各级中心地形成的具有等级 关系的空间结构体系中,中心地 的等级与数量间是什么关系? 16

    7、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3种) 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读图思考: l 图中共有多少种等级的中心地? l 在各级中心地形成的具有等级 关系的空间结构体系中,中心地 的等级与数量间是什么关系? 17 低等级中心地低等级中心地 低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低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中等级中心地中等级中心地 中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中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高等级中心地高等级中心地 高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高等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不同等级中心地六边形服不同等级中心地六边形服 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18 1.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K=3系统) 19 l 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

    8、服务为原则。根据均衡模式,每个中心地为周围市场提供的 商品和服务是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来实现的。 特点及应用 l 特点特点: : 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遵循市场原则。 每一个低级市场区为3个高级市场区所分享; 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和其他两个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l应用应用 由于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较高一级中心市场区的顶点上,而不在两个 较高等级中心地的连结通道上,因而效率并不高。 20 2. 交通原则中心地 系统 21 461 2 1 K A B C K=4系统 l 在交通影响明显的地区, 交通原则制约着中心地的 等级系统,各级中心地都 位于高一级中心地之间的 交通线上。 特点及应

    9、用 特点:特点: 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一般是沿着交通线进行,较低级的中 心地会在两个较高级的中心地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导致较高级 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下一级的4倍。 应用:应用: 该系统是被认为效率最高的一种,适合于交通大发展时期、新 开发地区、交通过境和聚落呈线状分布的区域,特别是高等级中 心的布局。 22 3. 行政原则中心地系统(K=7系统) l 特点:特点: 在交通偏僻和自给自足地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分布首先受 制于行政管理和政治控制的需要,低级中心地完全被包围在高一 级的中心地之内,而不能象市场原则或交通原则那样同时受到2- 3个高一级中心地的影响。高级中心地可以管理7个低级的。 2

    10、3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l 应用:应用:该系统是行政管理最优, 而经济效率最低的一种。 l 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 对主义时代,或者象社会主义国 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l 另外,适用于自给性强、与城 市分离的山间区域。 24 总结 l 三个原则在一个区域会交叉发生作用,但又各有侧重在经 济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原则占优;在自给自足和偏僻地区, 行政原则居首位;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沿交通线推进,交通 原则占上风。 l 总结:城镇体系的形成有赖于三股力量的混合作用。 25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1.西德的空间整治与中心地理论 联邦空间整治法规定各级中心地的目标;实施手段是“点轴开发

    11、”。各州 按照中心地理论都规定了各级中心地和服务圈的人口和范围。巴登-符腾堡 州的空间整治是典型。 该区将整个区域规划为五种类型,同时将中心地划分为高级、中级和低 级三个等级;根据区域条件规划出“计划发展中心地”使所有区域都能享 受到城市服务。同时规定了各级中心地和服务半径内的人口和空间范围。 (1)小中心地:0.1 0.5万人服务范围7公里以内,(2)低级中心地: 0.6万人以上服务范围乘车最多需15分钟,(3)中级中心地:1.5万人以上 ,乘车最多需30分钟,(4)高级中心地:10万人以上。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2. 中心地理论在日本的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日本建设省曾经按照聚落和公共设施等级进

    12、行过区域规划; 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也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思想。 克氏中心地理论缺陷 l 现实中很难满足克氏提出的假设条件; l中心地系统的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与现实情况 不相符合; l 把消费者作为“经济人”看待,认为消费者首先利用最 近的中心地,但现实中消费者外出更倾向于高级中心地; l忽视了集聚效益; l 28 二. 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29 (一)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廖什景观:交通干线影响下的中心地模式。 1. 现实生活中,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的和多样的。 2. 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 3. 在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活

    13、动和 交通网络。 4. 市场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是六边形。 (二)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完善 30 l 艾萨德模式:人口密度不均衡条件下的市场区模式 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中心地附近人 口密度会比较高,外围人口密度逐渐下降。 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市场区范围通常比较小,或同样大面积的 地区中心地比较多,反之。 第二节 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 l 城镇体系: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 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 31 城镇体系特征 32 与城镇群相比,具有下列特征

    14、: l整体性:每个城镇、交通通讯线路都构成城镇体系(整体)的有 机组成部分。 l关联性:城镇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它 是与城镇群(各自为政、分工不明的城镇总体)的最大差别。 l层次性:各城镇的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不同,下级城市要服 从上级城市的行政领导。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 行政级别层次行政级别层次 l在城镇体系中,各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城市只有 一个,第二、第三、第四层次的城镇可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 城市服从于高一级城市的行政领导。 规模层次规模层次 l每个城镇体系都由多个不同规模的城镇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 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

    15、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层次性根据区域的不同而不同。 33 中国5级城镇体系 l 省级城市 l 副省级城市(15个城市。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方面, 被视为省一级计划单位。其市委书记、人大主任、市长、政协 主席均为副部级干部,不由省委而由中央组织部直接任命) l 地级市 l 县级市 l 建制镇 34 具体指标分级权重 人均收入29% 常住人口22% 非农人口比12% 人均储蓄余额21% 三产比重16% l分级指标是从众多指标中筛选出的影响乘用车需求的5个关键指标,其 中常住人口影响需求规模,人均收入和人均储蓄余额影响购买力,非 农人口和三产比重影响需求意愿; 国家信息中心城市分级标准2013版

    16、关键指标在综合得分中的权重 l对5个指标根据一定权重计算 各城市的综合得分,依据综合 得分进行城市分级; l分级时平衡各级别乘用车需求 量占比,并根据千人保有量进 行微调。 : 市场类别市场类别城市级别城市级别具体城市(全国具体城市(全国348348个)个) 一线市场 (20个) 一级城市(6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 二级城市(14个)沈阳、大连、南京、苏州、无锡、宁波、东莞、佛山、济南、青岛、太原、西安、成都、武汉 二线市场 (57个) 三级城市(18个) 哈尔滨、长春、石家庄、常州、南通、金华、台州、温州、中山、合肥、郑州、包头、乌鲁木齐、昆明、重庆、福州、厦门、长 沙 四级

    17、城市(39个) 大庆、鞍山、抚顺、沧州、邯郸、廊坊、秦皇岛、唐山、连云港、泰州、徐州、扬州、镇江、湖州、嘉兴、丽水、绍兴、舟山、 江门、汕头、珠海、南宁、海口、东营、济宁、临沂、威海、潍坊、烟台、淄博、大同、阳泉、兰州、鄂尔多斯、呼和浩特、银 川、西宁、贵阳、南昌 三线市场 (271个) 五级城市(93个) 鸡西、佳木斯、牡丹江、齐齐哈尔、吉林、本溪、丹东、葫芦岛、锦州、辽阳、盘锦、营口、赤峰、保定、承德、邢台、张家口 、淮安、宿迁、盐城、衢州、惠州、茂名、梅州、清远、韶关、湛江、肇庆、防城港、桂林、柳州、玉林、三亚、阜阳、淮北、 淮南、黄山、马鞍山、宿州、铜陵、芜湖、宣城、滨州、德州、莱芜、

    18、日照、泰安、枣庄、洛阳、平顶山、长治、晋城、晋中、 朔州、忻州、白银、嘉峪关、金昌、酒泉、呼伦贝尔、乌海、乌兰察布、固原、石嘴山、安康、宝鸡、汉中、渭南、延安、榆林 、克拉玛依、六盘水、遵义、德阳、绵阳、攀枝花、拉萨、曲靖、龙岩、南平、宁德、泉州、三明、漳州、常德、郴州、衡阳、 怀化、邵阳、永州、岳阳、株洲、赣州 六级城市(178个) 大兴安岭、鹤岗、黑河、黑龙江省垦区、七台河、双鸭山、绥化、伊春、白城、白山、辽源、四平、松原、通化、延边、朝阳、 阜新、铁岭、通辽、兴安盟、衡水、锡林郭勒、潮州、河源、揭阳、汕尾、阳江、云浮、百色、北海、崇左、贵港、河池、贺州 、来宾、钦州、梧州、琼北、琼南、洋

    19、浦、安庆、蚌埠、亳州、巢湖、池州、滁州、六安、菏泽、聊城、安阳、鹤壁、济源、焦 作、开封、漯河、南阳、濮阳、三门峡、商丘、新乡、信阳、许昌、周口、驻马店、临汾、吕梁、运城、定西、甘南、临夏、陇 南、平凉、庆阳、天水、武威、张掖、阿拉善、巴彦淖尔、吴忠、中卫、果洛、海北、海东、海南、海西、黄南、玉树、商洛、 铜川、咸阳、杨凌、阿克苏、阿勒泰、巴音郭楞、博尔塔拉、昌吉、哈密、和田、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石河子、塔城、吐 鲁番、伊犁、安顺、毕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铜仁、阿坝、巴中、达州、甘孜、广安、广元、乐山、凉山、泸州、眉山、 内江、南充、遂宁、雅安、宜宾、资阳、自贡、阿里、昌都、林芝、那曲

    20、、日喀则、山南、保山、楚雄、大理、德宏、迪庆、红 河、丽江、临沧、怒江、普洱、文山、西双版纳、玉溪、昭通、莆田、鄂州、恩施、黄冈、黄石、荆门、荆州、潜江、神农架、 十堰、随州、天门、仙桃、咸宁、襄阳、孝感、宜昌、娄底、湘潭、湘西、益阳、张家界、抚州、吉安、景德镇、九江、萍乡、 上饶、新余、宜春、鹰潭 注:以上为国家信息中心对于一至六级城市的划分标准。 二.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 37 l 城市规模:城市大小,主要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两种表达方法。 l 城市规模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 城市总和及其数量比例。 城市规模与城市等级的关系? (一)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l 1. 位

    21、序规模法则 l 2. 城市首位律 38 1.顺序规模分布(Rank-Size Distribution) l 在一个国家或区域里,城市大小排位顺序与其人口规模呈现反 向相关。 l 如果这些城市的位序同规模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规则的函数关 系,称为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 39 位序与规模的函数关系 40 公式: RPq=K l 当q=1时,是一种理想分布。经济发达国家,自然增长。 l 当q1时,城市人口分布较均匀。幅员辽阔的国家,中国。 R: 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 P: 城市规模(万人) q, K: 常数 2. 城市首位分布 l马克杰斐逊1939年发现,一国的首位城市与第二位 城市的规模差距大得

    22、异乎寻常。称城市首位律。 l 在一个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称为首位城市。 l 由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就是 “首位分布”。 41 2. 城市首位分布 l 城市首位度: 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之间的人口规模比率。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城镇体系中最大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首位度高:首位城市和第二大城市发展水平相差悬殊,难以带动次 一级城市发展。 首位度低:城镇体系的中心城市不明显,最大和次大城市发展水平 不相上下,属于双中心(或多中心)体系。 42 城市首位分布(续) l 城市首位指数: 为弥补首位度测度中涉及城市数目太少,提出的 改进办法。 l 4 城市指数: l11城市

    23、指数: P1、P2P11:按人口规模自大而小排列的第n位次城镇的人口数 量 43 S4=P1/(P2+P3+P4) S11=P1/(P2+P3+P4+P11) 城市首位分布的利弊 l 好处:好处: 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广泛交流; 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比城市间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 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 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 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44 城市首位分布的利弊 l 弊端:弊端: 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 理的资源利用; 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 经济增长有害

    24、; 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 45 (二)双中心城镇体系类型 l 城镇体系内有两个规模相近、地位 相当的核心城市,共同发挥对其他 中小城市的空间作用。 l 如京津唐地区城镇体系便是以北京、 天津为双核心而组成。 46 47 l 80年代,关于讨论焦点是大城市规模要不要控制,发展小城市(镇) 是不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其观点概括有这样几种: 小城市重点论; 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 大城市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 48 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续) 1. 小城镇重点论 l 小城镇重点论特别强调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剩余

    25、 劳动力就地消化”,“小城镇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化过程中的蓄水 池”,“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唯一道路”等观点。 l 主要的理由 城乡二元结构未从根本上破除 大城市无法吸收大量的进城农民工 充分的国情基础 49 2. 大城市重点论 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 律”,“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 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 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 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难 以担当转移几亿农民的重任。 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续) 50 3. 中等城市重点论者 认为城镇的集聚效应极差

    26、,大多数是20万以下的县城;大城 市多面临着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城 市病”的困扰,主张确立以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4.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者 主张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续) 51 一一. .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l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城市建设方针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时围绕着 156个重点项目的布局,被确定为重点建设的新工业城市如太原、包头、兰 州、西安、武汉、大同、成都等很快发展成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l 5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60年

    27、代 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苏关系、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都很紧张。出于对国际严 峻形势的估计,毛泽东的城市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集中”发展转 向“分散”发展,开始强调“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 52 l 从50年代后期到1976年间 国务院要求“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市的方针”,但并未认真 贯彻,在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连城市规划工作也被停止了,否 定用城镇形式来组织工业。整个六七十年代城市人口反向流人乡村, 大城市发展缓慢,小城市也未发展起来。 l 四人帮被打倒以后 中国城市的复兴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各种“城市病”全面爆发。1978 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正式 确立为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 一一. .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续) 53 l 1978年以后 国民经济开始压缩重工业和基建规模,许多重工业中心和综合 性大城市因调整而一度经济不景气。相比之下,一批以轻纺工 业为主的中小城市脱颖而出。 农村经济改革也要求小城镇长期萎缩的局面彻底改变。1980年 把“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作为国家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一一. .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来龙去脉 (续)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第9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77954.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