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综评(2021.6.7-6.13).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综评(2021.6.7-6.13).docx》由用户(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作文 写作 素材 一周 时文 2021.6 6.13 下载 _高考作文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22022 届高考作文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写作素材:一周时文综评(一周时文综评(2021.6.72021.6.76.136.13) 01.“纯真辟油腻,善良能辟邪”,接地气的毕业致辞最动人 新京报 想让年轻人听得进去,就需要老师们俯下身去。 毕业季,临别高校的盛典上,“压轴大戏”莫过于师长致辞。有人说,这毕业生的 “最后一课”里蕴含的大学品格,是社会稀缺的理想主义公开课。 日前,河南大学毕业致辞“燃爆”全场,火速出圈上热搜。讲这“最后一课”的, 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特聘教授程民生。 回顾这些年走红的毕业致辞,打动学子的莫过于老师的善解人意。程教授的发言, 也是如此,不仅“懂社会”,
2、更“懂学生”。比如,在谈到“躺平”现象时,程民生 教授一句话就说到年轻人的心坎里“当然也很累,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儿,可不敢 一直躺平啊!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比起“爹味”附体,这样的教导方式,更 能引发共鸣。 这些年,清汤寡水、空洞乏味的毕业致辞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拼致辞”热 潮迭起。校长、教授妙语与金句齐飞,人生道理藏身于笑谈中。毕业致辞华丽转身, 也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蝶变。 想让学生听得进去,不能靠高高在上的说教,需要老师俯下身去,拿他们当孩子, 像程教授一样用真心换真心,“我当然希望看到你们成功、发财,更希望看到你们高 兴,哪怕是傻高兴。” 离别校园时,学子们装进行囊的,除了毕业证
3、、学位证,更该有大学的精神、信仰 的力量。而更多人被这段致辞打动,是看见了知识分子的良知、望见了内心的缺失。 我们总在权衡利弊,却忘了坚持自己。 宝藏毕业致辞最动人之处,正是驳斥蝇营狗苟的功利主义“千万不要泯灭与生 俱来的善良,不要丢掉藏在心底的纯真,因为,那是作为人的基因和理由。纯真辟油 腻,善良辟什么呢?善良辟邪!” 在成功学泛滥的当下,多少人纠结于小我的得失,受物欲诱惑而犯错;一些人不再 相信善良和崇高的意义,生活徒留无休止的“内卷”攀比。 诚如程教授演讲中所言,“戴上学位帽,就是士人,就是知识分子。要有畏惧心, 有羞耻感,有良知,有天下情怀,能够承担社会的责任和痛苦,有独立思考能力。”
4、 从古至今,正是“士人情怀”的秉持和坚守,滋养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更是社 会的脊梁。 与追逐世俗成功相比,知识分子更该“有志则不甘为下流”,要做大写的人,更要 做社会的良心。 看过觉醒年代,网友留下一段影评,“我们幸运地身处和平社会,自然不需要 以身殉国,玉碎护民。但理想之所在,乃是吾辈之方向。与人为善,尽一己之力去帮 助别人,以平凡之躯为社会做出点滴贡献,哪怕渺小如指路,哪怕微光如搀扶,亦是 被人尊敬的一瞬。” 功利浮躁的社会浪潮里,追寻向上的航向,尤其需要自持的定力。充满不确定性的 时代里,有一件事不会错,那就是做正确的自己。或许,这正是“纯真辟油腻,善良 能辟邪”的现实意义。 苗苗点
5、评:毕业致辞,是大学送给学子们最后的礼物。它或许是无形的,但却可以 是诚意满满的、发自肺腑的、受用一生的。如果说,学子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专业知识, 那么,毕业致辞其实就是他们踏入社会“做人”的第一课。那些诚恳的劝诫,值得在 每年的这个时候被反复叙述。 当然,每年都有一些毕业致辞走红,也恰恰说明,类似的接地气的致辞相对较少, 因为其稀缺性才成了“流量新闻”。所以,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每 一所大学、每一份致辞都能走出套路,带着真诚走进学生们心中。 02.今日高考,昨晚你睡得好吗? 人民日报评论 今天,全国有 1078 万考生,走进各地的 40 余万个考场,开始经历自己人生中或 许最重要
6、的一个时刻高考。关于高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记忆:有人惴惴不 安,有人踌躇满志;有人时隔三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后仍然会梦回考场,有人孩子 刚满月就开始为其高考倒计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让人难忘的高考。 有人说,高考是与青春作别的道路上第一座驿站。很多人过了很多年,依然忘不掉 那段热烈畅快、为梦想拼搏的日子,忘不掉那些纯粹美好的青春情谊。这样的情谊, 可能是老师一句温暖的鼓励:“你们每错的一道题,每丢的一分,都是为了遇见对的 人;而你们每对的一道题,每得的一分,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可能是一个充 满仪式感的告别,一位老师用戒尺轻轻打学生们的手心,戒尺轻轻落下,老师却已红 了眼眶;也可能是来自同
7、学别出心裁的“礼物”,有学生用 5 个小时把班上同学都画 了下来,许多同学看到画作后都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未来的样子”高考前夕,这 样的画面一次次感动着我们,也唤起着更多人关于高考的青春记忆。毕业后,与过去 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相见,很多都要以年为计量单位;但与他们共同相处、奋斗的 记忆,以及在这段时光里积攒的能力,却始终伴你左右。 当然,高考不仅是独特的个人记忆,它也刻印着国家前行的足迹。1977 年恢复高 考时,全国有 570 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新生 27.3 万,国家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春天。44 年来,高考制度已融入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步伐。今年是落实深 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
8、体方案的开局之年,是河北、辽宁等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 省份方案落地的关键之年,也是自 1977 年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在病房设置高 考考场、在震区设置帐篷和活动板房考场、为 11 名盲人考生单独命制试卷今年高 考期间的很多“历史首次”,用硬核举措保障高考顺利进行,正是重视教育、托举梦 想的生动缩影。 对于全社会来说,高考是民生大事,是一年又一年的陪伴与见证。城管部门维护考 点周边环境秩序,地铁为考生开设“绿色通道”,志愿者提供各类关怀与服务,哪怕 只是开车上班的人也用不鸣笛等行动默默助力。每年高考都会遇到忘带准考证、跑错 了考场这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插曲,但来自交警、城管和好心人的力量往
9、往能 “化险为夷”。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为了盛夏故事里的这些主角,包 括但不限于考生家长的全社会,都在用心呵护他们,为他们的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高考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十几年积淀和努力,短短几天 内就要通过考验和竞争,要说高考完全不重要,不符合现实;但“一考定终身”早已 成往事,毕竟成功的标准非常多元,高考绝非唯一通路。对绝大多数学子来说,高考 是一个相对普惠公平的机会,也是一次复杂而难忘的体验。再过几天,各地的高考将 会落下帷幕。高考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刷不完的题、考不完的试都成过去, 往后的日子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们褪去校服和青涩,要在人生的一次次
10、大考小考 中继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选择。 往后看,是十几年寒窗苦读的青春年少;往前看,是即将离家远行的学子征途。风 物长宜放眼量,如果把比例尺缩小一点,高考只是人生航海中的一笔,并非全部。正 如今年有道高考作文题目那样:“人”这一个字,起笔“逆锋起笔,藏而不露”,行 到中间“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收笔则是“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人生如字,起 伏跌宕,但不必过于着急焦虑,只要踏实走,每一步路都算数。 03.每个人都生逢其时 北京青年报 人生与时代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两个维度,如果这两个维度扩散开来,就会是多维 空间,会为每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无限的可能空间。仅就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 时代提供了
11、每个人成长和有所作为的一个客观环境,而如何成长和有所作为,则有赖 于每个人的学习、努力和实践。事实上,这表明个人与时代是一种真实的主观与客观、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每个人都可能生逢其时。首先是,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 时代,正如工业革命前出生的人,无法选择信息时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时代。从不可 选择时代而言,每个时代的人都是生逢其时。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也有每个时代的特殊环境,时代的特点必然会塑造和 造就每一个人,影响每一个人的生活、未来和人生。只有主动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 适应自己所处时代的环境及特点,并因势利导,才能真正生逢其时。 20 世纪 50 至 80 年代
12、,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和 QQ,袁隆平学的 专业是农业,毕业后必然要到农村与农田和各种作物打交道。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 都会有人认为袁隆平生不逢时。然而,袁隆平丝毫没有感到他生不逢时,更不会抱怨 他生不逢时,而是安然以对环境,走向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地研究作物生长和收成。 而且,袁隆平主动研究和适应当时的时代,了解当时的环境,从理论上经过比较, 选择了更经得住实践考验的摩尔根学说;在实践上也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比较,选择了 更能影响和满足中国人需求的水稻进行研究,最终培育出了杂交水稻。正因为坚信和 坚定认为生而逢时, 袁隆平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科研论文及成果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他的第一篇
13、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 1966 年的科学通报上,既是生而 逢时的结果,也是结合当时环境和中国时代特点的成果,也为未来的杂交水稻奠定了 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袁隆平的经历表明,无论什么时代,只要结合时代环境和特点,就有可能生逢其时。 今天,时代的发展可以说为所有人生逢其时提供了过去时代所没有的基础、条件和环 境。生逢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分析新时代的特点,既肯学习和实干,又有创新和创意, 并融合到网络世界,才有可能真的是生逢其时。信息时代当然需要科学的含金量,尽 管不必像袁隆平那样从水稻的三系发育和分子机制弄清水稻的高产机理,但是,生逢 信息时代,也还必然有技术、内容和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生逢
14、信息时代,要研究信息时代的特点和传播规律,才能真正生逢 时代。李子柒生逢信息时代,但是又研究和分析了信息时代如何传播才有巨大的影响 力,因而把传播中国乡村自然而美丽的田园生活作为己任,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国 际网红。 以李子柒为代表的视频从不同角度和程度映射了中国乡村生活的侧面, 与 “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让全球很多人为之感动和向往。这也正 是李子柒生逢其时的生动体现。 无论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研究自己所处时代的特 点,并适应和结合时代,就既可能安身立命,又能够取得聊以自慰和有利于社会的成 果。我们不能选择时代,但是可以了解时代、适应时代并进
15、行创造性的工作,因此, 所有人都可能也应该生逢其时。 04.每朵奔腾向海的浪花都值得致敬 北京青年报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又是一年高考时。全国 1078 万考生赶赴考场,向着梦想的 大学校园发起最后的冲刺。有梦想的人了不起,勇敢逐梦的人最可敬,祝所有人梦想 成真。 1977 年党中央作出恢复高考的决定, 至今已 40 多年。 某种意义上讲, 相对于当年, 高考已经没有那么难了。且不说社会已经进入机会多元的时代,高考再也不是“独木 桥”,不是成长的唯一途径,人生有着太多的可能;就说高考本身,随着高等教育事 业的飞速发展,录取率大大提升,高校的门变宽了,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上大学的机 会。 即使如此
16、,每年高考还是吸引了无数目光。家长和考生投入了最大的精力,社会也 竭力为考生提供最好的条件。爱心送考、免费接送、工地停工,广场舞大妈们也自觉 开启了静音模式。 今天,高考到底意味着什么?高考首先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家长和考生,这时候 最希望的就是正常发挥,最好超常发挥,考出一个好的分数,能上心仪的大学。对于 考生来说,这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而且是第一次主要由自己决定的人生转折点。 高考最终的意义,远远超过分数。高考作为一种信仰般存在,让考生找到了方向, 不至于迷茫,不至于迷失。成长何曾容易,求学何其艰难,相对于一路坎坷,更大挑 战还在于随时出现的诱惑。正是基于对高考和知识的信任,这才“板凳
17、坐得十年冷”, 心中充满正气和阳光,而不至于被阴邪侵袭。信仰美好,奋力拼搏,这是最可贵的。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做正确的事,但正确的事大多艰难,不会易如反掌。人的一生, 会面临许多“艰难而正确”的事,做还是不做,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对于广大考生来 说,高考是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实质意义上的“艰难而正确”的事,“惟其艰难,才 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逐梦高考的过程中,培养和训练了勇毅和笃 行,为遇见“更好的自己”打下基础。心中有信仰,勇毅而笃行的人,不会认可什么 “躺平”,也不会幻想什么“躺赢”。 每一名考生走进考场,都是人生驿站一次新的起航,都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的见证,都是“揣着梦
18、想走向远方”的起点,都是青春“成人礼”的剪彩!只要全力 以赴,只要风雨兼程,只要不畏艰难,只要砥砺奋进,无论是什么成绩和结果,都能 对得起“青春无悔”四个字。 拼搏吧,大海才是浪花的家乡,每朵奔腾向海的浪花都值得致敬。毕业之际,很多 考生唱起了那首少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 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大家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来激励同学。每个人 都拥有自己的少年,每个人终会告别自己的少年,生理上的“少年”不过须臾,心理 上的“少年”才会永远。真正的少年就是那样,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勇毅而笃 行。 唯有奋力拼搏,方能不负少年。高考从来就不只是三两天,也不再是一考
19、定终身, 但为了这几天的“一考”,你们付出了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正是检验自己的时候。对 于未来的你们来说,这只是一个起点,还会有无数的挑战等着。但是,又有什么可以 害怕的呢?坚定不移地做“艰难而正确”的事,每个人都会是那个“永远的少年”。 苗苗点评:高考在每一个考生的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含义。不论是圆满还是遗憾, 都承载着独特的情感友情、同学情、师生情。你的高考也许过去了,也许还在路 上。但不论如何,都愿你前程似锦。 今年高考的几天,因为工作需要,在某高中考点做高考督查。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高 考,感受孩子们的自信、紧张、从容、专注如此生动鲜明。或许,我们的青春应 该有这样的一笔,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有
20、这样的负重。 05.端午至: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 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评论 又是一年端阳至,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近期,人们吃粽子、饮雄黄、 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过好传统佳 节。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在浙江云龙镇,10 余支龙舟伴随着喜庆锣鼓,在长山江 上竞逐争先;在陕西白水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囊;在湖南益阳市, 小朋友们在博物馆全身心投入五彩绳的编织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 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中国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作为率先入选
21、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进 一步挖掘。除了参与体验端午节日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一 些地方通过开展端午诗会、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 录片等形式,培植爱国情怀,培育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除秽驱病的健康观,已成为传 承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可以说,这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活动与形式,赋 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 德力量根植人心。 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具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久前, “天问一号” 着陆火星,回答了屈原 2000 多年前发出的“
22、天问”,一些地方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 游人如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一些地方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中草 药香包备受欢迎;端午节也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党、知史爱 国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那些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 意的活动,也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
23、实根基。”放眼中国 传统节日,无不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传承着传统美德的 基因,凝聚着发展奋进的力量。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青睐,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 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好、弘 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 蓄前行的力量。 当人们在山水游中品味风俗,在分享美食中感受亲情,在舞龙舞狮等旅游项目中体 验非遗,本身就是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推动更多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传统节日必 将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苗苗点评:在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我们的节日,承载着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