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677006
  • 上传时间:2021-08-22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7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材 统编 2019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第六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5 页 【新教材】统编版(【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 分时间:60 分钟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小题 48 分)分) 1 (2021辽宁模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第一次提出“武汉首义,十数行 省先后独立” 。后来他在其他文件中,多次提到“首义”一词。由此可以推知孙中山() A充分肯定了武昌起义对创立民国的意义 B认为武昌起义首次践行了三民主义的思想 C强调同盟会是武昌起

    2、义的领导力量 D认识到武昌起义在他领导的起义中的地位 2 (2021广西二模)民国初年,记者采访国会选举时发现:对于许多选举人来说,好像选举权不是需要尽 力争取的权利,而是官府摊派下来的一种差事。这说明民国初期() A封建思想根深蒂固B民主共和只是形式 C民众对待国事冷漠D军阀操纵国会选举 3 (2021河北模拟)据统计,1911 年到 1914 年,全国新兴的公开党会多达 628 个,其中参与政治活动的 约有 312 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末新政影响民国政治格局 B辛亥革命推动政党政治发展 C实业救国促进民主革命进程 D共和观念提升国民参政热情 4 (2021金山区二模)胡适

    3、曾说过: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 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 可以萌发的。 ”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A传统文化B君主专制制度 C传统的小农经济D反动政府的统治 5 (2021淮安模拟)胡适在 1918 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指出: “今日的贫民社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 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 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 ” 由此可见,他主张() A推进文学形式的创

    4、新B注重新旧文学的结合 C文学应突出工农力量D对思想启蒙进行反思 6 (2021浙江模拟)1912 年 1 月 1 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第一个文告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对临时政府 的施政方针作了如下的规定: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统一,对外要将清政府“辱 第 2 页 共 15 页 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 务一洗而去之, 持和平主义, 循序以进” 。 对此解读最为合适的一项是 () A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南京临时政府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 C该文告的发布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彻底结束 D对内强调统一有利于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7 (2021威宁县校级模拟)列宁曾说: “没有真实的民

    5、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 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 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承担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B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 D实现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愿望 8 (2021迎江区校级三模)20 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仅 1919 年一年,中国就出现了 400 种以上的白话报,1920 年 3 月,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文的应用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B白话报刊已成主流 C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D政治民主

    6、化的开端 9 (2021大连二模)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针对土地征税提出如下主张:首先对全国土地进行估价,一 切土地现有价值归地主享有,估价后的土地因社会进步增加的价值用赋税的形式交给国家。受这一主张 影响,孙中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孙中山提出相似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A创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 B实现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 C消灭北洋军阀建立中华民国 D为传播西学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0 (2021泰安模拟)1919 年 8 月,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道: “辛亥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 是可以倒下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 做的。

    7、”该文所描述的现象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B推动了民主思想的萌发 C揭开了宪政民主序幕D增强了民众的政治意识 11 (2021唐山二模)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第一号封面人物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陈独秀在该 刊物上撰文指出,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 ,造成“民德由 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 。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 A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 B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 第 3 页 共 15 页 C走振兴工业的实业救国道路 D组织工人阶级建立工人政党 12 (2021中卫模拟)陈旭麓认为,如果说新青年杂志是较早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了“五四

    8、” 新文化和爱国运动;那末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由此得出新青 年 、 民报 () A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B介绍了革命派的理论主张 C表达了要求民主和进步的愿望 D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热情 13 (2021龙潭区校级模拟)据吴虞回忆,1916 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 5 份。而到了 1919 年底, 其翻阅售报簿时发现两处令人惊异的纪录:一是守经堂常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 青年等杂志 22 元( 新青年全年定价 2 元) 。材料反映了() A学生与僧侣思想最为进步 B五四运动助推新文化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被广泛认同 D文学革命已成为国民共识 1

    9、4 (2021临汾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是 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朱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批判继承传统文化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C进一步解放了思想D发展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15 (2021四川模拟) 新青年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 人,印度的泰戈尔等人的创作。此外还发表了陈独秀、周作人介绍西方文学流派和作家的论文多篇。这 些译介活动() A对推进文学革命有积极作用 B有利于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 C直接服务于反复辟帝制斗争 D增强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1

    10、6 (2021江苏模拟)1918 年,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发起组建新民学会,成立之初确立“革新学术, 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1921 年 1 月,新民学会多数会员将“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 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达到此目的。这说明,新民学会宗旨的变化是由于() A北洋政府统治腐朽黑暗B中国人救亡意识的增强 C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宣传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7 (2021江西模拟) 新青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还大力 第 4 页 共 15 页 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遭到了一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陈独秀的回应是 () A

    11、扛起文学语言改革的大旗 B大力宣扬达尔文进化论 C强调个体人权意识的觉醒 D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18 (2021福州模拟)1902 年前后,梁启超大量撰文,号召开展国民性改造运动,培养“新民” 。此后,陈 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吸收了该思想,认为“造因之道,首在树人” ,只有培养没有劣根性的新青年才能 救中国。这表明梁启超的主张() A推动了新式大学的创办B启迪了新文化运动 C反思了辛亥革命的教训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9 (2021池州一模)十月革命前,陈独秀说,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之后,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 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李大钊说,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

    12、之中,其良 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毛泽东说,东方思想固不切于实际生活,西方思想也未必尽是, 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当时,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人们继续探求救国出路 B转向了传播马克思主义 C打破社会对资本主义的幻想 D改变对东西文化的态度 20 (2021商洛一模)1915 年 9 月,陈独秀说: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 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现代社会,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与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 及于伦理学。 ”由此可知,陈独秀() A关注经济变迁,推崇西方物质文明 B主张个性解放,扬弃传统儒家之伦理 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D

    13、强调积极进取,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 21 (2021安庆二模)在 20 世纪初的北京,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报纸订户约占受调查家庭的 26%,这些家 庭大部分属于较高收入的家庭,其成员的识字率约为 75%,而一般家庭也达到了 20%的识字率。这说明 了() A订阅报纸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B思想启蒙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 C识字率完全取决于家庭收入 D新知识分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 22 (2021河北模拟)如表不同论述反映出当时中国() 第 5 页 共 15 页 表:近代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个人主义的论述 作者及出处意义简析 佩弦生论中国救亡当自增内力 (1900 年 4 月 10 日) 中西比较指出, 中国

    14、的个人主义 (负面意义) 造成全民离散软弱, 所以不敌西方合全体国 之力。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915 年 12 月 15 日) 用“纯粹个人主义之大精神”来概括西洋民 族的以个人为本位思想; 东洋民族以家族为 本位的宗法制度有四大恶果, 都是压迫个人 独立人格和自由; 纠正之法是以个人本位主 义与家族本位主义。 A民族矛盾渐趋缓和B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C民主政治不断巩固D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 23 (2021赣州一模)1918 年陈独秀指出: “产生义和团这个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 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 仇视新学妄自尊大的守旧 ,

    15、”并进一步指出: “要想义和团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团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陈独秀旨在() A宣扬民主科学思想B强调贯通东西文化 C建立无产阶级政党D批判群众暴力革命 24 (2021新建区校级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热情歌颂青年,将他们比喻为初 春和活力四射的太阳。他还指出,青年是社会的“新鲜活泼细胞” , “新陈代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从中可以看出,陈独秀旨在() A对民国形势感到满意并对青年寄予希望 B歌颂青年并启示青年励志变革,挽救危亡 C认为只有青年才能力挽狂澜,救国救民 D激励青年勇于批判传统文化和陈腐教条 二材料题(共二材料题(共 3 小题小题 52

    16、分)分) 25 (2021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 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 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 亡” 。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 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材料三:中

    17、国共产党认为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 第 6 页 共 15 页 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知 识分子在此运动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根基。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哪一内容最能反映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26 (2021广东模拟)材料一: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以发展实业为己任,勤读细思,多方考察,于 1917 年 2 月起开始着手撰写实业计划一书

    18、,直至 1920 年 7 月才最终完稿。孙中山在此书中指出: “予之计 划,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 ”关 于写作此书的缘由,孙中山说: “中国今日但是节制资本,仍恐不足以解决民生问题。必要加以制造国家 资本,方可解决之。其计划已详于建国方略第二卷之物质建设又名曰实业计划 。 ” 改编自林家有等孙中山评传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 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 “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

    19、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 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 。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 的” , “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 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拖延地实行起来” 。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 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业计划的侧重点,并分析实业计划写作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共同目标,

    20、并评价毛泽 东提出的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 27 (2021泰安模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在北京举办辛亥革命重大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是在 1961 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各方面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政协主席周 恩来主持会议,并致开会词。首都各界人士、海外华侨、各地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以及在北京访问的 各国外宾和驻华使节参加会议。周恩来在讲话中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指出:辛亥革命,推 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 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第二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是

    21、1981 年。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 作过的人士、华侨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等出席会议。叶剑英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 员长、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了会议,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胡耀邦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胡耀邦 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特别指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至今仍然是 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 第三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是 1991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 7 页 共 15 页 长万里,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宋平、李瑞环,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

    22、中央顾问 委员会、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辛亥革命 老人、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的亲属等出席了会议,国家主席杨尚昆发表了主题报 告。杨尚昆在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 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 同愿望,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摘自张海鹏50 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根据材料,谈谈对国家纪念辛亥革命的理解。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一选择题(共 24 小题)小题) 1 【分析】

    2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 。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之后孙中山多次提到武昌起义,意在肯 定武昌起义对创立民国的重要作用,所以 A 正确; “首次践行”不符合史实,在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已经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所以 B 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受到同盟会的影响,但并不是在同盟会的领导下进行的,湖北革命团体共 进会和文学社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 C 错误; D 选项与史实不符,孙中山并未直接领导武昌起义,所以 D 错误。 故选:A。 2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好像选举权

    24、不是需要尽力争取的权利,而是官府摊派下 来的一种差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解答】材料“好像选举权不是需要尽力争取的权利,而是官府摊派下来的一种差事”等信息体现了多 选举人对民主共和的轻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共和影响不大,流于形式,故 B 正确; A 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许多选举人”并不能代表民众,故排除 C; 民国初年,军阀尚未形成,故排除 D。 故选:B。 3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1 年到 1914 年,全国新兴的公开党会多达 628 个, 其中参与政治活动的约有 312 个” 。 【解答】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中华民国

    25、成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各种政党、会团等 组织的大量出现正是中国民主进程向前推进的表现,B 项正确; 清末新政是 19011911 年,排除 A; CD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第 8 页 共 15 页 故选:B。 4 【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树墩”是指传统文化。 【解答】A辛亥革命并为铲除封建文化残余,正确;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说“树墩”不能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C材料中未涉及传统小农经济,排除;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排除。 故选:A。 5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今日的贫民社会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 “今日

    26、 新旧文明提供文学的材料” 。 【解答】根据材料“今日的贫民社会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 “今日新旧文明提供文学的材料” 可知,胡适主张对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文学描述,在新旧文明接触时革新旧的文学,发展新的文学,因此 B 项正确; A 项并不是文学形式的创新,而是文学内容的创新,注重社会现实生活,排除; 材料中不仅有工人和农民,还有车夫、商贩等,故 C 错误; 材料中突出应发展新的文学,而非思想启蒙的反思,故 D 错误。 故选:B。 6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的 统一” 。 【解答】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强调对内要实现民族、领土、军政、内

    27、治、财政的统一,这有利于推翻清 政府的统治,故 D 正确; 材料未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 A 错误; 材料未涉及反帝,故 B 错误; 清政府的统治彻底结束是在 1912 年 2 月,故 C 错误。 故选:D。 7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 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 。 【解答】材料“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 体现的是孙中山始终在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而奋斗, 说明的是辛亥革命承担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A 正确;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B 排除; C 是新中国

    28、成立的意义,排除;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并未实现农民的愿望,D 排除。 故选:A。 8 【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20 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创办白话文刊物的潮流, 仅 1919 第 9 页 共 15 页 年一年, 中国就出现了 400 种以上的白话报, 1920 年 3 月, 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 。 【解答】相比文言文,白话文简单易学,据材料教育部要求小学各年级一律废除文言教科书,白话报刊 的大量出现,都反映了书写语言大众化的转型,C 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是由于十月革命后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 A 项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白

    29、话报刊与传统文言文报刊数量的对比,不能说明已成主流,B 项错误; 白话文的应用与政治民主化没有必然的联系,D 项错误。 故选:C。 9 【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首先对全国土地进行估价,一切土地现有价值归地主 享有,估价后的土地因社会进步增加的价值用赋税的形式交给国家。受这一主张影响,孙中山提出了相 似的观点” 。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内容是核定现有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造成的地 价上涨部分归国家所有,这一主张的目的是通过土地分配来实现社会公平,B 正确; A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10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辛亥

    30、革命让我们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下 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 。 【解答】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使民众认识到专制君主制度是可以推翻的,民主制度是可以建设的,由此 可知增强了民众的参政意识,故 D 正确;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专制制度,排除 A; 民主思想的萌发是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排除 B; 材料主要强调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政治意识方面的启蒙,没有强调揭开宪政民主的序幕,排除 C。 故选:D。 11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 。 【解答】材料“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

    31、衰微“体现的是陈独秀强调思想解放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可以判断出陈独秀主张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B 正确; 陈独秀强调思想解放,未涉及政体、实业救国、政党,排除 ACD。 故选:B。 12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民报就是较早地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指导了 辛亥革命” 。 【解答】由材料信息可知两份报纸都传播了思想观点,而这些思想观点都指导了革命运动,所以它们都 表达了民主和进步的愿望,故 C 正确;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 A 错误; 材料中没有说明系统的理论主张,故 B 错误; D 材料未体现,排除。 第 10 页 共

    32、15 页 故选:C。 13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了 1919 年底,其翻阅售报簿时发现两处令人惊 异的纪录:一是守经堂常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 22 元( 新青年 全年定价 2 元) ” 。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新青年杂志在创刊之初销量非常少,1919 年底(五四运动)后销量 猛增。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主科学思想经过广大知识分子的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深入宣传,已 经逐渐为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故 B 正确; A 太过绝对,排除; C 项的表述夸大了民主思想的传播范围,排除; D 错在“共识” ,排除。 故选:B。 14 【分析】本题

    33、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都受到推崇, 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朱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 的地位” 。 【解答】新文化运动时期,小说、白话文学等大部分古代文学艺术受到推崇,朱子和佛学的研究得到发 展等,说明新文化运动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A 项正确;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与“朱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等不符,B 项错误; 材料介绍的是文学艺术的发展,不是思想解放,C 项错误; 古代文学艺术受推崇不能说明资产阶级新文化得到了发展,D 项错误。 故选:C。 15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新青年

    34、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莫 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等人的创作。此外还发表了陈独秀、周作人介绍西 方文学流派和作家的论文多篇” 。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新青年主要是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并发表国内作 家有关西方文学的论文,这些译介活动不仅有利于推动白话文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宜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从而有利于进行文学革命,故 A 项正确; 材料信息描述的是新青年译介西方作家的作品,不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专著,因此 B 项错在“系统 宣传“,排除; 材料信息所述作家的文学作品和反复辟斗争无直接关系,C 项错误; 据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新青年杂志译介的作品是否

    35、饱含爱国主义色彩,因此 D 项错误。 故选:A。 16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21 年 1 月,新民学会多数会员将改造中国与世 界作为宗旨,以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达到此目的” 。 【解答】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新民学会在内有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持续不断,外有帝国主义干 第 11 页 共 15 页 涉,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时,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改良人心风俗“到 1921 年支持“共产主 义”可知,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故 D 正确; AB 两项不是变化的原因,故排除; C 项时间不符合,中共诞生于 1921 年 7 月,故排除。 故选:D。 17 【分

    36、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 章,还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遭到了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 。 【解答】根据“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还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遭到了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可以看出,要反击守旧的知识分子,可以用 进化的观点,强调思想的革新才能进步,要宣扬新的思想,社会才会进步,故 B 项正确; 扛起大旗并不能回应守旧派,排除 A 项; 材料强调文学领域,而不是个体的意识,排除 C 项; 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的问题并不对应,因此 D 项错误。 故选:

    37、B。 18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新民” 、 “造因之道,首在树人” 。 【解答】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人吸收借鉴了梁启超培养“新民“的思想,说明 梁启超的主张启迪了新文化运动,故 B 正确; 材料只反映了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影响,和新式大学的创办无关,也不是反思辛亥革命的教训和传播马克 思主义,排除 ACD。 故选:B。 19 【分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 “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 、 “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 “代议政治虽今犹在实验之中” 、 “西方思想也未必尽是” 。 【解答】 根据材料 “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 、 “一变而

    38、为资本家之压制” 、 “代议政治虽今犹在实验之中” 、 “西方思想也未必尽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人们继 续探求救国出路,故 A 选项正确; 俄国十月革命向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题目的时间却是“十月革命前” ,时间不符,故 B 选项排除 根据材料“代议政治虽今犹在实验之中” 、 “西方思想也未必尽是”可知并没有打破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幻 想,故 C 选项排除; 题中并没有提到中国文化,故 D 选项排除。 故选:A。 20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现代社 会,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与生

    39、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 。 【解答】根据“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与生产之大则,其 影响遂及于伦理学”可知,陈独秀认为世界在发展,应该积极进取,个人独立自由是社会经济与生产应 第 12 页 共 15 页 该遵循的原则,故 D 正确; 根据“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与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可知,陈独秀强调的是思想解 放,排除 A; 新文化运动侧重否定传统儒家之伦理,排除 B; 辛亥革命已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C。 故选:D。 21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报纸订户约占受调查家庭的 26%,这些家庭大部分 属于较高收入的

    40、家庭,其成员的识字率约为 75%,而一般家庭也达到了 20%的识字率” 。 【解答】 在 20 世纪初的北京报纸订户约占受调查家庭的 26%, 这些家庭大部分属于较高收入的家庭, 其成员的识字率约为 75%,而一般家庭也达到了 20%的识字率,这反映了北京地区部分家庭受新的传媒 报纸影响较大,社会视野相对开放,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 B 正确; 订阅报纸约占受调查家庭的 26%,未能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排除 A 项; 完全取决于家庭收入绝对化的表达,排除 C 项; 材料未涉及新知识分子问题,排除 D 项。 故选:B。 22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近代部分中国知识

    41、分子关于个人主义的论述” 。 【解答】从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前者对个人主义的认识较狭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认识到个 人主义与自由受到压迫的根源是什么,认识到如何纠正传统的“家庭本位主义“,因此反映出思想解放 的深入发展,D 项正确; 矛盾仍然尖锐,排除 A; 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排除 B; “巩固”的说法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民主政治,排除 C。 故选:D。 23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非将制造义和团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 【解答】据材料可知,义和团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再结合“非将制造义和团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 可” ,陈独秀旨在宣扬民主科学思想,

    42、批判专制愚昧思想,故 A 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体现贯通东西文化,排除 B 项; 1918 年,陈独秀还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激进派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且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建立无产阶 级政党问题,排除 C 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愚昧无知,不能说他批判群众暴 力革命,排除 D 项。 故选:A。 24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热情 歌颂青年,将他们比喻为初春和活力四射的太阳”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 13 页 共 15 页 【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

    43、 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实行独裁统治,以陈独秀为代表 的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掀起新文化运动,并激励青年励志变革,挽救危亡,故 B 项正确。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派对当时的形势并不满意,A 项排除。 “只有青年才能力挽狂澜“的表述绝对,C 项排除。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二材料题(共二材料题(共 3 小题)小题) 25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第一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从思想、经济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的内容, 依据材料二“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解答;第三问的作用,依 据材料三,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分析。 【解答】

    44、(1)原因:依据材料一“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 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可以得出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可以得出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科学,依据材料二“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 愚昧与专制”可以得出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3)作用:依据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 前的解放,解除

    45、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知 识分子在此运动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中国共产党统治的根基”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以得 出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五四运动和中国 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原因: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3)作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五四运 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基础。 26 【分析】本题考查 20 世纪以

    46、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一问,侧重点依据材料一“首先注重于铁路、 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分析概括;背景依据材料 一中的时间,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问,目标依据材料二“要实行历史规定的 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分析概括;评价依据材料二,紧扣抗日战争大背景,结合所学从对三民 主义、对共产党党纲、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中共的政治影响以及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等方面的 影响分析。 【解答】 (1)侧重点:依据材料一“首先注重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 第 14 页 共 15 页 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可以

    47、得出将发展交通运输业置于发展实业的首位。背景:依据材料一“1917 年 2 月起开始” 、 “1920 年 7 月才最终完稿” ,结合所学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向西方 学习思潮深入发展;袁世凯死后,国内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等角度分析。 (2)目标:依据材料二“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可以得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评价:依据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 、 “现在的任务,是在 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 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拖延地实行起来” 、 “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

    48、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 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结合所学可知,该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 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 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故答案为: (1)侧重点:将发展交通运输业置于发展实业的首位。 国内背景: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思潮深入发展;袁世凯死后,国内军阀割 据,政局动荡。 (2)共同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 评价: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

    49、策的灵活 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7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根据“第一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是在 1961 年。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并致开会 词。 ”说明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国家名义高规格纪念辛亥革命,充分说明了辛亥革命巨大的历史功绩和深远 的历史影响。 根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意义,可 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的解放;促使社会

    50、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等进行阐述。根据“是把申国大陆和台湾联 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 “实现祖国统一,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说明辛亥革命不屈不挠奋 斗的革命精神,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努力,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和文化传统,成为团结和 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源泉,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最后,还可从通过纪念辛亥革命,缅怀民主革命 先驱的光辉业绩,有利于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家的团结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等进行阐 释。故答案为: 理解: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国家名义高规格纪念辛亥革命,充分说明了辛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77006.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