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选择性必修1、2、3共5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全面必备!).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选择性必修1、2、3共5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全面必备!).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纲领 下册 选择性 教材 核心 知识点 考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汇编 全面 必备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57 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选 择性必修 1、2、3 共 5 册教材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汇编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核心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A 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 1.旧石器时代: (1)含义:打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元谋人(约 170 万年)、北京人(约 70 至 20 万年) 分布特点:主要位于黄河、长江流域 (3)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 万年前 (1)含义:磨制石器 (2)代表性遗址: 约
2、7000 至 5000 年:仰韶文化(黄河)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长江) 水稻、养蚕缫丝 (3)生产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 (4)特点: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B 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 (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 现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 五帝时代:黄帝联合炎
3、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 部落联盟首领。 第 2 页 共 157 页 2.国家:龙山文化时代、良渚古国、陶寺遗址,史称万邦时代。 3.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夏的统治: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夏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概况: A 文化 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青铜器 B 政治 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
4、统治者。 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A 分封制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 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 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 积极(前期):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周文化, 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后期):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5、,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B 宗法制 第 3 页 共 157 页 概念: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与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家”与“国”紧密结合) C 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族权与政权合二为一;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3.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
6、:主要是木、石、骨、蚌等,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实质是奴隶土地国有制(有公田、私田之分) 2.手工业: 青铜铸造 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第 2 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政治 1.春秋争霸 (1)“春秋”:指公元前 770 年至公元前 476 年。 (2)背景: 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诸侯实力强大,独立性增强,大的诸侯国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 (3)春秋五霸:齐 晋 楚 吴 越 2.战国纷争 (1)时间:公元前 475 年至公元前 221 年 (2)表现 第 4 页 共 157 页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7、各国国君称王,形成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大国。 3.华夏认同 (1)含义: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作为文化、政 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2)影响: 战国之后,内迁民族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 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1)表现: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农具,标志着生产力提高。 牛耕的推广 水利灌溉事业发展:楚国芍陂;秦国都江堰(四川成都)、郑国渠 2.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1)背景:(各国进行变法的必要性)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发展。
8、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为了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成为理论武器。 秦孝公重用商鞅。 (2)商鞅变法的内容 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吏由君主任免。 社会管理: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3)商鞅变法的影响: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层利益。 第 5 页 共 157 页 (2)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政治:为政以德 教育
9、: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对诗书礼易 春秋进行整理。 2.老子 (1)简介: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张: 哲学: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朴素唯物观) 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朴素辩证法) 政治:无为而治 四、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转型)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井田制走向瓦解。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各诸侯的重用。 (4)教育: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诸子百家的思想 儒家孟子:“
10、仁政”学说;人性本善说。 儒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人性本恶说。 道家庄子:“逍遥” 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节用” 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影响:其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第 3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第 6 页 共 157 页 1.统一条件 (1)必然性条件:(客观方面) 政治: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障碍。 (2)偶然性条件:(主观方面) 秦国:秦国
11、地理位置的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商鞅变法后,实现法治、奖励耕战; 秦王:嬴政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统一过程 灭掉六国:公元前 221 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制度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 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 央。 (2)内容: A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12、 B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为虚 职。三者合理分工、彼此牵制、互相制衡。 九卿:负责执行具体事务 C.地方:郡县制 内容: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影响: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影响 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国家统一; 第 7 页 共 157 页 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消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容易造成个人专断,导致暴政的出现,进而激化
13、阶级矛盾。 2.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秦半两)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 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修长城等。 3.秦朝巩固统一的意义 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 、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在此后被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三、秦朝的速亡 1.秦朝的暴政 表现: 穷奢极欲; 赋税沉重; 徭役繁重; 刑法严苛; 钳制思想“焚书坑儒”。 2. 秦末农民起义 (1)起义爆发: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领导在大泽乡发动了中
14、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秦朝灭亡:公元前 207 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1)性质:封建地主阶级项羽刘邦等人为争夺统治权力而发动的战争。 (2)结果:公元前 202 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3)刘邦获胜的原因: 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第 4 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 8 页 共 157 页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社
15、会经济残破;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2)措施: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汉承秦制 概况: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结果:汉景帝削减诸侯王封地,引发“七国之乱”。 二、西汉的强盛 1.中央集权的强化 (1)政治上: “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中外朝制: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削弱相权。 察举制:由各郡国举荐的官吏选拔制度。 刺史制:监察辖区郡级官员及子弟和地方豪强势力。 (2)经济上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3)思想上 措施 A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设五经博士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
16、识形态。 2.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2)设立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3)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4)设立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 第 9 页 共 157 页 (5)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3.意义: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3 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东汉初年“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 年,
17、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等;经济上,实行度田,清查全国 垦田、户口,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 3.东汉衰败 (1)社会危机(衰亡原因)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黄巾起义:184 年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发动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基础。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 (2)汉书:东汉班固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浪漫主义 (2)乐府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现实主义 3.医学
18、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4.科技 (1)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220589589) 第 10 页 共 157 页 2.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 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
19、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3.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制)秦国(含秦朝):军功授爵汉朝:察举制 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 了中央集权;后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隋唐时期:科举制(积极:使出身社会中下层 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加 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
20、学的风尚。促进文学的繁荣。被西方国家借鉴,对 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 的创新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4.4.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 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 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5.5.赋税制度;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3) 唐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21、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 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4)唐中后期:两税法:背景:唐朝后期, 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内容:规定每户按人了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切茶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 6、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唐诗:李白(诗仙)、杜甫(诗圣)书法:东晋王羲“书圣”,隋唐:颜真卿、 柳
22、公权(“颜筋柳骨”)绘画: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雕塑: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 高窟科技: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 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测出地球子午 线长度;唐代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印度东晋法显、唐朝玄奘;日本鉴真 第 11 页 共 157 页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1.1.北宋加强中央
23、集权措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 换驻地。 (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 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 行政权;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 但无权调兵。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实行崇
24、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事权,内外相制重文轻武 3.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导致官僚机构膨 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 4、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 富国强兵的目的。措施
25、: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 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 制。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 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 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 5、辽朝、辽朝(916-1125)南、北面官,宋辽“澶渊之盟”,“岁币”; 西夏西夏(1038-1227)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岁赐” 金朝金朝(1115-1234)“猛安谋克”(兵农合一)制度;1125 年金灭辽;1127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6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