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docx

  • 上传人(卖家):1207392380yun
  • 文档编号:1662262
  • 上传时间:2021-08-18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10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docx》由用户(1207392380yun)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教 科版五 年级 上册 科学 教材 分析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光光 一、一、单元概述单元概述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历史上,对光的研 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 和微观世界的通道。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 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 线、X 射线、射线等几个波谱区。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种色光。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

    2、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 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y,P=h。这里能量 E 和动量 p 都是表征 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 v 和波长 A 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 朗克常数 h 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如此, 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教学中应该 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

    3、关学习内容。 621.1 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 该物体。 6.22.1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2.2.2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6.2.3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 光。 18.2.2 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 在课程标准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和对这 些现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基本认知。本单元希望帮助学生形成以下认知。 1.光在

    4、受到一个物体或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光能够被吸收;能被改变传播方向,产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3.尽管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 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也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4.有些物体折射或反射出的光波进入人的眼睛后,可以被“看到” ,就如同某些声 波进入人的耳朵后可以被“听到”一样。 沿着上述概念发展线索,教科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做了如下安排: 第 1 课“有关光的思考” ,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通过思考和解释“在暗 中你能否看到红苹果”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光有哪些认识,以及能做出哪些推测和解 释。 第 2 课“光是怎样传

    5、播的” ,主要研究光在空气中是如何沿直线传播的。光穿过小 孔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观察到光的行进路线,初步理解并建立光沿直线传播的概念。 第 3 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当光遇 到遮挡物时,会因遮挡物的不同,出现通过、部分通过、不能通过三种情况。对本课所 有实验现象的解释,最终都将成为“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 第 4 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主要探讨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传播路 径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对于光而言, 空气和水是不同的传播介质, 因此光的传播方向(传 播路径)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结果是产生了折射现象。 第 5 课“认识棱镜” ,主要建立

    6、光与颜色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白光”通过三棱镜 后,会发生折射,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棱镜实验可帮助 学生观察到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彩虹颜色,初步将光和颜色建立联系。 第 6 课“光的反射现象” ,主要探讨光的反射现象。通过观察光的镜面反射现象, 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通过光的反射实验,对反射光的路径做出预设,初步建立入射光 与反射光的关系;对光的传播特点做进一步探讨,即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 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 7 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主要利用光的反射特点,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潜望 镜的制作,需要综合运用和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首先需要观

    7、察、了解潜望镜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和原理,其次需要设计、制作简易的潜望镜。最后 通过展示、实践、评价、交流来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二、二、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能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当衍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会改变光的 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对光反射原理的 运用。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验证光的传播方式。 会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能利用镜面反射实验,推测反射光规律,并预测反射

    8、光位置。 会做棱镜分光实验,能推测彩虹的颜色序列并制作彩色轮。 能自制潜望镜并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对光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重要性。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单元词汇单元词汇 光源: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光的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及影子的形成都证明 了这一事实。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 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光的组成:白光是

    9、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橙、黄、绿等色光叫作单色光。 光的反射:光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 象。 材料清单材料清单( (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而定视学生人数和分组情况而定) ) 手电筒、镜子、黑色的箱子、苹果、矩形卡纸、屏、能直立的夹子、薄纸片、塑料 杯、玻璃片、水槽、线香、激光笔、玻璃杯、铅笔、鱼缸、金鱼、三棱镜、白纸、硬纸 板、水彩笔、火柴、细线、黑卡纸、胶带、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 学生活动手册。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三、分课时教材分析 第第 1 1 课课有关光的思考有关光的思考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

    10、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知道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 如何,这是本单元教学的认知起点。本课的观察活动是从认识光源开始的。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光源和光的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太阳是光源,电 灯是光源,等等,但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实际地去 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首先,聚焦学生的已有认知,了解学生对光“已经知道的和还想 知道的” , “研讨”中的第 2 个问题,关于黑暗中的红苹果案例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有 关光的认知水平;其次,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光源的概念,通过发光物体的比较,知 道光源有

    11、什么特点;最后,通过研讨,拓宽学生的视野,感悟光对人类、对所有的生命 体、对世间万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本课教学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 教师可用具体情境或事实来构造问题, 用 “头 脑风暴”式的讨论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集到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上。 第二部分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在研讨过程中引 出光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比较各种发光体,区别光源和非光源。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 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

    12、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 光源或该物体。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镜子。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本课的活动最好能用窗帘遮挡光线,以保证实验效果)、 黑色的箱子、红苹果、教学课件等。 第第 2 2 课课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已不是什么秘密。人

    13、们很早之前就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北宋的沈 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观察到鸢在 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沈括又在纸窗上 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道理来解释所观察 到的结果: “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 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 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

    14、点。 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4 张矩形卡纸、4 个能直立的夹子。 教师准备: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第第 3 3 课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

    15、背景和教学目标 本课是光沿直线传播概念的延续,与前一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研究的重 点是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些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关系。 所以,本课也是前一课探究活动中发现的光的传播特点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 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前一课的延续,也是为学生后续概念建构打基础的课。 本课的教学思路: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 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 会发生通过、 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16、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能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来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 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人们很早就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薄纸片、塑料杯、玻璃。 教师准备:水槽、线香、激光笔、教学课件等。 第第 4 4 课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7、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是上一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不同的是,本课是研究光在 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虽然不是很熟悉光的折射现象,但当说到将一根筷子放入水中时会看到一根 “弯折”了的筷子,学生便会有所理解。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 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能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

    18、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玻璃杯、激光笔、铅笔、鱼缸、金鱼、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第第 5 5 课课认识棱镜认识棱镜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继续让学生探索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 体时,是否也能发生折射;通过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对 折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光,发现太阳光是五颜六色的。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

    19、向。 棱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光的传播线路的光学元件。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三棱镜、白纸、硬纸板、水彩笔、火柴、细线、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第第 6 6 课课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同

    20、样是研究光的传播特点,即探究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有怎样的 变化。 对于光的反射,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其含义,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 学生经常玩这样的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 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 本课教学活动就是在学生的这种生活经验基础上展开的。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冋题及假设。 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21、 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验 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手电筒、黑卡纸、胶带、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第第 7 7 课课制作一个潜望镜制作一个潜望镜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潜望镜的制作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用来考查学生对光的理解程度,所以可在 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本课的制作活动。 本课以军事上常用的潜望镜为硏究对象,

    22、通过分析、表达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潜望镜 内部构造及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平面镜在军事及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 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有了上一课的知识作为基础,再来研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应该没有难度。本课是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总结得出潜望镜的原理并自己制作一个潜望镜。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 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愿 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

    23、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盒、平面镜、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制作好的简易潜望镜、教学课件、图片、班级记录表。 四、参考资料四、参考资料 无影灯无影灯 任何物体受到光照都会投下影子,这是由光线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无影灯其实并不能“无影” ,它只是减淡本影,使本影不明显。影子是光照射物体 形成的,地球上各处的影子是不同的。仔细观察电灯光下的影子,还会发现影子中部特 别黑但四周稍浅。影子中部特别黑的部分叫本影,四周稍浅的部分叫半影。这些现象的

    24、 产生都和光的直线传播有密切关系。假如把一个柱形茶叶筒放在桌上,旁边点燃一支蜡 烛,茶叶筒就会投下清晰的影子。如果在茶叶筒旁点燃两支蜡烛,就会形成两个相叠而 不重合的影子。两影相叠部分完全没有光线射到,是全黑的,这就是本影。本影旁边只 有一支蜡烛可照到的地方,就是半明半暗的半影。如果点燃三支甚至四支蜡烛,本影部 分就会逐渐缩小,半影部分会出现很多层次。物体在灯光下能生成由本影和半影组成的 影子,也是这个道理。很显然,发光物体的面积越大,本影就越小。如果我们在上述茶 叶筒周围点上一圈蜡烛,这时本影完全消失,半影也淡得看不见了。科学家根据上述原 理制成了手术用的无影灯。它将发光强度很大的灯在灯盘上

    25、排列成圆形,合成一个大面 积的光源。这样,就能从不同角度把光线照射到手术台上,既保证手术视野有足够的亮 度,同时又不会产生明显的本影。 手术无影灯一般由单个或多个灯头组成,系定在悬臂上,能做垂直或循环移动悬臂 通常连接在固定的结合器上,并能围着它旋转。无影灯采用可消毒的手柄或可消毒的箍 (曲轨)作灵活定位,并具有自动刹车和停止功能以操纵其定位,在手术部位的上面和周 围,保持相宜的空间。无影灯的固定装置可安置在天花板或墙壁的固定点上,也可安置 在天花板的轨道上。 哈哈镜哈哈镜 如果你靠近光亮的纽扣、电镀的小勺、灯泡、罐头盒等物品,会发现你的面部可能 被照得很大,也可能被照得很小,让你不禁捧腹大笑

    26、。哈哈镜就是这样一种使物像变形 产生奇异效果或幻象的光学装置,利用曲面镜引起的不规则光线反射与聚焦,形成散乱 的影像。 哈哈镜由凸凹不平的玻璃制成,有的部分是凸镜,有的部分是凹镜,因而物体的像 有的放大,有的缩小,看上去奇形怪状,非常滑稽。镜面扭曲的情况不同,成像的效果 也会不同,常见的变换效果有高矮胖瘦四种效果。根据镜面材质的不同,哈哈镜分为金 属哈哈镜、玻璃哈哈镜等。 哈哈镜的镜面不是平的,有的部分是凸面镜,有的部分是凹面镜。当你对着一个上 部是凹面镜的哈哈镜时,你的头就会被放大,而且因为鼻子在脸部突出,离镜面更近, 鼻子的像放大的倍数比脸上其他任何部分都大,结果就照出大鼻子。如果你对着一

    27、个上 部是凸柱面镜的哈哈镜,因为镜子在竖直方向上并没有弯曲,所以在竖直方向上像与物 长度相同;但在水平方向士由于是凸面镜,像是缩小的,因此,脸在镜中的像就变成细 长的了。同样道理,如果用凹柱面镜照你的脸,你会看到一个短胖的脸。如果把镜面做 成上凸下凹,照出来的人就是头小身体大的了;镜面做成上凹下凸,照出来的人就是头 大身体小的。要是将镜面做成各部分凹凸不平的,照出的像就是歪七扭八的“丑八怪” 。 目前,大型哈哈镜主要应用于儿童游乐场、酒店装饰和心理咨询室等,小型哈哈镜 主要用于家庭装饰,用来活跃气氛。 20212021 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

    28、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 一、一、单元概述单元概述 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 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 化。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教科书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 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 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认知。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5-6 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 14.2.1 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14.2.3 举

    29、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14.5.1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4.52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4.53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3.1 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 3.2 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5.3.3 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 一分一总的模式。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

    30、索的 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 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 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 7 节课。 第 1 课“地球的表面” ,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 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 “影响地形变化因素” 这一观点的机会, 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 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 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初步让学生建立一个地球尺度的概念。 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31、和盆地这些地形只是地球整体面貌的冰 山一角,是地形变迁到现今的具体呈现。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能够使学生在建立与以往 学习内容关联的同时,为今后更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埋下一颗探索的种子。 第 2 课“地球的结构”,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本课主要承载两个 任务:一是第 1 课学习内容的延续,由地球外部形态的认识延伸到对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学习,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等,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知, 二是为第 3、第 4 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知道地球内部是不断 运动的。本课最后安排一个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旨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进 一步激发兴趣与培养实

    32、践能力。 第 3 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和第 4 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让学生通过学 习,知道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相对于风、水等很缓慢的外力作 用,是一种剧烈变化。两课在整体安排上较为相似,均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 感受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教科书中分别提供了地震和火山喷发 的资料,通过阅读与研讨,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时的真实情景以及给地表带来的 改变。两课的学习是针对第 1 课呈现的弯曲岩层和长白山天池两幅图片,引导学生探索 其形成的原因,形成科学解释。 第 5 课“风的作用”和第 6 课“水的作用”,主要研究的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外在因 素

    33、。 第 5 课,研究风的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本课主要通过风卷起沙子刮蹭岩石的模拟实 验以及对沙漠、戈壁、蘑菇岩和雅丹地貌等的观察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可 以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的。通过与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表影响力的比较, 知道风对地形地貌的改变是极为缓慢的过程。本课学习是对第 1 课呈现的敦煌雅丹地貌 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由此认识到风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 6 课,带领学生认识水对地表改变所起的作用。本课关于水的作用主要指地表流 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降雨,二是河流。降雨对地表的侵 蚀现象是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知的,而河流对地表的影响与重塑作用是通过观

    34、察图片 和阅读资料使学生了解的。 本课学习是对第 1 课中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和黄河入海口的沙 洲形成原因猜测的回应,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学习方式,最终形成对两种典 型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 第 7 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是作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学生认识的提升来设 计的。主要安排两个内容: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针对第 1 课填写的班级记录表 中的“猜测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反思,比较学习前后认识的不同,感受自己在“地球表 面的变化”单元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二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作为大自然的主要 成员,人类的活动也影响着地表的变化。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覆盖可 以

    35、减少外力对土地的侵蚀,由此可以增强学生爱护树木、保护土地的意识一提高他们的 自觉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地貌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如风、 水等自然作用对地形的改变;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瞬间,如地震和火山喷发对地球 表面的改变。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不间断地循环。 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多样的地形。 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地壳运动是

    36、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会对人类产生一定的影响,抗震防灾是有方法可循的。 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 有些活动对地球有积极的影响, 有些则是消极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整体样貌。 能描述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猜测。 会做地震、 火山喷发、 风蚀岩石、 降雨侵蚀土地以及植被对侵蚀的影响等模拟实验。 会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资料来搜集信息,作为科学解释的证据。 能基于搜集到的证据,运用科学思维,进行科学解释并展开科学论证,最终形成科 学结论。 能反思学习过程,不断调整、完善认知结构,感知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37、。 会用科学记录单的方式表达想法,作为学习反思、形成科学解释的重要依据。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具有不断探索地球表面形态变化原因真谛的兴趣与愿望。 敢于提出猜想,并尝试通过实证的方式证明猜想的正误。 具有尊重证据、乐于与同学基于证据展开科学论证的品质。 愿意交流与反思,感受集体智慧的优势。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探索、了解自然带来的可能与便利。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应自觉保护环境。 单元词汇单元词汇 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它以莫霍面与地幔相分隔,具有明显的横向 不均这一特征。 地幔:地壳底部至地表以下大约 290

    38、0 千米处的古登堡面的地球内部圈层。地幔约 占地球总体积的 83%,总质量的 2/3。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次一级圈层。 地核: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层圈。指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推测可能是高压 状态下铁、 镍成分的物质。 地核又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两部分, 外核深度为 2900 千米-5100 千米,推测为液态;内核深度为约 5100 千米以下至地心。 地震:地面的震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其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 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 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 侵

    39、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 物的过程。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 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其中,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 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 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沉淀、堆 积的过程的作用。 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 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其含义比沉积作用更广,但两词经常通用。 材料清单材料清单 地形图(世界和中国)、橡皮泥

    40、(红、黄、蓝三种颜色)、泡沫小盒、保鲜膜、土豆泥、 番茄酱、罐头盒(或不锈钢小盆)、铁架台、酒精灯、护目镜、岩石(砂岩)、砂纸、泥土、 有颜色的沙子、报纸、小桶、自制喷壶、塑料盒、混有少量沙石的湿润土、有植物生长 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降雨器、水、图片、视频及教学课件等。 三、分课时教材分析三、分课时教材分析 第第 1 1 课课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本课题目“地球的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地貌”。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地球表面的地形不仅复杂多样, 而且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其变化的原因也很

    41、复杂,不仅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还与空 气、水、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有关。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 用。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 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 进行初步的认知。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 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此他们可 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

    42、,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 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 原因的兴趣。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

    43、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 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 课件。 第第 2 2 课课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有很 多,按照其能量的来源可归纳为两个原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于地球本身, 表现为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势能

    44、,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和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第 2 课以及后面的第 3、第 4 课,研究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第 2 课研 究“地球的结构”,而第 3、第 4 课主要研究地球内力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地震和火 山喷发。地球内部力量的产生与地球内部构造有着紧密的关系。地球由外向内大致可分 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圈层称为岩 石圈。岩石圈保持在具有黏弹性、高温可流动的软流层之上。岩石圈不是一个单一的完 整的块体,而是由板块构成。全球的板块共分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在不停地运动

    45、,是造成地球 表面形态变化的重要原因。板块之间相互滑动、碰撞、俯冲,它们的边缘构成地球表面 的活动带,是地震、火山的高发区。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运动并 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本课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研究 地震和火山喷发奠定了知识基础。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46、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 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 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表。 第第 3 3 课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在第 2 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本课 和第

    47、4 课, 将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两种自然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 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地面的震动简称为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 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 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有两种: 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 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大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 本课主要研究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 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 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

    48、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 而发生地震。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巨大,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 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等。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中国是多地震的 国家之一 学生对于地震现象并不是一无所知,电视中、网络中都经常会有关于地震的报道。 他们知道地震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一地震发生时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而 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也了解了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于地震产生的 具体原因还比较模糊,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地形地貌的哪些具体变化也不是非常清楚。因 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对地震的成因建构自己的解释,通过分析文

    49、字、图片等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对地表产生的影响,搜集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的方法并 且制成宣传海报。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比较完整 的知识体系:从“原因”到“产生的影响”再到“如何自救”。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 “地壳运动”的理解,为解释“弯曲岩石”的现象找到更为充分的依据。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地

    50、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 (二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第第 4 4 课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 (一一) )背景和教学目标背景和教学目标 在上一课研究地震成因之后, 本课将研究地球内部力量改变地形地貌的另外一种表 现形式火山喷发。 火山是由地球内部的炽热岩浆及伴生的气体和碎屑物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6226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