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椭圆的极点极线性质及推论-韩毅.pdf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658828
  • 上传时间:2021-08-17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947.7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椭圆的极点极线性质及推论-韩毅.pdf》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椭圆 极点 线性 推论 韩毅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数学_高中
    资源描述:

    1、2中学数学研究2019 年第 5 期 (上) 椭圆的极点极线性质及推论 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 (100029)韩 毅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100028)蒋晓东 摘要本文聚焦椭圆的极点极线问题, 研究了椭圆的极 点极线性质以及推论, 对于性质以及推论进行了详细的证明 与阐述. 并且借助高考解析几何试题来揭示椭圆的极点极线 性质及其推论是如何在高考试题中体现的, 通过现象研究试 题的本质. 关键词 极点; 极线 1. 研究的缘起 在高考解析几何题当中, 经常会遇到求定值、 定点、 以及 共线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理论 极点极线理论. 极点极线是法国数学家笛莎格于 163

    2、9 年在 射影几何学奠基之作 圆锥曲线论稿 中提出的. 初次接触极点极线理论是在王雅琪所写的 高观点下的 北京高考解析几何试题 一文中, 此文介绍了极点极线的定 义、 两个推论和以极点极线为背景的高考解析几何试题 1. 该文并没有对相关推论进行证明. 查阅资料发现范方兵、 王 芝平所写的文章 代数几何相转化相映成辉是一家 中, 借 助 2018 年北京高考的抛物线解答题, 探究了该题的命题理 论背景 极点极线理论, 并介绍了调和点列及调和线束等 概念 2. 张留杰的 基于抛物线的一条性质的类比推广 一 文中, 借助极点极线理论使得 2017 年北京高考理科的抛物 线解答题结论得以推广到一般的二

    3、次曲线 3. 从以上文章中 不难看出, 以极点极线理论为背景命制的高考试题比较常见, 但是极点极线在椭圆中如何体现的呢? 它们的性质有哪些? 推论有哪些? 它们的推论以及性质是如何得到的呢? 这些性 质以及推论如何体现在高考试题当中呢? 这些细致的问题值 得研究与探讨. 2. 椭圆的切线以及切点弦直线 首先, 如果点 P (x0,y0) 在圆 O : x2+ y2= 1 上, 则过 点 P (x0,y0) 与圆 O 相切的直线为 x0 x + y0 y = 1. 那 么, 当点 P (x0,y0) 在椭圆 C : x2 a2 + y2 b2 = 1 上, 用隐函数求 导法、 判别式法或仿射变换

    4、法, 易求得过 P (x0,y0) 的切线为 x0 x a2 + y0 y b2 = 1; 用仿射变换法求该切线方法如下: 证明设 x= x a , y= y b , 则椭圆 C 变换为 x2+ y2= 1, P (x0,y0) 变 换 为 P(x0,y0), 即 P (x0 a , y0 b ) .过 点 P (x0 a , y0 b ) 与圆x2+y2= 1相切的直线为x0 x+y0y= 1, 即 x0 x a2 + y0 y b2 = 1. 若 点 P (x0,y0) 在 椭 圆 C : x2 a2 + y2 b2 = 1 外, 如图 1, 则过 P 可以作椭圆 C 的两条切线, 切点为

    5、 F,G, 那么直线 x0 x a2 + y0 y b2 = 1 是过两个切点 F,G 的直线, 俗称切 点弦直线. 证明如下: 图 1 证明 设 F (x1,y1),G(x2,y2) 在椭圆 C : x2 a2 + y2 b2 = 1 上, 因为 PF,PG 为椭圆的两条切线, 所以直线 PF,PG 方 程分别为 x1 x a2 + y1 y b2 = 1, x2 x a2 + y2 y b2 = 1, 又因为 点 P (x0,y0) 在直线 PF,PG 上, 所以 x1 x0 a2 + y1 y0 b2 = 1, x2 x0 a2 + y2 y0 b2 = 1, 进而可知点 F (x1,y

    6、1),G(x2,y2) 在直线 x0 x a2 + y0 y b2 = 1, 所以直线 x0 x a2 + y0 y b2 = 1 为 过两个切点 F,G 的直线方程. 若点 P (x0,y0) 在椭圆内部, 但非中心 (0,0) 时, 依然可 以得到一条 x0 x a2 + y0 y b2 = 1 的直线. 那么这条直线与椭 圆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呢? 分两种情况讨论一下: 1若 y0= 0, 带入 x0 x a2 + y0 y b2 = 1 可得: x = a2 x0 (x0= 0). 当 |x0| a, 直 线 x = a2 x0 与椭圆相离; 当 |x0| = a, P 在椭圆上, 由于

    7、? ? ? ? a2 x0 ? ? ? ? = a, 直线 x = a2 x0 与椭圆相切; 当 |x0| a, P 在椭圆 外, 由于 ? ? ? ? a2 x0 ? ? ? ? a, 直线 x = a2 x0 与椭圆相交. 2若y0=0,联 立 直 线 与 椭 圆 方 程: x0 x a2 + y0 y b2 = 1, x2 a2 + y2 b2 = 1, 利 用 判 别 式= 4a2b6 y2 0 ( x2 0 a2 + y2 0 b2 1 ) ; 当 P 在椭圆内, 由于 x2 0 a2 + y2 0 b2 1 0, 0, 0, 直线 x0 x a2 + y0 y b2 = 1 与椭圆

    8、相交. 上述讨论可以得到,1当点 P (x0,y0) 在椭圆 C : x2 a2 + y2 b2 = 1 上, 直线 x0 x a2 + y0 y b2 = 1 为过点 P (x0,y0) 的切线;2当点 P (x0,y0) 在椭圆 C : x2 a2 + y2 b2 = 1 外, 那 么直线 x0 x a2 + y0 y b2 = 1 是过两个切点的直线, 即切点弦 直线.3当点 P (x0,y0) 在椭圆 C : x2 a2 + y2 b2 = 1 内, 那么 直线 x0 x a2 + y0 y b2 = 1 在椭圆外. 3. 椭圆极点与极线 3.1 极点极线的定义 事 实 上, 点 P

    9、(x0,y0) (不 是 原 点) 与 直 线 x0 x a2 + y0 y b2 = 1, 就是相对于椭圆 x2 a2 + y2 b2 = 1 的一对极点与 极线. 对于圆锥曲线的极点极线, 有统一的定义: 已知圆锥曲线 : Ax2+ By2+ 2Cx + 2Dy + E = 0, 则称点 P (x0,y0) 和直线 l : Ax0 x + By0y + C (x + x0) + D(y + y0) + E = 0 是圆锥曲线 的一对极点和极线 4. 3.2 椭圆的极点与极线的性质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极点 P (x0,y0) (不是原点) 相对于椭圆 x2 a2 + y2 b2

    10、 = 1 的极线为 x0 x a2 + y0 y b2 = 1; 有 如下性质: 1一个确定的极点, 有唯一确定的一条极线; 反之亦 然. 2如图 2, 若极点 P (x0,y0) 在椭圆内, 极线 x0 x a2 + y0 y b2 = 1 与椭圆相离, 该极线是椭圆中过 P 点的割线的两 端点处切线的交点轨迹. 如图 3, 若极点 P (x0,y0) 在椭圆上, 极线 x0 x a2 + y0 y b2 = 1 与椭圆相切于极点 P. 如图 4, 若极点 P (x0,y0) 在椭圆外, 极线 x0 x a2 + y0 y b2 = 1 与椭圆相交且为椭圆的切点弦直线 (已证). 图图 2图

    11、图 3图图 4 3当极点 P(0,m) 在 y 轴上时, 极线为 y = b2 m 平行 于 x 轴; 当极点 P(n,0) 在 x 轴上时, 极线 x = a2 n 为平行于 y 轴; 特别的当极点 P(c,0) 为椭圆 C : x2 a2 + y2 b2 = 1 的焦 点时, 极线为 x = a 2 c 平行于 y 轴且为椭圆的准线. 4设极点 P (x0,y0) 不在坐标轴上, 则直线 OP 的 斜率为 kOP, 极线 f : x0 x a2 + y0 y b2 = 1, 其斜率为 k, 则 kOPk = y0 x0 ( b 2x0 a2y0 ) = b2 a2 . 特别的, 当极点 P

    12、 (x0,y0) 在椭圆内, 用点差法易证明极线 f 平行于以 P 为中点的弦所 在直线 EF. 直线 OP 与椭圆相交于点 D, 过点 D 作椭圆的 切线 i, 则以 P 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 EF、 过点 D 的切线 i, 极点 P 的极线 f, 三线相互平行, 如图 5. 图图 5图图 6 5设点 P 的极线为 lP, 点 Q 的极线为 lQ, 如图所示, 若 lQ过点 P, 则 lP过点 Q, 如图 6. 证明如下: 设点P (xP,yP),则相应的极线为lP: xP x a2 + yP y b2 = 1, 点 Q(xQ,yQ), 相应的极线为 lQ: xQ x a2 + yQ y b2

    13、 = 1. 因 为 lQ过点 P, 则 P 点坐标满足方程 xQ x a2 + yQ y b2 = 1, 那 么 xQ xP a2 + yQ yP b2 = 1; 即 点 Q 坐 标 满 足 方 程 xP x a2 + yP y b2 = 1, 也就是 lP过点 Q. 由此可得结论, 如图 7, 共线点的极线必然共点 (A、 G、 D、 E 四点共线, 它们的极线 a、 g、 d、 e 共交点 F) ; 共点线的 极点必然共线 (直线 a、 g、 d、 e 共交点 F, 它们的极点 A、 G、 D、 E 四点共线). 图图 7图图 8 3.3 椭圆的极点与极线的推论 推论 1 如图 8, 射线

    14、 OP 与椭圆交于点 D, 与点 P 的极 线交于点 C, 则 |OP| |OC| = |OD|2; 当点 P 在 x 轴上时, |OP| |OC| = a2; 当点 P 在 y 轴上时, |OP| |OC| = b2. 证明设点 P (x0,y0), 则其极线为 x0 x a2 + y0 y b2 = 1, 当 点 P 不 在 x 轴 上 时, 直 线 OP 的 方 程 为 y = y0 x0 x.联 立 方 程 组: y = y0 x0 x, x0 x a2 + y0 y b2 = 1, 解 得 4中学数学研究2019 年第 5 期 (上) C ( a2b2x0 b2x2 0+ a2y20

    15、 , a2b2y0 b2x2 0+ a2y20 ) . 联立方程组: y = y0 x0 x, x2 a2 + y2 b2 = 1, 解得 |OD|2= a2b2x2 0 b2x2 0+ a2y20 + a2b2y2 0 b2x2 0+ a2y20 , 所以 |OP| |OC| = OP OC =x0 a2b2x0 b2x2 0+ a2y20 + y0 a2b2y0 b2x2 0+ a2y20 = |OD|2; 易知当点 P 在 x 轴上时, |OP| |OC| = a2; 当点 P 在 y 轴 上时, |OP| |OC| = b2. 椭圆 x2 a2 + y2 b2 = 1 的极点极线的几何

    16、意义: 如图 9, 点 P (x0,y0) 不在椭圆上, 过 P 作椭圆的两条割线, 分别交椭 圆于 A、 B、 C、 D, 在线段 AB, CD 分别取一点 M、 N, 使得 |PA| |PB| = |MA| |MB|, |PC| |PD| = |NC| |ND|(内分比 = 外分比) , 则直线 MN 就是极点 P (x0,y0) 关于椭圆 x2 a2 + y2 b2 = 1 的极线. 满 足 |PA| |PB| = |MA| |MB| 的四个点 P、 A、 M、 B 为一组调和点列; 满足 |PC| |PD| = |NC| |ND| 的四个点 P、 C、 N、 D 为另一组调和点 列.

    17、图图 9图图 10 证 明如 图 10, 过 点 P (x0,y0) (不 在 椭 圆 上) 作 椭 圆 的 两 条 割 线, 分 别 交 椭 圆 x2 a2 + y2 b2 =1 于 A、 B、 C、 D 四 点, 设 PA= PB, PC= PD, A(x1,y1),B (x2,y2),C (x3,y3),D (x4,y4).因 为 PA = PB, 所以 (x1 x0,y1 y0) = (x2 x0,y2 y0), 即 x1 x2= (1 )x0(1) y1 y2= (1 )y0(2) 又因为 A、 B 在椭圆 x2 a2 + y2 b2 = 1 上, 即有 b2x2 1+ a 2y2

    18、1= a 2b2 (3) b2x2 2+ a 2y2 2= a 2b2 (4) 由 (3) (4) 2得: b2 (x2 1 2x2 2 ) + a2 (y2 1 2y2 2 ) = a2b2 (1 2); 整理得: b2(x1+ x2)(x1 x2) + a2(y1+ y2)(y1 y2) = a2b2(1 + )(1 )(5) 将(1),(2)代入(5)b2(x1+ x2)(1)x0+ a2(y1+ y2)(1 )y0=a2b2(1 + )(1 );即: b2(x1+ x2)x0+ a2(y1+ y2)y0= a2b2(1 + ); 两边同 除以 a2b2(1 + ) 得: x0 ( x1

    19、+x2 1+ ) a2 + y0 ( y1+y2 1+ ) b2 = 1.设 点 M ( x1+ x2 1 + , y1+ y2 1 + ) , 从 上 式 可 以 看 出 点 M ( x1+ x2 1 + , y1+ y2 1 + ) 恰 好 在 直 线 x0 x a2 + y0 y b2 =1 上.又 因 为 A(x1,y1), B(x2,y2), 所 以 点 M ( x1+ x2 1 + , y1+ y2 1 + ) 为 AB 的定比分点, 即 AM = MB. 所以有 | PA| | PB| = | AM| | MB| , 且点 M 恰好在点 P 关于椭 圆的极线上. 同理, 在线段

    20、CD 上可以找到一个点 N, 使得 | PC| | PD| = | NC| | ND| , 且点 N 恰好在点 P 关于椭圆的极线上. 所 以 |PA| |PB| = |MA| |MB| 且 |PC| |PD| = |NC| |ND| (内分比 = 外分比) , 则 直线 MN 就是极点 P (x0,y0) 关于椭圆 x2 a2 + y2 b2 = 1 的极 线. 如图 11, 不仅点 M、 N 在极点 P (x0,y0) 的极线上, 直线 AD、 BC 的交点 Q, 以及直线 AC、 BD 的交 点 R, 也都在该极线上. 证明这个 需要了解两个著名的定理: 梅涅劳 图 11 斯定理以及塞瓦

    21、定理. 梅捏劳斯定理如图 12, 13, 若一条不过 A、 B、 C 三点 的直线与 ABC 的边 AB、 BC、 AC 所在直线分别交于 D、 E、 F, 则 AD DB BE EC CF FA = 1. 图图 12图图 13 塞瓦定理如图 14, 15, 已知平面上 ABC 和点 D (点 D 不在 ABC 的三边上) , 直线 AD,BD,CD 分别交直线 BC、 CA、 AB 于 F、 G、 E, 则 AE EB BF FC CG GA = 1. 图图 14图图 15 推论 2如图 16, 在完全四边形 ABCD 中, DB 与 CA 的的延长线相交于 R, BA 与 DC 的的延长线

    22、相交于 P, 直 线 AD 与 BC 相交于 Q, 若 PA PB = MA MB 且 PC PD = NC ND (内 2019 年第 5 期 (上)中学数学研究5 分比 = 外分比) , 则点 M、 N 在直线 QR 上. 图图 16图图 17 证明 先证明点 N 在直线 QR 上, 如图 17, 连接 QR 交 PD 于点 N, 在 RCD 中, 因为 RN,CB,DA 共点 Q, 由 塞瓦定理得: RB BD DN NC CA AR = 1; 又因为 P,A,B 共线, 由 梅涅劳斯定理得: RB BD DP PC CA AR = 1; 比较以上两式即有 PC PD = NC ND .

    23、 又因为 PC PD = NC ND , 所以 NC ND = NC ND , 即 点 N,N重合. 再证明点 M 在直线 QR 上, 如图 18: 连接 QR 交线段 AB 于点 M, 在 AQB 中, 因为 QR,AR,BR 共点 R, 由 塞瓦定理得: AM MB BC CQ QD DA = 1; 因为 P,C,D 共线, 由 梅涅劳斯定理得: AP PB BC CQ QD DA = 1; 比较以上两式即有 PA PB = MA MB . 又因为 PA PB = MA MB , 所以 MA MB = MA MB , 即 点 M,M重合. 综上所述: M、 N 点在直线 QR 上. 图图

    24、18图图 19 推论 2 的意义在于给出了画极点 P 所对应的极线的快 速方法. 如图 19, 过点 P (x0,y0) (不在椭圆上) 作椭圆的两条 割线, 分别交椭圆 x2 a2 + y2 b2 = 1 于 A、 B、 C、 D 四点, 在完全 四边形 ABCD 中, 直线 AD、 BC 相交点 Q, 以及直线 AC、 BD 相交点 R, 则直线 QR 即为点 P (x0,y0) 的极线. 推论 3如图 20, 若 P、 A、 M、 B 为一组调和点列 (即满 足 PA PB = MA MB ), 则 1 PA + 1 PB = 2 PM . 证明若 PA PB = MA MB , 则 M

    25、A PA = MB PB MA PA MB PB = 0 1+1+ MA PA MB PB = 2 PA PA + MA PA + PB PB MB PB = 2 PM PA + PM PB = 2, 所以 1 PA + 1 PB = 2 PM . 推论 4 设完全四边形 ABCD 为椭圆的内接四边形, 且 AB CD = P, AD BC = Q, BD AC = R, 则点 P 的极线为 RQ; 点 Q 的极线为 RP; 点 R 的极线为 PQ, 称 PQR 为自极三角形, 如图 21. 图图 20图图 21 推论 5如图 22, 设四边形 ABCD 为椭圆的内接梯形, AC/BD, AD

    26、 BC = Q, 则点 P 的极线过 Q, 且与直线 AC、 BD 平行. 特别的如图 23, 若 BC/AD/y 轴时, 点 P 的极线平行 y 轴, 且与 x 轴的交点 R 也是 AC、 BD 交点, 根 据推论 1 有 |OR| |OP| = |OF|2= a2. 图图 22图图 23 4. 极点极线理论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例题1 (2008年高考安徽卷理科)设椭圆C : x2 a2 + y2 b2 = 1(a b 0) 过点 M(2,1), 且着焦点为 F1(2,0). (I) 求椭圆 C 的方程; (II) 当过点 P(4,1) 的动直线 l 与 椭圆 C 相交于两不同点 A,B 时

    27、, 在线段 AB 上取点 Q, 满足 | AP| | QB| = | AQ| | PB|, 证明: 点 Q 总在某定直线上. 背景分析(II) 因为 | AP| | QB| = | AQ| | PB|, 所以 PQ 调和分割 AB (即 P、 Q 两点为线段 AB 的内外分点). 所 以点 Q 在点 P 的极线上, 而点 P 的极线为 2x + y 2 = 0, 所以点 Q 总在 2x + y 2 = 0 上. 例题 2(2010 年高考江苏卷)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如图 24, 已知椭圆 x2 9 + y2 5 = 1 的左、 右顶点为 A、 B, 右 焦点为 F. 设过点 T(

    28、t,m) 的直线 TA、 TB 与椭圆分别交于 点 M(x1,y1)、 N(x2,y2), 其中 m 0, y1 0,y2 0), 设 fn(x) 为 fn1(x) 的导数, n N. (1)略; (2)证 明:对 任 意 的 nN, 等 式 ? ? ?nf n1 ( 4 ) + 4 fn ( 4 )? ? ? = 2 2 都成立. 解(1) 略; (2) 由已知, 得 xf0(x) = sinx, 等式两边分 别对 x 求导, 得 f0(x)+xf0(x) = cosx, 即 f0(x)+xf1(x) = cosx = sin ( x + 2 ) , 类似可得 2f1(x) + xf2(x)

    29、 = sinx = sin(x + ), 3f2(x) + xf3(x) = cosx = sin ( x + 3 2 ) , 4f3(x) + xf4(x) = sinx = sin(x + 2). 下面用数学归纳 法证明等式 nfn1(x) + xfn(x) = sin ( x + n 2 ) 对所有的 n N都成立. 1当 n = 1 时, 由上可知等式成立. 2假 设 当 n = k 时 等 式 成 立 (有 效 增 设) , 即 kfk1(x) + xfk(x) = sin ( x + k 2 ) . 3因为 kfk1(x) + xfk(x)= kf k1(x) + fk(x) +

    30、xf k(x) = (k + 1)fk(x) + xfk+1(x), sin ( x + k 2 ) = cos ( x + k 2 ) ( x + k 2 ) = sin x + (k + 1) 2 , 所以 (k + 1)fk(x) + xfk+1(x) = sin x + (k + 1) 2 . 例题 3 (2011 年高考四川卷) 如图 25, 椭圆有两顶点 A(1,0)、 B(1,0), 过其焦点 F(0,1) 的直线 l 与椭圆交于 C、 D 两点, 并与 x 轴交于点 P, 直线 AC 与直线 BD 交于点 Q. 图 25 (I) 当 |CD| = 3 2 2 时, 求直线 l

    31、的方程; (II) 当点 P 异于 A、 B 两点时, 求证: OP OQ 为定值 背景分析(II) 设 P(t,0), 则点 P 的极线过 Q. 因为椭 圆方程为 y2 2 + x2= 1, 所以点 P(t,0) 的极线为 x = 1 t , 即 Q ( 1 t ,yQ ) . 所以 OP OQ = xPxQ+yPyQ= t1 t +0yQ= 1. 例题 4(2012 年高考北京卷理科) 已知曲线 C : (5 m)x2+ (m 2)y2= 8 (m R) (I) 若曲线 C 是焦点在 x 轴上的椭圆, 求 m 的取值范围; (II) 设 m = 4, 曲线 C 与 y 轴的交点为 A,B

    32、(点 A 位于 点 B 的上方) , 直线 y = kx + 4 与曲线 C 交于不同的两点 M、 N, 直线 y = 1 与直线 BM 交于点 G 求证: A,G,N 三 点共线 背景分析(II) 如图 26, 直 线 AN 与 BM 的 交 点 必 在 点 P(0,4) 的极线上, 而点 P(0,4) 的 极线为 y = 1. 所以直线 AN、 直 线 BM、 直线 y = 1 共点, 所以 A,G,N 三点共线. 图 26 5. 小结 许多高考解析几何试题的命制都是以极点极线理论作 为指导的, 因此对于极点极线理论的了解, 有助于把握命题 者的意图, 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 优化运算. 探究极点极线性 质、 推论有较高的教育教学价值,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可以有 所了解. 参考文献 1 王雅琪. 高观点下的北京高考解析几何试题 J. 数学通报, 2016, 55(11): 2830. 2 范方兵, 王芝平. 代数几何相转化 相映成辉是一家 J. 数学通报, 2018, 57(7): 5558. 3 张留杰. 基于抛物线的一条性质的类比推广 J. 数学通报, 2018, 57(7): 5961. 4 周兴和. 高等几何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项目支持: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综合性大学开展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7JSJG236) ” .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椭圆的极点极线性质及推论-韩毅.pdf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65882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