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677011
  • 上传时间:2021-08-22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385.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一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6 页 【新教材】统编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 分时间:60 分钟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小题 48 分)分) 1 (2021雁峰区校级模拟)在殷墟第三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 1000 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 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 440 多件石镰和 78 件蚌器。这些考古文物的出土可反映出()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井田制下的生产方式

    2、C当时生产力水平很低D粮食作物的产量较大 2 (2021湖北模拟)如表为诗经中有关西周农业的不同记述。据此,可以推知() 记述出处 倬(zhu)彼甫田(大田) ,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诗经小雅甫田 既方既卑 (已结成但尚未坚实的谷实) ,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稂 莠:杂草) 。去其螟媵(害虫) ,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诗经小雅大田 诞后稷之穡,有相之道,第厥(拔除)风草,种(选种)之黄茂 (光润美好) ,实方实苞。 诗经大雅生民 A农业在西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西周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经济 D先秦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3 (2021南昌一模)周人曾以宗法制为范

    3、式,在天子与诸侯的盟会中,通过联姻、赐姓等方式将异姓贵族 纳入新的宗法秩序之内。这主要是为了() A借鉴以往世袭教训B扩大王室家庭组织 C维护西周专制统治D稳定分封等级秩序 4 (20212 月份模拟)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商代继统制度以弟及为主、子继为辅,兄弟之间 常有争位影响王朝稳定。涂白奎对卜辞等资料分析后,认为商朝继统制度以“父死子继”为主, “兄终弟 及”也是被王室内部认可的合法形式。据此可知,商朝“兄终弟及”的方式() A获得了王室内部一致认可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C弱化了血缘纽带关系 D加强了王族对权力的掌控 5 (2021山东模拟)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

    4、本纪写道: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 人)让帝禹之子启。 ”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 自取之。这说明() 第 2 页 共 16 页 A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政权 B禅让制在夏朝仍具有影响 C王位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D嫡长子继承制代替禅让制 6 (2021高州市二模)在唐代以前,南方一直处于“水耕火耨”的粗放经营阶段,即以火烧草,不用牛耕; 直播水稻,不用插秧,不追施肥料;以水淹草,不用中耕进行田间管理。到隋唐时,随着水田农具的完 备,水稻移植技术、中耕技术的应用,每亩稻田人工总投入量显著增加。这一变化() A推动了耕作方式的定型 B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5、 C反映了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D增加了国家的生产性投入 7 (2021曲靖模拟)考古发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是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部分) , 据此可以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遗址所在地石器蚌器骨器铜器 长安张家坡93173820 长安客省庄6921610 扶风云塘18870 磁县下潘汪4411740 小计2243191540 A西周青铜用具尽在宫廷使用 B农具使用显现生产力水平低下 C西周农业发展分布范围较广 D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较高 8 (2021湖南模拟)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 1:2,沟宽垄窄; 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 1:1;沟、

    6、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 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 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 9 (2021淮安模拟)墨子最初乃孔门之徒,写有亲士 修身 所染诸篇。但墨子的兼爱 、 尚贤 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 非乐 节用 节葬直刺儒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 天 志 明鬼反对儒家的道德政治与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解放 第 3 页 共 16 页 B士人提出自己的阶级诉求 C儒家和墨家彼此相互交融 D贵族政治已开始走向衰落 10 (2021辽宁三模)楚国立国三百余年来,疆域不小,贵族众

    7、多,这些贵族常常侵吞国家土地,壮大自 己的实力;但在面对外敌时却袖手旁观。因此,楚武王(BC740BC690)在位时直接任命县级督抚, 县内土地和人民都归国家管理。楚武王此举意在() A彰显君主专制B缓和当时社会矛盾 C加强中央权力D调整中央行政制度 11 (2021潍坊三模) 左传襄公十四年载: “有君而为之贰(辅佐) ,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 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 ”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士大夫阶层强烈的责任意识 B自下而上参政机制的形成 C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影响 D国家对危机调控能力增强 12 (2021湖北模拟)如图是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理论,是中国古

    8、代唯物哲学朴素的自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 想。它在秦汉时的一次重大的政治应用是() A构建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论 B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C确立古代相生相胜周而复始的历史理论 D建立起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13 (2021泰州模拟)宣公十一年冬季,楚庄王趁陈国内乱,灭陈置“县” ,将陈国置于自己的直接统治之 下。但此举遭到了楚大夫申叔时从道德层面的批判,楚大夫申叔时劝楚庄王尊周礼,于是楚庄王“乃复 封陈” ,中止了陈县的设立。据此可知,该时期() A楚庄王推行县制实现了中央集权 B周礼有效规范了诸侯国间的关系 C县制成为诸侯国扩张的主要形式 第 4 页 共 16 页 D分封制维系的统治格局遭

    9、到破坏 14 (2021河北模拟) 里耶秦简记载:一年中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的官吏要被免职,病愈后调任 新地吏(新占领地区任命的官员)或戍边,同那些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为新地吏的官吏一样。当时 这一规定() A制约了官员治理效能的提升 B实现了朝廷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说明秦朝地方管理的随意性 D表明秦官施政受到了严格限制 15 (2021如皋市模拟)秦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粤武王。汉初,刘 邦遣使封其为南粤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 ;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 侯” 。这反映了() A大一统国家凝聚力显现 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C

    10、岭南地区纳入刺史监察范围 D推恩令政策影响深远 16 (2021沈阳模拟)西汉初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期,皇帝每遇灾异事件则罪 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现象反映() A君主权力不断强化B行政追责制度成熟 C儒学理论限制皇权D三公地位不断上升 17 (2021雁峰区校级模拟) 春秋公羊传 流行的时间大约是在汉景帝时期, 其开篇第一句话为“王正月” , 公羊传考证说,这里的“王”指的是周朝当年的开国君主周文王,表明正月的规定是周文王当年制 定的。这反映出() A汉代集权政治的发展要求 B汉代儒学复兴的艰难 C崇古已成汉代主流意识 D黄老之术主导地

    11、位的动摇 18 (2021阳泉三模)有学者指出, “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 ,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为此, 西汉政府() A贯彻无为思想与民休养生息 B命令郡国岁举孝和廉各一人 C实行郡县和封国并行的体制 D重用品秩低的官员加强皇权 19 (2021北京模拟)董仲舒提出: “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第 5 页 共 16 页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 其意在() A阐释天地运行的规律B明

    12、确人性善恶的标准 C借助王教以神化皇权D强调意识形态大一统 20 (2021江苏模拟)东汉灭亡前的一百二十年间,特大天灾多达一百五十余次,平均每年就会发生一两 次,这一时期皇帝无论如何作为,天灾都一再显示亡国之兆。这表明() A东汉皇帝大多昏庸无道 B “天人感应”学说存在缺陷 C东汉政权濒临灭亡 D自然灾害无法克服 21 (2021保定二模)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 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 “起富数千万” 。 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瞾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 。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据湖北江

    13、陵凤凰山 10 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贩共侍约” ,即 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 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 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22 (2021昌平区二模)在甘肃发掘的悬泉置遗址,坐落在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经考古确认是汉代一座 官方邮驿接待机构,在此发掘出汉简两万三千余枚。简文包括了从公元前 111 年至公元 107 年悬泉置的 日常事务的丝绸之路的档案。简文的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书的风格。这些汉简可以用于佐证汉代 () 通过邮驿机构管理西域 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 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汉字演变与发展的

    14、历程 第 6 页 共 16 页 ABCD 23 (2021山东学业考试)游士本是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但西汉武帝后,游 士之游从汉初时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逐步发展成为结伴交游,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这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D传统礼乐制度的瓦解 24 (2021孝感模拟)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 ,按儒术行事的丞相卫绾上奏反对窦太后所为。窦 太后知道后大怒,当面斥责武帝。武帝被逼无奈只好把卫缩投入监牢,卫绾被迫自杀。这说明() A儒士深受统治阶层赏识B黄老思想统治地位丧失 C儒学官学地位尚未确立

    15、D独尊儒术举措注定失败 二材料题(共二材料题(共 3 小题小题 52 分)分) 25(2020山东济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出土文物商鞅方升 材料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治国能转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自商君书 材料三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第 7 页 共 16 页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16、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26 (2021上城区校级模拟)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指导治理国家,休养生息,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无法适应专 制集权的国家治理。董仲舒的贡献在于, “上承孔子,下启朱熹,始推阴阳,为群儒首,前对汉武,后相 江都,初倡统一,罢百家书。 ”从而为儒学和儒者找到用武之地。 摘编自曹影董仲舒的四大历史贡献 材料二 在汉代,政府首次作为对外交往与开放的主体在官方层面上积极地开展了与域外的广泛联系。由 于两汉政府卓越的努力与经营,使得中华社会由此迈开了走向世界的历程,开启了此后古代

    17、中国近 2000 年之久的开放局面。这不仅使中华各民族深受其益,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引自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 “佛儒会通” , 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 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摘引自 2019 年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简析董仲舒的思 想主张是如何“上承孔子”的。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

    18、学,从“走向世界”的角度概述汉代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根据“政府卓越 的努力与经营”的提示,列举相关史实说明汉代促成“开展与域外广泛联系”的举措。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佛儒会通”的典型事例,用唐 太宗时期的史实简述“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表现。“北曲南唱” 、兼收并蓄是昆 曲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明代中期艺术家对北曲的改造为例论证此观点。指出昆曲属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哪一类别? 27 (2021香坊区校级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筷子的演变(节选) 第 8 页 共 16 页 据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

    19、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 第 9 页 共 16 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小题)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 1000 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 440 多件石镰和 78 件蚌器”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转变。 【解答】根据材料中“一个坑内就集中出土了 1000 多把石刀;第七次发掘时,一个坑内又集中出土了 440 多件石镰和 78 件蚌器”可知商代墓

    20、葬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大、集中性强,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 产应是规模较大的集体劳动,联系所学知识,井田制的生产方式是奴隶集体劳作,故 B 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的农业确立于战国时期,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重在突出一个“量” ,无法得出生产力水平是否较低,故 C 项错误; “粮食作物的产量”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 故选:B。 2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材料主要体现了农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并且有了一定的发展。 【解答】A.根据“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既坚既好,不稂不莠(稂莠:杂草) 。去

    21、其螟媵(te,害虫) , 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等信息可得出西周的农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有了一定的 发展,故 A 项正确; B.是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 B; 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 C; D.也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排除 D。 故选:A。 3 【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依据材料“通过联姻、赐姓等方式将异姓贵族纳入新的宗法秩序之内”等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代的宗法制,配合会盟诸侯强调君臣关系,以联姻、赐姓等方式将异姓 贵族纳入宗法秩序等,主要是为了稳定分封等级秩序,D 项正确; 借鉴以往世袭教训不是周代实行宗法制的主要目的,A 项错误

    22、; 扩大王室家庭组织与“将异姓贵族纳人新的宗法秩序之内”不符,B 项错误; 西周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尚未建立,C 项错误。 故选:D。 4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夏商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商朝“兄终弟及”的方式的意义。 【解答】A.“获得了王室内部一致认可”说法过于绝对且非材料主旨,排除 A 项; B.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兄终弟及”继统方式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排除 B 项; C.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均 为血缘关系, “弱化了血缘纽带关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 第 10 页 共 16 页 D.根据材料可知,商朝“

    23、兄终弟及”继统方式的存在和被认可,是以保证整个王族能延续对王权的掌握 这一共同利益为前提的,故 D 项正确。 故选:D。 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从材料可知,题干主要体现了王位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解答】A、两则材料对夏启继位的说法不同,不能证明启是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政权的,排除 A 项; B、禅让制在夏朝仍具有影响与两则史实证实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不符,排除 B 项; C、 史记记载启从“益”手中而非从其父禹那里得到王位, 战国策记载启在禹的支持下,从益手 中夺取王位,两则材料都说明从禹到启王位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C 项正确

    24、; D、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于商周时期,夏朝时还未确立,D 项错误。 故选:C。 6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火烧草,不用牛耕;直播水稻,不用 插秧,不追施肥料;以水淹草,不用中耕进行田间管理。到隋唐时,随着水田农具的完备,水稻移植技 术、中耕技术的应用,每亩稻田人工总投入量显著增加” 。 【解答】劳动集约是精耕细作的重要特征,即投入较多的劳动量,材料中隋唐统治者提倡向土地多投入 劳力,多投入肥料,深耕细作,有利于精排细作农业的发展,故 B 正确; A 项发生在西汉的时期,排除; 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农业的态度,排除 C 项; 生产性投入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

    25、故选:B。 7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结合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统计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西周遗址发掘出土的农具情况可知,石器、蚌器、骨器等原始农业器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 工具,反映了本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B 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铜器在宫廷的使用情况,排除 A 项; 材料并未反映强调西周农业发展的分布情况,排除 C 项; 材料并非强调西周生产工具使用频率问题,排除 D 项。 故选:B。 8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宽度比约为 1:2,沟宽垄窄变为 1:1宽度基本一致” 。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的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 1:2,

    26、战国晚期的垄、沟宽度之比变为 1: 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 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 A 项; 战国时期的劳作方式主要是个体耕作方式,排除 B 项; 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 C 项。 第 11 页 共 16 页 故选:D。 9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 、 “直刺儒 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 ,结合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直刺儒家的亲亲与贵族政治” 、 “直刺儒家的礼乐文化与厚葬靡费的传统”等信 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开始

    27、走向衰落,社会上出现抨击儒家思想中不合时宜的观念 和主张,故 D 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墨家对儒家的抨击,没有反映百家争鸣带来的影响,故 A 项错误; 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利益,不是士人阶级,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儒家和墨家彼此交融的状况,故 C 项错误。 故选:D。 10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郡县制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楚国的贵族无视整个国家的利益,不利于国家通统治,在此背景下, 楚武王直接任命县级督抚,县内土地和人民都归国家管理,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

    28、君主专制无关,故 A 错误; 材料与社会矛盾无关,故 B 错误; 设置县是在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调整,故 D 错误。 故选:C。 11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考生可结合材料“有君而为之贰(辅佐) ,使师保之,勿 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进行分析。 【解答】 左传所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君主身边有大臣辅佐,防止君权过度滥用,结合材料“是故 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以相辅佐也”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情况因为以前 就有这样的传统,说明原始民主传统对春秋战国政治仍有一定影响,故选 C;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传统的

    29、影响,没有体现士大夫阶层的责任意识,故排除 A; 材料未涉及到平民参政,不能体现自下而上参政机制,故排除 B;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传统的影响,没有体现对危机的调控,故排除 D。 故选:C。 12 【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图示,抓住限定信息“政治应用” ,结合董仲 舒的思想来源、内容和影响分析。 【解答】根据图示可知,反映的是阴阳五行相生相胜理论。注意限定信息“政治应用” ,结合所学可知, 西汉的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的学说,对儒学进行改造,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作 为阐述王道政治主张的主要理论,故 A 项正确; BD 不是政治应用,排除; C 是历史循环论

    30、,而且是战国末期邹衍提出的,排除。 故选:A。 第 12 页 共 16 页 13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楚庄王灭陈置“县”的行为虽然被制止,但是其本身说明当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下降,诸侯国 之间发生了攻伐,分封制维系的统治格局遭到破坏,D 正确; 楚庄王的做法被制止,排除 A; B 与题干现象相反,排除; 题干没有对诸侯扩张的其它方式进行罗列,无法得出比较结论,排除 C。 故选:D。 14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政治,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病愈后调任新地吏(新占领地区任命的官员)或戍边” 。 【解答】材料“病愈后调任新地吏(新

    31、占领地区任命的官员)或戍边”表明,官员生病一段时间要被派 去新地为官或成边,这是对官员的贬黜,不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难以提升官员的管理效能,故选 A 项; 秦简是对所有逾期不能办公官员的规定,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 B 项; 长期生病的官员受到惩罚,说明秦朝管理官员的规范化,不能体现“随意性” ,故排除 C 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官员施政的限制,故排除 D 项。 故选:A。 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考生可根据材料“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 贡职” “称王朝命如诸侯”分析。 【解答】从赵佗的身份及态度“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 “称王朝命如诸侯”

    32、可以判断出当时大一 统国家凝聚力的增强,A 正确;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是在明清时期,B 排除; 刺史是在汉武帝时期设置的,C 排除; 推恩令主要针对的是地方王国分裂割据问题,材料未涉及,D 排除。 故选:A。 16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代君主专制的强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意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即可。 【解答】A.根据题干可知,在西汉初期每遇重大灾异事件,皇帝多自责罪己;西汉末期,皇帝每遇灾异 事件则罪及三公;到了东汉,因灾异事件被免职的三公人数大大增加,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君主权力不断 强化,故选 A; B.题干中不能体现行政追责制度成熟与否; C.题干中没有体现儒学理论对皇权的

    33、限制; D.从题干可知,三公地位不断上升的说法错误。 故选:A。 17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特征以及思想演变的特 点来分析。 第 13 页 共 16 页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中央政府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出于集 权政治的发展要求,其才会在春秋公羊传开篇的第一句话写上“王正月”的话语,以此来凸显中央 政府的权威,故选 A; 材料未提及儒学复兴遭遇到的磨难,无法得出“复兴艰难”的结论,排除 B; 崇古只是一种表达当下现实需要的途径和载体,即所谓的“借壳上市” ,其未曾成为汉代社会主流意识, 排除 C; 黄老之术的地

    34、位到汉武帝时期才被动摇,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18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在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东西 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 ,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 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政府在继承秦制方面是实行郡县制,在照顾东方社会习俗方面则是实 行封国制度,故 C 符合题意; 贯彻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不是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排除 A; 举孝和廉以及重用品秩低的官员都是西汉时期的创新,不能体现继承秦制,排除 BD。 故选:C。 19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5、,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 为任者也”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解答】根据材料中“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 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可知,董仲舒指出人民只有通过君主的 教化,才能心性向善,显然意在突出王教来神化皇帝的权威,故 C 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人性善恶的具体标准,故 B 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阐述王教使人向善,不是阐释自然界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也不是强调国人

    36、的思想 意识是否统一,故 A、D 项错误。 故选:C。 2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汉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东汉灭亡的原因以及儒 家思想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在东汉中后期频发的特大天灾面前,皇帝无论如何作为,灾害依然不断发生,这就表明“天人 感应”学说存在缺陷,B 项正确; “皇帝无论如何作为”体现出皇帝是力图作为的,且这里所说的皇帝不是整个东汉王朝的皇帝,排除 A 项; 材料时间跨度较长, “濒临”与之不吻合,并且“天灾都一再显示亡国之兆”是“天人感应”学说下的解 释,排除 C 项; 第 14 页 共 16 页 “自然灾害无法克服”不是材料要表明的主旨,排除 D 项

    37、。 故选:B。 2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汉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 “逐渔盐之利” 、 “起富数千万” 、 “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明显可以看出,汉朝时期个体工商业发展的环境相对 宽松,D 符合题干的要求; ABC 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特点,排除。 故选:D。 22 【分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和文字的形成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简文包括了从公元前 111 年至公元 107 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的丝绸之路的档案”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简文包括了从公元前 111 年至公元 1

    38、07 年悬泉置的日常事务的丝绸之路的档案”可知, 这些汉简可以佐证汉代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往情况,正确;根据“简文的字体以隶书为主,且带有篆 书的风格”可知,这些汉简可以用于佐证汉代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与发展历程,正确,正 确,故选 D; 邮驿机构是接待机构,不是管理机构,排除,故排除 AB; 这些汉简没有体现造纸技术的信息,排除,排除 C。 故选:D。 23 【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生可结合材料“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 主张的特殊阶层” “西汉武帝后.欣赏自然景观的游览活动”进行分析。 【解答】材料“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特殊阶层” “西汉武帝后.欣

    39、赏自然景观的游览 活动”变化是因为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正确; A 与材料无关,排除; B 与材料没有必然因果关系,排除 B; D 说法绝对,排除。 故选:C。 24 【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按儒术行事的丞相卫绾上奏反对窦太后所为”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窦太后与汉武帝的矛盾实质是黄老思想与儒学的矛盾,此时儒学并未完全树立官方哲学的地位, 故 C 说法正确。 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虽然是皇帝,但是不是统治阶层的全部,窦太后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故 A 项 说法错误。 此时,黄老思想仍然盛行且占据着优势,故 B

    40、 项说法错误。 材料还没显示采用独尊儒术的举措,故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第 15 页 共 16 页 二材料题(共二材料题(共 3 小题)小题) 25答案(1)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材 料二属于文献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 (或二手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积极性: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 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消极性: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 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

    41、济的发展。 26 【分析】 (1)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需结合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来解答。 (2)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需结合汉代的科技、文化、民族政策来解答。 (3)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需结合昆曲的特点、唐太宗时期的对外交流来解 答。 【解答】 (1)黄老思想无法适应专制集权的国家治理的原因就是“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导致的,董仲 舒发展了新儒学,故而“上承孔子” 。 (2)贡献:从汉代的科技、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回答即可,其中举措答出一点即可,例如丝绸之路。 (3)本题要首先选择出回答或。选择则解析为:典型事例可以用宋明理学来举例,唐太宗时期 兼收并蓄的表现可以从政治上

    42、、文化上分析:根据所学,昆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传统与传统 音乐类别。 故答案为: (1)原因:黄老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 “无为而治“集权少。 简析:董仲舒也是儒家学派.并且将儒学进行了新的发展,故而“上承孔子” 。 (2)贡献:统一与多样化相结合,融合并发展了许多民族文化;汉朝的科技文明发达,发明了造纸术、 地动仪等,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汉朝对外传播的汉文化,具有广泛性和实用性,促进了世界 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史实:丝绸之路的开辟。 (3)选择 事例:宋明理学 表现:遣唐使;鉴真东渡; 羽衣霓裳舞曲 选择:昆曲属于口头传统与传统音乐这一类别。 27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

    43、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需结合筷子的演变过程来解答。 【解答】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筷子的演变过程,可从饮食习惯的角度提炼主题并进行说明。可得出论题: 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根据“北方以蒸煮小米为主食:南方以大米为主食。 “勺子为主要餐具,筷 子被用于从羹汤中央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夹取米饭”可得出战国以来,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 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具功能;根据“水稻种 第 16 页 共 16 页 植推广、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现、元代涮羊肉流行“ “筷子渐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为唯一餐具”可得 出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餐具。 最后总结得出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筷子反映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阐述:筷子产生于中国古人喜吃熟食和热食的饮食习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充当烹饪工具;战国以来, 在以蒸煮小米为主食的饮食习惯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担了从羹汤中取食蔬菜的辅助餐 具功能;唐宋以降,随着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种植的推广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要 餐具。 综上,筷子用途的演变反映了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77011.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