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中医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1677373
  • 上传时间:2021-08-22
  • 格式:PPT
  • 页数:810
  • 大小:32.49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中医学 配套 完整 精品 课件
    资源描述:

    1、中医学全册配套最完整中医学全册配套最完整 精品课件精品课件 中中 医医 学学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第一节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一,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的起源 原始社会,古人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植物药,原始社会,古人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植物药, 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砭石、骨针,产生原始的医药。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砭石、骨针,产生原始的医药。 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一),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战国、两汉时期,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等理论已具雏形等理论已具雏形 。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 基阶

    2、段基阶段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问世,问世, 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古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古 医籍医籍,是较为系统的医学理是较为系统的医学理 论著作,包括论著作,包括素问素问、 灵枢灵枢两部分,是中医两部分,是中医 理论的核心,标志着中医理论的核心,标志着中医 基础理论的形成。基础理论的形成。 难经难经 2.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著成,著成,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 物学专著,载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种。 3.华佗华佗(字元化字元化)创制创制“麻麻 沸散沸散”实施外科手术,实施外科手术, 在世界医学史上遥居在世界医学史上遥居 领先地位,还提倡体领先地位,还提倡体 育疗法育疗法“五

    3、禽戏五禽戏”。 (4).张机张机(字仲字仲景景)著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在医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在医 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确立辨确立辨 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晋代分成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晋代分成伤伤 寒论寒论和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 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圭臬圭臬 医圣医圣 二,两晋隋唐时期二,两晋隋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 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 1. 皇甫谧皇甫谧(字士安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号玄晏

    4、先生)著著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是我国 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个。 2.隋代巢元方等著隋代巢元方等著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 学(病因病机)专著。学(病因病机)专著。 3.唐代唐代新修本草新修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药典,载药药典,载药844种,种, 图文并茂。图文并茂。 4.唐代王焘著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 早记载消渴病。早记载消渴病。 5.唐代咎殷著唐代咎殷著经经 效产宝效产宝,是我,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妇国现存最早的妇

    5、 产科专著。产科专著。 (三三 ) 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 学派争鸣、学派争鸣、 理论突破、派系理论突破、派系 丛丛 生阶段生阶段 1.学术争鸣,形成流派即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形成流派即金元四大家:以刘完素以刘完素(字守真字守真,号宗真子号宗真子, 又称刘河间又称刘河间)、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字子和,号戴人号戴人)、李杲、李杲(字明之字明之,号东垣号东垣)、朱震亨、朱震亨 (字彦修字彦修,号丹溪号丹溪)为代表的为代表的“寒凉派寒凉派”、“攻下派攻下派”、“补土补土 派派”(脾胃派脾胃派) 、“滋阴派滋阴派” ,推动医学发展。,推动医学发展。 “脾健则体健,反之则生病脾健则体健,反之则生

    6、病”。“ 内伤脾胃,百病丛内伤脾胃,百病丛(由由) 生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 北宋钱乙北宋钱乙(字仲阳字仲阳)著著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专著,为儿科专著, 丰富了脏腑辨证内容丰富了脏腑辨证内容,临床价值较高。临床价值较高。 五脏为纲的辩证方法五脏为纲的辩证方法 哑科哑科 泻白散泻白散 (四四) ,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1. 明代正式发明人痘接种术,是人工免疫的创造。明代正式发明人痘接种术,是人工免疫的创造。 2. 明代李时珍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总结,总结16世纪前

    7、医药世纪前医药 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国内外影响大。 3. 明代吴有性明代吴有性(字又可字又可)著著温疫论温疫论,创,创“戾气戾气”学说,学说, 对温病发展对温病发展 有突出贡献。有突出贡献。 4. 清代叶桂清代叶桂(字天士字天士)著著温热论温热论,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 理论根据。理论根据。 割背唐氏割背唐氏 1 .鸦片战争至全国解放前,中医药遭到严重破坏鸦片战争至全国解放前,中医药遭到严重破坏 2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政策制订,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医政策制订,成立中医学院,中医 药得到空前发展药

    8、得到空前发展 3 .针刺麻醉、青蒿素、结晶牛胰岛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针刺麻醉、青蒿素、结晶牛胰岛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 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五五)、近现代、近现代 科技部在科技部在“97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中医理论专项计划中特别设立了中医理论专项,并于并于2005年年 正式启动正式启动,意味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意味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四在四 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模式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模式 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提升理论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提升理论,临床临床-总结总结-再临床再临床-再总结再

    9、总结; 以特色疗法为载体以特色疗法为载体,总结新理论总结新理论; 文献整理挖掘文献整理挖掘,提练升华理论提练升华理论; 以若干中药成方为载体以若干中药成方为载体,研究中药组方配伍理论研究中药组方配伍理论; 运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传统中医理论运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传统中医理论. 2.为中药新药创制为中药新药创制,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疗效提供科学依据 3.提出提出“脉络脉络-血管系统病变假说血管系统病变假说” 4.提出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提出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 第二节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一、 整体观念

    10、整体观念 1.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人体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生理上生理上,病理上有着密切联系病理上有着密切联系. 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五脏为中心,通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五脏为中心,通 过经络的作用相互沟通,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过经络的作用相互沟通,任何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 分,因此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为分,因此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协调,相互为 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机能活动,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机能活动,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一)(一) 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观念的含义

    11、 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是由其组成部分以 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 性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二)(二) 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物质同一性,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物质同一性,对自然环境的变化 人体必然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映。人体必然产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映。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不同,可造成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社会环境

    12、不同,可造成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 异,人体必须进行自我调节,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异,人体必须进行自我调节,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二、恒动观念二、恒动观念 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就是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就是 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状况、疾病情况时,应持运动、变化、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状况、疾病情况时,应持运动、变化、 发展的观点,不应持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不应持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观点。 气气 (一)恒动观念的含义(一)恒动观念的含义 (二)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二)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 1生理上的恒动观生理上的恒动观 血血

    13、2病理上的恒动观病理上的恒动观 3 疾病防治的恒动观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 1. 含义含义 所谓所谓“辨证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 的资料,症状和体征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综合分析辨通过综合分析辨 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等,从而概括 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的过程;所谓“论治论治”,又叫,又叫“施施 治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

    14、. 关系关系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 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关键。 3. “症症”与与“证证”的区别的区别 “症症”即即“症状症状”,“证证”即即“证证 侯侯,证据证据”,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各 种症状的病理概括。种症状的病理概括。 证候举例一证候举例一 风热犯表风热犯表 (外感风热(外感风热 ;卫分证);卫分证) 常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咽痛、苔薄微黄、脉浮数常见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咽痛、苔薄

    15、微黄、脉浮数 病因:病因: 风热风热 病机:邪犯肌表,卫表失和病机:邪犯肌表,卫表失和 病性:热性病性:热性 病位:肌表病位:肌表 正邪力量的对比:由于本证属于感冒初期,病程较短,人体正气强盛正邪力量的对比:由于本证属于感冒初期,病程较短,人体正气强盛, 处于正邪相争阶段处于正邪相争阶段. 失治或误治失治或误治,邪可入里邪可入里. 治法:辛凉解表治法:辛凉解表 方剂:银翘散方剂: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轻宣温热煮无过) 常见症状: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气怯形寒、食少纳呆、大常见症状:脘腹冷痛、喜温、喜按、

    16、气怯形寒、食少纳呆、大 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病因:寒病因:寒 病机:脾阳虚衰,运化失常病机:脾阳虚衰,运化失常 病性:寒性病性:寒性 病位病位: 脾胃脾胃 正邪力量的对比:正气不足,属于阳虚证,脾阳虚衰阶段,失正邪力量的对比:正气不足,属于阳虚证,脾阳虚衰阶段,失 治或误治可发展为危重证候治或误治可发展为危重证候 治法:温中健脾治法:温中健脾 方剂:理中丸方剂:理中丸 请同学分析的证候:请同学分析的证候: 风寒束表风寒束表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 ;表实寒证);表实寒证) 证候举例二证候举例二 脾胃虚寒脾胃虚寒 (脾阳虚;脾阳虚衰)(脾阳虚;

    17、脾阳虚衰) 证候举例三证候举例三 风寒束表风寒束表 (外感风寒(外感风寒 ; 表实寒证表实寒证 )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病因:病因: 病机:病机: 病性:病性: 病位:病位: 正邪力量的对比:正邪力量的对比: 治法:治法: 方剂:方剂: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风寒 风寒外袭,肺气失宣风寒外袭,肺气失宣 寒性寒性 肌表肌表 由于本证属于感冒初期,病程较短,人体正由于本证属于感冒初期,病程较短,人体正 气强盛气强盛,正邪相争阶段正邪相争阶段.失治或误治邪可入里失治或误治邪可入里.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 葱豉汤或麻黄汤葱豉

    18、汤或麻黄汤 26 中中 医医 学学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一)(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 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 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

    19、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不是随意而分的,是根据事物或现象的特性,与其对立面不是随意而分的,是根据事物或现象的特性,与其对立面 比较之下来划分。一般来说:比较之下来划分。一般来说: 凡是运动的、凡是运动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

    20、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表表1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根据这些特征,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根据这些特征,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 两大类,参见表两大类,参见表11,12 自然界人体 阳无 形 温 热 春 夏 升 浮 燥动明昼火左外上天日男背腑气卫体 表 上 部 外 侧 督 脉 功 能 亢 奋 阴有 形 寒 凉 秋 冬 沉 降 湿静暗夜水右内下地月女腹脏血营体 内 下 部 内 侧 任 脉 物 质 抑 制 表表12 八纲辨证和中药性能阴阳属性归类表八纲辨证和中药性能阴阳属性归类表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中药性能中药性

    21、能 阳阳 表证表证实证实证热证热证阳证阳证温热性温热性辛甘淡味辛甘淡味质地轻清质地轻清作用趋向升浮作用趋向升浮 阴阴 里证里证虚证虚证寒证寒证阴证阴证寒凉性寒凉性酸苦咸味酸苦咸味质地沉重质地沉重作用趋向沉降作用趋向沉降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 相对性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转化,另一方相对性一方面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转化,另一方 面阴阳之中可以再分,以至无穷。面阴阳之中可以再分,以至无穷。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三)阴阳的属性特点 普遍性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可分性 (四)(四) 阴阳的相互关

    22、系阴阳的相互关系 1.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 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矛盾的。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矛盾的。 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相互约束。 2.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 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皆相互依存,意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皆相互依存,意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

    23、而单独存在。 二层含义指的是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 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3.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指的是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处于运动阴阳的消长,指的是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处于运动 变化之中。一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二是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三是变化之中。一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二是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三是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 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

    24、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 现出现出 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平衡”。 4.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 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

    25、存的若干部分。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 衡的结果。衡的结果。 (气:生血、行血、摄血(气:生血、行血、摄血 血:养气、载气)血:养气、载气)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阴阳失衡阴阳失衡”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 1.阴阳偏胜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某某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 态。阳胜,多指阳邪偏胜,表现为一派阳热

    26、亢盛的临床症状,故称为态。阳胜,多指阳邪偏胜,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故称为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阴胜,多指阴邪偏胜,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阴胜,多指阴邪偏胜,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故称为故称为“阴胜则寒阴胜则寒”。 2.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 理状态理状态 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而出现的虚寒征象,故称为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而出现的虚寒征象,故称为“阳虚阳虚 则外寒则外寒” ;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故称为;由于阴虚,无

    27、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故称为“阴虚则内阴虚则内 热热” 。 3. 阴阳互损阴阳互损 一是指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体内正气(阴阳二气)一是指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体内正气(阴阳二气) 的任何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包括阴损及阳的任何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包括阴损及阳 和阳损及阴。和阳损及阴。 4.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临床上,在一定条件下临床上,在一定条件下阴阳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可以相互转化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

    28、体属性作出判 断,从而抓住病变的关键。断,从而抓住病变的关键。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治疗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就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就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1. 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即)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即 单纯的实证,当损其有余;若已致另一方虚损不足,当补泻兼施。单纯的实证,当损其有余;若已致另一方虚损不足,当补泻兼施。 (2)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俱损,即虚证

    29、时应补其不足。)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俱损,即虚证时应补其不足。 2. 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归纳药性 (四气(四气:温热寒凉)温热寒凉) (2)分析五味)分析五味 (酸酸:能收、能涩能收、能涩, 苦苦:能泄、能燥能泄、能燥, 咸咸:能下、能软能下、能软; 辛辛 :能散、能行能散、能行, 甘甘: 能补、能和、能缓能补、能和、能缓.) 三三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1926年美国的稳态与阴阳、年美国的稳态与阴阳、 1973年美国以环核苷酸来探讨阴阳、年美国以环核苷酸来探讨阴阳、 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来探讨阴阳、以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来探讨阴阳、 从免疫学方面

    30、研究阴阳、 从血脂含量研究阴阳、从血脂含量研究阴阳、 阴虚阳虚动物模型制作及其研究、阴虚阳虚动物模型制作及其研究、 阴阳调节与基因调控。阴阳调节与基因调控。 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一一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五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行”,有两层含,有两层含 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五行五行”定义为:木、定义为:木、 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

    31、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特性 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抽象概括出五行的特性,古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抽象概括出五行的特性, 并以此类比各种事物的特点,作出分析并以此类比各种事物的特点,作出分析,归纳和演绎而来。归纳和演绎而来。 “木木”的特性是的特性是“木曰曲直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或物或 现象,均可归属现象,均可归属“木木”。 “火火”的特性是的特性是“火曰炎上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 均可归属均可归

    32、属“火火”。 “土土”的特性是的特性是“土爰稼穑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现,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现 象,均可归属象,均可归属“土土”。 “金金”的特性是的特性是“金曰从革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或现,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或现 象,均可归属象,均可归属“金金”。 “水水”的特性是的特性是“水曰润下水曰润下”,凡是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凡是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 象,均可归属象,均可归属“水水”。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 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

    33、与五行相类比,凡与其古人把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与五行相类比,凡与其 中某一行特性类同的事物或现象,便归纳到该行中去。中某一行特性类同的事物或现象,便归纳到该行中去。 1. 直接归类直接归类2. 间接推演间接推演 表表2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自然界 五五 行行 人体人体 五五 音音 五五 时时 五五 味味 五五 色色 五五 谷谷 五五 化化 五五 气气 五五 方方 五五 季季 五五 脏脏 五五 腑腑 五五 官官 五五 体体 五五 华华 五五 志志 五五 液液 五五 神神 五五 声声 角角 平平 旦旦 酸酸 青青 麦麦生生风风 东东 春春 木木肝肝胆胆目目筋筋

    34、爪爪 怒怒泪泪 魂魂呼呼 徵徵 曰曰 中中 苦苦 赤赤 黍黍长长暑暑 南南 夏夏 火火心心小小 肠肠 舌舌脉脉 面面 喜喜汗汗 神神笑笑 宫宫 曰曰 西西 甘甘 黄黄 稷稷化化湿湿 中中 长长 夏夏 土土脾脾胃胃口口肉肉 唇唇 思思涎涎 意意歌歌 商商 曰曰 入入 辛辛 白白 谷谷收收燥燥 西西 秋秋 金金肺肺大大 肠肠 鼻鼻皮皮 毛毛 悲悲涕涕 魄魄哭哭 羽羽 夜夜 半半 咸咸 黑黑 豆豆藏藏寒寒 北北 冬冬 水水肾肾膀膀 胱胱 耳耳骨骨 发发 恐恐唾唾 志志呻呻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指五行中

    35、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 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生木,循环往复不已。循环往复不已。 2. 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和削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和削 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金克木金、金克木,循环往复不已。循环往复不已。 3. 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只有

    36、这样,自然界才能维五行相生和相克是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自然界才能维 持协调有序,人也能维护其生理稳态。持协调有序,人也能维护其生理稳态。 图图1 五行生克示五行生克示 意图意图 二二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一)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二) 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生理现象 1.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行学说将腑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五行学说将腑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 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木有生长、舒展的特性木有生长、舒展的特性,肝属肝属“木木”,故肝有疏泄的功能,故肝有

    37、疏泄的功能. 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火有温热、炎上的特性,心属心属“火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 土有生化、受纳的特性土有生化、受纳的特性,脾属脾属“土土”,故脾有运化的功能,故脾有运化的功能. 金有肃杀、收敛的特性金有肃杀、收敛的特性,肺属肺属“金金”,故肺有肃降的功能,故肺有肃降的功能. 水有寒润、向下的特性水有寒润、向下的特性,肾属肾属“水水”,故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故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 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学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学 借助五行以探索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互

    38、资生和制约的关系。借助五行以探索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 图图2 五行生克示五行生克示 意图意图 (三)解释病理传变(三)解释病理传变 五行学说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病理情况,特别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五行学说可以用于解释一些病理情况,特别是用以说明病理情况下 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中医学习惯上称之为脏腑间的某些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中医学习惯上称之为“传变”。 (四)指导诊断疾病(四)指导诊断疾病 依据整体观念,当内脏有病变,其功能紊乱和相互关系失调时,依据整体观念,当内脏有病变,其功能紊乱和相互关系失调时, 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表现出色泽、声音

    39、、形态、脉象诸可以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组织器官,表现出色泽、声音、形态、脉象诸 方面的异常变化。因此可以通过综合望、闻、问、切等收集来的材料,方面的异常变化。因此可以通过综合望、闻、问、切等收集来的材料, 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病情。根据五行学说来推断病情。 (五)指导临床治疗(五)指导临床治疗 1. 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2. 确定治则与治法确定治则与治法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抑木扶土法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抑木扶土法等。 三三 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 从控制论角度研究五行、从控制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五行、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信息论角度研究

    40、五行、从信息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时空论角度研究五行、从时空论角度研究五行、 从天文、气象角度研究五行。从天文、气象角度研究五行。 四四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作为方法论,帮助构建了中医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作为方法论,帮助构建了中医理论 体系的基本框架。阴阳五行学说各有所特点。阴阳学说的体系的基本框架。阴阳五行学说各有所特点。阴阳学说的 概括性较高,原则性较大,五行学说概括性较具体,个别概括性较高,原则性较大,五行学说概括性较具体,个别 性较大,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性较大,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由于历史条件

    41、的限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 全解释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全解释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现象,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 待它、分析它、发扬它,使它更好的为医疗实践服务。待它、分析它、发扬它,使它更好的为医疗实践服务。 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简述、简述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及对的主要内容及对 后世医学的影响。后世医学的影响。 2、简述、简述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的成书朝代、作者及对的成书朝代、作者及对 后世医学的影响。后世医学的影响。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什么叫辩证?什么叫论治?、什么叫辩证?什么叫论治?“症症”

    42、与与“证证”有何不同?有何不同? 5、何谓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何谓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6、用阴阳学说简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阴阳学说简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7、从阴阳的角度简述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从阴阳的角度简述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8、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和次序是什么?、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和次序是什么? 9、用五行学说简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用五行学说简述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藏象学说 第三章第三章 儿童医院中医科 丁东婧 讲师 第一节 概 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藏藏(藏(cang)

    43、cang)也。意指深藏于体内的也。意指深藏于体内的 脏腑组织器官。脏腑组织器官。 藏藏通脏,指内脏。通脏,指内脏。 象象形象,征象。形象,征象。 藏象藏象: :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脏腑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 外的征象。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 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 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藏象学说的

    44、形成: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1 1、古代的解剖知识、古代的解剖知识 2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 3、长期而丰富的临床实践的总结、长期而丰富的临床实践的总结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三、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1 1、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及精、气、血、津液、神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2 2、脏腑的主要内容及分类:、脏腑的主要内容及分类: (1 1)定义:)定义: 脏腑:内脏的总称。就是平常所称的五脏六腑。也脏腑:内脏的总称。就是平常所

    45、称的五脏六腑。也 是指深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是指深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 (2 2)分类:五脏)分类:五脏心、肝、脾、肺、肾心、肝、脾、肺、肾 六腑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心心 肝肝 脾脾 肺肺 肾肾 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 ( 藏精气而不泻也藏精气而不泻也, , 故满而不能实故满而不能实) ) 五脏五脏共性生理功能特点共性生理功能特点 3 3、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胆胆 胃胃 小肠小肠 大肠大肠 膀胱膀胱 三

    46、焦三焦 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受纳、腐熟水谷,传导、排泄糟粕 (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腑共性生理功能特点六腑共性生理功能特点 脑脑 髓髓 脉脉 骨骨 胆胆 女子胞女子胞 贮藏精气,但不能化生精气贮藏精气,但不能化生精气 (功能似脏)(功能似脏) 多为中空的官腔性脏器多为中空的官腔性脏器 (形态似腑)(形态似腑) 奇恒之腑共性生理功能特点奇恒之腑共性生理功能特点 四、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四、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1

    47、 1)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2 2)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2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从(二)从“象象”来考察来考察“脏脏”的功能活的功能活 动动 第二节 脏 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1 1、心、心: :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属火,与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属火,与 小肠互为表里。小肠互为表里。 “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1 1)心主血脉)心主血脉 指全身的血液依赖心气推动指全身的血液依赖心

    48、气推动, ,在脉管中周流在脉管中周流 不息不息, ,循环无端的运行,输送营养和滋润作用。循环无端的运行,输送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脏与血脉相连,形成密闭系统,心在其中起心脏与血脉相连,形成密闭系统,心在其中起 主导作用。主导作用。 心主血:心主血: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 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作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作 用。心主血的另一个涵义具有生用。心主血的另一个涵义具有生 血的作用。血的作用。 心主脉: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 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 通畅。通畅。 A A 心主

    49、血脉的机制:心主血脉的机制: l 心脏与血脉相连,形成密闭系统。心脏与血脉相连,形成密闭系统。 血液循行的必要条件血液循行的必要条件 心气旺盛心气旺盛 脉道通利脉道通利 血液充血液充 盈盈 血液循环方式:环周性节律性。血液循环方式:环周性节律性。 B B 心主血脉的作用心主血脉的作用 行血行血 生血生血 生理:生理: 心气充足心气充足- -血脉充盈血脉充盈 脉搏和缓有力脉搏和缓有力 面色红润光泽面色红润光泽 病理:病理: 心气不足,心脉空虚心气不足,心脉空虚 脉细弱无力脉细弱无力 面色无华面色无华 心血瘀阻,脉道不利心血瘀阻,脉道不利- -脉涩或结代,面色脉涩或结代,面色 青紫,灰暗。青紫,灰

    50、暗。 心火旺心火旺面赤舌红,舌尖深红。面赤舌红,舌尖深红。 (2 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主宰人的生命活动的能力。主宰人的生命活动的能力。 心心 血液血液 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神神 生理生理 心的气血充盈,功能正常心的气血充盈,功能正常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 病理病理 心血不足心血不足头昏健忘,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头昏健忘,心神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中医学全册配套最完整精品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7737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