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基础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气科学基础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科学 基础 配套 完整 精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大气科学基础全册配套最完整大气科学基础全册配套最完整 精品课件精品课件1 大气科学基础大气科学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教材: 大气科学基础大气科学基础 王伟民 刘华强等 参考书:参考书: 气象学气象学 陈世训 陈创买等 大气科学概论大气科学概论 黄荣辉等 大气科学概论大气科学概论徐玉貌 刘红年等 ATMOSPHERIC SCIENCE JOHN M.WALLACE domestic grazing animals(畜牧业); termites(白蚂蚁); landfills(垃圾掩埋); coal mining; and, oil and gas extraction 69 甲烷
2、的增长 70 Greenhouse gas nitrous oxide is now increasing at a rate of 0.2 to 0.3 % per year. Its part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is minor relative to the other greenhouse gases already mentioned. However, it do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of ecosystems 71 O
3、zones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has been difficult to determine.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gas are found in two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e majority of the ozone (about 97 %) found in the atmospher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stratosphere at an altitude of 15 to
4、55 kilometers above the Earths surface. 72 This stratospheric ozone provides an important service to life on the Earth as it absorbs harmful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recent years, levels of stratospheric ozone have been decreasing due to the buildup of human created chlorofluorocarbons in the atmos
5、phere. Since the late 1970s, scientists have notic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e holes in the ozone layer over Antarctica. Satellite measurement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zone from 65 North to 65 South latitude has had a 3 % decrease in stratospheric ozone since 1978. 73 氟里昂会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 Ozone traps UV (S
6、W) radiation from reaching the earth surface. Human pollutants (CFCs etc) are destroying this protective layer and causing cancers of the skin. 74 南极上空的臭氧洞 THE ANTARCTIC HOLE IN THE OZONE LAYER 75 Water vapor has several very important functional roles on our planet: It redistributes heat energy on
7、the Earth through latent heat energy exchange; The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r creates precipitation that falls to the Earths surface providing needed fresh water for plants and animals; It helps warm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rough the greenhouse effect. 76 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对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云雾降水的形 成、大气污染以及大气光学与电学现
8、象的产生都 具有重要的作用。 气溶胶粒子的来源可分为人工源人工源和自然源自然源两大类。 77 随堂小测 1、地球的原始大气中,主要包含以下的气体成分:( ) a. 氮和氧 b. 氢和氦 c. 水汽和二氧化碳 d. 甲烷和臭氧 2、当前的地球大气中,( )约占干空气总体积的99% a. 氢和氧 b. 二氧化碳和氧气 c. 氮和氧 d. 氢和氮 3、约75%质量的空气集中于对流层内(判断对错) 4、下列大气成分中,哪些属于可变气体:( ) a. 氮 b.氧 c.氢 d.水汽 e. 二氧化碳 f.甲烷 g.一氧化氮 h.臭氧 I.氦 J.氩 k.氪 l.氖 5、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有( ) a.氮
9、b.氧 c.氢 d.水汽 e. 二氧化碳 f.甲烷 g.一氧化氮 h.臭氧 I.氦 J.氩 k.氪 l.氖 78 思考题 6、大气中的水汽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7、大气的温室气体中,哪些成分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9、大气中的臭氧通过吸收太阳的( )辐射来保护人类的健康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电磁波 10、地球大气中的臭氧洞主要位于( )。 a.赤道上空 b.南极上空 c.北极上空 d.中纬度地区上空 79 2 大气的结构 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在垂直大气的物理性
10、质和化学性质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在垂直 方向上都是不均匀的方向上都是不均匀的。 按照大气的化学成分大气的化学成分划分,大气垂直方向可分为均质 层和非均质层; 按照大气的压力结构大气的压力结构划分,大气垂直方向可分为气压 层和逸散层; 按照大气的电离结构大气的电离结构划分,大气可分为电离层和磁层; 按照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划分,大气在垂直方向可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中间层、热层以及外层 -100-50050100 思考:思考: 注意每一层气注意每一层气 温的垂直变化?温的垂直变化? 高度(千米) 温度() 20 0 140 120 60 100 80 40 对流层对流层 电离层电离层(热层热层) 中
11、间层中间层 平流层平流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0 -100-50050100 对流层对流层 温度() 对流层特点对流层特点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约 -6 C/1000米); 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水汽、尘埃杂质含量多 天气和气候变化最显著 高度(千米) (1 1)对流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厚度对流层的厚度 不同地区不同地区 高纬度地区: 89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低纬度地区: 1718千米 同一地区同一地区 夏季较厚 冬季较薄 * 一般情况下, 近地面大气温度高,对流层高度就大; 纬度低,对流层高度大;纬度高,对流层高度小; 同一地区,夏季(或白天)对流层高度大,
12、冬季(或黑夜)对流层 高度小; 夏季(或白天)陆地的对流层高度大于海洋;冬季(或黑夜)相反; 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寒流流经的地区。 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强度空气的对流运动的强度; 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上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上 下层温差的大小下层温差的大小; 近地面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纬度高低、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纬度高低、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 距距 地地 面面 最最 近近 气温分气温分 布上冷布上冷 下热下热 水汽、尘埃集中水汽、尘埃集中 对流对流 运动运动 显著显著 天天 气气
13、变变 化化 显显 著著 热量热量 来自来自 地面地面 对流层的气候特点对流层的气候特点 对流层内可划分为行星边界层行星边界层和自由大气自由大气 行星边界层特点行星边界层特点: 地面摩擦力的作用 湍流运动 大气与下垫面的交换主要在行星边界层内完成 随天气系统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十分明显 n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对流对流”? n对流层厚度有什么变化?对流层厚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为什么? n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复杂多变?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复杂多变? n小结对流层的特点?小结对流层的特点? 阅读、思考阅读、思考 20 60 40 -500 温度() 高度(千米) (2)平流层 平流层的特点平流层的特点 从
14、对流层顶到50-55km的高度范围是平流层; 气流运动相当稳定,且以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 除少数强对流云伸展到平流层外,很少有天气现象发生; 平流层底层(约9公里厚),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称为同温层同温层; 大气圈大部分的臭氧集中于平流层; 由于臭氧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平流层(20-50公里)的温度 随高度上升; -500 n描述该层气温垂直变化? 分析原因? n该层是最佳航空飞行层, 如何理解? 思考:思考: 20 60 40 温度() 高度(千米) O3 中间层中间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高空对流层; 热层(电离层)热层(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实现远距离无线 电通讯。 (3 3)高层大气)
15、高层大气 中间层的特点中间层的特点 从平流层顶到85km的高度范围是中间层; 气温随高度迅速下降; 垂直运动相当激烈,故称之为高空对流层; 因为水汽含量极少,几乎没有云层出现,但有时 能看到一种薄而带银白色的夜光云,有人认为它是 由极细微的尘埃组成。 热层的特点热层的特点 热层大致处于中间层顶到600km高度的范围内; 气体在该层在太阳和宇宙辐射的作用下发生电离, 形成密度很高的带电粒子,所以热层又称为电离层; 由于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该层的温度随高度急剧 升高; 在高纬度的晴朗夜空,可看到美丽的极光。这可能 是由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激发高空稀薄的空气分 子或原子而发光。 电离层会反射无线电
16、波 IonosphereIonosphere(电离层)(电离层) Defined by Electrical Properties Electrically Charged Ions (+, ) Layers in Mesosphere and Thermosphere Reflect Low Frequency AM Radio Waves Captures Electrically Charged Ions (+, ) from Sun aurora borealis Northern Lights aurora australis Southern Lights Aurora, Oct.
17、 27/28, 2001 * 美丽的极光 * 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 思考: 神州七号在哪一层面上绕行?它面临的什么样的空间环境? 神州七号的轨道位于大气层中的“热层”,它的 运行空间环境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高强度的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太 阳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和太阳风 (由太阳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几乎是真空的太空环境; 极端的温度环境; 高速运动的尘埃、微流星体和流星体。它们具 有极大的动能,1毫克的微流星体可以穿透3毫米 厚的铝板。 大气的垂直分布表大气的垂直分布表1(小结)(小结) 垂直 分层 高度主要特点特点成因 对 流 层 低纬17
18、18千米, 中纬10 12千米, 高纬89 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 减(每升高100米,温度 大约降低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 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 越多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 于空气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集 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 致雨 垂直 分层 高度主要特点特点成因 平 流 层 对流层顶到 5055千 米 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 ;30千米以上随高度增 加而迅速上升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 外线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 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极少,云雨绝迹, 能见度好,气流平稳 高层 大气 平
19、流层顶到 大气上界( 高度约 2000 3000千米) 气压很低,密度很小离地面远,引力小 80500千米高空有若 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电波 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 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 离状态 大气的垂直分布表大气的垂直分布表2(小结)(小结) Vertical change in average global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3 大气的状态参数 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变化过程的物理量,统称 为气象要素。 例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降水量、能见度、 日照、辐射等。 气象要素表征着大气的宏观物理状态,是大气科学研 究的基础。 气温 气压 湿度
20、 风、云、降水、能见度 一、 气 温 1. 气温的定义 2. 影响气温的因子 3. 气温随时间的演变 4. 气温的空间变化 Air temperature is the degree of “hotness” or “coldness” of the air Average kinetic energy of molecules Weather reports give air temperature at ground level (1.5m above ground) 1. 气温的定义 Temperature Scales(温标) Fahrenheit(华氏度) Water Freezes
21、 at 32 F Water Boils at 212 F Centigrade or Celsius (摄氏度) Water Freezes at 0 C Water Boils at 100 C Measurement Scale Steam Point of Water Ice Point of Water Absolute Zero Fahrenheit 212 32 -459 Celsius 100 0 -273 Kelvin 373 273 0 不同温标下水的沸点和冰点温度比较表 l 摄氏度与华氏度之间的转换: Celsius = (Fahrenheit - 32) * 5/9 F
22、ahrenheit = Celsius * 9/5 + 32 l 摄氏度与开氏度之间的转换 Kelvin=Celsius +273 *摄氏、华氏以及开氏温度的相互转换 Well ventilated instrument shelters are used to protect thermometers from precipitation, direct sun, and other physical elements.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of these shelters, by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guarantees
23、 that measurements are comparable in any of the over 15,000 weather stations found worldwide 气温的测量百叶箱 Thermometers found inside the instrument shelter are mounted approximate 1.5 meters above the ground surface. The top thermometer contains alcohol and is used to determin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s
24、. The lower thermometer uses mercury to determine th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2. 影响局地气温变化的因子 太阳辐射加热 冷暖平流 凝结、蒸发潜热 云覆盖 Solar Insolation Date Time Latitude Exposure (wind, humidity) Geographic Land Water Oceanic Currents Topography Elevation 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及辐射平衡 冷(暖)平流 温度平流: 空气平流运动传热过程引起局地气温变化 Tv t T hhh
25、 )( warm cold T1 T2 T3 T4 warm cold T1 T2 T3 T4 T h h v T h h v 如果风向与水平温度梯度 的交角小于900暖平流 如果风向与水平温度梯度 的交角大于900冷平流 3. 气温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 白天温度高、夜晚温度低,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凌晨。 海洋上日变化小 沙漠地区日变化大 “早穿棉,午穿纱,抱着 火炉吃西瓜” 晴天昼夜温差大 多云天气昼夜温差小 Each day resembles mini-season Warming-Cooling Cycle Maximum solar energy at 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