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分析.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区域人口分析.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人口分析
- 资源描述:
-
1、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 20142014,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新,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新 战略之战略之 一带一路一带一路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 第三章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3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区域经济背景区域经济背景经济层面上经济层面上 1 1 区域文化背景分析区域文化背景分析文化层面上文化层面上 2 2 区域历史基础分析区域历史基础分析历史层面上历史层面上 3 3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
2、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4 一、区域经济背景一、区域经济背景 自然差自然差(地理、自然和历史基础)(地理、自然和历史基础) 位势差位势差(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 趋势差(经济发展的趋势)趋势差(经济发展的趋势) 产业布局的因素多样化产业布局的因素多样化 产业布局指向性类型多样产业布局指向性类型多样 产业布局指向深受区位优势的影响产业布局指向深受区位优势的影响 部门分工(平面拓展)部门分工(平面拓展) 行业与地域分工(空间深化)行业与地域分工(空间深化) 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符合规律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符合规律 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动 力力
3、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走特色经济之路走特色经济之路 1.1 1.1 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4 4个方面的原因个方面的原因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5 一、区域经济背景一、区域经济背景 区域经济特色的区域经济特色的2大表现大表现 (1)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 产业结构由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三部分组成。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分布条件、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分布条件、 内
4、容、形式和特点。内容、形式和特点。 区域产业布局实际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布局实际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 的不同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演变的不同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演变 趋势。趋势。 1.1 1.1 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2013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 达到达到46.1%46.1%, 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6 一、区域经济背景一、区域经济背景 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影响区域
5、之间的市场结构; 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1.2 1.2 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 1. 1. 在做区域经济背景分析时,正确认识区域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在做区域经济背景分析时,正确认识区域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 费观念、生活方式;费观念、生活方式; 2. 2. 充分挖掘区域社会文化动力,增强社会文化的资源禀赋,提高充分挖掘区域社会文化动力,增强社会文化的资源禀赋,提高 地区企业的文化竞争优势;地区企业的文化竞争优势; 3. 3. 营造一个和谐、具有创新性社会软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具有创新性社会软环境,促进区域
6、经济的发展 注意注意 人均收入人均收入 人均消费水平人均消费水平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7 一、区域经济背景一、区域经济背景 1. 1. 市场反映商品的需求,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市场反映商品的需求,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 导向作用导向作用; 2. 2. 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 合理性(需求门槛);合理性(需求门槛); 3. 3. 市场地域范围大小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 规模规模 4. 4.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 5. 市场意
7、识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1.3 1.3 市场化水平市场化水平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8 一、区域经济背景一、区域经济背景 基础设施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基础设施是区域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 狭义基础设施狭义基础设施:包括:包括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能、给排水设施、能 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 护设施等。护设施等。 社会设施社会设施:包括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等。:包括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等。 1.4 1.
8、4 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9 1.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的现状评价;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的现状评价; 2.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3. 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需求预测;区域社会基础设施需求预测; 那如何分析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呢?那如何分析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呢?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0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区域文化研究是区域发展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区域文化研究是区域发展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 但纵观国内外的
9、区域发展,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但纵观国内外的区域发展,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 产生深远、持续、全方位的影响。产生深远、持续、全方位的影响。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1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 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区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区域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 区域物质文化(物质载体)区域物质文化(物质载体) 区域制度文化(行为规范)区域制度文化(行
10、为规范) 区域精神文化(价值观念)区域精神文化(价值观念) 显性和隐性文化显性和隐性文化 2.1 2.1 区域文化的含义区域文化的含义 坚持文化本土化策略坚持文化本土化策略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2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2.2 2.2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影响着经)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影响着经 济发展道路的选择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
11、区 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 发展的水平发展的水平 (4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岭南文化 温州(永嘉)文化 湖湘文化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3 重素质求内涵重素质求内涵 苏南经济的日新月异苏南经济的日新月异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4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剖面法剖面法:同一区域时间序列的纵剖面:同一区域时间序列的
12、纵剖面 同一时点不同区域的横剖面同一时点不同区域的横剖面 历史地理分析:事件与背景结合,纵横剖面结合历史地理分析:事件与背景结合,纵横剖面结合 静态与动态静态与动态 3.1 3.1 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一般方法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5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1 1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行政范围的变更)(行政范围的变更) 2 2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的分析 3 3区域发展区域发展动力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的历史变化分析 3.2 3.2 区域发展历
13、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区域发展历史基础分析的主要内容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6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区域人口与劳动力条件 中国新时期人口特点中国新时期人口特点 人口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率低 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供给减少 老龄化和抚养比高老龄化和抚养比高 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提高 人口城镇化加速人口城镇化加速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7 第二节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区域人口与劳动力条件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二、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三、
14、区域人口质量分析三、区域人口质量分析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五、五、适度人口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与人口容量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8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人人 人口数量及增长影响区人口数量及增长影响区 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 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 产的投资的供给;产的投资的供给;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 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 生产结构;生产结构;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 消费市场的分布消费市场的分布 生产者生
15、产者 消费者消费者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19 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性别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年龄构成 职业构成职业构成 民族构成民族构成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0 1. 性别构成性别构成 概念:概念:人口的性别构成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人口的性别构成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 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表示方法:表示方法: 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以男性与女性人口各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以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以男
16、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即以女性人 口数为口数为100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表示。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出生婴儿性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出生婴儿性比例、男女分龄死亡率、移民移民 的性别选择的性别选择、战争、城乡差别等。、战争、城乡差别等。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1 广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广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6372476637247人,占人,占 52.26%52.26%;女性人口为;女性人口为60635536063553人,占人,占47.74%47.74%。总人。总人 口性别比(以女性为口性别比(以女
17、性为100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 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70108.70上升为上升为109.46109.46。 六普数据六普数据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2 2 2年龄构成年龄构成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 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来表示。 逐龄分组:逐龄分组: 1 1岁一档分组、岁一档分组、5 5岁一档分组、岁一档分组、1010岁一档分组。岁
18、一档分组。 国际划分法: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划分为三组,即0 01414岁为少年儿童组,岁为少年儿童组,15156464岁为青岁为青 年或成年组,年或成年组,6565岁以上为老年组。岁以上为老年组。 中国划分法:中国划分法:划分为六组,即划分为六组,即0 06 6岁为学龄前儿童组,岁为学龄前儿童组,7 71212岁适龄岁适龄 小学组,小学组,13131515岁为适龄初中组,岁为适龄初中组,16161818岁为适龄高中组,岁为适龄高中组,男男16165959、 女女16165454为适龄劳动人口组为适龄劳动人口组,60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岁以上为老年人口组。 人口分组的结果除用人口分组
19、的结果除用表格表格表示外,还用表示外,还用人口金字塔图人口金字塔图表示,并且后者表示,并且后者 更为直观、常用。更为直观、常用。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3 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 老年指数(老少比)、抚养指老年指数(老少比)、抚养指 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数(又称负担系数)、年龄中 位数、平均年龄等位数、平均年龄等 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出生率、死亡率和人 口迁移;战争、饥荒、口迁移;战争、饥荒、 瘟疫等。瘟疫等。 对人口本身再生产的影响:对人口本身再生产的影响: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21-8-1
20、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4 人口比重人口比重/ /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减少型减少型 0 01414岁岁404026.526.52020 15154949岁岁505050505050 5050岁岁101023.523.53030 少年儿童比重少年儿童比重/ /老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 /中位年龄中位年龄/ /岁岁类类 型型 4040442020年轻型年轻型 303040404 47 720203030成年型成年型 30773030老年型老年型 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桑德巴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人口统计中年龄构成的划分人口统计中年龄构成的划分 2021-8-15中山大学新
21、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5 劳动力问题劳动力问题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男男16-5916-59岁,女岁,女16-5416-54岁的人口;岁的人口; 被抚养人口:被抚养人口:上述范围之外的老人和少年儿童。上述范围之外的老人和少年儿童。 劳动适龄人口与抚养人口的比例劳动适龄人口与抚养人口的比例 过低:无法扩大再生产,劳动适龄人口的社会压力等问题。过低:无法扩大再生产,劳动适龄人口的社会压力等问题。 过高:剩余劳动力增加,失业率增加等过高:剩余劳动力增加,失业率增加等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6 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
22、占总人口比,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 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 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 的局面。的局面。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7 老龄化问题老龄化问题 2020202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2.482.48亿亿 老龄人口将占人口的老龄人口将占人口的18%18% ,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国家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8 2010
23、2010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中,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中,0-140-14岁人口为岁人口为14563961456396人,占人,占 11.47%11.47%;15-6415-64岁人口为岁人口为1040353410403534人,占人,占81.91%81.91%;6565岁及以岁及以 上人口为上人口为840870840870人,占人,占6.62%6.62%。同。同200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 查相比,查相比,0-14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74.97个百分点,个百分点,15-6415-64岁人岁人 口的比重上升口的比重上升4.374.37个百分点,个百分
24、点,65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0.60.6个百分点。个百分点。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29 知识链接:广州市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知识链接:广州市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 国际上通常用国际上通常用60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10%或或6565岁及以上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比重达到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20102010年年“六普六普”数据数据, ,广州市域范围广州市域范围6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 未达到未达到7%,7%,为为6.62%6.
25、62%。从此数据上看广州市整体上未进入人口老。从此数据上看广州市整体上未进入人口老 龄化阶段龄化阶段, ,但从市域范围内部各区但从市域范围内部各区 ( (县级市县级市) ) 来看却存在明显来看却存在明显 差异。差异。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30 均质性圈层均质性圈层 核心核心- -边缘结构边缘结构 多中心结构多中心结构 圈层结构圈层结构 双中心结构双中心结构 2021-8-15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城规系31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 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 由由“均质型双圈层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