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1.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配套 完整 精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育学全册配套教育学全册配套 最完整精品课件最完整精品课件1 1 课程要求课程要求 n课堂: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发言、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发言、 不玩手机、不闲聊不玩手机、不闲聊 n课后:课后:认真思考,广泛阅读,尤其是指定的论文和书认真思考,广泛阅读,尤其是指定的论文和书 籍,完成课后任务。不抄袭。籍,完成课后任务。不抄袭。 n考试:考试:考前不套近乎要范围要题目,考试严格遵守纪考前不套近乎要范围要题目,考试严格遵守纪 律,考后不求情。律,考后不求情。 一、师范生为什么要学教育学?一、师范生为什么要学教育学? 思考:学好物理思考:学好物理/ /地理,是不是就
2、能教好物地理,是不是就能教好物 理理/ /地理?地理? 1. 1. 教师专业素质构成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素质构成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 (认同、理想、责任、态度、规范、良心、荣誉)(认同、理想、责任、态度、规范、良心、荣誉) 教师的职业知识教师的职业知识 (学科知识、教育知识、道德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道德教育知识) 教师的职业技能教师的职业技能 (学科技能、教学技能、道德教育技能)(学科技能、教学技能、道德教育技能) 2. 2. 教师取得专业资格认证的必要条件教师取得专业资格认证的必要条件 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中通
3、过学 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 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 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中文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教 师资格证。师资格证。 20152015年以后年以后,将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将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 教师从业人员教师从业人员都必须都必须参加参加国家统考国家统考,方可申请教师,方可申请教师 资格证。资格证。 二、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概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现象
4、” 研究研究“教育规律教育规律” 研究研究“教育经验教育经验” 研究研究“教育问题教育问题”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以培养生命体的下一代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是以培养生命体的下一代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 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概括,是客观存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概括,是客观存 在的,但转瞬即逝、变幻莫测的。在的,但转瞬即逝、变幻莫测的。 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以一定的教育现象作为基础的。但是教育现象本身以一定的教育现象作为基础的。但是教育现象本身 又不能构成教育问题,又不能构成教育问题,只有当某种教育事实及其所隐含的价只有当某种教育事实及其所隐含的价 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5、并对它进行评价时才能成为教育问题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对它进行评价时才能成为教育问题, 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从事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从事教育活动 的有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教育经验是的有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对教育 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 系,这种联系是系,这种联系是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潜藏于教育现象背后的,因此揭示教育规律,因此揭示教育规律
6、 是教育研究的任务,而不是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研究的任务,而不是研究的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 -在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基于在教育现象、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基于 研究价值的选择与研究条件的可能,从反映研究价值的选择与研究条件的可能,从反映 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差距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差距的教育问题教育问题入手,入手, 探讨教育的或然性联系。探讨教育的或然性联系。 (二)教育学的定义(二)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在分析教育现象、总教育学是在分析教育现象、总 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以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以教育问教育问 题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揭
7、示教育规律、 探讨人的教育的学科。探讨人的教育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学理三、教育学的学理 A A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教育学?)(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定义、学科基础与学科性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定义、学科基础与学科性 质、研究范式与价值。质、研究范式与价值。 B B 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基本问题(什么是教育?有什么用?)(什么是教育?有什么用?)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本质、要素与属性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念与本质、要素与属性 、功能与价值。、功能与价值。 C C 教育的基本关系教育的基本关系(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
8、教- -人关系:人关系:人发展的内涵、动力、身心特点及其教人发展的内涵、动力、身心特点及其教 育制约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育制约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教教- -社关系:社关系:社会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科社会的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科 技、道德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这些因技、道德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这些因 素及其发展的影响;素及其发展的影响; D D 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为什么教?)(为什么教?) -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目的的功能与依据、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发展、教育目的的功能与依据、 教育目的的类型与当代发展;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的类型与当代发展;我国教
9、育目的的理论 与实践;与实践; E E 教育主体论教育主体论(谁教?教谁?)(谁教?教谁?) -教师的性质与定位、教师的资格与专业发展;学教师的性质与定位、教师的资格与专业发展;学 生的内涵与地位、权利、社会化;师生关系的内涵生的内涵与地位、权利、社会化;师生关系的内涵 与发展;与发展; F F 教育客体论教育客体论(教什么?怎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教育内容的定义与历史发展、课程的概念与特点教育内容的定义与历史发展、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课程的类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的概念和、课程的类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的概念和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G G教育控制论教育控制论(怎么管?)(怎么
10、管?) -国家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管理、学制结构分析、国家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管理、学制结构分析、 校本管理、班级管理。校本管理、班级管理。 四、教育学的发展四、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一)教育学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 1.三分法 教育学萌芽阶段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2.四分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综合比较,这两种观点:综合比较,这两种观点: 相同处:对教育学前两个阶段的划分, 即都分为萌芽阶段和独立形态阶段; 不同处: 前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是教育学 进入科学阶段的标志(如何认识马克
11、思主 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 后者则从教育学理论自身发展水平来进行 教育学发展阶段的分段。 总结综合:总结综合: 以教育学学科的状态特征来划分为: 前教育学阶段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二)前教育学阶段(二)前教育学阶段 原始社会已经有了教育活动,但教育 学尚未诞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 的产生、知识的积累,直到奴隶社会才 出现了教育学的萌芽。 时间:时间: 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英国资产 阶级革命之前(B.C.5世纪至A.D.16世 纪) 中国:先秦清朝末年( B.C 6世纪 至A.D.19世纪) 特点:特点: 第一,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第一,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
12、 对教育实践有了一定认识;对教育经验 有相当的总结和概括。 但这种总结和概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 育理论理论。 东方:孔子、孟子、朱熹等; 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等 孔子(孔子( CONFUCIUS ) 孔子(B.C.551B.C .479)春 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曾修诗、书,定 礼 、乐,序周易, 作春秋。 论语:孔子弟子对孔子 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 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 孔子的有关教育的论说孔子的有关教育的论说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 ) 教学方法: 学思结合:“学而
13、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相长:“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 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可以使人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将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立志、 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时习和笃行。 善于总结: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闻一知十” 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14、 也” 孟子孟子( MENCIUS )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邹国人,古代著名思 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 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 为“孔孟”。 孟子有关教育的论说孟子有关教育的论说 循序渐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 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不能说等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 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 因材施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
15、 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 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 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 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朱熹朱熹 朱熹(A.D.11301200) 南宋 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 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 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小学、四书集注、朱 子语类等。 “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 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 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之道。”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SOCRATES ) 苏格拉底
16、(B.C469年 B.C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 家、教育家。 他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 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 三哲人。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 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主要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主要教育思想 “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 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 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 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 制、勇敢、正义等。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 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 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 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各 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
17、间的有关知识才 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 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 教育来完成。 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Socratic method) 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 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 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 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 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 (启发、引导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 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 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 此,苏格拉
18、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 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 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 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 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 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 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 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 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
19、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 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 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 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 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柏拉图(柏拉图(P PLATOLATO) 柏拉图(B.C 427年至B.C 347 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弟子。著有理想 国、法律篇等。 哲学思想: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 来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结构 2、教学内容为“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教学方法师承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把回忆
20、已有知 识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和启发的过程 4、主要观点: 教育的政治意义,主张国家控制教育。 学前公共教育,主张早期良好的教育。 普通教育,主张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主张培养通晓“理念世界”的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B.C 384年至B.C 322 年),柏拉图的弟子,古希腊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 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体育、德育、智育。 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 的发展,必须施于人不同阶段十分 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主张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 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前教
21、育学阶段的特点:前教育学阶段的特点: 第二,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专著第二,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专著 对教育问题已有一定的论述,但这些论述 还散见于有关政治、哲学、伦理等著作之中没 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话语体系。 东方:战国后期的学记人类历史上 最早出现的有关教育的专门文献。其为礼记 中的节选。 西方:古罗马昆体良(Quintilianus)的论 演说家的教育。其重点在于为培养政治家服 务。 古代教育论著古代教育论著 孔子论语; 墨翟墨子; 乐征克学记; 曾参大学; 孟柯孟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朱熹四书集注; 颜之推颜氏家训。 苏格拉底的对话录;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昆体良论演说家
22、的教 育 中国中国西方西方 学记学记乐正克乐正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 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 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 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 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教育意义教育意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 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君子之教喻也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而弗抑,
23、开而弗达”。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 民知敬民知敬 ” ”;主张;主张“教学相长教学相长”。 教育视导教育视导: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 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业乐群,五年视博学亲师;七年视论学 取友;九年视知类通达,强调立而弗返。取友;九年视知类通达,强调立而弗返。 昆体良(昆体良(QUIUTILIANUS) 昆体良(A.D.约35约95年)古罗马时期的 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 学教授 。 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 主要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 论教育作用和幼儿教育 论课程内容和设
24、置形式 前教育学阶段,即使如学记、 论演说家的培养等专门针对教育问题 进行论述的著作,也尚还停留在经验概括 或简要阐述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独立的 教育学术语和独立的理论体系。 (三)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三)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之所以产生,源 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这一过程主要 发生在西欧资本主义时期: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应生产力 的进步。 师范教育开始萌生,促使人们深入探讨教育 问题。 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分化发 展,为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提供了条件。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
25、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和范畴:概念和范畴:形成专门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体 系 方法:方法:专门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实证方 法 成果:成果:著名教育学家,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组织机构: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两个阶段:雏形时期、学科形成时期两个阶段:雏形时期、学科形成时期 1. 1. 教育学雏形时期教育学雏形时期 (1 1)思想层面)思想层面 培根(培根(F.Bacon)F.Bacon)首次将首次将“教育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称之为称之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讲述与传授的艺术”。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ComeniusComenius)在)在大教学论大教学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