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立体几何知识归纳+典型例题+方法总结.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超全的立体几何知识归纳+典型例题+方法总结.doc》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立体几何 知识 归纳 典型 例题 方法 总结 下载 _其他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超全的超全的立体几何立体几何知识归纳知识归纳+典型例题典型例题+方法总结方法总结 一、知识归纳一、知识归纳 1平面平面 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 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推出点在面内),这样可根据公理 2 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 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2)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 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3)证共面问题一般先根据一部分条件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明其余的也在这 个平面内,或者用同一法
2、证明两平面重合. 2. 空间直线空间直线 (1)空间直线位置关系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且仅有一个 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无公共点 (2)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 两个角相等(如右图). (直线与直线所成角90,0 ) (向量与向量所成角 )180,0 推论: 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 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 (或 直角)相等. (3)两异面直线的距离:公垂线段的长度. 2 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
3、 注: 21,l l是异面直线,则过 21,l l外一点 P,过点 P 且与 21,l l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 有, 但与 21,l l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 1 L或 2 L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 1 L与 2 L平 行的平面) 3.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 (1)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2)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3)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 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
4、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4)直线与平面垂直是指直线与平面任何一条直线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线和一个平面垂直,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和一条直线垂直. 若PA,aAO,得aPO(三垂线定理),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亦成立.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 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 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a.垂线段和斜线段长定理:从平面外一点 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
5、斜线段 中,射影相等的两条斜线段相等,射影较长的斜线段较长;相等的斜线段的射影 相等,较长的斜线段射影较长;垂线段比任何一条斜线段短. b.射影定理推论: 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那么这点在 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4.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 P O A a 3 (1)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 (2)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注:一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3)两
6、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 它们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4 两个平面垂直判定一: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两个平面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判定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垂直 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注:如果两个二面角的平面分别对应互相垂直,则两个二面角没有什么关系. (5)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 交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推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平面,则它们交线垂直于第三平面. 简证:如图,在平面内过 O 作 OA、OB 分别垂直于 21
7、,l l, 因为OBPMOAPM,则OBPMOAPM,.所以结论成立 b.最小角定理的应用(PBN 为最小角) 简记为: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且又比交线夹角补角一半长,一定有 4 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又比交线夹角补角小,一定有 2 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大,又与交线夹角相等,一定有 3 条或者 2 条. 成角比交线夹角一半小,又与交线夹角一半小,一定有 1 条或者没有. 5.棱柱棱柱. 棱锥棱锥 (1)棱柱 a.直棱柱侧面积:ChS (C为底面周长,h是高)该公式是利用直棱柱的侧面展 开图为矩形得出的. P M AB O 4 斜棱住侧面积:lCS 1 ( 1 C是斜棱柱直截面周长,l
8、是斜棱柱的侧棱长)该公式 是利用斜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平行四边形得出的. b.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 体. 直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 c.棱柱具有的性质: 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 矩形 ;正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 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 多边形. 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d.平行六面体: 定理一: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交于一点 ,并且在交点处互相平分. 注:四棱柱的对角线不一定相交于一点. 定理二: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的平方和.
9、推论一: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为,,则 1coscoscos 222 . 推论二: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各侧面所成的角为 , ,则 2coscoscos 222 . (2)棱锥:棱锥是一个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注:一个三棱锥四个面可以都为直角三角形. 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棱柱棱柱 3VShV . a.正棱锥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注:i. 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ii. 正四面体是各棱相等,而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三角形,侧棱与底棱不一定相等 ii
10、i. 正棱锥定义的推论:若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即侧棱相 5 等);底面为正多边形. 正棱锥的侧面积: Ch 2 1 S (底面周长为C,斜高为 h) 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射影公式: cos 底 侧 S S(侧面与底面成的二面角为) 附:以知cl,ba cos,为二面角bla. 则laS 2 1 1 ,blS 2 1 2 ,ba cos得 cos 底 侧 S S. 注:S 为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可分别求多个三角形面积和的方法). b.棱锥具有的性质: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 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
11、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 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c.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 心. 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 0 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
12、 离等于球半径; 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I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 距离等于半径. (3)球: a.球的截面是一个圆面. l a b c 6 球的表面积公式: 2 4 RS.球的体积公式: 3 3 4 RV. b.纬度、经度: 纬度:地球上一点P的纬度是指经过P点的球半径与赤道面所成的角的度数. 经度:地球上BA,两点的经度差,是指分别经过这两点的经线与地轴所确定的二 个半平面的二面角的度数,特别地,当经过点A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时,这个二面角 的度数就是B点的经度. 附:圆柱体积:hrV 2 (r为半径,h为高) 圆锥体积:hrV 2 3 1 (r为半径,h为高) 锥体体
13、积:ShV 3 1 (S为底面积,h为高) (1) . 内切球: 当四面体为正四面体时, 设边长为 a,ah 3 6 , 2 4 3 aS 底 , 2 4 3 aS 侧 , 得RaRaaa 222 4 3 3 1 4 3 3 6 4 3 aaaR 4 6 3 4 2 3 3 4 / 4 2 . 注:球内切于四面体:hSRS 3 1 3RS 3 1 V 底底侧ACDB . 外接球:球外接于正四面体,可如图建立关系式. 6. 空间向量空间向量 (1)a.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亦称平行向量,指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互相 平行或重合. b.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0(,bba,ab的充要条
14、件是存在实数(具 有唯一性),使ba. c.共面向量:若向量a使之平行于平面或a在内,则a与的关系是平行,记作 a. d.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ba,不共线,则向量P与向量ba,共面的充要条件 是存在实数对 x、y 使byaxP. 空间任一点 O和不共线三点A 、 B 、 C , 则) 1(zyxOCzOByOAxOP是 PABC 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 O R 7 (简证:ACzAByAPOCzOByOAzyOP)1 (P、A、B、C 四点共面) 注:是证明四点共面的常用方法. (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 cba,不共面 ,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存 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x、y
15、、z,使czbyaxp. 推论:设 O、A、B、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 P, 都存在唯一的有序 实数组 x、y、z 使OCzOByOAxOP(这里隐含 x+y+z1). 注:设四面体 ABCD 的三条棱,,dADcACbAB 其中 Q 是BCD 的重心, 则向量)( 3 1 cbaAQ用MQAMAQ即证. 对空间任一点 O 和不共线的三点 A、B、C,满足OPxOAyOBzOC , 则四点 P、A、B、C 是共面1xyz (3)a.空间向量的坐标:空间直角坐标系的 x 轴是横轴(对应为横坐标),y 轴 是纵轴(对应为纵坐标),z 轴是竖轴(对应为竖坐标). 令a=(a1,a2,a3
16、),),( 321 bbbb ,则 ),( 332211 babababa , )(,( 321 Raaaa , 332211 babababa , a)(, 332211 Rbababab 3 3 2 2 1 1 b a b a b a 0 332211 babababa. 222 3 2 1 aaaaaa(向量模与向量之间的转化:aaaaaa 2 ) 空间两个向量的夹角公式 2 3 2 2 2 1 2 3 2 2 2 1 332211 | ,cos bbbaaa bababa ba ba ba (a 123 (,)a a a,b 123 ( ,)b b b).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2 1
17、2 2 12 2 12 )()()(zzyyxxd. O A B C D 8 b.法向量: 若向量a所在直线垂直于平面, 则称这个向量垂直于平面, 记作a, 如果a那么向量a叫做平面的法向量. c.向量的常用方法: 利用法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定理: 如图, 设 n 是平面的法向量, AB 是平面的 一条射线,其中A,则点 B 到平面的距离为 | | n nAB . 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n nCD d ( 12 ,l l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D、分别 是 12 ,l l上任一点,d为 12 ,l l间的距离). 直线AB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sin | AB m AB m (m 为平面的法
18、向量). 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定理:设 21,n n 分别是二面角l中平面,的 法向量,则 21,n n所成的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大小( 21,n n 方向相同, 则为补角, 21,n n反方,则为其夹角). d.证直线和平面平行定理:已知直线a平面,DCaBA,,且 C、D、E 三 点不共线, 则a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使CECDAB. (常设CECDAB 求解,若,存在即证毕,若,不存在,则直线 AB 与平面相交). n B C A n2 n1 C E D AB 二、二、经典例题经典例题 考点一考点一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1. 已知, ,A B C三点
19、不共线,对平面外任一点,满足条件 122 555 OPOAOBOC , 试判断:点P与, ,A B C是否一定共面? 解析:要判断点P与, ,A B C是否一定共面,即是要判断是否存在有序实数对, x y使 9 APxAByAC 或对空间任一点O,有OPOAxAByAC . 答案:由题意:522OPOAOBOC , ()2()2()OPOAOBOPOCOP , 22APPBPC ,即22PAPBPC , 所以,点P与, ,A B C共面 点评:在用共面向量定理及其推论的充要条件进行向量共面判断的时候,首先要选择 恰当的充要条件形式,然后对照形式将已知条件进行转化运算 2.如图,已知矩形ABCD
20、和矩形AD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点M,N分别在对角线BD, AE上,且 1 3 BMBD, 1 3 ANAE求证:/MN平面CDE 解析:要证明/MN平面CDE,只要证明向量NM 可以用平面 CDE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DE 和DC 线性表示 答案:证明:如图,因为M在BD上,且 1 3 BMBD, 所以 111 333 MBDBDAAB 同理 11 33 ANADDE , 又CDBAAB ,所以MNMBBAAN 1111 ()() 3333 DAABBAADDE 21 33 BADE 21 33 CDDE 又CD 与DE 不共线,根据共面向量定理,可知MN ,CD ,DE 共面 由于MN不在平
21、面CDE内,所以/MN平面CDE 点评:空间任意的两向量都是共面的与空间的任两条直线不一定共面要区别开. 考点二考点二 证明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证明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 3. 如图, 在直三棱柱 ABCA1B1C1中,AC3,BC4,AA14,点 D 是 AB 的中点, (I)求证:ACBC1;(II)求证:AC1/平面 CDB1; 解析:(1)证明线线垂直方法有两类:一是通过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二是 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线线垂直;(2)证明线面平行也有两类:一是通过线线平行得到 线面平行,二是通过面面平行得到线面平行. 10 答案答案:解法一解法一:(I)直三棱柱 ABCA1B1C1,底面三边
22、长 AC=3,BC=4AB=5, ACBC,且 BC1在平面 ABC 内的射影为 BC, ACBC1; (II)设 CB1与 C1B 的交点为 E,连结 DE, D 是 AB 的中点,E 是 BC1的中点, DE/AC1, DE平面 CDB1,AC1平面 CDB1, AC1/平面 CDB1; 解法二解法二: 直三棱柱ABCA1B1C1底面三边长AC3, BC4,AB5,AC、BC、C1C 两两垂直,如图,以 C 为坐标原点,直线 CA、CB、C1C 分别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C(0,0,0),A(3,0,0) , C1(0,0,4),B(0,4,0),B1(0,4
23、,4),D( 2 3 ,2,0) (1)AC(3,0,0), 1 BC(0,4,0),AC 1 BC0,ACBC1. (2)设 CB1与 C1B 的交战为 E,则 E(0,2,2).DE( 2 3 ,0,2), 1 AC(3,0, 4), 1 2 1 ACDE ,DEAC1. 4. 如图所示,四棱锥 PABCD 中,ABAD,CDAD,PA底面 ABCD, PA=AD=CD=2AB=2,M 为 PC 的中点. (1)求证:BM平面 PAD; (2)在侧面 PAD 内找一点 N,使 MN平面 PBD; (3)求直线 PC 与平面 PBD 所成角的正弦.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
24、垂直, 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A B C A B C E x y z 11 答案:(1) M是PC的中点,取 PD 的中点E,则 MECD 2 1 ,又ABCD 2 1 四边形ABME为平行四边形 BMEA,PADBM平面 , PADEA平面 BMPAD平面 (2)以A为原点,以AB、AD、AP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如图,则)0 , 0 , 1B,0 , 2 , 2C,0 , 2 , 0D,2 , 0 , 0P,1 , 1 , 1M,1 , 1 , 0E 在平面PAD内设zyN, 0,1, 1, 1 zyMN,2, 0 , 1 PB,0
25、, 2, 1 DB 由 PBMN0221 zPBMN 2 1 z 由 DBMN0221 yDBMN 2 1 y 2 1 , 2 1 , 0N N是AE的中点,此时BDMNP平面 (3)设直线PC与平面PBD所成的角为 2, 2 , 2 PC, 2 1 , 2 1 , 1MN,设 MNPC,为 3 2 2 6 32 2 cos MNPC MNPC 3 2 cossin 故直线PC与平面PBD所成角的正弦为 3 2 解法二: (1) M是PC的中点,取 PD 的中点E,则 MECD 2 1 ,又ABCD 2 1 四边形ABME为平行四边形 BMEA,PADBM平面 PADEA平面 BMPAD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